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慧林圆照本禅师

圆照禅师。讳宗本。出于管氏。常州无锡人也。性质直。少缘饰。貌丰硕。言无枝叶。年十九。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方道价重。丛林归之者如云。本弊衣垢面。操井臼。典炊爨。以供给之。夜则入室参道。升曰。头陀荷众良苦。亦疲劳乎。对曰。若舍一法。不名满足菩提。实欲此生身证。其敢言劳。升阴奇之。又十年。剃发受具。服勤三年。乃辞升。游方遍参。初至池州景德。谒义怀禅师。言下契悟。众未有知者。尝为侍者。而喜寝。鼻息齁齁。闻者厌之。言于怀。怀笑曰。此子吾家精进幢也。汝辈他日。当依赖之。无多谈。众乃惊。及怀公徙住越之天衣。常之荐福。本皆从之。治平初。怀公退居吴江之圣寿院。部使者李公复圭。过怀公。夜语曰。瑞光法席虚。愿得有道衲子主之。怀指本曰。无逾此道人者耳。既至瑞光。集众击鼓。鼓辄堕。圆转震响。众惊却。有僧出呼曰。此和尚法雷。震地之祥也。俄失僧所在。自是法席日盛。众至五百人。杭州太守陈公襄。以承天兴教。二刹坚请。欲往而苏人留之益甚。又以净慈恳请之曰。借师三年。为此邦植福。不敢久占。本啧啧曰。谁不欲作福。苏人识其意。听赴之。学者又倍于瑞光。既而苏人。以万寿龙华二刹。请择居之。迎者千余人。曰。始借吾师三年。今九载矣。义当见还。欲夺以归。杭州守使。县尉持卒徒护之。乃不敢夺。元丰五年。以道场付其门人善本。而居于瑞峰庵。苏人闻之谋夺之。惧力不胜。欲发而未敢也。时会待制曾公孝序。适在苏。盖尝问道于本。而得其至要。因谒之庵中。具舟江津。既辞去。本送之登舟。语笑中载而归。以慰苏人之思。于是归本于穹窿山福臻院。时年六十三矣。未几 神宗皇帝。辟相国寺六十有四院为八。禅二律六。以中贵人梁从政。董其事。驿召本主慧林。既至。遣使问劳三日 诏演法于寺之门。万众拜瞻。法会殊胜。以为弥勒从天而降人间也。翌日召对 延和殿。有司使习仪而后引。既对山呼罢。登殿赐坐。即就坐盘足跏趺。侍卫惊相顾。本自若也。赐茶至。举盏长吸。又荡撼之 上问受业何寺。对曰承天永安 上喜其真喻。以方兴禅宗。宜善开导之旨。既退 上目送之。谓左右曰。真福慧僧也。及上元日 车驾幸相国寺。止禅众无出迎。师奉承 睿奖。阐扬佛事。都邑四方。人以大信 神宗登遐。召本入福宁殿说法。左右以本尝为 先帝所礼敬。见之呜咽。不自胜 哲宗加号禅师。皇叔荆王亲赍来授之。元祐元年。以老求归 朝廷从其请 来任便云游。所至不得抑令住持。因欣然升座。辞众曰。本是无家客。那堪任便游。顺风加橹桌。船子下杨州。既出都城。王公贵人。送者车骑相属。本诲之曰。岁月不可把玩。老病不与人期。唯勤修勿怠。是真相为。闻者莫不流涕。其真慈善导。感人如此。非特然也。其住瑞光。民有屠牛者。牛逸赴本。跪若自诉。遂买而畜之。其住净慈。岁大旱。湖井皆竭。寺之西隅。有甘泉自涌。得金鳗鱼。因浚为井。投鱼其间。寺众千余人。汲以不竭。民张氏有女子死。梦其母曰。我以罪为蛇。既觉得蛇于棺下。持以诣本。乃为说法。复置故处。俄有黑蝉。翔棺上。而蛇失所在。母祝曰。若我女。当入笼中。当持汝再诣净慈。如其祝。本复为说法。是夕梦女曰。二报已解脱矣。其显化异类。又如此。本平居恂恂。未尝以辩博为事。至其说法。则虽盛名隆势。无所少假。高丽僧统义天。以王子奉国命。使于我朝。闻本名。请以弟子礼。见问其所得。以华严经对。师曰。华严经三身佛。报身说耶。化身说耶。法身说耶。义天曰。法身说。本曰法身遍周沙界。当时听众。何处蹲立。义天茫然自失。钦服益加。太子少保李公端愿。世以佛学自名。本问曰。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既曰无为。作么生学。李公不能答。雪窦道法。至本大盛。老居灵岩。闭门颓然。而四方从者相望。于道不释也。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将入灭沐浴而卧。门弟子环拥请曰。和尚道遍天下(或一本云。名满天下)。今日不可无偈。幸强起安座。本熟视曰。痴子。我寻常尚懒作偈。今日特地图个什么。寻常要卧便卧。不可今日特地坐也。素笔大书五字曰。后事付守荣。掷笔憨卧。若熟睡。然撼之已去矣。门弟子塔师全身于灵岩山。阅世八十。坐五十二夏。

赞曰。富郑公居洛中。见颙华严。诵本之语。作偈寄之曰(或一本云。富郑公弼。得心要于颙华严。有偈寄本曰)。因见颙师悟入深。寅缘传得老师心。东南谩说江山远。目对灵光与妙音。王显谟汉之。初见本登座。以目四顾。乃证本心。余闻马鸣云。如来在世。众生色心殊胜。圆音一演。随类得解。今去佛之世二千余年。而能使王公贵人。闻风而悟。瞻颜而证。则常随而亲炙之者。可知矣。故江西八十余人。而本则倍之。近代授法之盛。无能加者。非愿宏法道。行契佛心。何以臻此哉(一本云。自瞻颜而证之下。但云。则其大愿真慈之力。无愧绍隆之职者也)。

猜你喜欢
  卷第七·佚名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一·楚石梵琦
  卷之四十二·别庵性统
  三宜盂師語錄卷一·明盂
  圣观自在菩萨一百八名经·佚名
  卷二十二·佚名
  卷第八·佚名
  卷十九·佚名
  卷第十三·呆翁行悦
  佛说禅行三十七品经·佚名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九·湛然
  卷第二十四(弥沙塞)·佚名
  第三品 譬喻法品·佚名
  卷四·佚名
  为东亚佛教大会答记者问·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七十八·彭定求

        卷178_1 【酬谈少府】李白   一尉居倏忽,梅生有仙骨。三事或可羞,匈奴哂千秋。   壮心屈黄绶,浪迹寄沧洲。昨观荆岘作,如从云汉游。   老夫当暮矣,蹀足惧骅骝。   卷178_2 【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李

  • 赵善括·唐圭璋

      善括字无咎,太宗第四子商王元份六世孙,江西隆兴人。孝宗朝,登进士第。乾道七年(1171),知常熟县。八年(1172),通判平江府。又为润州通判。淳熙六年(1179),知鄂州,放罢。十年(1183),差知廉州,又放罢。十六年(1189),差知常州,被论凶暴,主管

  • 卷之七·高启

    呉郡髙啓季迪著南州徐庸用理编五言古诗暁卧丁校书轩窓月澹欲失曨曨逼

  • 巻十六·袁表

    钦定四库全书闽中十子诗卷十六    明 袁表马荧 编王典籍集二七言古诗夷门懐古防马夷门道萧条愁杀人魏王公子不复见大梁宫殿随灰尘七雄戈剑纷相击秦兵已在邯郸陌晋鄙难回朱亥槌如姬早中侯嬴防春去秋来百草青古城

  • 列传第五十六 鲜卑 吐谷浑·沈约

    阿柴虏吐谷浑,辽东鲜卑也。父弈洛韩,有二子,长曰吐谷浑,少曰若洛廆。若洛廆别为慕容氏,浑庶长,廆正嫡。父在时,分七百户与浑。浑与廆二部俱牧马,马斗相伤,廆怒,遣信谓浑曰:“先公处分,与兄异部,牧马何不相远,而致斗争相伤?”浑曰:“马

  • 卷之六百二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柳敏传·令狐德棻

    柳敏字白泽,河东解县人,是晋朝太常柳纯的七世孙。父亲柳懿,任魏国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汾州刺史。柳敏九岁失去父亲,侍奉母亲,有孝子之名。喜好学习,博览经史,连阴阳占卜之术也没有不学的。不到二十岁,就已出任员外散骑侍郎

  • 郭贤传·令狐德棻

    郭贤字道因,赵兴阳州人。父亲郭云,任凉州司马。郭贤记忆力好,学过经史。魏正光末年,贼帅宿勤明达围攻豳州,刺史毕晖补授郭贤为统军,与自己一起守城。后任州主簿,代理北地郡事。由于战功,授都督。大统二年(536),齐神武偷袭,攻陷

  • 卷一百十四·阿桂

    钦定四库全书八句万夀盛典卷一百十四歌颂【三十四】万夀恭纪宗经徵夀说翰林院编修【臣】阮元【臣】闻三极彛训其书言经经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之说帝王稽古同天圣德备焉庆惟乾隆五十五年皇上八旬万夀万夀【臣】仰思

  • 天下合纵使魏加·佚名

    【提要】 运用比喻是战国策士们常用的论说战术。善于运用比喻,会胜过许多抽象的论证,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效果, 【原文】 天下合从。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魏加曰:“臣少

  • 卷五 士昏礼第二·郑玄

    女次,纯衣?衤冉,立于房中,南面。(次,首饰也,今时{髟皮}也。《周礼·追师》掌“为副、编、次”。纯衣,丝衣。女从者毕衤?玄,则此衣亦玄矣。衤冉,亦缘也。衤冉之言任也。以?缘其衣,象阴气上任也。凡妇人不常施衤冉之衣,盛昏礼,为此

  • 卷五·赞宁

    ◎义解篇第二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五人)○周洛京佛授记寺法藏传(大仪)释法藏字贤首,姓康,康居人也。风度奇正,利智绝伦,薄游长安,弥露锋颖,寻应名僧义学之眩属奘师译经,始预其间,后因笔受、证义、润文,见识不同而出译常至天后朝,传译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欧阳竟无

      姚秦三藏法師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第一分初(一)大本缘經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衞國祇樹華林窟.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時諸比丘於   乞食後集華林堂各共議言.諸賢比丘唯無上尊爲最奇特神通遠達威力

  • 阿弥陀经义述·慧净

    慧净述阿弥陀经(此云无量寿后秦罗什师元译小无量寿元求那跋陀法师重译)。窃以。法身无像像。因有像之机。净土无方。方因有方之感。虽复至理凝寂道绝名言。大悲善巧随□□□□□□□□□□□□□□□□三转醍醐尘沙出

  • 卷第四·佚名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四尊者世亲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分别根品第二之二今应思择。一切有为如相不同。生亦各异。为有诸法决定俱生。有定俱生。谓一切法略有五品。一色。二心。三心所。四心不相应行。五无为。无为无生

  • 卷之三十六·别庵性统

    续灯正统卷三十六 南海普陀嗣祖沙门西蜀 性统 编集 曹洞宗 大鉴下第二十四世 报恩秀禅师法嗣 顺天府万寿雪庭福裕禅师 字好问。太原文水张氏子。生宋宁宗嘉泰癸亥。九岁日诵千言。里中有圣小儿称。未几遭世变。失

  • 卷第三·水鉴慧海

    嘉兴大藏经 天王水鉴海和尚五会录天王水鉴海和尚五会录卷第三嗣法门人原澄等编住鄂州黄龙禅寺语录康熙七年五月重开黄龙寺七月初六日进寺。三门基曰尽大地是个解脱门汝诸人因甚把手牵不入以拄杖画一画曰脚下从今红

  • 伤寒论纲目·沈金鳌

    清·沈金鳌撰。成书于1774年。全书分16卷, 34. 4万字。该书首冠以总论, 分为脉症、六经主症、表里、传变等篇。自卷一至卷十五, 循六经之次, 编列《伤寒论》原文; 其不得分属六经者, 如伤寒后症及辨脉、平脉等篇, 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