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一篇 道的性质 第二章 相对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语译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没有“有”就没有“无”,“有无”是相待而生的;没有“难”就没有“易”,“难易”是相待而成的;没有“长”就没有“短”,“长短”是相待而显的;没有“高”就没有“下”,“高下”是相待而倾倚的;没有“音”就没有“声”,“音声”是相待而产生和谐的;没有“前”就没有“后”,“前后”是相待而形成顺序的。因此圣人做事,能体合天道,顺应自然,崇高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因应无为,不加干预;生长万物,并不据为己有,化育万事,并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亦不自居其功。就因为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反而永远不会泯没。

至于相对论、循环论及宇宙变化的原则,请参看第四十章老庄哲学的基本思想与实际的学说,老子所有的反面论都起源于此。

相对论:万物均归为一

《庄子》之《齐物论》

言语和起风时发出的声音不同;风吹是自然无心的声音,而说话,必定先有了意念才能发言。言语有了偏见,听者也就无法断定孰是孰非。无法断定是非,说了等于没说,那么那些言论究竟是“话”呢?还是“不是句话”?就好像初生小鸟的叫声一样,到底它们是有分别呢?还是没有分别?

道,因为有所蒙蔽,才有真假的区别;言语,因为有所蒙蔽,所以才有是非的争辩。道本没有真假,所以无所不在;言语本没有是非的分别 ,所以能无所不言。道之所以蒙蔽,是因为有了偏见;言之所以蒙蔽,是因为好慕浮辩之辞,不知“至理之言”所致。

所以儒墨 争辩,不外在使对方为难;对方以为“非”,我就以为“是”;对方以为“是”,我就以为“非”。如果要纠正二家的是非之辩,只有使他们明白大道,大道既无分别,他们也自无是非的争论了。

世间一切的事物都是相对的,所以彼此才有分别。看别人都觉得“非”,看自己便认为“是”,因为只去察考对方的是非,反而忽略了自己的缺点;如果能常反省自身,一切也就明白了。

只看到别人的“非”,没有看见自己的“非”,所以总以为自己“是”,别人“非”,这种自己是、别人非的观念乃是对立的。所以是非之论随生随灭,变化无定。

有人说“某事可”,随即有人说“某事不可”,有人说“这个非”,就有人说“那个是”。只有圣人能超脱是非之论,而明了自然的大道,并且深知“是非”是相应相生,“彼此”是相对却又没有分别的。

“此”就是“彼”,“彼”就是“此”。彼此都以对方为“非”,自己为“是”,所以彼此各有一“是”,各有一“非”。那么“彼”、“此”的区别究竟存不存在呢?如果能体会“彼此”是相应又虚幻的,便已得到道的关键。

明白大道,就可以了解一切是非的言论,皆属虚幻,这就好像环子中间的空洞一般,是非由此循环不已,变化无穷。因此,要停止是非之争,人我之见,莫若明白大道。

用我的指头去比别人的指头,对我来说别人的指头似乎有什么不对;若用别人的指头来比我的指头,对别人来说我的指头又有些不对了。用这匹马做标准去比那匹马,自然这匹马为“是”,那匹马为“非”;若用那匹马做标准来比这匹马,那匹马又为“是”,这匹马又为“非” 。像这样以己为是,以彼为非的观念,其实并无多大差异。

明白天下没有一定的是非,指头和指头,马和马又有何是非之分?指头乃是天地中的一体,马乃是万物中的一物。以此类推:用天地比做一个指头,把万物比做一匹马,那么天地万物又有何是非?

自以为可就说可,自以为不可,就说不可;因为有了人行走,才有了道路;因为有人的称呼,所以才有名字,而所谓对与不对的观念,还不都是人为的?

万物开始时,固然有对有不对,有可有不可,但在万物形成后,人为的“是非”观念,便构成了许多不正的名称,而其名称的变更,本无一定,所以说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譬如细小的草茎和巨大的屋柱,丑陋的女人和美丽的西施,以及各式各样诡幻怪异的现象,从道的观点看起来,都是通而为一,没有分别。分开一物,始可成就数物,创造一物,必须毁坏数物。所谓成就是毁,毁就是成。万物本就无成也无毁,而是通达为一的。

只有达道的人才能了解这通而为一的道理,因此他们不用辩论,仅把智慧寄托在平凡的道理上。事实上,平凡无用之理却有莫大的用处,其用就在通,通就是得。这种无心追求而得到的道理,和大道已相差无几。

虽然近于道,却又不知所以然而然。因此未曾有心于道,一任自然的发展,方才是道的本体。

本体论:依赖主观

《庄子》之《秋水》

河伯说:“如何区别物体外部和内部的贵贱和大小呢?”

北海若说:“从道的立场来看,万物没有贵贱之分;从物的立场来看,物类都是贵己而贱人;从世俗的立场来看,贵贱起自外物而不由自己;从差别的眼光看,万物自以为大的,便是大,自以为小的,就是小,那么万物便无所谓大小之别。如果知道天地像一粒稊米,毫末像一座山丘,万物的差别也就不难区分了。”

“从功用方面来看,依照万物自认其有无存在为标准,大凡和他们相对的万物,其功用也是相对的,譬如箭因为有用处,盾牌也就有了用处。再者,我们知道东、西方向是相反的,但是如果没有东方,就不能定出西方在哪里。由此可知其区分乃是相对,而非绝对。”

“由众人的趣向来看,如果依随别人所说的对错为标准,别人说对就是对,别人说错就是错,也就是没有对错的区分。以尧和桀自以为是而视对方为非这点看来,人心的倾向便已明显地表露出来……”

“所以有人说:‘为什么不取法对的,摒弃错的,取法德治,摒弃纷乱呢?’这乃是不明白天地万物之情的话啊!就像只取法天,不效法地,只取法阴不效法阳一般,显而易见,这是行不通的。可是大家仍不停地说着这句话,如果不是愚蠢没有知识,就是故意瞎说了。”

河伯:“那么,我以天地为大,以毫末为小,可以吗?”

北海若回答道:“不可以。因为万物没有穷尽,时间没有止期,得失没有一定,终始也无处可寻。所以有大智慧的人观察事物由远及近,不会只偏看一处的。”

“他们知道万物没有穷尽,所以不以小为少,不以大为多,知道时间没有止境,所以不因未看到遥远的事物而烦闷,不因与现代接近而强求分外的事;知道得失没有一定,所以虽有得并不欢喜,虽有失也不忧愁;知道终始无处可寻,所以不把生当做快乐,也不以死为祸患,因为他们明白生死是人所共行的平坦大道。”

言之无益:论不言以教

《庄子》之《齐物论》

假定有一些言论,和我所说的言论比较,是一类也罢,不是一类也罢,不管是不是同类,既然都是言论,也就是同类了。那么这些言论和我所说的言论便没什么区别。

大道本难用言语形容,但是,如今于无可说中,姑且还是说说吧!

凡物各有开端;有的尚未开始,有的虽开始却未曾显露,有的连“导致开始”的事理都不曾具有;有的说言语是实有的,有的说它是虚无的,有的不曾说出“言语有无”的争论,有的连“言语是实有或虚无”的念头都不曾起过。但是,突然间产生了“言语是实有或虚无”的观念,这有言和无言二者,究竟是孰有孰无呢?

我既反对言语,现在又不免言语,实在是我所说的话,全无成见和机心,所以虽然有言,又何尝不是无言?

以形体而论,物有大小之分,若以性质而论,便无所谓大小之别,那么秋天兽毛的尖端都要比泰山大了。再以彭祖为例,由形体来说,命有长短的区别,但若以精神而言,便没有长短的区别了,那么早夭的幼子都会比彭祖长寿。

若以泰山为小,天下便没有了大,若以秋天的兽毛为大,天下便没有小了,若以短命为长寿,天下便无所谓短命,那么若视彭祖为短命,天下又何来长寿之人?

既然没有形体大小、寿命的长短,天地之寿再长,也不过和我同生吧!万物种类虽多,我也能和他们和平共处,且合为一体。万物既能通为一体,又何须言论为助?但是既然我说它“合而为一”,不是又有了言论?

道是浑然一体,没有名称,倘使称它“浑然一体”就等于给了它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和道的本体加起来,便形成了两个数目,有了一个名称,又产生了相对的名称,这两个名称和道的本体加起来,就形成了三个数目 。由此类推下去,即使精于数学的人都无法分清这些数目,何况是普通的人?

言语本无心机,一旦有了心机,便已生出三个是非的名称,至此想再加详辩就不容易了。所以不如除去心机和是非的念头,顺随自然以定行止,要知大道是无处不有的。

道本无界限,言论本无是非。但是一有了“是非”之见后,言语就被划分出界限,那是因为是非没有一定的准则,言论才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种类。到底分为哪几类呢?有赞成左方的,有赞成右方的,有直述的,有批评的,有解释的,有辩驳的,有二人争辩的,有多人争论的。都因为各持己见,所以才有这八类的分别。

圣人就不是这样,超出天地以外的理,非言语所能形容,便搁下不谈;至于天地以内的事理,也只是随机陈说,不加评判;有关记载先王事迹的史书,他也仅给以评议而不争辩。所谓以“不分”来分清事物,以“不辩”来辨明事物,就是这个道理。

圣人认清了事物,只是存在心里,众人却固执己见,和别人争辩以显耀自己。所以说:“辩论的发生,乃是不曾见到大道的缘故。”

大道是不可以名称的;雄辩者不会用是非之论去使人屈服,“至人之人”的仁爱是无心而发的 ;“清廉之士”的“廉洁”毫无形迹可寻,所以其外表反而没有谦让的表示 ,“大勇之人”不尚血气之勇,也无伤人之心。

因为道可以称述就不是真道,辩可以言论就不是大辩,仁要是固守一处就不成其为仁,廉要是有了形迹就不是真廉,勇要是用于争斗就不成其为勇。这五者本是浑然圆通的,若一被形迹所拘,就背离了大道。

所以人如果能止于自己所知的范围内,固守本分,便是达到知的极点。但是有谁知道这不用言语的辩论,和不可称述的大道呢?若是能够知道,就已进入了天府 府”解。">。

庄子所说“言之无益”和“实知理论”等思想,关系极为密切。“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庄子》之《知北游》)请参看第五十六章。

下文谈论的是庄子时代的名家,特别指“别墨”的代表人物惠施和公孙龙。

辩之无益

《庄子》之《齐物论》

譬如我和你辩论,如果你胜了我,并不表示你所说的就对,我所说的就不对;要是我胜了你,也并不表示我一定对,你一定错。那么你我到底谁对谁不对呢?是两方面都对,还是两方面都错?如果你我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旁人都给闹糊涂了,还有谁能为我们评判?

若请和你见解相同的人来评判,他必偏向你,我自然不会心服;若请和我见解相同的人来评判,他定偏向我,当然你也不会心服;如果请和两方见解都不相同的人来评判,两方全不信服;若请和两方见解都相同的人,必无一定的言论为主;你、我和第三者既然都不能互相了解,那么该请谁来评判呢?

辩论的言辞是相对的,既然无法解决是非的争论,倒不如彼此丢下“相对”的观念,安守自然的本分,以享天赋的寿命。

什么叫做安守自然的本分呢?要知是、非、然、否,全是虚妄的,所谓“是”未必是“是”,所谓“然”,也未必是“然”。假若“是”果真是“是”,是非就有了区别;同样的,若“然”果真是“然”,然否也有了区别。既然有不同,又何须争辩?

看破生死,所以能忘却年岁的长短;看透是非,所以能忘掉是非的名义,由此方能遨游于无穷的空间,寄托心灵于无穷的境界。

有关无为的学说,请参看第三章。

讨论无名、无私、无誉等观念,请参看第五十一章。至于“无为”的思想,在第十、三十四、五十一、七十七章内,均有说明。此教乃是来自对“道”之大、静、无及复归为一的了解。

猜你喜欢
  国风·郑风·佚名
  卷十三·纳兰性德
  卷十五·赵汸
  卷四十一·王道焜
  卷十四·易祓
  卷四·辅广
  《礼 记》·佚名
  卷六·佚名
  卷三十三·道世
  佛学研究丛书序·太虚
  南洋华侨与宗教·太虚
  初转法轮与摩诃菩提·太虚
  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卷第一·佚名
  卷第七十四·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许山长恕(北郭集)·顾嗣立

    恕字如心,江阴人。性沉静,博学能文。至正中,部使者荐授澄江书院山长,不乐,即弃去。会天下多故,因之海上,慕韩伯休之为人,旁通其术,善自匿,与山僧野子相往还,人莫识也。洪武甲寅卒,年五十二,家北郭,故号北郭生。所著有《北郭集》十卷

  • 卷二十六·贯休

    钦定四库全书 禅月集卷二十六 唐 释贯休 撰 补遗 ????光大师草书歌 雪压千峰横枕上穷困虽多还激壮看师逸蹟两相宜高适歌行李白诗海上惊驱山猛烧【一作海上风惊驱猛烧】吹断狂烟着沙草江楼曾见落星石几回试发将军炮

  • 卷四 补遗·赵熙

    渡江云·以《香宋词》寄辛子代柬,春柳韵七年愁里过,春鹒秋蟀,断本付麻沙。紫云前代曲,花露宫莺,星淡玉绳斜。元和奏雅,谱霓裳、早艳王涯(光绪中王幼霞言词最先,薇省同声,袖墨实为之冠,亦如《唐三舍人集》,首数广

  • 卷一百七·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七泉类五言古太平寺泉眼       【唐】杜 甫招提凭高冈疎散连草莽出泉枯柳根汲引嵗月古石间见海眼天畔萦水府广深丈尺间宴息敢轻侮青白二小蛇幽姿可时覩如丝气或上烂熳为

  • 卷五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十八李峤中宗降诞日长宁公主满月侍宴应制神龙见像日仙凤养雏年大火乘【一作宝来】天正明珠对月圆作新【一作祚延】金箧里歌奏玉筐【一作箱】前今日宜孙庆还参祝夀【一作圣】篇奉和送金城公

  • 卷二·王冕

    五言律诗次申屠子迪韵四首其一荒城余古堞,登眺喜新晴。日淡山容静,秋高海气清。孤鸢随鹤下,饥兕近人行。感物添惆怅,谁能会此情?其二东南岩壑窅,游子欲何之?野鸟惊飞疾,溪船逆上迟。放怀须醉酒,对景漫题诗。王谢经行处,萧条似旧

  • 卷五十二 志二十七·赵尔巽

      ◎时宪八   凌犯视差新法上道光中,钦天监秋官正司廷栋所撰,较旧法加密,附着卷末,以备参考。   求用时   推诸曜之行度,皆以太阳为本;而太阳之实行,又以平行为根。其推步之法,总以每日子正为始,此言子正者,乃为平子正,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佚名

    正德十二年六月乙巳朔日食钦天监监正李源等以推筭时刻舛误夺俸一月春官正李鉴等三月○掌锦衣卫事左都督朱宁奏乞辞免卫事有旨宁职掌亲军兼管密务公勤明慎提督有方善良攸赖方切倚用所辞不允及再辞复有旨宁忠诚体国简在

  • ●卷八·王恽

    甲午九月望日,东原五六友人会于孙侯小轩,话及前朝得失之渐。坐客问云:“金有中原百有余年,将来国史何如尔?”或曰:“白唐已降,五代相承,宋受周禅,虽靖康间二帝蒙尘,缘江湖以南,赵氏不绝。金于《宋史》中,亦犹刘、

  • ◎放屁博士·吴虞公

    王壬秋先生撤名士尿,传为话柄。不谓无独有偶者焉,光复之岁,有某生毕业于东京某大学校,得博士学位,忻忻然负箧归国。见其旧友,大夸彼邦之文明,及已得学位之荣幸。絮絮语人曰:“我所顶者博士巾,所履者博士靴;所服者博士衣;所束者博

  • 通志卷四十二·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礼略第一吉礼上郊天 大雩 明堂 朝日夕月 大防【腊】灵星风师雨师及诸星等祠 方丘【神州后土附】社稷山川 籍田 先蚕郊天有虞氏禘黄帝【尔雅释天云禘大祭也虞氏冬至大祭

  • 陶谷传·脱脱

    陶谷字秀实,..州新平人。本姓唐,避后晋高祖石敬瑭名讳改姓陶。历任北齐、隋、唐官职,成为名家望族。其祖父唐彦谦,历任慈、绛、澧三州刺史,有诗名,自号鹿门先生。其父唐涣,领夷州刺史,唐末之乱,被..州主将杨崇本害死。当时陶谷

  • 卷二·陈经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二宋 陈经 撰舜典【虞书】观舜典一篇自慎徽五典而下至巡狩考制度分州濬川等事记之如此其详与尧典异者葢尧老舜摄位尧所以行者舜申之尧之所欲行而未行者舜推广之臣道也子道也故曰舜典一篇当知

  • 提要·吴浩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七十三经义疑      五经縂义类提要【臣】等谨案十三经义疑十二卷国朝呉浩撰浩字养斋华亭人是书取诸经笺注订之用力颇勤如季本读礼疑图以万人为一军浩袭其説于诗公车千乗公徒三万不主

  • 卷二百四十五·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六十四善现,一切智智清净故意界清净。意界清净故般若波罗蜜多清净。何以故?若一切智智清净。若意界清净。若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一切智智清净故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

  • 附记·胡适

    先生与我都很注意李华的《左溪大师碑》所记的各宗传法系统。此碑现存各本均有误字、脱字——《全唐文》本与《唐文粹》本,与《文苑英华》本都不免脱误。故其中“此后相承,二十九世,至梁魏间,有菩萨僧菩提

  • 卷第四十八·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四十八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不善纳息第一之三有四瀑流。谓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无明瀑流。问此四瀑流以何为自性。答以百八事为自性。谓欲瀑流以欲界二十九事为自性。

  • 吴中故语·杨循吉

    杨循吉撰。一卷,今存版本有:《广百川学海》本、 《烟霞小说》本、 《续说郛》本、 《五朝小说》本、 《古今说部丛书》本等。本书所录凡七则,每则均千字左右。其中载有况钟任苏州太守事,以及明代中期白莲教的活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