首页 / 正文

第一篇 道的性质 第三章 无为而治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 ,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语译

不标榜贤名,使人民不起争心;不珍惜难得的财货,使人民不起盗心;不显现名利的可贪,能使人民的心思不被惑乱。

因此,圣人为政,净化人民的心思,就没有什么自作聪明的主张;满足人民的安饱,就不会有更大的贪求;减损人民的心智,便没有刚愎自用的行为;增强人民的体魄,就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哪里还会与人相争呢?

若使人民常保有这样无知无欲的天真状态,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望,纵然有诡计多端的阴谋家,也不敢妄施伎俩。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无为”的态度来治世,哪里还有治理不好的事务?

不尚贤:无善的世界

《庄子》之《天地》

门无鬼问:“有虞氏是在天下平定后去治理的呢,还是天下大乱时去治理的?”

赤张满稽回答说:“假如天下是太平的,百姓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去治理国家,何必还要有虞氏去做呢?有虞氏之治国,就好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头秃了给假发,生病了才求医;又好像孝子拿药医治父亲一样。而这些行为正是圣人以为耻辱而不愿为的。”

“至德的时代,不标榜崇尚贤人,不任用能人,而天下治。那时的君主像高处的树枝一样,默然而无为;那时的百姓和林中的野鹿一般,悠然自得。他们行为端正,却不认为合乎义;彼此相爱,却不认为那是仁;待人诚实,并不以为就是忠;言行合宜,亦不觉得那是信;互相帮助,更不以为是赐予。所以他们的行为无迹可寻,他们的行事也没有被记载下来或广传世间。”

“智”是争辩的器具

《庄子》之《人间世》

孔子对颜回说:“你晓得德为什么放荡,智为什么外露吗?德之所以放荡,是因为好名;智之所以外露,是因为争势。好名是攻击的主因,用智是争胜的器具,这两个都是有害的凶器,不能用作处世的准则。”

求智、学道毁损了本性

《庄子》之《骈拇》

若是等到钩子、绳子、规矩来矫正,绳子来捆绑,胶漆来粘牢,便已损害了物的本性;若以奉行礼乐,假仁假义来安抚天下人心,便是损害了人的本性。

天下万物均有其本性,所谓:不以钩弯曲,不借绳拉直,不用规画圆,不以矩成方,不靠胶黏附,不用绳捆绑。因此,天下万物自然而生,自然而得,却又不知从何所生,因何而得。这是古今不二的道理,人力又何能毁损其分毫?

既然如此,那么仁义 又为什么要像胶漆绳索一样地掺杂在道德的领域里呢?这不是在使天下人迷惑吗?小的迷惑,只是使人迷失方向的迷惑,大的迷惑,却会让人迷失本性,怎么知道会有这种情况呢?

自从舜以仁义号召天下,扰乱天下后,世人莫不争相行仁行义,这不就是因仁义而改变了本性的铁证吗?

所以,视力敏锐的,就会迷乱五色,过分修饰外表,像那青黄相错的彩绣一般,炫耀了人眼,这正是离朱造成的迷惑。听觉聪敏的,便混杂五声,扰乱六律,那金、石、丝、竹、黄钟、大吕 的声音不就是如此杂乱吗?这又是师旷迷惑了众人。

标举仁义,显耀己德,损害本性以求名声,使天下百姓交相追求仁义之法的人,除曾参、史鳅 外,还会有谁?而杨朱、墨翟等人 更善言诡辩,广集一些无用的言语,断章取义,专务“坚、白、同、异”之说,劳精伤神,以求那没有实用价值的理论。他们追求的不过是旁门左道,而非天下的正道!所谓正道,乃是不失本性的自然之理啊!

若能保有本性,就是足趾相连,手有六指,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劲,自然更不会认为长是多余,短是不足了。

小鸭的腿虽短,若硬要把它接长,它倒反要忧愁起来;鹤鸟的脚虽长,若强把它砍断一截,它反要悲哀了。因此,本性是长的,不要缩短它,本性是短的,也不必接长它,一任它自然发展,就没有什么可忧愁的了。

至于仁义,不也是本性吗?那些仁人为什么还处心积虑地去追求仁义呢?……

当今世上的仁人,无时无刻不在愁思天下百姓的忧患,而不仁的人,却又拼命追求富贵,如此看来,仁义岂非也是出于本性?但自三代以后,天下又何以为此喧嚷不清、奔走不停呢?

论无为(放任主义或不干涉主义)

《庄子》之《在宥》

只听说以无为宽厚待天下,没听说过以有为治理天下的。行无为,是恐怕天下人忘了他的本性;为宽厚,是怕天下人丧失了本德。假如世人能不忘本性,不失本德,还用得着去治理吗?

从前尧治理天下时,使天下人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却没有给他们平静,桀治理天下时,使世人过着忧愁痛苦的生活,毫无欢乐可言。平静、欢乐是世人的本性,如果不能使天下人得到平静与欢乐,便是损害了百姓的本性,以此行为治理天下,国家岂能长久存在?

人过于喜悦,就会伤阳气,过于愤怒,又会伤害阴气;阴阳二气不调,四时也就不顺,寒暑的气节亦随之不和,这样恐怕会有伤人体。它会使人喜怒失常,居处无定,思虑不安,以致行为失去准则,矫情诈伪从中而生,因而有了曾参、史鳅和盗跖的善恶之行。

善恶既显著,赏罚自是避免不了,这样的话,就是用尽天下的宝藏也不足以赏善,用尽天下的斧钺也不足以罚恶,即使天下再大,又怎能供应这无穷尽的赏罚啊!自三代以后,统治天下的,竞相以赏罚为治理天下的手段,百姓哪还有机会使自己的性情达到宁静的境界?……

所以君子如果不得已而统治天下,不如无为,无为而后天下百姓的性情才可以达到宁静。因此,那些视自身的安宁较治理天下重要的人,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爱自身较治理天下为先的人,也就可以治理天下了 。

君子如果能“不伤害身体,不显耀聪明;静待无为而自然有威仪,沉默不言而后道德临至,精神有所归向以使动作自然合乎天理,从容无为而使万物能自在游动”的话,那又何必去治理天下呢?

关于无为之教和为道的学说,在第六章之一和第三十七章之一中有详细的说明。

猜你喜欢
  卷十二 洪范第六·孔颖达
  卷十六·郑玄
  中庸纂疏卷二·赵顺孙
  卷十一·陈天祥
  皇祐新乐图记卷下·胡瑗
  第八章 15·辜鸿铭
  卷八·熊过
  卷八十七·山井鼎
  卷十一·湛若水
  二 皮耳士——实验主义的发起人·胡适
  慧林圆照本禅师·惠洪
  嘱累阿难品第三十·佚名
  卷二十二·佚名
  覆浚然比丘书·太虚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强至·唐圭璋

      至字几圣,钱塘(今杭州)人。乾兴元年(1022)生。庆历六年(1046)进士。刻苦攻诗,韩琦甚器重之。官祠部员外郎。熙宁九年(1076)卒,年五十五。有集。   渔家傲   雪月照梅溪畔路。幽姿背立无言语。冷浸瘦枝清浅处。香暗度。妆

  • 吴伟业·龙榆生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江南太仓人。明万历三十七年(一六○九)生。弱冠,举崇祯辛未(一六三一)科会试第一,廷试第二,官至少詹事。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假归。清世祖闻其名,力迫入都,累官国子监祭酒。以病乞归,康熙十

  • 卷十·马臻

    钦定四库全书 霞外诗集卷十      元 马臻 撰题玄览真人溪月图 溪风洒露兮弦月承云俨真人之宴坐兮存夜气之氤氲隘城郭之窘窘兮结尘梦而方殷 送自诚真上人回秋溪普门旧业二首 新诗吟得送诗僧寺忆秋溪到未能依

  • 载记第十三 苻坚上·房玄龄

    苻坚,字永固,一名文玉,雄之子也。祖洪,从石季龙徙邺,家于永贵里。其母苟氏尝游漳水,祈子于西门豹祠,其夜梦与神交,因而有孕,十二月而生坚焉。有神光自天烛其庭。背有赤文,隐起成字,曰“草付臣又土王咸阳。”臂垂过膝,目有紫光。洪

  • 國朝獻徵錄卷之三·焦竑

      戚畹   ◆戚畹   贈楊王陳公神道碑(宋濂)   贈徐王宿州馬公廟碑(陶凱)   贈滁陽王定遠郭公廟碑(張來儀)   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彭城伯張公墓誌銘(楊士奇)   特進榮祿大夫柱國惠安伯永城張公壙誌   特進榮祿大

  • ●卷二百三·徐梦莘

      炎兴下帙一百三。   起绍兴十年闰六月十七日庚寅,尽其日。   上魏侍郎矼书之道窃闻之先民有言询於刍荛以谓人有所长不可以其微贱故忽之也。之道比缘赴调居於临安之隘巷者八十馀日朝夕获闻闾里之言似有可取者辄

  • ●卷七·黎庶昌

    「辛酉」咸丰十一年,公五十一岁。正月,公在祁门营。初六日,贼由石埭县分二股,一由大洪岭窜入,一由大赤岭窜入,直趋祁门。公老营单薄,人心震恐,居民惊走。初七日,提督江长贵击贼于大洪岭,却之。初八日,公派唐义训、朱品隆出队,击贼

  • 三○九 江西巡抚海成奏进续得应选应毁书籍折·佚名

    三○九 江西巡抚海成奏进续得应选应毁书籍折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十七日江西巡抚臣海成谨奏,为恭进续得应选应毁书籍,仰祈睿鉴事。窃臣钦遵谕旨,饬属购获遗书,分别应毁应选,节次进呈在案。兹据各属购获遗书,陆续呈缴前来。当即

  • 王安礼传·脱脱

    王安礼字和甫,是王安石的弟弟。很年轻的时候即中进士,受到河东唐介的征召。熙宁年间,..延路修筑口罗兀城,河东路派四万民工运粮饷,宣抚使韩绛要求让这些人去助战,将领吕公弼也准备听从安排。王安礼则反对这样做,他说“:这些民

  • 野史无文卷一(阙)·郑达

    让皇帝本纪(上)(阙)

  • 第三节 前进遇着阻碍·蒋廷黻

    曾国藩及其他自强运动的领袖虽走的路线不错,然而他们不能救国救民族。此其故何在?在于他们的不彻底。他们为什么不彻底呢?一部分因为他们自己不要彻底,大部分因为时代不容许他们彻底。我们试先研究领袖们的短处。 恭亲王

  • 附錄·佚名

    ○中宗大王十一年丙子,傳于禮曹曰:「魯山君墓所所在守令,四名日設辦行祭,置墓直六戶。家廟,四仲月、四名日、忌日官給祭物,依王后、考妣例。」特遣右承旨申鏛致祭,仍命看審墳墓以啓。致祭文:予主神人,今將一紀。德雖云寡,施無有

  • 卷二十八·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八夏官司马第四之一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正义贾氏公彦曰郑目录云象夏所立之官夏整齐万物天子立司马掌邦政以正天下故曰

  • 中国之民间教化何在·太虚

    陈东原君云:“吾人常说中国为文明最古的国家,但一看现在社会污秽、浪漫、虚伪、自私、不讲礼貌、无同情心,每使人怀疑“是不是礼教之邦”!嘴里虽然不说,心中如此怀疑的实在很多”。梁漱溟君则云:“俗常以为孔子的教化实支配

  • 迪功集·徐祯卿

    诗文集。明徐祯卿撰。六卷,其集版别较多,但本集系作者自定,所以精华尽在,流传较广。卷首有李梦阳序、顾璘序。卷一至卷四为诗,卷五、卷六为文。卷末一般附刊《谈艺录》一卷。祯卿字昌毂,一字昌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 淳佑临安志·施谔

    南宋地方志。淳佑十二年(1252年)施谔撰。卷数不详:今残存六卷。临安治今浙江杭州市,为南宋行在。残本仅余城府、山川两类,每类冠以总论一篇,下分细目,叙述详晰。所收诗文金石,与《咸淳临安志》互有详略。清胡敬又由《永乐大典

  • 载酒园诗话·贺裳

    诗话。清人贺裳撰。三卷。裳字黄公,丹阳(今属江苏)人。康熙初诸生。生卒年未详。著有《红牙词》,并有《史折》等历史著作。此编约十五万字,为清人诗话中之巨制。今本分为“卷一”(附补遗)、《载酒园诗话又编》(评唐诗

  • 神栖安养赋·延寿

    《神栖安养赋》是永明延寿禅师特别重要的专述净土法门的著作,言简意丰,精粹灵妙,理事俱备,全文四百余字,此赋是一代法眼宗大师礼赞西方极乐世界的颂歌,归向弥陀净土的宣言书。禅师为使更多的人信入笃行净土法门,神栖西方安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