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八十五

<经部,五经总义类,七经孟子考文补遗

  钦定四库全书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八十五

日本山井

  物观 撰

论语第十

子张第十九

考异古本经小人之过也必文必下有则字一本同今本 有始有卒其惟圣人乎卒作终惟作唯足利本唯字同注放此 是难能也无能字足利本同 纣之不善下有也字 如日月之食焉焉作也 譬之宫墙下一本有也字 夫子之墙数仞一本作夫夫子之墙也数仞足利本也字同 不得其门而入入下有者字人虽欲自絶下有也字 一言以为知知作智下同道之斯行道作导注同注不爱其身下有也字下注无所轻重下交接之道下谓异端下泥难不通下其所未闻下而厚识之下并同 未悟之事上有而字足利本同下有也字 思已所未能及之事作近思于已所能及之事也一本作近思已所未能及之事也足利本作近思己所能及之事 泛问所未学上有若字 则于所习者习作学 所思者不解作于所思者不解也足利本于字同 以致其道作以立其道也足利本立字同 不言情实作不言其情实也足利本其字同 厉严正下有也字 厉犹病也无犹字 小德则不能不逾法无则字足利本同 出入可下有也字 但当对賔客但下有于字足利本无但字有于字 无其本下有也字 本之则无如之何作本之无则如之何也一本同今本作则无 噫心不平之声下有也字无心字先业者业上有大字足利本同 必先厌倦无先

字足利本同 大道下以次下而已下人耳下共有也字 则以学文作则可以学文也一本无可字 毁不灭性下有也字 言子张容仪之难及作言子张之容仪之难及者也一本同今本但有也字 必自致尽下有也字 仲孙连也连作速足利本同 谅隂之中隂作闇足利本同 虽有不善者无有字足利本同 不忍改也也上有之字一本同今本 曽子弟子下有也字 典狱之官作典狱官也足利本亦无之字 上之所为下非民之过下能得其情下有也字下注归之于纣下同 公孙朝无公孙二字足利本同 卫大夫下上从学下故无常师下共有也字足利本故下有曰字叔孙州仇下武諡下七尺曰仞下谓武叔下共有也

字 言人虽自絶虽下有欲字足利本同 其何能伤之乎适足自见其不知量也无之字足字足利本足字同一本同今本 若卿大夫下有也字 莫不和睦下一本有也字 故能生则荣显死则哀痛则下共有见字足利本并同痛下有也字

补遗古本经异乎吾所闻闻下有也字三本同 我之大贤我之不贤并无之字一本同 君子不为也为作学 以为谤已也也作矣二本同 譬之宫墙之作诸墙下有也字二本同 仲尼日月也日上有如字三本及足利本同 夫子之不可及也无也字二本同 夫子之得邦家者无之字二本同注当如子张张下有也字一本同 广学而厚识之作博学而厚识也一本同泛问所未学泛作 门人先敎人下有将字一本

同 后将敎以大道无将字一本同 毁不灭性灭作伤 勿自喜勿下有之字一本同 无所不从学从下有其字 人虽自絶弃自下有欲字一本同 莫不兴行行下有也字一本同 死则哀痛痛下有矣也二字

尧曰第二十

考异古本经四方之政行焉焉作矣 信则民任焉脱此五字足利本同 公则説一本説上有民字足利本同 子张问于孔子曰问下有政字足利本同 何谓五羙下有也字一本无 择可劳而劳之择下有其字足利本同注所以长终下命禹下汤名下告天之文下共有也字足利本汤名下同有也字 殷豕尚白豕作家足利本同 故用牡下皇大下其辞若此下擅赦下帝臣之位下共有也字 罪过不可隠蔽上有有字足利本同 以其简在天心故作已简在天心故也足利本同 万方不与也与作预 我身之过作我身过也一本之字也字共有 周周家下有也字富于善人下同 仁人谓箕子微子无谓字足利本同 来则用之下有也字量斗斛下同 所以尽哀哀上有其字一本作所以尽哀也 所以致敬下有也字以示后世下同 无费于财下有也字 不以寡小而慢也也上有之字一本同今本足利本慢下作人字无也字 为视成下虚刻期下谓财物下人君之道下共有也字下注穷达之分下同

补遗古本经万方有罪罪在无一罪字三本及足利本同 出纳之吝纳作内注同三本同注在天心故故作也一本同 来则用之之作也一本同 重食民之命也民之作之民一本同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八十五

猜你喜欢
  原始·黄石公
  语道第二凡十四章·湛若水
  存信篇 第十七 凡七条·范立本
  “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孔子
  第十八章 8·辜鸿铭
  卷十六·毛奇龄
  卷一百五十六·卫湜
  卷二十·王道焜
  卷二十四·严粲
  卷十四·王昭禹
  护国言论集序·太虚
  佛法之理证与事行·太虚
  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卷第一·佚名
  第二十三卷·佚名
  第九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六·陈耀文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花草稡编> 钦定四库全书 花草稡编卷十六 明 陈耀文 辑 中调 柳初新           柳耆卿 东郊向晓星杓亚报帝里春来也柳擡烟眼花匀露脸渐觉緑娇红姹妆点层台芳榭运神功丹靑无价 别

  • 三集卷三十六·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三十六古今体一百二十三首【甲申二】上元前夕小宴宗藩熙春三接荅韶年家法都城列邸便舆去何须咏菽采源来恰喜值柑传祥霙点作庭柯蘤瑞雾喷成榻鼎烟百世宗支正昌炽举头如月上元前题绥德斋四序春

  • 玉楮集钞·吴之振

    岳珂戊戌二月十日京湖袁总郎以堂帖至有诏复除户侍总饟昼长欹枕酣春卧,剥啄敲门惊梦破。双旗健步衣正黄,爵罗骇见久未尝。泥紫一封芹诏香,王人茧牍亲遣将。老夫五年坐奇谤,身则渔樵志犹壮。岂无恋阙如子牟,强拟随装学张敞。

  • 卷二十六 历书第四·司马迁

    昔自在古,历建正作于孟春。于时冰泮发蛰,百草奋兴,秭鳺先滜。物乃岁具,生于东,次顺四时,卒于冬分。时鸡三号,卒明。抚十二月节,卒于丑。日月成,故明也。明者孟也,幽者幼也,幽明者雌雄也。雌雄代兴,而顺至正之统也。日归于西,起明于

  • 第四十七回 孙逸仙造革命排满兴汉·黄士衡

    诗曰:争名夺利总成空,万里山河一梦中。由此看来都是幻,问君谁是主人翁?却说两宫被洋人八国联军逼得西狩,一路忍饥挨饿,始至怀来县。县官吴永迎接入署,才得饱餐。不到一日,护驾大臣亦陆续赶到,各诉途甲苦状。次日,太后即命庆王入

  •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司马迁

    邱永山译注【说明】张释之、冯唐都是汉文帝时杰出之士。他们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敢于坚持正确意见,批评最高统治者,这些都是令人折节佩服的。司马迁对他们充满景仰之情,才由衷地称许他们的言论是“有味哉!有味哉!”。在这篇

  • 完颜宗雄传·脱脱

    宗雄,原名谋良虎,是康宗的长子。他刚出生时,世祖看见他很惊异,说“:这孩子风骨非同寻常,以后必定成为国家大器。”于是解下佩刀,让人常放在他身边,并说:“等他长大成人就让他佩带这把刀。”宗雄九岁能射奔跑的兔子。十一岁,射中

  • 卷六十三·纪昀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厯代职官表卷六十三各处驻劄大臣表<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六十三<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六十三<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六十三<史部,职官类,官制

  • 卷三·何楷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世本古义卷三 明 何楷 撰 殷高宗之世诗三篇 那祀成汤也【出序子贡传申培说朱传俱同 序云微子至于戴公其间礼乐废坏有正考甫者得商颂十二篇於周太师以那为首鲁语闵马父亦云昔正考父较商名颂十二

  • 释提桓因品第二十·佚名

    释提桓因。於众中白佛言:甚深般若波罗蜜。难了难知。是人民功德不小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书者持者学者,佛语释提桓因。云何拘翼。阎浮利人民。是都卢皆持十戒悉具足。其功德宁多不。持是功德。百倍千倍万倍。亿万倍巨亿万倍

  • 佛说斋经科注·智旭

    吴优婆塞支谦译经明求寂男智旭科注将释此经。两番玄义。一附文。二跨节。一附文者。略如菩萨戒义疏。先出三重玄义。第一释名。第二出体。第三料简。释名者。此据在家二众弟子。年三月六所受。名为八关戒斋。或开为九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二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二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杂犍度智品之八◎云何所作因。乃至广说。问曰。何以作此论。答曰。为止诸法生时无所作者意。亦明法生时因所作而作此论云何所作因

  • 卷第二十八·居顶

    续传灯录卷第二十八目录 大鉴下第十六世 &middot; 昭觉圆悟勤禅师法嗣五十九人 &middot;南峰云辩禅师 &middot;正法建禅师 &middot;华藏安民禅师 &middot;昭觉道元禅师 &middot;中竺中仁禅师 &middot;象耳袁觉禅师 &

  • 明语林·吴肃公

    笔记。清吴肃公撰。十四卷。肃公字雨若,号街南。宣城(今属安徽)人。成书年代不详,仿临川《世说》之体。凡三十七类,皆用《世说》旧目。专辑明人言行轶事。其德行、言语、方正、雅量、识鉴、容止、俳调七类又各有补遗

  • 难经·扁鹊

    中医医经类著作,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相传战国秦越人撰。秦越人,人称扁鹊或卢医。约生活于公元前5世纪。据文献考证成书年代约在《内经》之后,《伤寒论》之前。《难经》的作者,唐以后历代注家多认为是秦越人。本

  • 辟韩·严复

    严复撰写的政治伦理论文,1895年3月发表于天津《直报》。韩指韩愈,辟韩就是批判韩愈颠倒君臣、君民本原关系的谬论,阐明君臣、君民的真正的关系。严复认为一国之中应以民为主,民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相为生养,

  • 大轮金刚修行悉地成就及供养法·佚名

    一卷,失译。

  • 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佚名

    又称宋云行纪、慧生行传、惠生使西域传。附载于东魏杨炫之所撰洛阳伽蓝记卷五(大五一·一○一八上)。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命敦煌人宋云及僧惠生北出西域至印度,正光三年(522)得佛经一百七十部归,后人记载其取经经历而成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