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聖賢第十四卷

  1、明道先生曰:堯與舜更無優劣。及至湯武便別,孟子言性之反也。自古無人如此說,只孟子分別出來。便知得堯舜是生而知之,湯武是學而能之。文王之德則似堯舜,禹之德則似湯武。要之皆是聖人。

  2、仲尼,元氣也。顔子,春生也。孟子並秋殺盡見。仲尼無所不包,顔子視不違如愚之學於後世,有自然之和氣,不言而化者也。孟子則露其材,蓋亦時然而已。仲尼,天地也。顔子,和風慶雲也。孟子,泰山岩岩之氣象也。觀其言皆可見之矣。仲尼無迹,顔子微有迹,孟子其迹著。孔子儘是明快人,顔子盡豈弟,孟子盡雄辯。

  3、曾子傳聖人學,其德後來不可測,安知其不至聖人?如言"吾得正而斃",且休理會文字,只看他氣象極好,被他所見處大。後人雖有好言語,只被氣象卑,終不類道。

  4、傳經爲難。如聖人之後,才百年,傳之已差。聖人之學,若非子思孟子,則幾乎息矣。道何嘗息,只是人不由之,道非亡也,幽厲不由也。

  5、荀卿才高,其過多。揚雄才短,其過少。

  6、荀子極偏駁,只一句性惡,大本已失。揚子雖少過,然已自不識性,更說甚道?

  7、董仲舒曰:"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此董子所以度越諸子。

  8、漢儒如毛萇董仲舒最得聖賢之意,然見道不甚分明。下此即至揚雄,規模又窄狹矣。

  9、林希謂揚雄爲祿隱,揚雄後人只爲見他著書,便須要做他是,怎生做得是?

  10、孔明有王佐之心,道則未盡。王者如天地之無私心焉,行一不義而得天下不爲。孔明必求有成而取劉璋。聖人甯無成耳,此不可爲也。若劉表子琮將爲曹公所並,取而興劉氏可也。

  11、諸葛武侯有儒者氣象。

  12、孔明庶幾禮樂。

  13、文中子本是一隱君子,世人往往得其議論,附會成書。其間極有格言,荀揚道不到處。

  14、韓愈亦近世豪傑之士。如原道中言語雖有病,然自孟子而後,能將許大見識尋求者,才見此人。至如斷曰:"孟子醇乎醇。"又曰:"荀與揚,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若不是他見得,豈千餘年後,便能斷得如此分明?

  15、學本是修德,有德然後有言。退之卻倒學了。因學文日求所未至,遂有所得。如曰:"軻之死,不得其傳。"似此言語,非是蹈襲前人,又非鑿空撰得出。必有所見,若無所見,不知言所傳者何事。

  16、周茂叔胸中灑落,如光風霽月。其爲政,精密嚴恕,務盡道理。

  17、伊川先生撰明道先生行狀曰:先生資稟既異,而充養有道。純粹如精金,溫潤如良玉。寬而有制,和而不流。忠誠貫于金石,孝悌通於神明。視其色,其接物也,如春陽之溫。聽其言,其入人也,如時雨之潤。胸懷洞然,徹視無間。測其蘊,則潔乎若滄溟之無際。極其德,美言蓋不足以形容。

  先生行己,內主於敬,而行之以恕。見善若出諸己,不欲弗施於人。居廣居而行大道,言有物而動有常。先生爲學,自十五六時,聞汝南周茂叔論道,遂厭科舉之業,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濫于諸家,出入於老釋者,幾十年。返求諸六經,而後得之。明于庶物,察於人倫。知盡性至命,必本於孝悌。窮神知化,由通于禮樂。辨異端似是之非,開百代未明之惑。秦漢而下,未有臻斯理也。

  謂孟子沒而聖學不傳,以興起斯文爲己任。其言曰:"道之不明,異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易知,今之害深而難辨。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今之入人也因其高明。自謂之窮神知化,而不足以開物成物。言爲無不周遍,實則外於倫理。窮深極微,而不可以入堯舜之道。天下之學,非淺陋固滯,則必入於此。自道之不明也,邪誕妖異之說競起,塗生民之耳目,溺天下於污濁。雖高才明智,膠於見聞,醉生夢死,不自覺也。是皆正路之蓁蕪,聖門之蔽塞,闢之而後可以入道。"

  先生進將覺斯人,退將明之書。不幸早世,皆未及也。其辨析精微,稍見於世者,學者之所傳耳。先生之門,學者多矣。先生之言平易易知,賢愚皆獲其益。如群飲於河,各充其量。先生教人,自致知至於知止,誠意至於平天下,灑掃應對至於窮理盡性,循循有序。病世之學者舍近而趨遠,處下而窺高,所以輕自大而卒無得也。

  先生接物,辨而不問,感而能通。教人而人易從,怒人而人不怨。賢愚善惡,鹹得其心。狡僞者獻其誠,暴慢者致其恭。聞風者誠服,覿德者心醉。雖小人以趨向之異,顧于利害,時見排斥,推而省其私,未有不以先生爲君子也。

  先生爲政,治惡以寬,處煩以裕。當法令繁密之際,未嘗從衆爲應文逃責之事。人皆病於拘礙,而先生處之綽然。衆憂以爲甚難,而先生爲之沛然。雖當倉卒,不動聲色。方監司競爲嚴急之時,其待先生率皆寬厚。設施之際,有所賴焉。先生所爲綱條法度,人可效而爲也。至其道之而從,動之而和。不求物而物應,未施信而民信,則人不可及也。

  18、明道先生曰: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問之,雲:"與自家意思一般。"

  19、張子厚聞生皇子,甚喜。見餓莩者,食便不美。

  20、伯淳嘗與子厚在興國寺講論終日,而曰不知舊日曾有甚人於此處講此事。

  21、謝顯道雲:"明道先生坐如泥塑人,接人則渾是一團和氣。"

  22、侯師聖雲: "朱公掞見明道於汝,歸謂人曰:'光庭在春風中坐了一個月。'"

  遊楊初見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覺,顧謂曰:"賢輩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門,門外之雪深一尺。

  23、劉安禮雲:"明道先生德性充完,粹和之氣,盎於面背。樂易多恕,終日怡悅。立之從先生三十年,未嘗見其忿厲之容。

  24、呂與叔撰明道先生哀辭雲:先生負特立之才,知大學之要。博文強識,躬行力究。察倫明物,極其所止。渙然心釋,洞見道體。其造於約也,雖事變之感不一,知應以是心而不窮。雖天下之理至衆,知反之吾身而自足。其致於一也,異端並立而不能移,聖人複起而不與易。其養之成也,和氣充浹,見於聲容。然望之崇深,不可慢也。遇事優爲,從容不迫。然誠心懇惻,弗之措也。其自任之重也,甯學聖人而未至,不欲以一善而成名。寧以一物不被澤爲己病,不欲以一時之利爲己功。其自信之篤也,吾志可行,不苟潔其去就。吾義所安,雖小官有所不屑。

  25、呂與叔撰橫渠先生行狀雲:康定用兵時,先生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自許。上書謁範文正公,公知其遠器,欲成就之,乃責之曰:"儒者自有名教,何事於兵?"因勸讀《中庸》。先生讀其書,雖愛之,猶以爲未足。於是又訪諸釋老之書,累年,盡究其說。知無所得,反而求之六經。嘉佑初,見程伯淳正叔于京師,共語道學之要。先生渙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於是盡棄異學,淳如也。晚自崇文移疾西歸。

  橫渠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其志道精思,未始須臾息,亦未嘗須臾忘也。學者有問,多告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之道。學必如聖人而後已,聞者莫不動心有進。嘗謂門人曰:"吾學既得於心,則修其辭。命辭無差,然後斷事。斷事無失,吾乃沛然。精義入神者,豫而已矣。"

  先生氣質剛毅,德成貌嚴,然與人居久而日親。其治家接物,大要正己以感人。人未之信,反躬自治,不以語人。雖有未諭,安行而無悔。故識與不識,聞風而畏。非其義也,不敢以一毫及之。

  26、橫渠先生曰:二程從十四五時,便脫然欲學聖人。

猜你喜欢
  周书·多士·佚名
  序·智旭
  卷四十一·沈廷芳
  附録卷上·江永
  凡例·范家相
  卷一·吴廷华
  卷十二·朱公迁
  昬义·姚际恒
  法句譬喻经爱欲品第三十二·佚名
  等品第四十五·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十六·唐慧琳
  卷十三(法眼宗)·佚名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六·智旭
  京都南禅寺祭一山国师文·太虚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之九·高启

    呉郡髙啓季迪著南州徐庸用理编七言古体姑苏台金椎夜筑西山圡催作髙台贮●舞文身泽国构王基却

  • 卷六十四·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六十四     宋 陈起 编黄大受露香拾藁 夏侯湛周诗成观者叹曰此非徒温雅乃别见孝悌 之性渊明高卧北窗兴寄篇什平生【阙】     心之死靡变古之君子其於天命民彞三纲五常大伦大法之

  • 世袭列传一·薛居正

    李茂贞,本姓宋,名文通,深州博野人。祖铎,父端。唐乾符中,镇州有博野军,宿卫京师,屯于奉天,文通时隶本军为市巡,累迁至队长。黄巢犯阙,博野军留于凤翔,时郑畋理兵于岐下,畋遣文通以本军败尚让之众于龙尾坡,以功为神策军指挥使。硃玫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四·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二年五月庚申朔日北至祀皇地祗于天庆观之望祭殿始用牲王自政和行方泽之祭改设皇地祗位于坛南方北乡至是将命大臣侍祀礼官请如旧制为位于北方南乡从之礼官奏请在闰月庚戌辛酉兵部尚书兼侍读权邦彦充端

  • 卷第二百二十·胡三省

    唐纪三十六〔起强圉作噩(丁酉)九月,尽着雍阉茂(戊戌),凡一年有奇。〕《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宣皇帝中之下》至德二载〔(丁酉、七五七)〕1九月,丁丑,希德以轻骑至城下挑战,千里帅百骑开门突出,欲擒之;会救至,〔【章:十二行本「至」

  • 绎史卷一百十六 ·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齐田忌孙膑破魏战国策魏王欲攻邯郸季良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徃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

  • 梁简文帝本纪·李延寿

    太宗简文皇帝名叫纲,字世赞,小字六通,是武帝的第三个儿子,昭明太子的同母弟弟。天监二年(503)十月二十八日,出生在显陽殿。五年,封为晋安王。普通四年(523),多次升迁而任都督、雍州刺史。中大通三年(531),被征入朝,还没到达,而

  • 高力士传·欧阳修

    高力士,是冯盎的曾孙。圣历初年,岭南讨击使李千里送入宫两个阉童,一个名金刚,一个叫力士。武后因为力士强壮聪明,让他任给事,侍候左右。一次为小事惹怒则天皇帝,被逐出宫,武三思家的中人高延福收为养子,所以承用养父之姓。受到

  • 卷五十八·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五十八雍正五年六月上谕五十道初一日奉上谕近有不法匪类造作讹言一人煽惑衆口喧腾以致人心惊惶良民受累如京城之讹传挑选秀女赐西洋人浙江之讹传海宁屠城此等邪说不可枚举此必奸恶之

  • 卷第四·佚名

    帝统四尊号批答下去尊号中睿圣文武字求言诏明道二年七月戊子朕膺昊天之眷命。嗣烈圣之鸿图。惧帝监之下临。荷神器之至重。何尝不夙宵兢畏。旰昃忧勤。务专稽古之钦明。靡敢暂时而暇佚。自文考在宥之旦。洎冲人储两之

  • 三十一年·佚名

    (戊戌)三十一年大明萬曆二十六年春正月1月1日○朔丁亥,麻貴自慶州引軍還京。二月2月1日○朔丙辰,提督董一元、劉綎領大軍渡江,舟師提督陳璘領浙江水軍五百餘艘,來泊唐津,因下全羅道。三月3月1日○朔丙戌,以尹斗壽爲左議政。諫

  • 卷二 诸侯章第三·邢昺

    [疏]正义曰:次天子之贵者诸侯也。案《释诂》云:“公侯,君也。”不曰诸公者,嫌涉天子三公也。故以其次称为诸侯,犹言诸国之君也。皇侃云:“以侯是五等之第二,下接伯、子、男,故称诸侯。”今不取也。“在上不骄,高而不危。(诸侯,列

  • 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冯友兰

    传统的说法是,老子是楚国(今河南省南部)人,与孔子同时代而比孔子年长,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很称赞老子。以"老子"为名的书、后来也叫做《道德经》,因而也被当做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现代的学术研究,使我们改变了这个看

  • 佛教对于将来人类之任务、种性·太虚

    地点:汉藏教理院客堂  时间:民国三十一年一月二日午后  出席人:太虚、王恩洋、法尊、苇舫、严定、张纯一、陶冶公、阳懋德、周贯仁、福善、慧明、印法、天慧、超明、北海、常光。太  王居士的研究佛学,到现在已经有

  • 念佛勿闭目·印光

    念佛闭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但眼皮垂帘(即所谓如佛像之目然),则心便沉潜不浮动,亦不生头火。(复沈弥生居士书)

  • 昭覺丈雪醉禪師語錄卷第三·丈雪通醉

    嗣法门人彻纲等编住保宁府草堂寺上堂。問:「如何是性天底蘊?」師云:「今古歷然。」進云:「莫是學人安身處麼?」師云:「且莫詐明頭。」進云:「過在甚麼處?」師云:「是。」問:「如何是今日事?」師云:「疏雨灑空階,點綴人衣溼。」乃云

  • 灵宝净明院真师密诰·佚名

    述净明道授仙职,后附《神仙辟谷服柏叶方》。

  • 本语·高拱

    六卷。明高拱撰 。此书成于万历四年 (1576年),距高拱罢归之日已是十三年了,所以其开卷即以否泰两卦君子小人消长为言。其中论裴度、论刘晏,皆阴以自比。论李林甫、论哈玛尔,皆以阴比徐阶。论卢怀慎,则阴比殷士儋辈,因不满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