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庸章句序

中庸章句序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朱子文集曰曾子学于孔子而得其传子思又学于曽子而得其所传于孔子者既而惧夫传之久逺而或失其眞也于是推本所传之意质以所闻之言更相反覆作为此书】盖自上古神圣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朱子语録曰中只是个恰好厎道理允信也是眞个执得尧当时告舜只説这一句是舜已晓得那个了所以不复更説】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语録曰舜禹相传只就这心上理防也只在日用动静之间求之不是去虚空中讨一个物事来】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防也【语録曰舜告禹又添得三句是舜説得又较子细这三句是允执厥中以前事是舜教禹做工夫处便是怕那禹尚未晓得故恁地説○叶氏曰尧只説一语至舜演为三言舜之意以为必言其所以微所以危必精必一而后可以执也】盖尝论之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语録曰虚灵自是心之本体知觉便是心之徳○又曰所以觉者心之理也能觉者气之灵也○问知觉是心之灵固如此抑气之为耶曰不専是气是先有知觉之理理未知觉气聚成形理与气合便能知觉譬如这烛火是因得这膏脂便有许多光焰曰心之发处是气否曰也只是知觉】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文集曰如饥饱寒燠之类皆生扵吾之血气形体而他人无与马所谓私也亦未便是不好但不可一向徇之耳○语録曰问形气是口耳鼻目四肢之属曰固是问如此则未可便谓之私欲曰但此数件事属自家体段上便是私有底物不比道便公共故上面便有个私底根本○或以形气之私为未安曰私即是恶谓之上智不能无可乎眞氏曰私者犹言我之所独耳今人言私亲私恩之类是也其可谓之恶乎又问六经中曽有谓私非恶者否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献豜于公言私其豵如此类以恶言之可乎】或原于性命之正【文集曰天生此民时便已是命他以此性了】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语録曰人心惟危是知觉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厎道心是知觉义理厎○又曰只是这一个心知觉从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觉从义理上去便是道心○陈氏曰人得天地之理为性得天地之气为体理与气合方成个心有个虚灵知觉便是身之所以为主宰处然虚灵知觉有从理而发者有从气而发者又各不同也】是以或危殆而不安【语録曰危者欲陷而未陷之辞○又曰危未便是不好只是危险在欲堕未堕之间耳○陈氏曰人心方是就此躯殻上平説未是不好厎物但此心最臲卼不安易流于不好故谓之危如饥思食渇思饮此由形体而发人心也因而饮食未害也若穷口腹之欲便陷矣】或微妙而难见耳【语録曰微者难明有时发见些子使自家见得有时又不见了○陈氏曰道心专是就理义上说但此心本无形状至幽隐而难见故谓之微如嘑尔蹴尔嗟来等食皆不肯食此由理义而发道心也若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则于理甚隐至为难知非贤哲莫能识之】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语録曰道心是义理上发出来底人心是人身上发出来厎虽圣人不能无人心如饥食渇饮之类虽小人不能无道心如恻隐之心是○问既云上智何以更有人心曰掐着痛抓着痒此非人心而何人自有人心道心一个生于血气一个生于理饥寒痛痒此人心恻隐羞恶是非辞逊此道心也虽上知亦同】二者杂于方寸之间【陈氏曰二者在方寸间本自不相紊乱○又曰二者无日无时不发见呈露非是判然为二物不相交涉只在人识别之】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文集曰人心之危者人欲之萌也道心之微者天理之奥也心则一也以正不正而异其名耳】精则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也【语録曰精是精察分明○又曰是识别得人心道心○陈氏曰要分别二者界分分明不相混杂】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也【语録曰一是要守得不离○陈氏曰专守道心之正而无以人心二之】从事于斯无少间断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语録曰有道心则人心为之节制人心皆道心也○又曰道心是义理之心可以为人心之主宰而人心据以为准者也且以饮食言之凡饥渴而欲得饮食以充其饱且足者皆人心也然必有义理存焉有可以食有不可以食如子路食于孔悝之类此不可食者又如父之慈其子子之孝其父常人亦能之此道心之正也苟父一虐其子则子必很然以悖其父此人心之所以危也惟舜则不然虽其父欲杀之而舜之孝则未尝习此道心也故当使人心每听道心之区处方可○问人心可无否曰如何无得但以道心为主而人心每听命焉耳】则危者安微者着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矣【文集曰不待择于过不及之间而自然无不中矣○陈氏曰如此则日月之间无往而非中凡声之所发便合律身之所行便合度凡由人心而出者莫非道心之流行】夫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不过如此则天下之理岂有以加于此哉【陈氏曰此是大纲目处尧舜禹之所以传授天下皆是此道理】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臯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孟子集注曰尧舜治天下夫子又推其道以垂教万世尧舜之道非得孔子则后世亦何所据哉】然当是时见而知之者惟顔氏曾氏之传得其宗及曽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思则去圣逺而异端起矣子思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眞也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以诏后之学者盖其忧之也深故其言之也切其虑之也逺故其説之也详其曰天命率性则道心之谓也【语录曰性是心之道理】其曰择善固执则精一之谓也【语録曰择善即惟精固执即惟一】其曰君子时中则执中之谓也【语録曰时中是无过不及厎中执中亦然】世之相后千有余年而其言之不异如合符节歴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其明且尽者也自是而又再传以得孟氏为能推明是书以承先圣之统【愚谓中庸深处多见于孟子如道性善原于天命之谓性也所谓存心收放心乃致中也充广其仁义之心则致和也至于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一章其义悉本于中庸尤足以见渊源之所自】及其没而遂失其传焉则吾道之所不越乎言语文字之间而异端之説日新月盛以至于老佛之徒出则弥近理而大乱眞矣【语録曰便是他那道理也有极相似处只是説得来别须是看得他那弥近理而大乱眞处始得○陈氏曰弥近理而大乱眞甚相似而絶不同也然非物格知至理明义精者不足以识破】然而尚幸此书之不泯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得有所据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盖子思之功于是为大而防程夫子则亦莫能因其语而得其心也惜乎其所以为説者不传而凡石氏之所辑録仅出于其门人之所记是以大义虽明而微言未析【文集曰明道不及为书世传陈忠肃公所序者乃吕氏所着别本也伊川虽尝言中庸已成书然亦不传于学者或以问和靖尹公则曰先生自以不满其意而火之矣二夫子既皆无书故今所传特出于门人记其平居问答之辞】至其门人所自为説则虽颇详尽而多所发明然倍其师説而淫于老佛者亦有之矣【文集曰唯吕氏防氏杨氏侯氏为有成书若谢氏尹氏则亦或记其语之及此者耳又皆别自为编或颇杂出他记】熹自蚤嵗即尝受读而窃疑之沈潜反复盖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领者然后乃敢防众説而折其中既为定着章句一篇以竢后之君子而一二同志复取石氏书删其繁乱名以辑略且记所尝论辨取舎之意别为或问以附其后然后此书之防支分节解脉络贯通详略相因巨细毕举而凡诸説之同异得失亦得以曲畅旁通而各极其趣虽于道统之传不敢议然初学之士或有取焉则亦庶乎行逺升髙之一助云尔淳熙己酉春三月戊申新安朱熹序

猜你喜欢
  读书丛说卷四·许谦
  春秋集传详説卷二十三·家铉翁
  卷一·黄仲炎
  卷六十一·山井鼎
  三十五  贵义·墨子
  导  言·墨子
  谷风·佚名
  卷三·马骕
  卷十一 聘礼第八之一·李如圭
  商书·盘庚中·佚名
  四事品第三·佚名
  卷三百一十一·佚名
  答王静山问·太虚
  四品学法经·佚名
  观音义疏记卷第一·知礼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折·佚名

    (刘员外拿棍了同正旦上,云)这妇人好歹也!那一日我和你约定在玉清庵里赴期,我又不曾去,不知那里走将一个人来,你和他成了亲事。我且问你,比如你见我时节,难道好歹也不问一声?见说名姓不是我,你就不该随顺他了。我一口食将到口边

  • 卷五十一·徐世昌

    吴铭道吴铭道,字复古,贵池人。有《复古诗集》。潘稼堂曰:“复古示余《滇海》诗,山川形胜,摹写如绘,才识志趣,卓荦不群。毅然以古为师,绝去近代卑靡纤巧之习,可谓能自树立者也。”雁峰山上酒送子去江东彭禹峰先

  • 卷47 ·佚名

    陈造 再次前韵二首 解缆征涂一怆神,房陵十舍望西秦。 苦无勋业裨昭代,久分江湖着老身。 三楚上游常定伯,六朝陈迹渺愁人。 不缘挽仰悲凉甚,可博临风得句新。 陈造 再次前韵二首 仓官尉职贱谁

  • 卷四百二十四·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二十四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五十八 吕 ? 弘治改元有感 我生正统末十九干天阍尚倚大臣子深承宪皇恩供奉余二纪典牧滁山原曷忧去国远抱此涓埃存奈何及四十目覩四改元有鬓早潘皓无

  • 列传第四 宋宗室及诸王下·李延寿

    宋文帝诸子 孝武诸子 孝明诸子文帝十九男:元皇后生元凶劭,潘淑妃生始兴王浚,路淑媛生孝武帝,吴淑仪生南平穆王铄,高修仪生庐陵昭王绍,殷修华生竟陵王诞,曹婕妤生建平宣简王宏,陈修容生东海王袆,谢容华生晋熙王昶,江修容生武昌王

  • 卷五百十五 元符二年(己卯,1999)·李焘

      起哲宗元符二年九月盡其月   九月庚子朔,夏國遣使謝罪,見于崇政殿。其表辭曰:「伏念臣國起禍之基,由祖母之世。蓋大臣專僭竊之事,故中朝興弔伐之師。因曠日以尋戈,致彌年而造隙。尋當冲幼,繼襲弓裘,未任國政之繁難,又恐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四十九·杨仲良

      仁宗皇帝   广蛮区希范内寇   庆历四年二月。广西环州隶宜州羁縻,领思恩、都亳二县。蛮区希范者,思恩人也,狡黠颇知书。尝举进士试礼部,景祐末,与其叔正辞应募,从官军讨安化州叛蛮,既而希范击登闻鼓求录用。事下宜州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三十四·佚名

    万历四十三年七月丙午朔孟秋享 太庙遣侯吴汝胤恭代侯梁世勋宋光夏分献○丁未大学士方从哲吴道南言昨接蓟镇督抚薛三才等揭称通州三河等处劫掠蜂起始于饥民之啸聚继以奸民之乘机所请发帑开仓停徵改折等事诚救荒急务臣

  • 卷之八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涌幢小品卷之二十三·朱国祯

    元定推演绍兴辛巳。蔡元定在显庆堂推演后世子孙休咎。赋云。显庆堂将后世推。子孙绍复承吾书。四传学业家还在。五世因贪人产除。缵俗流风六七代。继兴遗迹八九渠。数终轮奂犹有代。御史尹仁为吹嘘。厥后子沉集书经传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宗室传一·纪昀

    宗室传(臣)等谨按历代史传别立宗室一门所以重天潢也郑樵作通志自汉迄隋裒而辑之其闲有史分而志合者若汉之淮南厉王长晋 之愍怀太子遹是也有史离而志续者若班史齐悼惠王肥诸子是也有史阙而志补者若吴志孙桓传弟俊诸孙丞

  • 五三一 寄谕两江总督高晋等确查徐述夔殷宝山案并着明白回奏及查参该管各官·佚名

    五三一 寄谕两江总督高晋等确查徐述夔殷宝山案并着明白回奏及查参该管各官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七日大学士于<敏中>字寄大学士暂管两江总督高<晋>、署两江总督 河道总督萨<载>、江苏巡抚杨<魁>,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

  • 第六十卦 节 水泽节 坎上兑下·佚名

    节:亨。 苦节不可贞。彖曰: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 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初九:不出户庭,无咎。象曰:不出户庭,知通塞也

  • 慎行论第二 察传·吕不韦

    察传原文:六曰: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於鲍叔,楚庄闻孙叔敖於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

  •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七·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八难品第四十二之二当云何与车那比丘从事。世尊告曰。当以梵法罚之。阿难白佛。云何梵法罚之。世尊告曰。不应与车那比丘有所说。亦莫言善。复莫言恶。然此比丘亦复不向汝当有所说。阿难白

  • 诚求集·朱世扬

    儿科类中医文献,列急惊风、慢惊风、慢脾风、疳症、痢疾、发搐、霍乱、浮肿、伤暑、燥症、火症、诸热、多困、肛门作痒、咬牙等小儿病三十四种,每病症后载治验及处方。

  • 太上洞玄灵宝三十二天天尊应号经·佚名

    太上洞玄灵宝三十二天天尊应号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南北朝道士所造。原书二十六卷,今《正统道藏》,本仅残存第十二及二十二卷,收入太平部。第十二卷载「清明何童天」二百位天尊名号;卷二十二载「无思江由天」二百

  • 洼地上的“战役”·路翎

    中国当代中篇小说。作者路翎。写于1953年,原载《人民文学》1954年3月号,编入《路翎小说选》。发表后曾受到“左”倾教条主义的批判。小说通过朝鲜姑娘金圣姬和志愿军战士王应洪之间纯朴的爱情的描写,反映抗美援朝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