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84.郑鹧鸪诗

郑谷,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应进士试十六年,至光启三年(公元八八七年)方才及第。授官京兆鄠县尉,迁右拾遗、补阙。乾宁四年(公元八九七年)为都官郎中。这是他最后一任官职,诗家称之为郑都官。不久就告老归隐而卒。估计他的文学、政治活动时期在唐懿宗成通至昭宗乾宁、光化年间,大约有三十年光景,他的第一诗集名《云台编》三卷。是随从昭宗避难华州,住在云台道院时所编。归隐之后,又编成《宜阳集》三卷。但现在他的诗集已统称《云台编》。

郑谷是晚唐一位重要诗人。在他的时代,是诗坛领袖。他和许棠、任涛、张【虫宾】、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是同时人,当时合称“芳林十哲”,后世称“咸通十哲”,与“大历十才子”先后辉映。温宪是温庭筠的儿子。

郑谷诗早年受知于李朋、马戴、司空图、薛能、李频。作诗千馀首,《云台编》所收仅三百首。《唐才子传》称其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这一评语,其实偏低了。“不俚”是作诗的起码要求,“清婉明白”也止是初学作诗者的基本标准。一个著名诗人,必然已能超过这两个标准。郑谷诗致力于五、七言律诗,写景叙情,善于贴切;属对炼句,亦极工致,但气分风骨,终不及大历诸家。他以《鹧鸪》诗著名,当时人称他为郑鹧鸪。我们现在就读一读他的这篇代表作:

鹧鸪

暖戏平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唤湘江浦,苦竹丛深春日西。

此诗前解四句是描写鹧鸪在春暖之日,嬉戏于平原上,锦翼整齐。它的身分应当可以比之为山鸡。这句诗我可不懂,为什么把鹧鸪比之为山鸡?难道山鸡的流品高吗?下二句写洞庭湘水边的鹧鸪,下雨天在青草湖边飞过,花落时在黄陵庙里啼唤。后解四句是描写行人听到鹧鸪啼声。第七、八句应当和五、六句倒过来讲。在幽深的苦竹林中,夕阳西下时,这些鹧鸪在湘江沿岸相呼相唤。使旅游人听了,感动得掉泪。因为鹧鸪的啼声好象是在催人“不如归去”。唐代歌曲中有摹仿鹧鸪啼声的曲子,名为“鹧鸪词”,这里说“佳人才唱”,就是说歌女闻鹧鸪啼声而唱起鹧鸪词来,也有所感动而低眉发愁。

这首诗完全是咏物诗,八句全是赋体,不过描写鹧鸪而已。“雨昏”

、“花落”一联很好,但用来咏杜鹃也未尝不可。在郑谷的诗集中,这首诗并不是最好的,更不能以此诗为他的代表作。但一时有“郑鹧鸪”之名,倒反而把他的好诗埋没了。

不过,对于此诗的理解,也有极为矛盾的评论。朱东岩在《唐诗鼓吹》中说这首诗“纯用比、用兴,故佳”。而金圣叹在《选批唐才子诗》中却说:

咏物诗,纯用兴最好,纯用比亦最好,独有纯用赋却不好。何则?诗之为言,思也。其出也,必于人之思,其入也,必于人之思。以其出入于人之思,夫是故谓之诗焉。若使不比不兴而徒赋一物,则是画工金碧屏障,人其何故睹之而忽悲忽喜?夫特地作诗,而人乃不悲不喜,然则不如无作,此皆不比不兴,纯用赋体之过也。相传郑都官当时实以此诗得名,岂非以其“雨昏”、“花落”之两句?然此犹是赋也,我则独爱其“苦竹丛深春日西”之七字,深得比兴之遗也。

读圣叹这一段评论,可知圣叹也以为此诗病在全用赋体。使读者无所感动。但是他又以为最后一句诗“深得比兴之遗”,这就全部推翻了他自己的上文。原来此诗又并非“纯用赋”体,最后二句,还是有比兴的。可是,我实在无法把这句诗讲出比兴的意义来。比的是什么?从何处兴起?圣叹在讲解下半首诗时说:“此七与八,乃是另写一人,闻之而身心登时茫然。然后悟咏物诗中多半是咏人之句,如之何后贤乃更纯作赋体。”这一段评论,真使人读之“身心登时茫然”。他说此诗结句是写另外一个人在听鹧鸪啼,并不是在青草湖边、黄陵庙里听的人。又说此诗虽然是咏物诗,却多半是在咏人。因此还不算“纯用赋”,不过后世诗人却有纯用赋的了。圣叹一开始就指出此诗纯用赋体,本来不错,不知怎么一回事,他又肯定了结尾二句有比兴意义。于是要从自己的矛盾中解脱,发现了咏物诗中多半是咏人,而咏人就是“比兴之遗”。这里,我们只能说是反映了金圣叹的思想混乱到连自己也莫知适从。至于朱东岩说此诗好在“纯用比,用兴”。他既没有指出比兴的意义在那里,我们更是无法索解。

郑谷还有一首鹧鸪诗,倒是比出名的前一首好得多:

侯家鹧鸪

江天梅雨湿江蓠,到处烟香是此时。

苦竹岭无归去日,海棠花落旧栖枝。

春宵思极兰灯暗,晓月啼多锦幕垂。

惟有佳人忆南国,殷勤为尔唱愁词。

侯家歌妓能唱鹧鸪词,郑谷在筵席上听了,即作一诗,题目就称《侯家鹧鸪》。这样的诗题,在中、晚唐诗中常见,例如张祜集中就有《董家笛》、《丘家筝》、《李家柘枝》等十多首。

此诗是把歌妓唱的鹧鸪比之为被捕在笼中的鹧鸪。第一联写时节,正是江天梅雨淋湿花草的时候。江蓠是花名。第二联说被拘囚的鹧鸪无法再回到苦竹岭老家去,从前栖宿过的海棠树也都已花落春残了。第三联写春宵灯暗的时候,鹧鸪怀乡之情,在晓月当空的时候,深闭在锦幕中的鹧鸪不停地悲鸣。第四联说,惟有这位歌妓也怀念南方,代你唱出了怀乡的愁绪。这二联点明题目,用在结尾,艺术手法极巧。第七句更好。既把鹧鸪比为失去自由的羁旅之人,又把歌女比为失去自由的鹧鸪。“惟有佳人忆南国”是说歌女怀念南方家乡。“殷勤为尔唱愁词”是说歌女唱鹧鸪词,既是唱出了自己的乡愁,也是代你唱出了乡愁。这首诗的艺术手法,是用双重比兴,比中有比,岂不是写得比前一首高明得多?我以为“郑鹧鸪”的代表作应该是这首诗。

郑谷还有一首著名的诗:

雪中偶题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这首诗在当时已广为流传,有一个姓段的赞善(官名)曾根据诗意画了一幅雪景。郑谷作了一首谢诗,题云:“予尝有雪景一绝,为人所讽吟。段赞善小笔精微,忽为图画,以诗谢之。”这首诗的结句云:“爱予风雪句,幽绝写渔蓑。”由此可知,画的是披蓑衣的渔翁在大雪中晚归的景象。在宋元人的话本小说中,每逢讲到下雪天,这首诗常常被引用来作“有诗为证”的唱词。

此外,郑谷诗集中有好几首拗体诗,也值得注意:

石城

石城昔为莫愁乡,莫愁魂散石城荒。

江人依旧棹舴艋,江岸还飞双鸳鸯。

帆去帆来风浩渺,花开花落春悲凉。

烟浓草远望不尽,千古汉阳闲夕阳。

倦客

十年五年歧路中,千里万里西复东。

匹马愁冲晓村雪,孤舟闷阻春江风。

达士由来知道在,昔贤何必哭途穷。

闻烹芦笋炊菰米,会向渔乡作醉翁。

这里选取二首为例。这二首诗的上半首平仄都不粘缀,一句之中不协,上句与下句之间不协,读来就感到声调急促。无抑扬摇曳的律诗特征。这种诗称为拗体诗,又名为“吴体”诗。我们已讲过杜甫的两首吴体诗(见第四十篇)。现在可以参看。吴越方言与歌唱,在东晋时第一次为中原士大夫所接受,过江名士,多喜学吴语。乐府歌曲中也出现了吴声曲辞。从隋到盛唐,南方土音,又为中原士大夫所鄙弃。安史乱后,中原人士多流寓江南,于是渐渐有人爱听吴音。顾况、白居易等人的诗中,常见有吴吟、吴音、越调等语词。张祜诗有“更学吴音诵梵经”之句,可知僧尼也学吴音念佛经了。吴体诗本是吴越间人诵诗的调子,如果依调配字,就成为一种新体的律诗。从此以后,七律中有了这样一种格式,宋元以降,一直有人仿作。

《瀛奎律髓》有“拗字”一类,选了杜甫以下唐宋五、七言拗体诗二十八首。现在抄录一首黄庭坚的诗,比较吟诵,可知江西诗派硬句的渊源:

题落星寺

星宫游空何时落,着地亦化为宝坊。

诗人昼吟山入座,辞客夜愕江撼床。

蜂房各自开户牖,蚁穴或梦封侯王。

不知青云梯几级,更借瘦藤寻上方。

一九八五年四月二日

猜你喜欢
  冯时行·唐圭璋
  王灼·唐圭璋
  第五场 《别窑》·佚名
  卷十九·徐世昌
  精华録巻五·王士祯
  卷四百二十四·曹学佺
  卷二十七·乾隆
  卷四百二十六·陈廷敬
  卷六百三十六·佚名
  青城山人集巻二·王璲
  山谷外集诗注卷十五·黄庭坚
  三集 一卷·钱德苍
  竹斋诗集附録·裘万顷
  招隐士·屈原
  笺注陶渊明集卷之三·李公焕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韩氏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韩氏,唐宣宗时宫人。 题红叶 韩氏 流水何太急, 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 好去到人间。 韩氏诗鉴赏 这首诗相传为唐宣宗时宫人韩氏所写。关于这首诗,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据《云溪友议》记述,宣宗时,诗人卢渥到长安

  • ●卷上·李圭

    鸦片为中国漏,为百姓鸩毒,固尽人知之。而其于郡县流行之本末,禁令弛张之互用,与夫英人以售鸦片而兴戎乞抚,又以恶鸦片而设会劝禁:三百年来之事,则未必尽人知之。用就见闻所及,或采自他书,或录诸邮报,荟萃成此,附以外国往来文牍,曰

  • 卷之八百八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郑鼎传(附郑制宜传)·宋濂

    郑鼎,泽州阳城人。自幼丧父,长大勇力过人,尤善于骑射。初为泽、潞、辽、沁千户。太宗六年(1234),随塔海绀不征蜀,攻二里散关,屡立战功,回师屯驻秦中。不久,宋将余侍郎烧毁栈道,围攻兴元,鼎率众修复栈道,击败宋兵,解兴元之围。太宗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一·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一 洪武六年夏四月壬申朔,享太庙。 太仆寺丞梁野仙帖木儿言:“黄河迤北、宁夏所辖境内及四川西南至船城、东北至塔滩,相去八百里,土田膏沃,舟楫通行,宜命重将镇之。俾招集流亡,务农屯田,什一取税,兼

  • 小取第四十五·墨子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或也者,不尽也。假者,今不然也。效者,为之法

  • 卷二十七·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或问卷二十七宋 朱子 撰孟子或问首章范杨之説不同何也曰非不同也范氏以孟子之言为救时之急务而杨氏亦以为姑正其本则其意固皆以为使孟子得政于齐则夫所谓世俗之乐者必将以渐而去之矣但二公之説皆

  • 四书蕅益解序·智旭

    蕅益子年十二。谈理学而不知理。年二十。习玄门而不知玄。年二十三。参禅而不知禅。年二十七。习律而不知律。年三十六。演教而不知教。逮大病几绝。归卧九华。腐滓以为馔。糠粊以为粮。忘形骸。断世故。万虑尽灰。一

  • 卷四·史浩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讲义卷四      宋 史浩 撰皐陶谟曰若稽古皐陶曰允迪厥德谟眀弼谐禹曰俞如何皐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叙九族庶眀励翼迩可逺在兹禹拜昌言曰俞皐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知人则

  • 卷四十三·鄂尔泰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钦定周官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周官义疏卷四十三考工记之四梓人为簨虡【簨息允反本又作笋虡音巨】正义郑氏康成曰乐器所县横曰簨植曰虡【贾疏乐器之县於簨虡者谓锺磬鎛也】 王氏昭禹曰梓材之美可

  • 卷十六·毛应龙

    钦定四库全书周官集传卷十六    元 毛应龙 撰匠人爲沟洫贾氏曰古者人耕皆上种谷沟洫之间所以通水郑锷曰为国之本在农农民之利在水春耕夏耘者农事之有常旱干水溢者天时之不常先王以为天下之大利害者亦莫若水故

  • 管子轻重七·马非百

    山国轨何如璋云:&ldquo;&lsquo;山&rsquo;字无义,当是&lsquo;官&rsquo;字。文中桓公问&lsquo;官国轨&rsquo;可证。官者设官治事以立轨数也。&rdquo;张佩纶云:&ldquo;通篇但言&lsquo;国轨&rsquo;,未尝专指山国。与&lsquo;山

  • 卷七·赞宁

    ◎义解篇第二之四(正传二十三十附见四人)○唐五台山华严寺志远传(元堪)释志远,俗姓宋氏,家于汝南。其父早丧,孤侍孀亲,承颜之礼,匪遑晨夕。母常念《法华经》,精通五卷。远识度明敏,孤标卓然。年二十八,辞亲从师,归依荷泽宗风,晤解幽

  • 序·佚名

      新印大佛顶首楞严经序    前雄武军节度推官许洞撰  楞严经者 括  诸佛万行之枢纽也。通幽洞微。非二乘所赜。开物成务。乃十地攸宗。其文曲而达。其旨隐而畅。入于至妙之域。出于无生之表。铿锵磅礴群汇

  • 金刚恐怖集会方广轨仪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增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序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宝峰大山宝间错峰宫殿之中。其处百千宝盖种种行树。悦意香华布散严饰。诸大阿罗汉大目

  • 第八十八章 建设普罗兹提城·佚名

    其时,无怖畏之王[子]奇奢耶婆夫,&ldquo;如是&rdquo;受诺,以取王权荷负。(一)彼更决意:&ldquo;父王之生存中,余应示是&lsquo;殊胜之子&rsquo;。&rdquo;(二)对此常返复思惟:&ldquo;主权者、大臣、王友其他之王政之七要素中,适于王友

  • [第六品]行双论·佚名

    [第一]施设分一〇二三三行者是身行、语行、心行。入出息者是身行。寻伺者是语行。想、受者是心行,除寻伺之外,一切之心想应法是心行。总说分一〇二四身是身行耶?身行是身耶?语是语行耶?语行是语耶?心是心行耶?心行是心耶?一〇二

  •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佚名

    一卷,赵宋施护释。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同本。有序及流通,般若之智生诸佛,故称为圣佛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