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傍生之取舍
傍生一名,著于佛典,是横行傍行的生物之义,所以区异于人天等之竖身直行而立名者也。多处亦名畜生,是为人畜养的生物之义;其义过狭,不足以尽摄水陆空行之一切傍生。而通俗名为动物,殆与名为众生相等,其义过宽,则并人、天等亦包举在中,不足以示人与旁生之区别,故今正名傍生。
近世之生物演化论者,有二大派:一、达尔文派,说明人从“旁生”──旁生彼名动物、下例此──演化以来,而窥见一切傍生皆从营已蕃类之私欲,起与他物他类争杀,乃获保生存而进优胜。人从傍生而来,且仍为动物之一,不可不师法傍生之争杀,保生存以进优胜,于是创为生存竞争之说,成今日器物炽盛、争杀相寻之人世。一、克鲁巴金派,亦说明人从傍生演化以来,而窥见一切旁生皆从同情互助之公德,起与同居同类和爱,乃获保生存而进优胜。人从傍生而来,亦仍为动物之一,不可不师法旁生之和爱,保生存以进优胜,于是创为生存互助之说,冀改为器物炽盛和爱相安之人世。二派之所行所期虽异,以皆治生物演化论故,而师法旁生则同。独孔、孟与佛家异是。孔子谓鸟兽不可与同群,而孟子则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此几希之性,惟君子能保存之。而以能保存此异于禽兽之几希性,始得谓之人,始得完成其人格。故后儒谓莫漫争儒、释异同,直下辨人禽两路。此可见儒家之宗旨,专在保存人类异于傍生之人性,扩充以完其人性为目的;能完此异于禽兽之人性者谓之圣人,故曰人伦之至,谓之圣人。而欲存人性,欲为圣人,则绝然须矫异旁生,而不可师法旁生。他若“人为万物灵长”,“天地之性人为贵”等,要皆发明此义。虽亦有师法万物自然之象征,以成种种人文人事之义,及马忠、羊孝、虎节、犬义之劝,要惟取其一长以为人之辅,及借以愧不能保存人性之坏人而已。
今以佛法衡之,生物演化论之二派,虽一则师法傍生争杀而为恶,一则师法傍生和爱而为善,要皆为偏蔽不正之义。何者?旁生以争杀而求生活,此为旁生由恶业所得罪报中不获已之生活。吾人既由善业而得人之福报,对于旁生之争杀惨痛生活,当怜悯慈悲而为之谋救济减免之道,何可反引旁生争杀惨痛生活以为善,而使人自忘其是由善业感得福报之人类,颠倒欲以由恶业感得罪报之傍生为师法乎!此为吾侪于今日欲大声疾呼以唤醒一世人之痴迷者也!然克鲁巴金之欲人反竞争之恶为互助之善,乃不知引人中圣贤之皇道──转轮圣王──帝道、王道、伯道、或超人之天道、菩萨道以为劝,徒引傍生道以为劝,则“傍生”与“地狱”“饿鬼”同为三不善道,称为血涂,互相残害吞啖,此实际情状,大都如是,虽皆不能无佛性,亦未尝无一善一长之可取。然就全个之人比较之,则傍生固不如人远甚,故人为三善道之一,而儒家主张之超异禽兽,及地上之物以人性为贵,实为得当!佛经处处称说人身难得,则吾人既得人身,自应以保存超异傍生之人性为始基也。然集各类各种傍生之一长一善,亦足激发人类堕落之羞耻,劝之反恶为善;况众生皆有佛性,及佛法僧──僧性即和合性──性,从此根本之平等性观之,皆见其为佛或佛法僧,而不见善恶罪福业报之差异,则克氏之说,亦堪劝人为善,且可上通于佛道,而视达尔文之说为大优矣!
然儒家之说,亦有未至!以其下不知一切旁生皆具佛性,太为抹煞;上不知在人尚有皇道;超人尚有天道、菩萨道、佛道,而局脊于帝道(大同)、王道(小康)之人性也。且佛言人身难得,即继之言佛法难闻,故人之所贵,虽以保存人性为始基,而不可以保存人性为限。而佛法之意,则以人道与菩萨道最相邻近,以人为最能行菩萨道以进于佛为可贵耳,故裴休曰:‘修罗方嗔,诸天正乐,傍生怀獝狨之悲,鬼狱有幽沉之苦,其可端心虑趣菩提者,惟人道为能也’。盖菩萨之道,上求大觉成极乐,下发大悲济众苦,不能保存人道而下堕四恶趣──四恶趣于地狱、饿鬼、畜生加一夷狄或修罗──,则罪苦太甚而不能上求大觉;孑然越出人道而上跻诸天二乘,则隔膜欲界五趣杂居地之众苦,不易下发大悲。惟人道善恶参半,苦乐互见,固能持五戒除恶以保人性──从除恶著眼,是荀子──,行十善充善以进人性,──从充善著眼是孟子──,扩而大之,众苦苦不过于一身苦,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则上求大觉、下发大悲之菩萨心自起,此佛所由现人道而教化,亦吾佛所由独贵乎人道者也。
虽然、佛言人报由持五戒之善业而获,故亦须由持五戒而得保存。五戒之行善一面,等于儒家之仁、义、礼、智、信,故佛化中之人道,最少须行儒家王道,人人皆为君子,乃足为善业福报之人类。或谓若然者,则今世之人类,无论佛道、菩萨道、皇道、帝道、王道彀不上也,即霸道亦彀不上──霸道、夷狄近修罗──,其强权专制之军阀,则夷狄道也。其资本压制之富阀,则傍生道也──若虎狼之啖他动物以自肥──。至多数之平民,在强权专制下,则地狱道也。在资本压制下,则饿鬼道也。地狱、饿鬼更下于旁生、夷狄,固为佛法之定评。彼达氏克氏为多数在地狱道、饿鬼道之平民说法,故从生物演化论师法旁生、夷狄,令皆先争为旁生夷狄,固亦进趋人道、菩萨道之一阶段耳。呜呼!今此人世之可惨痛乃如是乎!今人类乃犹彀不上为旁生乎!则吾以圆通普化之佛化摄之,虽达氏之旁生行,亦通佛道,况其上焉者乎!(见东方文化)
猜你喜欢 续一切经音义卷第九·希麟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一卷·护法 卷四·佚名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上(本地分中略录名数)·窥基 卷第二十三·佚名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六·圆悟克勤 六字神咒经·佚名 请观音经疏阐义钞卷第一·智圆 众经目录卷第四·静泰 诸法实相品第一·佚名 卷第九·佚名 第十卷·佚名 卷第二十五·费隐通容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第二·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十九·澄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