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儒家社会秩序三论(二)——《礼记·哀公问》第二十七
礼之目的,是将社会地位与明确的义务,予以清楚而简明的解释之后,使之构成一套完整的道德秩序,以为国家的政治秩序之道德基础。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哲理,对中国仍然有其益处——因为它仍然是中国社会风气的基石。
原文
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何如?君子之言礼,何其尊也?”孔子曰:“丘也小人,不足以知礼。”君曰:“否!吾子言之也。”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君子以此之为尊敬然。然后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废其会节。有成事,然后治其雕镂文章黼黻以嗣。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算,备其鼎俎,设其豕腊,修其宗庙,岁时以敬祭祀,以序宗族。即安其居,节丑其衣服,卑其宫室,车不雕几,器不刻镂,食不贰味,以与民同利。昔之君子之行礼者如此。”
语译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说:“何谓大礼?有知识的人何以那么重视‘礼’呢?”孔子答道:“我很平凡,不够了解大礼。”哀公说:“不!请先生说吧。”孔子这才答道:“我听说,在人类生活中,礼最重要。没有礼,便不能正当地敬拜天地神明;没有礼,便不能分别君臣及贵贱长幼的辈分;没有礼,便不能区别男女、父子、兄弟的亲情,以及婚姻上、社会上彼此的关系。因此,有知识的人把礼看得十分重要。而后以他所了解的来教导百姓,使他们不致弄坏了彼此的关系。到有了成效,再加以文采修饰,使在文采不同的情形中区别出长辈和小辈的等级,并依照此种等级讨论丧祭之事,如何备办食品,陈列牲体干货,修建祠庙,按时节举行祭祀,并排定亲属的秩序。自己要习于这种礼俗,穿衣服要俭朴,住房屋要低小,乘车不雕饰图案,用具不镂刻花纹,吃简单的食物,剩余的利益和人民同享。古之君长,是这样行礼。”
原文
公曰:“今之君子,胡莫之行也?”孔子曰:“今之君子,好实无厌,淫德不倦,荒怠傲慢,固民是尽,午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今之君子,莫为礼也。”
语译
哀公说:“今之君长何以无人行这礼呢?”孔子说:“今之君长,贪图物质享受,不知满足,过分地贪求利益,不肯罢手。心荒体懒,态度傲慢,非要刮尽人民的资财不可,而且违反众意,侵害好人,只求个人欲望满足,不择手段。古之君子,是照前面的做法,而今之君子,则是照刚才所说的做法。今之君子岂肯行此古礼!”
原文
孔子侍坐于哀公,哀公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公曰:“何谓为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公曰:“寡人虽无似也,愿闻所以行三言之道,可得闻乎?”孔子对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婚为大。大婚至矣!大婚既至,冕而亲迎,亲之也。亲之也者,亲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是遗亲也。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语译
孔子陪伴哀公谈话时,哀公说:“请问做人的道理,什么最重要?”孔子听了,肃然答道:“君长提到这个问题,真是人民的福气。鄙人岂敢不好好答复?做人的道理,以政务最为重要。”哀公说:“请问政的含义。”孔子说:“政就是正,国君做得正,百姓就跟着做得正。因为国君所做,百姓跟着做榜样,国君不做,百姓就无楷模可尊。”哀公又说:“政务该怎样办呢?”孔子说:“夫妇有分别,父子相亲爱,君臣相敬重。此三事做好,其他事情都跟着做好了。”哀公说:“像我虽然不够贤明,但愿听听怎样实行那三句话。”孔子说:“古代负责政务的人,最重要的在于爱别人。做到爱别人,最重要的则在于礼。要行礼,最重要的在于敬。充分做到敬,最重要的在婚姻之事上。婚姻是敬意中最难做到的!在婚姻大事上,要穿戴大礼服,亲往女家迎接,以表示爱她。所谓爱她,应该是敬慕,所以做君长,当以敬慕之心与她相爱,若抛开敬意,就失去爱慕的诚意了。无爱慕便不能相亲,亲而无敬意,便不是正当的婚姻。因此,第一就是爱自己最亲近的妻子,对妻子能有爱有敬,才是爱别人的开始,亦即政务的开始。”
原文
公曰:“寡人愿有言。然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地宗庙社稷之主,君何谓已重乎?”公曰:“寡人固!不固,焉得闻此言也。寡人欲问,不得其辞,请少进!”孔子曰:“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婚,万世之嗣也。君何谓已重焉!”孔子遂言曰:“内以治宗庙之礼,足以配天地之神明;出以治直言之礼,足以立上下之敬。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与?”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伤其本,枝从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行此三者,则忾乎天下矣,大王之道也。如此,国家顺矣。”
语译
哀公说:“我还想问一句,你说,王侯娶亲,也要穿大礼服去迎接女人,不太隆重了吗?”孔子听了,皱眉正色回答道:“婚姻之事是结合不同的血统,以承继祖宗的后嗣,做天地宗庙社稷的主人,怎能说过于隆重呢?”哀公赶忙说:“我真笨,若不笨也听不到这些话了。刚才我想问,一时话说得不得体,现在请继续说吧!”孔子接着说:“气候土壤不相合,万物不能生长。王侯婚礼是要传宗接代以至万万代,怎能说太隆重呢!”于是孔子再往下说:“夫妇在内主持宗庙之礼,敬礼天地神明;在外主持号令,做上下相敬的模范。有此模范,臣子失职时,可凭此纠正;国君失职时,可凭此辅导。施政必定先有此礼,所以称夫妇之礼为政务之始。”孔子又往下说:“从前,夏、商、周三代的贤君,施政时必敬重妻子,自有其道理。因为是奉事宗祧的主体,岂可不敬?子是传宗接代的,岂可以不敬?所以君子无不敬,而敬自己,尤为重要。因为自己是承先启后的关键,岂可以不敬?若不敬自身,就是伤害血统,伤害血统,就是毁灭根本,毁灭根本,枝属亦随之而灭绝了。此三项:自身、妻、子,国君有,百姓也有。由己身推到百姓之身,由己子推到百姓之子,由自己之配偶推到百姓的配偶。所以国君行此三敬,则天下都行此三敬了。这就是周代祖先大王所实行的道理。能够这样,则整个国内莫不依从了。”
原文
公曰:“敢问何谓敬身?”孔子对曰:“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动,则民作则。君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则能敬其身。能敬其身,则能成其亲矣。”公曰:“敢问何谓成亲?”孔子对曰:“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百姓归之名,谓之君子之子。是使其亲为君子也,是为成其亲之名也已!”孔子遂言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语译
哀公说:“请问何谓敬身?”孔子答道:“君长若说错了话,人民会跟着说错话;做错了事,人民也会跟着模仿。所以君王说话不能有错,做事不能没规律。能这样,则不待发号施令人民便跟着敬而有礼了。这是敬身。能敬自身,也成就了上代人的名誉。”哀公又问:“何谓成就上代人呢?”孔子答道:“所谓君子,是别人所给的称呼。百姓归向他而给他的名称,叫做君子之子,他的上代便是君子了。这样就成就了上代人的名誉。”孔子又往下说:“古代负责施政者,皆以爱人为首要。不能爱别人,别人也不能成就他了。不能保全其自身,就不能安享土地。不能安享土地,也就不能安乐天命。不能安乐天命,也就不能成就其自身了。”
原文
公曰:“敢问何谓成身?”孔子对曰:“不过乎物。”公曰:“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对曰:“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公曰:“寡人蠢愚,冥烦,子志之心也。”孔子蹴然辟席而对曰:“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物。是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是故孝子成身。”公曰:“寡人既闻此言也,无如后罪何!”孔子对曰:“君之及此言也,是臣之福也。”
语译
哀公说:“请问何谓成就自身?”孔子答道:“自己的一切作为,都不逾越礼法,就叫成就自身了。不逾越礼法,也是自然的法则。”哀公又问:“君子何以要尊重自然的法则呢?”孔子答道:“是对自然的运行不息表示敬意。日月从东到西运行不息,是自然法则。既而运行无阻而又永远如一,也是自然法则。不显出能干而能完成一切,也是自然法则。再者完成一切而又明显可见,这也是自然法则。”哀公说:“我很愚昧,幸承教诲。”孔子听了,赶忙离开座位回答说:“仁人遵守自然之道,孝子遵守自然之道。因此,仁人孝敬父母就如同孝敬天,孝敬天就如同孝敬父母。效法天的无过无不及,力行不息,所以孝子能成就自身。”哀公说:“我听了这些大道理,怕将来还有差错,该怎样办好?”孔子说:“您会提到将来,是臣的福气。”
猜你喜欢 心隐第二十二·佚名 卷一百九·陈祥道 读论语孟子法·胡广 春秋皇纲论卷五·王晳 卷一·高攀龙 卷四十七·沈廷芳 第54章·老子 卷四十一·王天与 卷三十五·吕祖谦 卷四百八·佚名 卷二百四十三·佚名 彌沙塞五分戒本·欧阳竟无 卷第二十五·李遵勖 致李石曾先生书·太虚 第三十八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