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朱子论宇宙之仁
以上略述朱子之理气论与心性论。在此,朱子已尽力指陈了心之重要。在人生界中之心,正可与在宇宙界中之理相匹配。而就人生界论人生,则心之重要更过于理。因理是已存底,而心则是待发底。亦可谓理属体,心则主要在用,在工夫论上,故尤为理学家所重视。所以说,谓陆王是心学,程朱是理学,此一分别,未为恰当。若说陆王心学乃是专偏重在人生界,程朱理学则兼重人生界与宇宙界,如此言之,庶较近实。
今试问天地是否亦有心,即是说宇宙自然是否亦有心,朱子对此问题,似乎主张说天地亦有心。朱子说:
天地以生物为心。天包着地,别无所作为,只是生物而已。亘古亘今,生生不穷,人物则得此生物之心以为心。
又曰:
天地以此心普及万物,人得之,遂为人之心,物得之,遂为物之心,草木禽兽接着,遂为草木禽兽之心。只是一个天地之心尔。今须要知得它有心处,又要见得它无心处。
如此说来,朱子看天地,似乎认其在有心无心之间。天地只是一自然,此是无心的。但若只说理与气,一则冷酷无情,一则纷扰错纵,不能说人生界一切道理便只从这无情与纷扰中来,儒家因此从宇宙大自然中提出一生命观,理则名之曰生理,气则称之曰生气,《易·系辞》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又曰复见天地之心。朱子说之曰:
谓如一树,春荣夏敷,至秋乃实,至冬乃成。方其自小而大,各有生意。到冬时,疑若树无生意矣,不知却自收敛在下。每实各具生理,便见生生不穷之意。
此乃即就草木来说明宇宙,提出生气生理生意等字眼,说有意便如说有心。朱子又曰:
万物生长,是天地无心时。枯槁欲生,是天地有心时。
当万物之各遂其生,自然生长时,则若不见天地之有心。若使天地有心,将不复是自然,亦将不见万物之各有其生,而只成为宇宙间一被生物。但到万物生命力收藏或萎缩近至不复有生时,而其生命力又渐渐茁壮起来,此则不得谓天地之无心。若果天地无心,何从在自然中报出生命?又如何使此生命永远继继承承而不绝?
康节有一诗云:
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庖牺。
朱子说此诗云:
万物生时,此心非不见,但天地之心悉已布散丛杂,无非此理呈露,倒多了难见。若会看者能于此观之,则所见无非天地之心。惟是复时,万物未生,只有一个天地之心昭然著见在这里,所以易看。
朱子此说分析甚精。又盛赞康节此诗,谓其是振古豪杰。朱子又曰:
复未见造化,而造化之心于此可见。
到此处,朱子直说自然造化即见天地有心。王弼注《易经》复卦,谓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动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见。朱子斥之,谓说无,是胡说。王弼承庄老道家义,谓自然中有生命,乃是自无生有。儒家不认无是天地之本。天地即是造化,造化中即涵有生命。当复之时,虽生命之迹尚未见,而造化之心则已见,不得谓之无。
朱子又谓:
造化周流,未著形质,便是形而上,属阳。才丽于形质,为人物,为金木水火土,便转动不得,便是形而下,属阴。
故虽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但究竟仍该以阳动在先,阴静在后。在先是流行变动,未著形质时。在后则已丽于形质,成了一格局。此种形质,则无不将变坏衰灭,但下面还是会生生不已。故朱子说:
统是一个生意。
如此,亦可说儒家说造化,说生,是说了此宇宙之阳面。道家说自然,说无,是说了此宇宙之阴面。朱子根据《易·系辞》来畅阐儒义,而其根据于新兴理学诸儒者,则主要尤在濂溪与康节。
朱子从此理论上特地提出一仁字。朱子说:
仁是天地之生气。
仁是个生底意思。
生底意思是仁。
又曰:
只从生意上说仁。
天地生这物时,便有个仁。
仁便有个动而善之意。
又曰: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
又曰:
千头万件,都只是这一个物事流出来,仁是个主,即心。
又曰:
发明心字,一言以蔽之曰生而已。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受天地之气以生,故此心必仁,仁则生矣。
又曰:
当来得于天者,只是个仁,所以为心之全体。
又曰:
万物之心,便如天地之心。天下人之心,便如圣人之心。天地生万物,一个物里面便有一个天地之心。圣人于天下,一个人里面,便有一个圣人之心。
朱子专就心之生处心之仁处着眼,至是而宇宙万物乃得通为一体。当知从来儒家发挥仁字到此境界者,正惟朱子一人。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从老子道家义,则此宇宙大整体,乃是一不仁之体。由朱子言之,则此宇宙大整体,乃是一至仁之体。然其间仍有分别处。由上向下言之,则万物各得天地之心,与天地之仁。若由下向上言之,则惟圣人乃能全得此心之仁,上与天地合德。从此乃生出关于心方面之种种方法论与工夫论,待以下加以阐述。
猜你喜欢 卷四 四之一·孔颖达 卷十二(僖元年,尽五年)·孔颖达 答罗整庵少宰书·王守仁 爵國第二十八·苏舆 卷七 学一·黎靖德 卷四十九·黄伦 卷二十· 卷十三·吕祖谦 卷八·熊节 卷八·乾隆 第一 捭阖 3·王诩 无常品第三之一·佚名 卷六十三·道世 竹溪善禅师塔铭并序·太虚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遵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