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一章 19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辜讲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张)问孔子怎样才能算是诚实的人。“诚实的人,”孔子回答,“不偏离常规,也不会伪称信奉什么教义秘密。”即,任何性质主义的秘密。

(文学修辞上“不按照常规惯例办事”或者卡莱尔所称为的公式化。)

辜解

朱子解曰:“善人质美而未学。”又引程子言曰:“践迹如言遁途守辙,善人虽不必践旧迹,而自不为恶。”余窃以为,“践迹”一解,盖谓行善事不出诸心,而徒行其外面之行迹,即宋儒所谓客气。如“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此皆自以为践迹之孝也。故孔子不谓之孝。曾子论子张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朱子谓堂堂容貌之盛,言其务外自高。务外自高,而欲学为圣人之道,其学必不能化,其弊必至于践迹。故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此孔子对症下药也。盖欲学为圣人之道而践迹,即欲求为善人而不可得,况圣人乎?

后有荀卿亦学为圣人之道者,其学终至于大醇而小疵,盖亦因务外自高所致。后东坡论荀卿曰:“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自许太过,是亦自高之一证也。今日张文襄亦出自清流党,夙以维持圣人之道自任,而其门下康梁一出,几欲使我中国数千年来声名文物,一旦扫地净尽。东坡论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噫!学为圣人之道不化而至践迹,其祸之烈一至于斯。然其致病之原,乃由务外自高所致。禹对舜之言曰:“无苦丹朱傲。”傅说之对高宗曰:“唯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傲与逊之间,此圣学纯粹与不纯粹之所由判也。

编者注

朱熹解释说:“好的人本质就美好,不需要学习。”引用程颐的话说:“践迹就是言语行为因循守旧,好人虽然不一定守旧,但是也不会去作恶。”我认为,“践迹”一词的解释,应该是做善事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只学着外部的表现。也就是宋代文人经常说的“客气”。比如“有工作,弟子来承担;有饭菜,先生先吃”,这就是“践迹”的孝,所以孔子认为这不是真正的孝顺。曾参评论子张说:“子张形式看起来堂堂正正,但是实际上很难和仁相并列。”朱熹认为“堂堂”意思是外貌帅气,说他一心追求好的外表。追求好的外部表现,反而想学圣人的道义,他的学习必然不能深入骨髓,毛病就是流于“践迹”,也就是想要做一个好人都不可能,何况是圣人呢?

后来荀子也学习圣人的道义,他的学问最终大体没错但是有小瑕疵,原因就是他追求外部的表现啊。宋代苏轼评论荀子说:“这个人为人刚愎自用,不谦虚。”自诩太过分了,就是自高自大的一个方面啊。现在张之洞也出身于清流一党,每天把维护圣人的道义作为自己的职责,可是他的学生康有为、梁启超一出现,差不多让我国几千年来声名、文明,一朝丧尽。苏东坡评论荀子“明王道、述礼乐”,但是李斯(荀子的学生、秦始皇的丞相)用这门学问乱了天下。唉!学习圣人的道义不彻底而流于表面,造成的祸害竟然如此之大。而这个造成灾祸的源头,就是追求外部表现。虞舜对大禹说:“无苦丹朱傲。”傅说回答乾隆皇帝说:“唯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自满和谦逊的分别,就是学习圣人学问纯粹不纯粹的区别啊。

猜你喜欢
  卷九 万章章句上·朱熹
  聖賢第十四卷·朱熹
  礼记集説卷二·陈澔
  洪范明义卷上之上·黄道周
  第六章 23·辜鸿铭
  卷四十二·卫湜
  卷五·张大亨
  卷七十七·乾隆
  卷六十九·秦蕙田
  卷六·陈栎
  修行观入第十六·佚名
  卷二十九·佚名
  卷五十一·道世
  菩薩戒本羯磨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十二·宗喀巴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伊川击壤集卷之十八·邵雍

    冬至吟何者谓之几,天根理极微。今年初尽处,明日未来时。此际易得意,其间难小辞。人能知此意,何事不能知。杯盘吟林下杯盘大寂寥,寂寥长愿似今朝。君看击鼓撞钟者,势去宾朋不易招。欢喜吟扬善不扬恶,记恩不记仇。人人自欢喜,何

  • 卷308 ·佚名

    释印肃 李总干遗诗十四句师於一句之下加颂七句 昏迷曾未警,劳我个眼睛。 丝毫全不漏,云月事犹新。 达士知几者,常看无字经。 打动禾山鼓,舞起道吾神。 释印肃 李总干遗诗十四句师於一句之下加颂七

  • 卷六百十四·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十四皮日休怀华阳润卿博士三首先生一向事虚皇天市坛西与世忘环堵养龟看气诀刀圭饵犬试仙方静探石脑衣裾润闲链松脂院落香闻道徵贤须有诏不知何日到良常冥心唯事

  • 卷六十二·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録卷六十二白居易【五】古体诗【五】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刘兄文高行孤立十五年前名翕习是时相遇在符离我年二十君三十得意忘年心迹亲寓居同县日知闻衡门寂寞朝

  • 卷四·许及之

    钦定四库全书 涉斋集卷四       宋 许纶 撰七言古诗 次韵转庵读中兴碑 千秋金镜唐元龟苞桑镜见龟灼知女主为祸已云惨天宝之乱尤危疑九龄早悟绸缪诗其奈哥奴基棼丝外人何得与家事旋闻潜纳河洲雎席夸禄儿李裴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五十四·徐乾学

    元纪二【起黓敦牂七月尽阏逄涒滩十二月凡二年有竒】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至元十九年秋七月戊午朔日有食之 立行枢宻院于掦州鄂州 高丽国王请自造船一百五十艘助征日本 戊辰令防古军守江南者更番还家 壬申立马湖

  • 卷之一百六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第十一册 天聪二年毛文龙等处来文六件·佚名

    第十一册 天聪二年毛文龙等处来文六件天聪二年正月,毛文龙来书云:昔先汗之所以侵犯辽东之地,皆我国文武官员,未奉帝命,任意妄为,致使先汗恼怒,遂起衅端也。时先汗致书於岛云:偏助金泰希(金泰希乃叶赫国主)又夺取哈拉章嘉地方等

  • 十国春秋卷一·吴任臣

    检讨吴任臣撰吴一太祖世家太祖姓杨名行宻字化源庐州合肥人也【十国纪年云杨行宻六合人庄宗列传云行宻寿州寿春人今从吴录新旧五代史五国故事】父名怤世为农家【怤音夫见十国纪年】行宻初名行愍为人长大有力能手举百斤

  • 杨亿传·脱脱

    杨亿字大年,建州浦城人。祖父杨文逸,南唐玉山县令。杨亿将出生时,杨文逸梦见一位道士,自称怀玉山人前来拜见。不久,杨亿出生,身上长有一尺左右的长毛,过了一月才脱落。能够说话,他的母亲用小经进行口授,马上就能背诵。七岁,就能

  • 裕宗传·宋濂

    裕宗文惠明孝皇帝,名真金,世祖嫡子,其母为昭睿顺圣皇后,年少时以姚枢、窦默为师,学习《孝经》。中统三年(1262),封裕宗为燕王,兼为中书令,因年少,政务全依赖丞相史天泽及赞善王恂等人。四年,又兼管枢密院事。至元初(1264),中书省

  • ●目錄·佚名

    緣起 職名 三通館 總裁 纂修兼總校 纂修兼校對官 滿纂修官 提調官 收掌官 武英殿修書處 總理 總裁 提調 校對 監造 總目 凡例 卷一 食貨一 田制一 民田 卷二 食貨二 田制二

  • 十九年·佚名

    (丙戌)十九年大明萬曆十四年二月○工曹正郞趙穆陳疏,迄退。其疏略曰:父子君臣,其理一也。故子有疾痛,必呼於父,而父不得不動於中。臣有悶迫,必達於君,而君不得不矜其情。此固天下古今人情之所固然也。又曰:今《小學》、四書翻譯

  • 卷二十 秦誓第三十二·孔颖达

    秦穆公伐郑,遣三帅帅师往伐之。○事见鲁僖公三十三年。三帅,谓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帅,色类反,下注同。晋襄公帅师败诸崤,崤,晋要塞也。以其不假道,伐而败之,囚其三帅。○崤,户交反。塞,悉代反。假,工下反。还归,作《秦誓》。

  • 卷四·叶梦得

    钦定四库全书叶氏春秋传卷四宋 叶梦得 撰桓公二螽记灾也凡螽与雩同书以时书者皆志秋以月书者皆志八月九月十月害稼也书以时者其灾长书以月者其灾短以其十二月书者失蛰也冬州公如曹州公寰内诸侯王之上大夫也天子三公

  • 分塞令第十五·尉缭

    本篇主要论述军队营区的划分、警戒、禁令以及营区各级官吏的权限、其目的在于维持营区秩序和防止奸细潜入。69、中军、左、右、前、后军,皆有分地,方之以行垣,而无通其交往。将有分地,帅有分地,伯有分地,皆营其沟域,而明其塞

  • 卷四百二十四·佚名

    △第二分远离品第二十四之二尔时具寿舍利子谓善现言:如我解仁者所说义。我乃至见者毕竟不生。色乃至识毕竟不生。如是乃至诸佛法及诸佛毕竟不生。一切有情法及一切有情毕竟不生。若如是者,六趣受生应无差别。不应预流得

  •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二·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转法轮品第十四之二尔时世尊。即诣波罗奈国仙人堕处鹿野苑中。到已现身各各处于众师子座。是时梵王帝释诸大菩萨。一一各见如来在我所施座中。处于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