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八章 儒家社会秩序三论(三)——《礼记·礼运》第九

在大同世界,孔子所提倡之礼及其中之人道主义,已全无用处,而次一理想的小康世界则与礼大有关系……既知道有一个道德完美的世界理想存在,又敢毅然以我们这样不完美的人类而创立一个次一等的世界,这也是孔子的智慧另一面。

本文为《礼记》中若干重要章节之一,大概由孔子弟子冉求(字子有)所记。本章前段把孔子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与次一理想“小康世界”予以区别。在大同世界,孔子所提倡之礼及其中之人道主义,已全无用处,而次一理想的小康世界则与礼大有关系。在孔子理想中有一个世界,其中男女大致上近乎完美,而使礼的种种约束已无必要,这一点颇堪玩味,并因此令人觉得孔子的憧憬具有道不远人之意,这一段文字也暗示如不能达到大同世界,降而求其次,小康世界也可差强人意了。既知道有一个道德完美的世界理想存在,又敢毅然以我们这样不完美的人类而创立一个次一等的世界,这也是孔子的智慧另一面。近代中国学者受了西洋乌托邦理想主义的影响,孔子这种理想国越发受到他们的重视。有人向孙中山先生请赐墨宝之时,他常爱写“天下为公”四个字相赠,这四个字便是从本章文字中摘录下来的。礼这个字,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秩序原理,以及社会上一般的习俗,在本章中讲得十分清楚,也发挥得堪称完备。在本章我们可以看出礼是包括民俗、宗教风俗规矩、节庆、法律、服饰、饮食居住,也可以说是“人类学”一词的内涵。在这些原始存在的习俗上,再加以理性化的社会秩序的含义,对礼字全部的意义就能把握住了。

本章曾将孔子想恢复之古代封建制度数段文字,略而未录,此数段虽对研究中国古代语言学者颇为有趣,但本书重在阐述广义的孔子遗教,故不列入。孔子再三强调在生活中要广读博学,但莫忘融会贯通而能以一贯之。孔子认为学与思兼顾方为真正的“士”。西汉学者对儒家典籍致力于其语文之钻研,颇为精细,但于其中一贯的哲理则诸多忽略;宋儒深受佛学哲理与冥思主静之影响,而忽略儒学中之文字研究,以致读书不能把握其精义。后世有专研究语文细节之评注家,竟有以三万字专文解释“书经”二字者。《周礼》《仪礼》《礼记》三书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风者,自系一丰富宝藏,但与本书则迹近风马牛。

原文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语译

从前,孔子受邀请参加蜡祭,充任来宾。祭事完毕后,他出游到大门楼上,唉声叹气,是因鲁国而起。当时子游随侍在侧,问道:“老师为何叹气?”孔子说:“大道实行的时代,和夏、商、周几位英明的君主当政的时代,我都来不及看到,所看到的只剩一些记载而已。”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语译

在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贤能者共同治理,人人注重信用,彼此和好,于是人不仅爱自己的父母,不仅爱自己的儿女,更能使社会上的老人都能安享天年,壮年人各能贡献才力,儿童能受良好的教育,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的人都得到供养。男人各有职业,女的都正式婚配。既不以大好的资源委弃而不用,也不占为己有;有力的出力,但也不必为自己。阴谋不生,偷窃杀人也不再出现。门窗不必关闭,也平安无事。那样的世界叫做大同世界。

现在大道既已消失,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私产,各人只爱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儿女;资源劳力都成为私人所有,而且还成为世袭的,旁人不得分享。要保有私产,就不能没有城郭沟池牢牢的防守,拟订仪式理论等纪律,以确定君臣的名分,强调父子的慈孝,加强兄弟的友爱,加深夫妇的恩情。如此立定制度,划分田地,尊重勇为智能,把功绩作为个人所有。因而诈巧的奸谋就随之发生,而争夺交战便由此而起。在此一时代,禹、汤、文王、武王、成王、周公算是最出色的人物了。这六位君子,都颇守礼法。发扬正义,考验信实,明示错误,行仁讲让,以正轨昭示于人。若有不遵礼法者,虽有权势,也予以斥逐,使人人知其为灾祸之根源。这就是小康时代。

原文

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淆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语译

言偃又问道:“礼真是此等重要吗?”孔子说:“礼本来是先王用以代表天道而治理人类的行为的。违背这法则便不能生存;合乎这法则才不消灭。《诗经·相鼠》说:‘老鼠还有老鼠的形体,人怎能没有人的礼貌?人若不像人,不如早点死吧!’所以礼必顺乎天,合乎地,配合着鬼神之道,而表现于丧、祭、射、御、冠、婚、朝聘礼仪上!圣人用此等礼仪代表天道和人情,而天下国家才能正常发展。”

原文

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语译

言偃又问:“老师说礼是那么重要,可否请老师告诉我们?”孔子说:“我以前看夏代的礼仪,所以到杞国去考察,因为年代久远,那种礼仪已不可靠,我只得到他们的历书,名为《夏时》。我又想去看殷代的礼,于是到宋国去,但是也所见不多,只得到《乾坤》一书,讲的是阴阳变化,是夏时的历书。”

原文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

语译

最古的礼仪,从饮食开始。饮食时,把黍子放在火上烤,把小猪放在火上烤;挖地当做酒壶,用两手捧着水当酒杯;用蒯草扎成的槌子敲地面当做鼓,照样可以敬鬼神。人死时,活人登屋顶向天喊叫。他们喊道:某人你回来吧!他们用生米塞在死者嘴里,埋葬时又给死者用草叶包的熟食。如此望天招魂,在地下埋葬。肉体入地,灵魂上天。死人的头向北,活人以南为尊。都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

原文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丝麻,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牗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

语译

上古先王之时,还没有宫殿房屋,冬天住在土窟里,夏天居柴巢上;不知道用火除去腥气,生吃草木的果实和鸟兽的肉,吸饮鲜血,连毛生吞;又不知用荨麻和蚕丝织布,只披鸟羽兽皮作衣服。到圣人出现,利用火做模型铸造金属,和泥土烧砖瓦,用以建筑台榭宫室门窗;同时又用火炮烤煮炙各种食物,酿造醴酒乳酪;同时又用丝麻织成麻布丝绸,以应日常生活及办理丧事、祭祀鬼神上帝,这与原始时代相同。

原文

故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

语译

因为事事皆依古制,所以祭祀时,玄酒反而在室,醴酒和盏酒在户,齐醍酒在堂,清酒在堂下。并陈列供祭的牺牲,备齐鼎俎,安排琴瑟管磬钟鼓,预备祝辞祭辞,以迎接神和先祖的降临。在祭祀进行时,辨正君臣之义,增厚父子之情,和睦兄弟之谊,沟通上下的情感,而主人夫妇各有应处的地位。此种祭祀,可称为承受了上天的降福。

原文

作其祝号,玄酒以祭。荐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淆。与其越席,疏布以幂,衣其浣帛,醴盏以献,荐其燔炙。君与夫人交献,以嘉魂魄,是谓合莫。然后退而合亨,体其犬豕牛羊,实其簠簋笾豆铏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谓大祥。此礼之大成也。

语译

作祝辞的名称,设玄酒祭神,献刚宰的牺牲血和毛,再献生肉俎,再献半熟的牲礼。行礼时,主人主妇亲践蒲席,端着粗麻布覆盖的酒樽,穿着新染的绸衣,献了醴酒,又献盏酒;进了烤肉,又进烤肝。主人先献,主妇次献,一前一后,献了再献,使祖先的幽灵非常愉快,这叫人神相通。正祭完毕,然后把半生的牲肉在一起烹煮,再分别犬豕牛羊的骨体,盛在大盘小碗中,分敬众人。祝辞写的是“孝子孝孙”,嘏辞是“祝福子孙平安如意”。这是大吉大祥,是礼之大成。

原文

孔子曰:“呜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

语译

孔子说:“可悲啊!我看周代的制度,厉王、幽王破坏尽了。目前,除鲁国之外,还能到何处去找呢?”

原文

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刑肃而俗敝,则法无常。法无常,而礼无列。礼无列,则士不事也。刑肃而俗敝,则民弗归也。是谓疵国。

语译

所以说,礼为君主治国的工具。用以判断是非洞察明微,敬事鬼神,考校制度,确保伦常;是用来推行政事巩固君权的。政事不上轨道,君权必发生动摇;君权动摇,则大臣背叛,小臣偷窃。虽有严刑峻罚,他们反而利用刑罚取巧作恶,风气败坏。因为法令漏洞百出,要时常改变,礼节也随之纷乱。礼节既乱,则士人必无所适应。再加刑罚峻严,风气败坏,民心尽失。此种国家,叫做疵国。

原文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语译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是人的本能,称为人情。何谓人义呢?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兄要友爱,为弟要敬兄,为丈夫要有义,为妻者要顺从,为长者要体恤下情,年幼者要听从教训,皇帝要仁,为臣要忠,这十种叫做人义。此外,大家讲究信用,保持和睦,叫做人利。若彼此争夺杀害,就是人祸了。所以圣人协调七情,建立十义,讲信修睦,提倡辞让,摒弃争夺。要达到这些目标,除去礼教,还有什么好方法呢?饮食男女本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望,死亡贫苦,也是人类最怕的事。这种爱好与嫌恶,在人心理上是很强烈的。人把这两种藏在内心,别人无从察觉;爱恶也藏在心中,而不表现于形貌上。要使全部表露出来,除去用礼,还有什么好方法呢?

原文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语译

所以人类是天地的产物,阴阳的配合,为诸种元素的精华。所以人类实为宇宙的心灵,五行所结的果实,生而要享受饮食声色的。

原文

故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也,故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国,所以列地利也;祖庙,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傧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

故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焉;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焉;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故自郊社、祖庙、山川、五祀,义之修而礼之藏也。

语译

先王恐怕礼不能普行于天下,所以祭祀天帝于南郊,明定天的权位。祭地于国,表明生命所需之物资都来自大地。祭祖庙是表示尊亲之意,祭祀山川表示敬事鬼神。五种祭祀是表示纪念人在大地生存的本源。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帝王前有掌神事的巫,后有记人事的史官,乐师和谏官分守左右,王者居中央,宁静大公,以其至为纯正的态度为万民之主而已。像这样,礼行于郊以祭天则诸神各尽其职,祭地则万物滋生,祭祖庙,则慈孝蔚然成风;礼行于五祀,则使人人能善尽本分,礼之作用也就在于此了。

原文

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

语译

礼本于原始之浑元一体,此一体分化而为天地,进而旋转成为阴阳,再变而为四季,又分任各职而为鬼神。鬼神之意志乃表现为命运并受制于上天。

原文

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也。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蘖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

语译

礼义是人生的本分,用以促进人类之间彼此的信任,社会生活的和睦,加强社会生活的关系。并且为养生送死敬拜神灵的基本礼法,也为上遵天理下达人情的原则。所以只有圣人才知道礼之不可废。因此,若想灭亡一个国,破坏一个人家,或毁坏一个人,必先使之丧失礼义的荣誉感。

礼之于人,就像酿酒用的曲蘖。君子醇厚,因对礼注重;小人薄劣,因不注重礼。所以古代圣王要培养义,建立礼的秩序,用以辅导人性。因此,人性犹如圣王所耕种的田地,用礼为工具以耕之,用义为种子以种之,用教育以除恶草,用仁爱来收络之,用音乐来使人愉悦。

原文

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协于艺,讲于仁,得之者强。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

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于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弗肥也。

语译

所以礼者,是正义之果。凡合乎理性的行为,虽在前代所未曾有,亦可视为正当。理性是人类的天赋,循正途必表现出仁德,能如此必然强大。仁心,是正当行为的根本,又是顺天理合乎人情的具体表现,能如此,则无人不敬服尊仰。

所以治国而不用礼,就犹如没有农具而耕田。制礼而不本于正义,就犹如耕了田不播种。行义而不说明,就像播种而不除草。说明其含义而不合乎仁爱,就像除草而不收成。合乎仁爱而不得其喜悦于音乐,就像收获了而不食用。得喜悦于音乐而不到心安理得的地步,就犹如食而得不到健康。

原文

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

语译

四肢既已发育,而皮肤又复丰满,就是生活健康。父子相亲,兄弟和睦,夫妇相爱,就是家庭健康。大官奉公守法,小官方正廉洁,职务分工合作,君臣互相匡正,这是国家健康。天子以其德行为车,以音乐推行德政。诸侯以礼让相交往,大夫依法合作,士人以诚相勉,百姓和平共处,这是世界健康,可称之为大顺。

猜你喜欢
  春秋集传辨疑卷三·陆淳
  正确听取他人言语·孔子
  卷二十七·孙瑴
  卷七·李明复
  总论·张自超
  卷四十五·江永
  外篇·至乐第十八·庄子
  君道第十二·荀况
  卷五十九·李光地
  (九)朱子论宇宙之仁·钱穆
  桓公·桓公十四年·左丘明
  卷二·赞宁
  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卷第四·佚名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佚名
  第四十九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四集卷五十四·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五十四古今体六十六首【戊戌十】大政殿六韵一殿正中据十亭左右分【大政殿前建亭左右各五居首者为宗室王贝勒议政所其八则八旗大臣议政之处】同心筹上下合志立功勲辛苦缅相共规模迥不羣世臣胥

  • 卷九·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劒南诗稾卷九 宋 陆游 撰 秋兴 成都城中秋夜长灯笼蜡纸明空堂高梧月白绕飞鹊衰草露湿啼寒螀堂上书生读书罢欲眠未眠偏断肠起行百匝几叹息一夕緑发成秋霜中原本是关情地幽州宁谓非吾乡荥河温洛底处所

  • 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二十四·脱脱

        李昉吕蒙正 张齐贤贾黄中   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父超,晋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从大父右资善大夫沼无子,以昉为后,荫补斋郎,选授太子校书。汉乾祐举进士,为秘书郎。宰相冯道引之,与吕端同直弘文馆,改

  • 第二十四回 毙秦王夫妻同受刃 号蜀帝父子迭称雄·蔡东藩

      却说唐廷大臣,见秦王从荣擅权,多恐惹祸,就中最着急的,乃是枢密使范延光、赵延寿两人。屡次辞职,俱不得唐主允许。嗣因唐主有疾,好几日不能视朝,从荣却私语亲属道:“我一旦得居南面,定当族诛权幸,廓清宫廷!”如此狂言,奈何得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三·佚名

    正德十二年九月甲戌朔 上驻跸宣府江彬宣府人欲挟 上自恣始诱为西北之行既幸宣府遂营建镇国府第晏然忘归时夜出见高门大户即驰入或索其妇女于是富民厚赂彬以求免久之军士樵苏不继至毁民屋庐以供爨市肆萧然白昼户闭○大

  • 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卷下·佚名

    石丙回寨,见乐毅具说前事。毅曰:“你敢再出战么?”石丙曰:“暂气歇。”言未毕。外有袁达高叫:“离乱不睹明朝,太平只在今日。交败将石丙出战!”毅见石丙不胜袁达,使一小计,用乌鸡血,向西北打一喷。狂风忽起,吹砂走石。石丙闻知乐

  • 卷之一千七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张彭春·周诒春

    张彭春 字仲述。年二十五岁。生于直隶天津。兄伯苓。天津南开学校校长。未婚。初学于南开学校。及直隶高等学堂。宣统二年。以官费游美。入克拉克大学。习心理及社会学。民国二年。得学士学位。入哥仑比亚大学。习哲

  • 卷六十·王与之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订义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六十    宋 王与之 撰士师下大夫四人郑锷曰虞舜命臯陶作士自是名刑官为士士察也欲其能察也士师又为羣士之所师法故名官曰师柳下惠为士师○李嘉防曰士师以下

  • 第五 飞箝 1·王诩

    【原文】凡度权量能①,所以征远来近②。立势而制事③,必先察同异之一一党一一,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④,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⑤,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注释】①度权量能:揣度权谋,衡量能力

  •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二如是别释佛十力已。今当总辨。嗢拖南曰自性与分别不共亦平等作业及次第差别最为后 如是所说如来十力所有自性应当了知。所有

  • 拟致锡兰摩诃菩提会书·太虚

    法舫来函,亦忘了原约,措此错误言词。今可以“世界佛学苑秘书苇舫”名义正复一函与哥仑布摩诃菩提会。一原订约双方为“哥仑布摩诃菩提会”与“西安世界佛学苑巴利三藏院”。双方交换各二僧,华赴锡二僧,以学巴利文佛教为主

  • 学佛先从做人起·太虚

      在佛典里有这样的两句话:‘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天在座的诸君,已是一个人世间的人,又能来到这儿听讲佛法,因此,我今天特提出此“学佛先从做人起”来讲。我们还保存著这人的身体,但在世间的难疗的生死中,我们说不定会堕

  •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一·佚名

      南无决定色佛 南无方便心佛 南无智味佛 南无功德信佛 南无难降伏佛 南无善见佛 南无月光明佛 南无月盖佛 南无世桥佛 南无信供养佛 南无乐胜佛 南无善盖佛 南无惭愧贤佛 南无能观佛 南无无边法佛 

  • 序·佚名

    嘉兴大藏经 法澜澄禅师语录法澜澄禅师语录序溯自往代禅家克振宗风者代不数人至今目犹为空谷之音慨夫大道榛芜性真翳障绵绵一线几至废坠而六祖五宗之心传如泥牛入海永无消息即有一二后起咸分流别派见解纷纷拈棰竖拂骋

  • 第十 乾达婆相应·佚名

    [一]第一 品类一~二[一时,世尊]舍卫城&hellip;&hellip;乃至&hellip;&hellip;三&ldquo;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乾达婆天,谛听。四诸比丘!如何为乾达婆天耶?诸比丘!有依根香而住之天。诸比丘!有依树心香而住之天。诸比丘!有依树肤香而住

  • 默堂集·陈渊

    宋代诗文别集。22卷。陈渊撰。作者尝榜其室曰“默堂”,门人沈度编次其诗文,因以名其集。《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此集22卷,《宋史·艺文志》则称26卷、词3卷。《四部丛刊》三编据昆山徐氏传是楼所藏宋刊本影写本辑入

  • 吴中往哲记·杨循吉

    一卷。续吴中往哲记 一卷。续吴中往哲记补遗 一卷。《吴中往哲记》明杨循吉(1456~1544) 撰。“续记” 和 “补遗” 黄鲁曾 (1487~1561)撰。杨循吉,字君谦,吴县 (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成化年间 (1465~1487)进士,曾官礼部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