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立身处世的三个支点

【原文】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知道命运,就不能够做君子;不懂得礼,就不能够立身;不识别言语,就不能够识别人。”

【读解】

这一章是《论语》全篇的总结。孔门的学说最后落脚到命、礼、言三个支点上,说到底,还是立身处世的学说。关于“命”的问题,在《为政》篇里,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在《季氏》篇里,孔子说“君子有三畏”,其中第一畏便是“畏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孔子所说的命,按照我们的理解,既指宇宙的自然规律,也指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规律,最后,还包括个人由于所处环境和时代趋势而造成的命运、归宿。所以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如果你不知道这些,没有自知之明,你怎么可以把握住自己呢?话说回来,孔子自己不也是“五十而知天命”,到了半百之年,人生都走过了大年历程才知道自己的归宿的吗?又何况我们这些人呢?

关于“礼”的问题,在《泰伯》篇里孔子已强调过“立于礼”。在《季氏》篇里教儿子孔鲤时又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所以,其观点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认为个人立身处世离不开礼。这里的礼,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的那样,不是指什么具体的礼仪、礼节,甚至也不仅仅是指礼制,而是包括所有这几方面在内的传统礼义,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传统文化”的概念。既然如此,一个人不懂得礼,怎么可能在这世界上立身呢?更不用说做一番事业和成就来了。

最后说到“言”的问题。这方面的论述,在《论语》里更是不少。比较典型的如《学而》篇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公冶长》篇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些都是说的一个人的言语和实际品德的关系问题。所谓“万丈深潭终有底,只有人心不可测。”所以,语言与内在品德,语言与实际行动的问题一直苦恼着孔子及其弟子。好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识别一个人的言语,多少还是可以识别一个人的。正如孟子继承孔子“知言”的学说而力。以研究所说:“偏颇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过分在哪里;诡辩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荒谬在哪里;躲闪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理层在哪里。”(《孟子·公孙丑上》)这就算知道一个人的言语了。反过来,“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如果你不能识别一个人的言语,那么,你就很可能不能够真正认识这个人,而很可能被他所蛊惑,所蒙骗。这就是孔子再次强调“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的道理所在。

总而言之,命、礼、言三知为《论语》画上了句号,但却并没有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实践中画上句号。知命、知礼、知言,我们到底又知道多少呢?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读完,莫说治天下,就是治我们自身,又有多少体悟多少长进呢?这些都是留待读者来回答的问题了。

猜你喜欢
  解蔽篇第二十一·荀况
  帝学卷八·范祖禹
  卷第十七·朱熹
  卷二五·邱濬
  一切以礼为标准·孔子
  卷五十八·程公说
  卷四十八·程公说
  卷八·真德秀
  尚书考异卷三·梅鷟
  (二)为政篇·钱穆
  明堂位·姚际恒
  卷三十一·佚名
  卷三十三·佚名
  卷五·佚名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二·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八·陈廷敬

    目  录 十九调五十四体,起七十六字至七十九字荔枝香十体又名荔枝香近 婆罗门引四体又名婆罗门、望月婆罗门引 御街行六体又名孤雁儿 韵 令一体 春声碎一体 凤楼春一体 祝英台近八体

  • 【附】康范续録·汪晫

    进墨本表臣汪梦斗言乃者徽州以臣先大父晫所编辑子曾子子思子全书缴申尚书省已奉指挥送秘书省收管今将上件书刋镂讫赍诣登闻检院投进者臣伏以圣皇劝学载推道统之尊遗老编书宜补经文之缺冀叨乙览辄用申言臣梦斗惶惧惶惧

  • 巻十三·邵浩

    钦定四库全书坡门酬唱集卷十三宋 邵浩 编东坡壶中九华诗【并引 一统志九华山在青阳县旧名九子山李白谓九峯似莲花乃更今名】湖口人李正臣蓄异石九峯玲珑宛转若牕櫺然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名之曰

  • 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上·梁启超

    天津教案法越之役中日天津条约议和日本停战条约及遇刺中日和约及其功罪李鸿章之负重望于外国也以外交,李鸿章之负重谤于中国也亦以外交。要之李鸿章之生涯,半属外交之生涯也。欲断定其功罪,不可不以外交为最大之公案。故

  • 提要·吕毖

    (臣)等谨案明宫史五卷旧本题芦城赤隠吕毖校次毖始末未详考明末有吕毖字贞九呉县人尝撰事原初畧三十四卷序题崇祯甲申姓名时代皆相合疑即其人然艹茅之士何由得详记禁庭事殆不可解毋乃奄人知文义者所私记毖依附其门为之编

  • 名山藏卷之五十二·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兵制记◆兵制记当高皇帝初定天下都于南京豸毚貅百万尽萃京师其时尚有征胡之役命将出师则大将军领之事定之后凯旋献俘朿手还第盖此时天子自为将而大将军若偏裨然巳则训练军士以卫京师

  • 二、关于《大荒集》·林语堂

    因为想把这五六年来的零篇文字集成一书,便为保存,所以想起集名。向来中国人的文集取名,都很雅致,如同书斋的取名一样,可以耐人寻味。因此想到已出的《翦拂集》,而以为此集命名,应该与上集集名意义稍微联贯,才有意思。最初想到

  •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司马迁

    支菊生译注【说明】本篇是汉初名将周勃和周亚夫父子二人的合传。周勃父子都是汉朝初期的有功之臣。周勃是诛吕安刘的主要决策者和组织者,为挽救刘氏政权立了大功,所以司马迁把他作为汉初的主要功臣之一列入世家。周亚夫

  • 滑寿传·张廷玉

    滑寿,字伯仁,先世本襄城人,迁居仪真,后又迁到浙江余姚。寿自幼机智好学,能写诗。京口王居中是位名医,寿从他学习,讲授《素问》、《难经》。学成后又请教师傅:“《素问》讲得倒是详细,可惜有颠倒错乱的地方,我准备将此书分为藏象

  • 宋讷传·张廷玉

    宋讷,字仲敏,滑人。父亲寿卿,元朝侍御史。宋讷性格持重,学问渊博。至正中,考中进士,担任盐山尹,弃官归乡。洪武二年(1369),征召儒士十八人编修《礼》、《乐》诸书,宋讷也参予了编撰工作。任务完成后,不担任官职而归乡。过了很久

  • 卷一百五十三·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五十三 朱批舒喜奏摺 雍正七年五月初二日巡察直隶等处农务御史【臣】舒喜谨 奏爲万民欢欣感戴二麦丰茂情形仰祈 睿鉴事窃【臣】一介庸愚荷蒙 皇上鸿恩畀以直隶巡农重任自受事以来几经两

  • 卷二十六 学校下·龙文彬

    ◎书院正统初,翟溥福知南康府。庐山白鹿院废,溥福倡众兴复。(《本传》。 )王恕为扬州知府,作资政书院以课士。(《本传》。 )长沙通判陈钢监吉王府第。工成。王赐之金帛,不受。请王故殿材岳麓书院。王许之。(《陈钢传

  • 卷三十三·陈经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三十三宋 陈经 撰洛诰【周书】此篇与前召诰之书相表里同是卜洛之事也召公因周公以书戒成王为召诰之篇周公因献卜与成王相对荅之辞而为洛诰之书周公摄政至此七年成王年已二十矣周公知成王年长

  • 书胡致堂〈叙古千文〉后·胡寅

    文定胡公,潜心《春秋》四十余年,而后徐出其说;致堂其亲传,故笔削皆有法,叙古字凡千不重。虽饮席间谈笑成之,而上下数千载,关系大处,包撮略尽。兴君昏主之理乱,哲佐悖臣之功罪,吾道异端之正偏,一字森严,百世确论,不但可以习童稚而已

  • 再印四十二章经讲录序·太虚

    民国十五年夏历六月十九日,北京佛学界同人,公请太虚法师讲四十二章经于中央公园社稷坛,听众签名者二千余人,其未签名者倍之,不可谓非盛会也!是会之缘起有三义焉:欧战以后,西方之学术不足以应觉悟者之要求,佛典翻译,盛于欧美,吾国

  • 第二十二卷·佚名

    观天品第六之一四天王初复次比丘。知业果报已。观地狱饿鬼畜生不善业报。如实细观察已。次第当观善业果报。所以者何。一切众生。乐于乐果。厌舍苦报。诸乐集故。名之为天。复观微细业。集众善业。受生灭身。得爱果报

  • 金刚秘密善门陀罗尼咒经·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菩提树下元吉道场。告诸比丘大德舍利弗大德阿难。如是等诸声闻众及大菩萨。其名曰金刚幢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如是贤劫中诸菩萨摩诃萨等而为上首。尔时金刚密迹菩萨白佛言

  • 一 序偈·佚名

    一切善见律注序(Samantapāsādikā)归命彼世尊应供正觉者[一 序偈]无量俱胝劫之间修习种种之苦行为此世间之利益苦难趣向救世师归命大悲等觉尊难悟佛修得之法众生流转有无境击裂无明等恼网归命殊胜之正法戒定慧解脱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