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章 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辜讲

在孔子的祖国,政府中做部长的一位贵族(季康子,姓姬,名肥。鲁哀公时鲁国最有权势的政治人物)问孔子,怎么做才能让百姓产生的对领导尊重、对国家忠诚的情感,才能使百姓在国家的良性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孔子回答:“认真地对待百姓,那么百姓就会尊敬你;让百姓们看到,你是那么尊敬自己的父母,效忠自己的国君,对比自己职位低的人体贴入微,那么百姓就会忠诚于你。提拔那些勇于做事的人,并教育那些没有文化的人,那么百姓就会为国家献出自己的力量。”

辜解

中国社会如果想实现健康、正常的运转,必须首先依靠民众或劳工阶层的勤劳力量去生产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以保证整个社会物质的充裕和人民生活的康乐;其次,还必须依靠中国儒生的知识能力去教化民众,管理并正确使用他们身上所具备的勤劳力量,并适当地供应知识成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必须依靠贵族的高贵品格来指导民众,将他们的勤劳力量引导到一个高尚目的之上。

正如孔子教导的忠诚的绝对神圣责任保证了国家的种族不朽一样,儒教里祖先崇拜仪式保证了家庭的种族不朽。事实上,中国的祖先崇拜仪式与其说建立在来生的信念上,不如说建立在种族不朽的信念上。中国人,当他死了以后,让他感到安慰的不是他相信会有来生,而是相信他的孩子、孙子、曾孙及所有他的亲人,都会记得他、想起他、爱他,直到永远。通过这种方式,在他的想象里,死对中国人来说,就像一个漫长的旅行,就算没有希望,至少也有再次相会的极大“可能”。这样,通过祖先崇拜仪式,以及忠诚的神圣责任,正如别的国家的宗教对来生的信念所给予人类大众的一样,儒教在中国人活着的时候给了他们同样的生存的永恒感,在他们死时给了他们同样的安慰感。正是这个原因,中国人把祖先崇拜仪式看成和对皇帝的忠诚的神圣责任的原则同样重要。

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孔子教导的、我称为中国的国家信仰的整个体系,其实只有两个东西,对皇帝的忠诚和对父母的孝顺——用中文说,就是忠孝。具体地说,忠实的三个条款,中文称为三纲,儒教或者中国国家信仰的三个主要责任,按照重要程度分别是——第一,对皇帝效忠的绝对责任;第二,孝顺和祖先崇拜;第三,婚姻的神圣不可侵犯和妻子对丈夫的绝对顺从。三个条款中最后两个已经在我所谓的家庭信仰,或者前孔子时代中国的旧约信仰里出现;而第一个条款——对皇帝效忠的绝对责任——是孔子首先教导的,是他凭此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国家信仰或者新约信仰。儒教里忠实的第一条款——对皇帝效忠的绝对责任——取代了所有宗教里面的忠实的第一条款——对上帝的信仰。

由于儒教有信仰宗教中的上帝的替代物,儒教,正如我说明的那样,可以替代宗教。

猜你喜欢
  权修第三·管仲
  孟子杂记卷二·陈士元
  中庸章句序·赵顺孙
  立身处世的三个支点·孔子
  泰伯第八·孔子
  卷五·程廷祚
  第十一卦:《泰卦》·佚名
  卷二十九·季本
  大学之法①·戴圣
  论语正义卷二十一·刘宝楠
  阿閦佛刹善快品第二·佚名
  卷四百五·佚名
  卷第十二·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四·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十八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十八·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十八崔融崔融字安成齐州全节人擢八科高第补宫门丞迁崇文馆学士中宗为太子时融为侍读典东朝章疏长安中授着作佐郎迁右史进凤阁舍人坐附张易之兄弟贬袁州刺史寻召拜

  • 卷八·贾岛

    钦定四库全书 长江集卷八 唐 贾岛 撰 送穆少府知眉州 剑门倚青汉君昔未曾过日暮行人少山深异鸟多猿啼和峡雨栈尽到江波一路白云里飞泉洒薜萝 二月晦日留别鄠中友人 立马柳花里别君当酒酣春风渐向北云鴈不飞南明晓

  • 第六十六回 救孤城谢玄却秦军 违众议苻坚窥晋室·蔡东藩

      却说襄阳被围,西北隅坍陷数丈,幸有朱母预筑斜城,才得敛众拒守。但秦兵未肯退去,单靠这埭夫人城,仍是孤危得很。晋江荆都督桓冲,屯兵上明,有众七万,也怕秦兵强盛,未敢径进。秦长乐公苻丕,欲急攻襄阳,武卫将军苟苌道:“我军十

  • 卷之六百七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三章 临终时·李叔同

    临终之际,切勿询问遗嘱,亦勿闲谈杂话。恐彼牵动爱情,贪恋世间,有碍往生耳。若欲留遗嘱者,应于康健时书写,付人保藏。倘自言欲沐浴更衣者,则可顺其所欲而试为之。若言不欲,或噤口不能言者,皆不须强为。因常人命终之前,身体不免

  • 第11章 我在泰山时·冯玉祥

    我住在泰山,不断地到泰山周围观察观察。泰山是全中国最有名的大山,真是宽厚博大。从山顶上流下来的水,分成东溪西溪。东溪有王母池、小红门等古迹;西溪自扇子岩、万寿桥、百丈岩、黑龙潭,一路也有些古迹。东溪有些柏树长得

  • 卷二百三十二·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三十二明 杨士奇等 撰征伐宋高宗建炎元年开封尹宗泽上奏曰臣契勘河北西路真定怀卫濬等处见有番人占据今又分留番马於洺州四向劄寨密栽鹿角

  • 帝系一○·徐松

    三元灯三元观灯,本起于外方之说。自唐以后,常于正月望后开坊市门然灯。宋因之。上元前后各一日,城中张灯,大内正门结彩为山楼影灯,起露台,教坊百戏。天子先幸寺观行香,遂御楼,或御东华门及东西角楼,饮从臣,四夷、蕃客各依本国歌

  • 卷八·曾巩

    范仲淹,字希文,唐相复冰之后。其先邠州人,后徙居苏州。祖:赞,仕钱氏为秘书监。仲淹二岁丧父,而母改适长山朱氏,故从继父姓。大中祥符八年,登进士第,曰朱说。后丧母服除,始复其姓而改今名。初以忧去官,晏殊知应天府,表掌府学士。上

  • 卷六 六之一·孔颖达

    ◎唐蟋蟀诂训传第十陆曰:唐者,周成王之母弟叔虞所封也。其地,帝尧、夏禹所都之墟,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其南有晋水,叔虞之子燮父因改为晋侯。至六世孙僖侯名司徒,习尧俭约遗化,而不能以礼节之,今

  • 管子补注卷二十·刘绩

      形势解第六十四      管子解二  山者物之髙者也惠者主之髙行也慈者父母之髙行也忠者臣下之髙行也孝者子妇之髙行也故山髙而不崩则祈羊至主惠而不解则民奉养父母慈而不解则子妇顺臣下忠而不解则爵禄至子妇

  • 大学衍义卷三十·真德秀

    诚意正心之要二崇敬畏规警箴诫之助大学曰汤之盘铭【盘沐浴之盘也铭者名其器以自警之辞】曰茍日新【茍诚也】日日新又日新朱熹说已见大学或问践阼篇【大戴礼篇名】武王践阼三日受丹书于太公惕若恐惧而为戒书于席之四端

  • 卷一百七十一·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卷卷一百七十一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四十四学礼汉书武帝纪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三辅黄图太学在长安西北七里有市有狱董仲舒传仲舒对策曰养士之大者莫大

  • 卷十七·方苞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析疑卷十七翰林院侍读衔方苞撰有司彻牲俎皆同何以至上大夫而有傧尸于堂之礼也盖不傧尸主人齐立室中直至礼终而后出送宾虽强力者难支位至国卿则年过艾耆必矣故减损室中之礼事而傧尸于堂中间彻馔埽室摄

  • 双殉·程小青

    在我国科举制度盛行的时代,有两句形容所谓“读书人”的得意话,就是:“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凭现代眼光看,这两句话似乎已近乎陈腐而不合时宜,可是类乎这话的事实却是依旧有的。例如我的小学时老同学伍子楚结婚的那天,有

  • 两朝纲目备要·佚名

    《两朝纲目备要》16卷,作者佚名。此书是一部编年体的史籍,起自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迄止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共记两朝35年间事。南宋另有一部不知作者的《中兴两朝纲备要》18卷,记高宗、孝宗两朝事,而这部《两朝纲目备

  • 保越录·徐勉之

    一卷。元徐勉之撰。本书记载元至正十九年(1359)明朝军队攻绍兴事。时徐勉之任杭州路海宁州儒学教授。绍兴从元末起被张士诚所控制。至是,朱元璋遣胡大海率军攻之。攻城三月不破,明军乃撤。本书记载胡大海兵受挫后纵兵淫

  • 郑氏史料续辑·佚名

    本书(一○册一、二七二面七六三、二○○字)分十卷,系据「明清史料」甲编、丁编、戊编及己编将清顺治年间应付郑成功之一切官方档案辑录编次而成。就其内容言,有三分之二属于军事措施,三分之一属于招抚、禁止下海与查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