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第八
本篇论古圣贤和记载曾子言行的内容较多,涉及到政治、德行、学问等各方面的问题。全篇原文共21章,本书选12章。
弃天下如敝屣
【原文】
子曰:“泰伯①,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②,民无得③而称焉。”
【注释】
①泰伯:也写作“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周太王)的长子。他的两个弟弟依次为仲雍和季历,季历的儿子为姬昌。传说周太土预见到姬昌有圣德,就想打破长子继承王位的惯例.把君位通过季历传给姬昌。泰伯为实现父亲的意愿,他与仲雍一起出走到荆蛮之地(今江苏一带),自号为勾吴,立为吴泰伯,成为后来吴国的始祖。周太王死后,季历继承王位,后来传给姬昌,便是周文王。②三以天下让:指;泰伯出走一间天下;太王死后不回来奔丧,以便让季历继承王位二间天下;季历死后也不回来,以便让姬昌继承王位三让天下。③无得:同“无能”无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具备至高无上的品德了。三次让出天下,老百姓简直找不出恰当的语言来赞美他。”
【读解】
“弃天下如敝屣,薄帝王将相而不为。”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在历史上并没有几个。相反,比比皆是的倒是争权夺位,为天下大权而杀人放火,争城掠地,勾心斗角骨肉相残。直到现代社会,莫说让出整个天下,就是让出一个单位的领导权来,也会要了很多人的老命,宁死也不情愿的。
有什么办法呢?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权力就是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很多人眼里,有了权就有了一切,没有了权就没有了一切。所以有“权、权、权,命相连”的说法。
这些看法,这些说法,大概在孔子的时代就已经不新鲜了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把三让天下作为至高无上的品德歌颂呢?
猜你喜欢 正论篇第十八·荀况 鶡冠子卷上·鹖冠子 修身·洪应明 中庸辑畧卷上·石墪 读书管见目録·王充耘 春秋大全卷三十二·胡广 卷二十二·程公说 采蘩·佚名 卷七·陈大章 卷四十三·王与之 卷四·乾隆 迹府·公孙龙 前言·佚名 菩提道次第广论序·太虚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