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春秋集传辨疑卷三

  庄元年三月夫人孙于齐

  左氏曰不称姜氏絶不为亲礼也赵子曰若谓荘公为得礼乎此则非荘公之意若谓夫人为得礼乎则哀姜之孙不去姜氏则知此兼恶在齐侯尔

  公羊曰内讳奔谓之孙赵子曰非也书曰尧将孙于位亦是讳奔乎故谦避曰孙尔臣子之礼辞也又曰夫人固在齐矣其言孙于齐何念母也啖子曰岂有先在齐而今书孙乎葢见无夫人至处故云尔不知夫人随防而归但不告庙故不书尔

  谷梁曰接练时录母之变始人之也按此传意亦言夫人先在齐至练时始录之説同公羊

  夏单伯逆王姬

  公羊曰何以不称使天子召而使之也按鲁自使逆天子何事召之不言使省文尔

  谷梁曰不言如何也义不可受于京师也赵子曰言逆王姬则知徃京师矣但云逆女须先书如某以别之省文之义尔无他意

  筑王姬之馆于外

  左氏曰于外礼也赵子曰与讐主婚纵在城外岂为礼乎

  谷梁曰于庙则已尊于寝则已卑为之筑节矣赵子曰庙者非所当居何论尊乎王姬不可居公寝何论卑乎故公羊之説是又曰其不言齐侯之来逆何也不使齐侯得与吾为礼也啖子曰齐侯之来常事不书尔无他义前后无书诸侯自逆者

  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

  公羊曰锡者赐也命者加我服也谷梁意亦同赵子曰桓公已塟命何所施之谷梁又曰礼有受命无来锡命锡命非正也赵子曰按锡命如汉已来就加爵秩何得无乎若一一召而锡之则劳弊甚矣况桓公已薨如何受命乎

  齐师迁纪郱鄑郚

  公羊曰迁者何取之也曷为不言取为襄公讳也按取人邑非善事若为之讳是掩恶也

  谷梁曰纪国也郱鄑郚国也或曰迁纪于郱鄑郚啖子曰按下有纪侯大去其国明此时未迁故知郱鄑郚是纪之三邑尔

  庄二年公子庆父帅师伐于余丘

  公谷皆云于余丘邾之邑也啖子曰按前后未有邑言伐者故依左氏旧説为国

  夫人姜氏防齐侯于郜

  谷梁曰妇人既嫁不逾境逾境非正也赵子曰纵未嫁岂得逾境乎且妇人送客不出门何论境哉

  荘三年溺防齐师伐衞

  左氏谷梁皆以不称氏为贬按例不命之卿则不书氏不可别为义公羊説虽是为己都见名位例故不重释

  五月塟桓王

  左氏曰缓也啖子曰此自改塟不当讥缓传见桓十五年王崩后未见书塟处故云尔

  谷梁曰或曰却尸以求诸侯啖子曰停尸七年以求诸侯非人情也

  纪季以酅入于齐

  公羊曰何以不名贤也赵子曰此乃纪侯之命且不得已而然何足为贤哉

  公次于郎

  左氏曰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赵子曰经无信舍之文不要此例

  荘四年夫人姜氏享齐侯于祝丘

  谷梁曰飨齐侯所以病齐侯也啖子曰此乃鲁国之耻岂独病齐侯乎

  纪侯大去其国

  公羊曰齐襄公复九世之讐故为之讳灭此义迂僻甚矣不复繁文

  谷梁曰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言民之从者四年而后毕也啖子曰若然举国而行何名去国文义相反矣又曰纪侯贤而齐侯灭之不言灭而曰大去其国者不使小人加乎君子赵子曰凡不絶其祀例不书灭无他义假令纪侯是小人则可灭之乎

  齐侯塟纪伯姬

  公谷皆云以其失国故隐而塟之赵子曰春秋举礼敎以示后岂为一时悲喜生文乎

  公及齐人狩于郜

  公谷皆谓齐人是齐侯也赵子曰按春秋未有与诸侯防而书彼君为人者若此非齐侯则实与微者狩复书为何哉若实是齐侯即当书云及齐侯狩于郜而不书公此则讳公之义义与盟义同不应讳齐侯也

  荘五年公防齐人宋人陈人蔡人伐衞

  公羊云不言纳朔避王也赵子曰据诸侯之心实不避王而经文反为之隐避是党罪人也若以为为王讳其逆命则王室乱及尹氏立子朝犹不讳不应讳此若云为鲁讳则成宋乱及纳子紏皆不讳亦无宜讳此但縁纳事已着再书则烦冗故不书尔【义见本年】

  谷梁曰是齐侯宋公其曰人何也人诸侯所以人公也其人公何逆天王之命也啖子曰若贬之反书曰人则后人安知其宋公齐侯乎此乃隐其恶尔何名贬哉

  六年王人子突救卫

  谷梁曰救者善则伐者不正矣赵子曰假令天子不正诸侯岂得举兵以争哉

  衞侯朔入于衞

  公羊曰何以名犯命也谷梁曰恶也赵子曰按失地之君例名之不可别为义葢公谷以有王人救衞故于朔之出入并有犯命及得罪于王之説其国君出奔而名者岂得罪于王乎不知事实相承妄説尔齐人来归衞寳公羊曰是衞人归之称齐人者让于我也啖子曰按例无有改其事实而为义者此乃观文见意何烦曲説谷梁曰以齐首之分恶于齐也按此乃书其事有何分恶乎荘七年姜氏防齐侯于防左氏曰齐志也赵子曰齐人与姜氏通奸久矣罪恶素均岂烦今日乃以其地辨彼此之罪乎夜中星陨如雨左氏曰与雨偕也公羊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谷梁曰不曰恒星之陨何也我知恒星之不见不见其陨也啖子曰星陨如雨为奔流者众如雨之多自汉己来史籍频有诗曰有女如云李陵曰谋臣如雨皆言多尔三传不达此理故悉穿凿谷梁又曰着于上见于下谓之雨赵子曰若其不多岂言齐人让功于鲁人注云至鲁地则齐侯之志言与雨俱落

  得称雨哉又曰着于下不见于上谓之陨赵子曰陨落也无烦曲説

  秋大水无麦苗

  公羊曰曷为先言无麦而后言无苗一灾不书待无麦然后书无苗啖子曰按例一灾皆书

  八年师次于郎以俟陈人蔡人

  公羊曰次不言俟言俟托不得已也赵子曰此直书事实有何托乎

  甲午治兵

  左氏曰治兵于庙礼也赵子曰予以为兵车之众非庙中所容且谷梁又説出入之义明知在城外为场尔

  夏师及齐师围郕郕降于齐师

  公羊曰郕者何盛也盛则曷为谓之郕讳灭宗姓也啖子曰按实降于齐尔如何讳灭乎迂僻甚矣

  秋师还

  左氏曰君子是以善鲁荘公【言其克己复礼不伐齐师】赵子曰劳师防讐何善之有且齐强鲁弱自当不敢争也详据经文当缘告庙故书尔

  齐无知弑其君诸儿

  谷梁曰大夫弑其君以国氏者嫌也弑而代之也按例不命之卿例不书氏既不书氏自然以名连国强説嫌理迂僻之甚

  荘九年公及齐大夫盟于蔇

  左氏公谷并云及大夫盟齐无君也赵子曰若但如此説有何劝戒之意哉必实然据例不合书公义见隐元年盟于宿传

  谷梁又曰无君制在公矣当可纳【谓纳子纠】而不纳故恶内也啖子曰讐人之子本不当纳有何恶乎下伐齐纳纠义亦同此左氏曰初襄公立无常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出奔莒赵子曰按莒近齐之小国而襄公强而无道大夫如何輙敢将公子奔之而获安乎杜注云公子紏小白并僖公之子尤非也若然则不合书子纠又非讐人之子公纳之不应有深讥故谷梁云襄被弑二公子乃出奔此説为正【言皆襄公之子】

  公伐齐纳子纠

  公羊曰纳者入辞其言伐者何伐而言纳犹不能纳也按此直书事实如何不称纳乎若不言伐齐则纳纠于何国乎又曰不称公子君前臣名也按鲁君之前称齐公子复有何过况是史家之辞非君前之义也

  及齐师战于干时我师败绩

  公羊曰内不言败此其言败何伐败也赵子曰纳讐防师恶之大者讳之不足故明书以示讥传称伐败如何为义不可解也又曰曷为不言公不与公复讐也赵子曰按例公败例不书公不与复讐有何义也

  齐人取子纠杀之

  左氏曰子纠亲也请君讨之公羊曰胁我而杀之赵子曰按论语云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则知齐自杀之非鲁杀也若实鲁杀则当书云齐人使我杀子纠不应云取也

  十年宋人迁宿

  公羊曰以地环之也赵子曰据此乃将己地绕之非迁彼之义谷梁曰迁亡辞也迁以移徙为名非谓亡又曰犹未失其国家以徃也岂有迁彼将为附庸而云未失国家乎

  齐师宋师次于郎公败宋师于乗丘

  公羊云伐则其言次何齐与伐而不与战故云伐也赵子曰按经文实未伐而败故不言伐尔又曰我能败之故言次赵子曰若然则但书败义不明乎何假言次谷梁曰次止也畏我也他处皆然赵子曰夫子书次皆罪兴师岂讥其怯懦哉若当讥怯懦则当襃勇力春秋乃是鼓乱之书也

  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

  公谷皆云蔡侯何以名获也啖子曰晋侯之获何以不名乎故知以其失地故名尔

  公羊解经文不言获注谓与凡伯之获同义啖子曰呉灭胡沈之君获陈夏齧齐国书何得书获乎赵子曰公羊曰州不若国是也又云国不若氏按请侯无称氏之例又云氏不若人人不若名按春秋无氏独行之例唯崔氏出奔尹氏卒自是讥世卿不同常例假如崔氏出奔岂恶于崔杼弑君哉又云名不若字字不若子是也于此用之不当移于闵二年齐高子来盟下施之谷梁又云以归犹愈乎执也赵子曰称以者所以重责蔡侯【义见本传】言愈殊非也

  荘十一年宋大水

  公羊曰外灾不书及我也谷梁曰外灾不书此何以书王者之后也按外灾来告则书二传不达此义故各穿凿尔

  王姬归于齐

  公谷皆云志其过我也按书其归为鲁主婚尔无他义谷梁他处即云为之中者归之与此又自相反矣

  荘十二年纪叔姬归于酅

  公谷并云隐其失国故书赵子曰春秋纪教迹尔岂为忧喜生文乎

  荘十三年齐侯宋人陈人蔡人邾人防于北杏

  谷梁曰是齐侯宋公也啖子曰若是齐侯宋公而书曰人不命之卿又如何书乎

  公防齐侯盟于柯

  公羊曰荘公将防桓公曹子曰君之意如何荘公曰寡人之生则不如死曹子请劫之【云云】荘公许之遂劫桓公云城坏压境请汶阳之田桓公与之又云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赵子曰按桓公未尝侵鲁地及盟后未尝归鲁田且荘公与齐大讐襄公之时犹欢好不絶不应至桓公却生讐怨其事迹既妄又不可以训故畧之荘十六年冬防齐侯宋公陈侯衞侯郑伯许男曹伯滑伯滕子同盟于幽

  谷梁曰不言公外内寮一疑之也赵子曰按内臣与齐襄公徃来未尝有阻岂于桓公更有疑哉此直夫子定贬责之防何关内外寮也

猜你喜欢
  国风·豳风·佚名
  卷三十三 丧服第十一·郑玄
  庄公卷七(起八年,尽十七年)·何休
  礼三本第四十二·戴德
  随时第四十五·佚名
  卷三·杂述·李贽
  为谁而学?·孔子
  卷二十·程公说
  第四章 26·辜鸿铭
  商书·太甲中·佚名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佚名
  卷三·佚名
  附錄義淨補譯正理門論初段釋文·欧阳竟无
  上卷·大珠慧海
  第九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六十八·彭定求

        卷768_1 【班婕妤(一作严武诗)】严识玄   贱妾如桃李,君王若岁时。秋风一已劲,摇落不胜悲。   寂寂苍苔满,沈沈绿草滋。繁华非此日,指辇竞何辞。   卷768_2 【赋得御制句朔野阵云飞】何象   塞日穿痕断,边

  • 卷六百六十九·彭定求

        卷669_1 【城南偶题】章碣   谁家朱阁道边开,竹拂栏干满壁苔。野水不知何处去,   游人却是等闲来。南山气耸分红树,北阙风高隔紫苔。   可惜登临好光景,五门须听鼓声回。   卷669_2 【赠边将】章碣  

  • 刘季裴·唐圭璋

      季裴(南宋馆阁录、明弘治刊八闽通志作“裴”,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作“斐”)字少度,本贯开封,八闽通志称之为福安人,当为南渡后居地。生于宣和五年(1123)。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季裴治诗赋。乾道四年(1168)除秘书丞,同年十二月

  • 第二十四出 荣发·李渔

    〖西地锦〗(旦带副净上)夫婿看花得意,教人顿展愁眉。泥金虽到人犹滞,梦魂夜夜先归。奴家刘藐姑,自与谭郎回到故里,正好遇着秋试之期,且喜乡、会两场俱已报捷,只是未曾补官,还在京师候选。这几日求签问卜,都说他补了外缺,眼下就

  • 第五出 隐妒·李渔

    〖凤凰阁上忆秦娥〗〖凤凰阁头〗(生冠带,外扮院子随上)才人不幸,仿佛红颜薄命。薰莸误作并头莲,抹杀风流情性。〖忆秦娥尾〗还侥幸,恶声不至,暂图安静。〔菩萨蛮〕功名捉鼻谁争竞,无端一举侥天幸。所志在风流,天翻吝厥俦。纵有

  • 巻中·殷璠

    ○岑参【七首】参诗语竒体峻,意亦造竒。至如“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可谓逸才,又“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宜称幽致也。终南双峰草堂作敛迹归山田,息心谢时辈。昼还草堂卧,但与双峰对。兴来恣佳游,事

  • 提要·岳珂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四玉楮集        别集类三【宋】提要【臣】等谨按玉楮集八卷宋岳珂撰珂字肃之号亦斋又号倦翁鄂忠武王飞之孙官敷文阁待制历户部侍郎淮东总领所着桯史宝真斋法书赞诸书俱别着録此集

  • 第五回 李密败绩入关中 秦王出奇平陇右·蔡东藩

      却说越王侗既称帝东都,命段达王世充为纳言,元文都为内史令,共掌朝政。会闻宇文化及率众西来,上下震惧,有士人盖琮上书,请招谕李密,合拒化及。元文都等赞成琮议,即用琮为通直散骑常侍,赍敕赐密。先是密亡命入瓦岗,适东都法

  • 卷一百八十八·杨士奇

    永乐十五年五月丙戌朔 车驾至北京于奉天殿丹升设坛告 天地遣官祭北京山川城隍诸神御奉天殿受朝贺○戊子鞑靼头目史吉达兀等归命为指挥千百户各赐冠带文绮袭衣 命行在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庆兼督营造先命成山侯王通兴

  • 卷一百四十八·杨士奇

    永乐十二年二月乙巳朔行在兵部言苑马寺军士千七百余人自陈愿随征宜选精壮者从征其疲弱者令运兵饷从之○丙午 敕都督谢芳率领舟师漕运北京○命成山侯王通往宣府大同阅辽东等都司调至军马 上谕之曰兵贵精多而不精徒

  • 卷十六下·沈枢

    <史部,史钞类,通监总类> 钦定四库全书 通监总类卷十六     宋 沈枢 撰报德门 汉第五伦不忘与千里马者 元和三年司空第五伦以老病乞身赐策罢以二千石俸终其身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性质慤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

  • 食货五二·徐松

    库杂录库杂录:原无,据前后各卷体例及本卷「祗候库」条眉批补。 食货 宋会要辑稿 食货五二 御酒库 御酒库淳熙七年四月一日,主管御前酒库言:「元降指挥,于步军司差破兵士三十人,殿前司差破兵士二十人,充杂役使唤。缘本库系在

  • 卷十·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或问卷十     宋 吕大圭 撰庄公  荆伐郑公防救郑【二十八年】或问荆自入蔡之后书伐郑而齐必救之自是而后每以郑为争何也曰一郑之叛服固天下盛衰之机也春秋之初郑固中国诸侯之雄也自庄十年而

  • 诗解颐卷一·朱善

    明 朱善 撰国风一周南总论周天子之国南南方诸侯之国也谓之周南者修齐治平之道本之乎天子达之乎诸侯表立于此而天下无不知所取正焉法立于此而天下无不知所取则焉此化之所以行而俗之所以美也由闗雎而螽斯其诗作于宫中

  • 卷三十七·佚名

    △初分无住品第九之二世尊,我於五眼六神通。不得不见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五眼此是六神通。世尊,是五眼等名皆无所住亦非不祝何以故?五眼等名义既无所有故。五眼等名皆无所住亦非不祝世尊,我於我有情乃至知者见者,不得不

  • 卷第一·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一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论】夫以有情之本依智海以为源含识之流总法身而为体只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达本情亡知心体合今此大方

  • 积斋集·程端学

    元代诗文别集。5卷。程端学撰。《积斋集》久已亡佚不传,原本卷数也难于考定。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程端学诗文若干篇,重新编次为《积斋集》5卷。卷首无序言。卷1为诗赋(顺序是:赋、五七言古

  • 四镇略迹·马幼良

    清马幼良纂。幼良撰《四镇略迹》记老吴市、董浜、归市、苏家尖四镇,实乃四镇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