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二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转法轮品第十四之二

尔时世尊。即诣波罗奈国仙人堕处鹿野苑中。到已现身各各处于众师子座。是时梵王帝释诸大菩萨。一一各见如来在我所施座中。处于座上转大法轮。是彼诸众咸生清净欢喜之心。皆悉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时世尊安处最上师子座已。即时十方无边世界皆悉震动。有大光明普遍照曜。

尔时世尊。即入无边境界三摩地。入是三摩地已。时此三千大千世界。普遍大地坦平如掌。又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若地狱饿鬼畜生人天诸趣。一切众类皆得安乐。无一众生为贪嗔痴并诸烦恼所娆害者。互起慈心如父母想。

复次世尊。入是无边境界三摩地时。即有十方无量阿僧祇菩萨。咸来集会听受正法。是时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具威力者。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咸来佛会听受正法。寂慧当知。世尊欲说法时。而此三千大千世界普遍地方。一切人天广大之众。皆来集会周匝充满。一毛端量中无空隙。皆为听受世尊宣说正法。

尔时世尊。知彼一切人天大众皆集会已。即从三摩地安详而起。发大悲心乃以如来清净慈眼。普遍观察一切众会。转正法轮。若沙门若婆罗门。并余一切皆同一法。

复次寂慧。如来所转法轮。皆为一切众生。令其心意欢喜故转。复令众会一切众生。各各了知佛所说法。随佛世尊欲转法轮。先有十方无量阿僧祇菩萨。咸来集会听受正法。即时复有百千俱胝那庾多。欲界天子色界天子。亦来集会听受正法。

尔时世尊作是说言。诸仁者。眼非常法。何以故。若以苦言应得度者。即闻所说此眼是苦。若以无我言应得度者。即闻所说此眼无我。若以空言应得度者。即闻所说此眼是空。若以寂静言应得度者。即闻所说此眼寂静。若以离言应得度者。即闻所说此眼法离。若以无常言应得度者。即闻所说此眼无常。若以无依止言应得度者。即闻所说眼无依止。若以如幻言应得度者。即闻所说此眼如幻。若以如梦言应得度者。即闻所说此眼如梦。若以如水月言应得度者。即闻所说眼如水月。若以如影像言应得度者。即闻所说眼如影像。若以如对响言应得度者。即闻所说眼如对响。若以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起等言应得度者。即闻所说此眼是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起。若以缘生言应得度者。即闻所说此眼缘生。说眼既然。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乃至若以缘生之言应得度者。即闻所说意是缘生。色声香味触法其义亦然。或闻空言。或闻五蕴无常之言。或闻十八界无常之言。或闻十二处无常之言。或闻苦言。或闻集言。或闻灭言。或闻道言。或闻四念处言。或闻四正断言。或闻四神足言。或闻五根言。或闻五力言。或闻七觉支言。或闻八正道言。或闻奢摩他言。或闻毗钵舍那言。或闻缘生法言。或闻声闻相应法言。或闻缘觉相应法言。或闻大乘法言。

复次寂慧。如来所转法轮。皆为一切众生。令其心意欢喜故转。又复如来所转法轮。广为一切众生作大利益。假使有人与舍利子智慧等者。意欲筹量解入斯法。纵经百劫终不能入。何况余者。寂慧当知。如来从初作行。诣菩提场降伏魔军。以胜庄严震师子吼。游戏神通转大法轮。作如是等胜利益时。有八万四千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量众众。于三乘中。而得成熟。

所缘品第十五之一

尔时金刚手菩萨大秘密主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所说法时。岂非我于如来所说有违背耶。或随顺耶。如来所说甚深广大。如来所说甚深秘密。一切世间难信难解罔彻源底。世尊。诸如来心真实决定。我于如来所说深法。或有知解。皆是如来胜智在我身中。此非我有士夫力用。佛言秘密主。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所以者何。汝今当知。所有如来。安立譬喻演说诸法。而彼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胜智在于身中。何以故。秘密主。而诸众生遍一切处。随其如来所说秘密。若不容受如来加持之力。而能随顺如来法性者。无有是处。又复于彼如来所说秘密深法。若闻若说若有知解。皆是如来加持力故。

复次秘密主。如来正语有所说时。应知如来法性如实法性真常。又复如来所行如实所行真常。是故如来。以正语言说是正法。又秘密主。所有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以一切世间难信难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正法。宣说引导广为开示。而彼众生。若于如是难信难解甚深正法。闻已即能生信解者。当知彼等众生。非于一佛十佛亲近承事。当知已于广多俱胝那庾多百千佛所。亲近承事。应知彼人是为正士精修福行。又秘密主。假使须弥山王或摧坠时。师能有人或以顶肩而为荷负。若彼不种善根众生。能于如是甚深正法。一念生起净信解者。无有是处。何况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又秘密主。若有众生能于大乘正法之中。闻已信解者。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亲近承事。已于广多佛所亲近承事。大乘法中广修胜行植善根种。

尔时寂慧菩萨摩诃萨前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说近止法。此以何义而名近止。此近止者何所从来。佛言。善男子。所说近止者。即是近止烦恼增语。此近止烦恼。即是近止思惟分别遍计增语。此近止思惟分别遍计。即是近止想作意增语。此近止想作意。即是近止颠倒增语。此近止颠倒。即是近止因所缘增语。此近止因所缘。即是近止无明有爱增语。此近止无明有爱。即是近止我我所增语。此近止我我所。即是近止名色增语。此近止名色。即是近止断常见增语。此近止断常见。即是近止有身见增语。寂慧当知。若与所缘因见相应。即诸烦恼而亦随转。一切皆从有身见起。若能近止有身见者。即诸见止息。若有身见近止。即一切愿求亦止。若有身见近止。即诸烦恼亦止。寂慧。譬如大树若断其根。即枝叶茎干而悉枯悴。此有身见亦复如是。若近止已诸烦恼亦止。寂慧当知。一切众生始以不能觉了有身见故。即诸取烦恼随逐而生。若能觉了有身见者。即诸取烦恼不复随生亦无所害。寂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彼有身见何能觉了。佛言寂慧。若我人众生寿者等见而不起者。即能觉了彼有身见。

复次寂慧。彼有身见不住于内不住于外。于一切处而悉不住。以不住故见无所住。寂慧。此无住智。如实觉了彼有身见。又复寂慧当知。有身见即是空增语。若能随顺空智忍者。即见无所取。此即是为如实觉了彼有身见。又有身见者。即是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起等见。是见无所取。此即是为如实觉了彼有身见。

复次寂慧当知。有身见者。即是无身非开非合。一切皆是不实分别。以其不实所分别故。彼即无分别。亦不离分别。由无分别不离分别故。即无所作无障无起。以无起故即无所行。由无所行故。如是此说乃名近止。寂慧菩萨言。何名近寂。佛言寂慧。有所缘心如火炽然。若无所缘及无所作即不炽然。不炽然法此名近寂。又如大火有薪即然无薪即灭。所缘心火炎炽亦然。若无所缘心火自灭。寂慧当知。具善巧方便菩萨。于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所缘法中。平等了知善根所缘胜法而不息灭。烦恼所缘染法制令不起。波罗蜜多胜法常令增进。魔业烦恼所缘染法永令断灭。菩提分法清净所缘不应弃舍。声闻缘觉意乐所缘而不取著。一切智心最上所缘不应舍离。于空所缘审谛伺察。一切众生大悲所缘深生愿乐。寂慧当知。具善巧方便菩萨。于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所缘法中。而得自在。无生所缘思惟决定。和合生起所缘亦不厌舍。无作所缘而复趣入。诸有善根施作所缘悉令开晓。无相所缘而善思择。菩提心所缘永无厌离。无愿所缘以慧正观。三界所缘不生厌离。菩萨以慧方便。于其无生一切所缘法中。自在而转。若见不净所缘。即于如来清净身心中住。若无常所缘即于生死无疲倦心住。若苦所缘即令一切众生快乐安置涅槃平等心住。若无我所缘即于一切众生。大悲心住。若贪所缘即于贪行众生中。以净大药开明心住。若嗔所缘即于嗔行众生中。以慈大药开明心住。若痴所缘即于痴行众生中。以缘生大药开明心住。若等分所缘即于等分行众生中。以无常想大药开明心住。若离贪所缘即于声闻法中开化心住。若离嗔所缘即于缘觉法中开化心住。若离痴所缘即于菩萨法中开化心住。若色所缘即于获得如来最上色相心住。若声所缘即于获得如来妙好音声心住。若香所缘即于获得如来戒香清净心住。若味所缘即于获得如来所有味中上味大人胜相清净心住。若触所缘即于获得如来所有细软手足妙触心住。若法所缘即于获得如来所有一切法中决定心住。若施所缘即于获得如来最上相好心住。若戒所缘即于严净佛土心住。若忍所缘即于获得梵音声相妙金色身清净心住。若精进所缘即于一切众生救度心住。若定所缘即于神通所起妙用心住。若慧所缘即于断一切众生烦恼诸见相续心住。若慈所缘即于一切众生起无障碍心住。若悲所缘即起护持正法心住。若喜所缘即起说法欢喜心住。若舍所缘即离诸违顺成办一切众生事业心住。若四摄法所缘即起成熟一切众生心住。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二

猜你喜欢
  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窥基
  雪峰真觉大师年谱·雪峰义存
  金光明经文句卷第四·智顗
  卷七十二·道世
  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第三·佚名
  净土圣贤录叙·彭希涑
  民国与佛教·太虚
  卷二·道世
  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佚名
  难问品第五·佚名
  古今译经图纪卷第三·靖迈
  诸法集要经卷第四·佚名
  华严隆禅师·惠洪
  禅宗在中国:它的历史和方法·胡适
  第四卷·圆瑛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十一齣~第二十齣·杨柔胜

    第十一齣 玉箫寄眞【一翦梅】〔贴上〕鸨母频催贴翠钿。花也慵拈。酒也慵沾。此情谁肯再移天。〔丑上〕暂且调絃。休掷金钱。〔贴〕举头一望五云端。肠断伤心翠黛攒。祝吿一声肠欲断。此生无分适文鸾。〔丑〕姐姐。情

  • 巻十一·顾瑛

    钦定四库全书草堂雅集卷十一元 顾瑛 编于立字彦成南康之庐山人故宋名将家幼明敏博学美谈笑学道防稽山中得石室藏书遂以诗酒放浪江湖间长吟短咏有二李风多防吴中与予特交善故于玉山草堂有行窝焉法书名画题品居多杨铁

  • 杂传第三十三·欧阳修

    ○张全义张全义,字国维,濮州临濮人也。少以田家子役于县,县令数困辱之,全义因亡入黄巢贼中。巢陷长安,以全义为吏部尚书、水运使。巢贼败,去事诸葛爽于河阳。爽死,事其子仲方。仲方为孙儒所逐,全义与李罕之分据河阳、洛阳以附

  • 卷一百五十五 慶曆五年(乙酉,1045)·李焘

      起仁宗慶曆五年三月盡是年五月   三月戊午,邇英閣講詩匪風篇曰「誰能烹魚,溉之釜鬵。」帝曰:「老子謂『治大國若烹小鮮』,義與此同否?」丁度對曰:「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非聖學深遠,何以見古人求治之意乎。」   詔賜

  • ●卷十九·邵博

      晁以道言:“王荆公与宋次道同为群牧司判官,次道家多唐人诗集,荆公尽即其本择善昔签帖其上,令吏抄之。吏厌书字多,辄移荆公所取长诗签置所不取小诗上。荆公性忽略,不复更视,庸人众诗集以经荆公去取皆废。今世所谓《

  • 第二十六回 二世被杀望夷宫 赵高受戮咸阳市·黄士衡

    话说阎乐依赵高指使,往杀二世,带领士卒千余人,行至望夷宫门。阎乐出其不意,喝令左右将衙令、仆射捆绑起来,故意责骂道:“有贼入宫,汝等何不拦阻?”衙令被缚,不知何事,及闻责备,便答道:“宫外四围扎下兵营,士卒日夜梭巡,何得有贼敢入

  • 卷一百十七·杨士奇

    永乐九年七月庚申朔享 太庙 遣官祭历代帝王陵寝 狭西疫遣户部侍郎王彰往祭西岳华山及狭西山川等神曰比狭西守臣言境内疫疠民之死亡者众朕君临天下一物失所皆朕之忧故闻之恻然弗宁惟助国卫民御灾捍患神之职也尚其鉴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四十五·佚名

    嘉靖二十八年二月辛丑朔○壬寅改辽东锦州备御为守备辖左中屯二卫并大兴等堡增设海州参将一员辖海盖二卫并东昌等堡命抚臣于二城附近卫所摘选舍余丁壮及原额军共足六千名每城分拨三千发太仆寺马价银二万四千六百六十余

  • 陈执中传·脱脱

    陈执中字昭誉,因父亲陈恕在任,为秘书省正字,累迁卫尉寺丞、梧州知州。上呈《复古要道》三篇,真宗感到惊异而召见他。真宗患病,年岁已高,大臣没人敢说立太子,执中进献《演要》三篇,以早早决定天下根本为论点。第二天,真宗把其他

  • 归有光传·张廷玉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尽通《五经》、《三史》,拜同乡魏校为师。嘉靖十九年(1540)乡试中举之后,八次赴京参加礼部会试,均不及第。后迁居嘉定安亭江,读书讲学,门徒常有数百人,称他为“震川先生”。嘉靖四

  • 第五十九章 八年抗战敌我优劣之检讨·李宗仁

    一1945年8月15日下午,各报忽然发出号外,日本已宣布无条件投降。全国顿时鼎沸,八年抗战至此已胜利结束,全国人民的喜悦,史无前例。汉中城乡此时也欢声震天,爆竹震耳欲聋。全城军民举行联合大游行,各机关、团体纷纷派

  • 谕学卷二·李塨

    蠡吾李塨稿钱丙谓:观三物,知周礼伪书也。虞书言五典,今六行取孝友而去其三,则周人但有父子兄弟,而无君臣夫妇朋友也;添睦婣任恤,是父子兄弟外别有四伦,为六伦也。此为拂理叛圣。世未有仁义礼智之人而不中和者,亦未有中和之人而

  • 卷一·陆粲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附注卷一      明 陆粲 撰杜氏集解隐公元年庄公寤生寐寤而庄公已生【史记寤生生之难或说云难产困而后寤也又应劭风俗通云儿堕地能开目视者为寤生与杜义乖録之示不絶异说耳】吊生不及哀诸侯已

  • 情与欲·钱穆

    人生最真切可靠的,应该是他当下的心觉了。但心觉却又最跳脱,最不易把捉。纯由人之内心觉感言,人生俨如一大瀑流,刹那刹那跳动变灭,刻刻不停留。当下现前,倏忽即逝,无法控传,无法凝止。任何人要紧密用心在他的当下现前,便会感此

  • 卷七十二(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菩萨见实会遮罗迦波利婆罗阇迦外道品第二十四尔时遮罗迦波利婆罗阇迦外道八千人。见诸阿修罗迦楼罗龙女及诸龙鸠槃茶乾闼婆夜叉紧那罗摩睺罗伽。空行诸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

  • 佛学与科学哲学及宗教之异同(注一)·太虚

    ──十七年九月在巴黎哲人厅讲──我对于佛学有二十余年的研究,知道他并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的产物,他的性质,实在是大同的世界的。现在的交通一天发达一天,已成了车同轨的形势。所以学说方面,决不是那一种

  • 翻译名义集卷第十七·法云

    阴入界法篇第五十八智论云。一切诸法中但有名与色。若欲如实观但当观名色。心但有字。故曰名也。形质碍法。故曰色也。而凡夫人迷此色心有轻重异。故佛对机说阴入界三科法也。寒健陀。此云蕴。蕴谓积聚。古翻阴。阴乃

  • 秋园杂佩·陈贞慧

    明陈贞慧撰。一卷。贞慧有《书事七则》已著录。书序云:是书为作者驱病消寂之作,凡十六则,三千余字。内容皆载耳目间常物,如草、兰、书砚、湘管、折迭扇、丘山胡桃、杜鹃、海棠等。旨在托物言志,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