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四

<经部,诗类,诗本义

钦定四库全书

诗本义卷十四     宋 欧阳修 撰时世论

案郑氏谱周南召南言文王受命作邑于丰乃分岐邦周召之邑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使施先公大王王季之敎于已所职六州之国其民被二公之德敎尤纯至武王灭纣巡守天下陈其诗以属太师分而国之其得圣人之化者系之周公谓之周南其得贤人之化者系之召公谓之召南今考之于诗义皆不合而为其说者又自相抵牾所谓被二公之德敎者是周公旦召公奭所施大王王季之德敎尔今周召之诗二十五篇闗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罝芣苢皆后妃之事鹊巢采蘩小星皆夫人之事夫人乃大姒也麟趾驺虞皆后妃夫人德化之应草虫采苹殷其雷皆大夫妻之事汉广汝坟羔羊摽有梅江有汜野有死麕皆言文王之化盖此二十二篇之诗皆述文王大姒之事其余三篇甘棠行露言召伯听讼何彼秾矣乃武王时之诗乌有所谓二公所施先公之德敎哉此以谱考诗义皆不能合者也谱言得圣人之化者谓周公也得贤人之化者谓召公也谓旦奭共行先公之德敎而其所施自有优劣故以圣贤别之尔今诗所述既非先公之德敎而二南皆文王大姒之事无所优劣不可分其圣贤所谓文王大姒之事其德敎自家刑国皆其夫妇身自行之以化其下久而变纣之恶俗成周之王道而着于歌颂尔盖谱谓先公之德敎者周召二公未尝有所施而二南所载文王大姒之化二公亦又不得而与然则郑谱之说左右皆不能合也后之为郑学者又谓谱言圣人之化者为文王贤人之化者为大王王季然谱本谓二公行先公之敎初不及文王则为郑学者又自相抵牾矣今诗之序曰闗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故系之召公至于闗雎鹊巢所述一大姒尔何以为后妃何以为夫人二南之事一文王尔何以为王者何以为诸侯则序皆不通也又不言作诗之时世盖自孔子没羣弟子散亡而六经多失其防诗以讽诵相传五方异俗物名字训往往不同故于六经之失诗尤甚诗三百余篇作非一人所作非一国先后非一时而世久失其传故于诗之失时世尤甚周之德盛于文武其诗为风为雅为颂风有周南召南雅有大雅小雅其义类非一或当时所作或后世所述故于诗时世之失周诗尤甚自秦汉已来学者之说不同多矣不独郑氏之失也昔孔子尝言闗雎矣曰哀而不伤太史公又曰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而闗雎作而齐鲁韩三家皆以为康王政衰之诗皆与郑氏之说其意不类盖常以哀伤为言由是言之谓闗雎为周衰之作者近是矣周之为周也逺自上世积德累仁至于文王之盛征伐诸侯之不服者天下归者三分有二其仁德所及下至昆虫草木如灵台行苇之所述盖其功业盛大积累之勤其来逺矣其威德被天下者非一事也大姒贤妃又有内助之功尔而言诗者过为称述遂以闗雎为王化之本以谓文王之兴自大姒始故于众篇所述德化之盛皆云后妃之化所致至于天下太平麟趾与驺虞之瑞亦以为后妃功化之成效故曰麟趾闗雎之应驺虞鹊巢之应也何其过论欤夫王者之兴岂专由女德惟其后世因妇人以致衰乱则宜思其初有妇德之助以兴尔因其所以衰思其所以兴此闗雎之所以作也其思彼之辞甚美则哀此之意亦深其言缓其意逺孔子曰哀而不伤谓此也司马迁之于学也虽博而无所择然其去周秦未逺其为说必有老师宿儒之所传其曰周道缺而闗雎作不知自何而得此言也吾有取焉昔吴季札闻鲁人之歌小雅也曰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而太史公亦曰仁义陵迟鹿鸣刺焉然则小雅者亦周衰之作也周颂昊天有成命曰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所谓二后者文武也则成王者成王也犹文王之为文王武王之为武王也然则昊天有成命当是康王已后之诗而毛郑之说以颂皆是成王时作遂以成王为成此王功不敢康宁执竞曰执竞武王无竞维烈不显成康上帝是皇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所谓成康者成王康王也犹文王武王谓之文武尔然则执竞者当是昭王已后之诗而毛以为成大功而安之郑以为成安祖考之道皆以为武王也据诗之文但云成康尔而毛郑自出其意各以増就其己说而意又不同使后世何所适从哉噫嘻曰噫嘻成王者亦成王也而毛郑亦皆以为武王由信其己说以颂皆成王时作也诗所谓成王者成王也成康者成王康王也岂不简且直哉而毛郑之説岂不迂而曲也以为成王康王则于诗文理易通如毛郑之说则文义不完而难通然学者舍简而从迂舍直而从曲舍易通而从难通或信焉而不知其非或疑焉而不敢辨者以去诗时世逺茫昧而难明也余于周南召南辨其不合者而闗雎之作取其近是者焉盖其説合于孔子之言也若雅也颂也则辨之而不敢必而有待焉夫毛郑之失患于自信其学而曲遂其说也若余又将自信则是笑奔车之覆而疾驱以追之也然见其失不可以不辨辨而不敢必使余之说得与毛郑之说并立于世以待夫明者而择焉可也

本末论

闗雎鹊巢文王之诗也不系之文王而下系之周公召公召公自有诗则得列于本国周公亦自有诗则不得列于本国而上系于豳豳大王之国也考其诗则周公之诗也周召周公召公之国也考其诗则文王之诗也何彼秾矣武王之诗也不列于雅而寓于召南之风常棣周公之诗也不列于周南而寓于文王之雅衞之诗懿公之诗也或系之邶或系之鄘或系之衞诗述在位之君而风系已亡之国晋之为晋久矣不得为晋而谓之唐郑去咸林而徙河南为郑甚新而遂得为郑自汉已来其说多矣盖诗之类例不一如此宜其说者之纷然也问者曰然则其将奈何应之曰吾之于诗有幸有不幸也不幸者逺出圣人之后不得质吾疑也幸者诗之本义在尔诗之作也触事感物文之以言美者善之恶者刺之以发其揄怨愤于口道其哀乐喜怒于心此诗人之意也古者国有采诗之官得而録之以属太师播之于乐于是考其义类而别之以为风雅颂而比次之以藏于有司而用之宗庙朝廷下至郷人聚防此太师之职也世久而失其传乱其雅颂亡其次序又采者积多而无所择孔子生于周末方修礼乐之坏于是正其雅颂删其繁重列于六经着其善恶以为劝戒此圣人之志也周道既衰学校废而异端起及汉承秦焚书之后诸儒讲说者整齐残缺以为之义训耻于不知而人人各自为说至或迁就其事以曲成其己学其于圣人有得有失此经师之业也惟是诗人之意也太师之职也圣人之志也经师之业也今之学诗也不出于此四者而罕有得焉者何哉劳其心而不知其要逐其末而忘其本也何谓本末作此诗述此事善则美恶则刺所谓诗人之意者本也正其名别其类或系于此或系于彼所谓太师之职者末也察其美刺知其善恶以为劝戒所谓圣人之志者本也求诗人之意达圣人之志者经师之本也讲太师之职因其失传而妄自为之说者经师之末也今夫学者得其本而通其末斯尽善矣得其本而不通其末阙其所疑可也虽其本有所不能通者犹将阙之况其末乎所谓周召邶鄘唐豳之风是可疑也考之诸儒之说既不能通欲从圣人而质焉又不可得然皆其末也若诗之所载事之善恶言之美刺所谓诗人之意幸其具在也然颇为众说汨之使其义不明今去其汨乱之说则本义粲然而出矣今夫学者知前事之善恶知诗人之美刺知圣人之劝戒是谓知学之本而得其要其学足矣又何求焉其末之可疑者阙其不知可也盖诗人之作诗也固不谋于太师矣今夫学诗者求诗人之意而已太师之职有所不知何害乎学诗也若圣人之劝戒者诗人之美刺是已知诗人之意则得圣人之志矣

豳问

或问七月豳风也而郑氏分为雅颂其诗八章以其一章二章为风三章四章五章六章之半为雅又以六章之半七章八章为颂一篇之诗别为三体而一章之言半为雅而半为颂诗之义果若是乎应之曰七月周公之作也其言豳土寒暑气节农桑之勤生乐事男女耕织衣食之本以见大王居豳兴起王业艰难之事此诗之本义毛郑得之矣其为风为雅为颂吾所不知也所谓七月之本义幸在者吾既得之矣其末有所难知者阙之可也虽然吾知郑氏之説自相抵牾者矣今诗之经毛郑所学之经也经以为风而郑氏以为雅颂岂不戾哉夫一国之事谓之风天下之政谓之雅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谓之颂此毛郑之说也然则风诸侯之事雅天子之事也今所谓七月者谓之风可矣谓之雅颂则非天子之事又非告成功于神明者此又其戾者也风雅颂之为名未必然然于其所自为说有不能通也问者又曰郑氏所以分为雅颂者岂非以周礼籥章之职有吹豳诗雅颂之说乎应之曰今之所谓周礼者不完之书也其礼乐制度盖有周之大法焉至其考之于事则繁杂而难行者多故自汉兴六经复出而周礼独不为诸儒所取至或以为黩乱不验之书独郑氏尤推尊之宜其分豳之风为雅颂以合其事也问者又曰今豳诗七篇自鸱鸮以下六篇皆非豳事独七月一篇岂足以自为一国之风然则七月而下七篇寓于豳风尔豳其自有诗乎周礼所谓豳雅豳颂者岂不为七月而自有豳诗而今亡者乎至于七月亦尝亡矣故齐鲁韩三家之诗皆无之由是言之豳诗其犹有亡者乎应之曰经有其文犹有不可知者经无其事吾可逆意而谓然乎

鲁问

或问鲁诗之颂僖公盛矣信乎其克淮夷伐戎狄服荆舒荒徐宅至于海邦蛮貊莫不从命何其盛也泮水曰既作泮宫淮夷攸服矫矫武臣在泮献馘又曰既克淮夷孔淑不逆又曰憬彼淮夷来献其琛閟宫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又曰淮夷来同鲁侯之功又曰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蛮貊及彼南夷莫不率从其武功之盛威德所加如诗所陈五霸不及也然鲁在春秋时常为弱国其与诸侯防盟征伐见于春秋史记者可数也皆无诗人所颂之事而淮夷戎狄荆舒徐人之事有见于春秋者又皆与颂不合者何也案春秋僖公在位三十三年其伐邾者四败莒灭项者各一此鲁自用兵也其四年伐楚侵陈六年伐郑是时齐桓公方称伯主兵率诸侯之师而鲁亦与焉尔二十八年围许是时晋文公方称伯主兵率诸侯而鲁亦与焉尔十五年楚伐徐鲁救徐而徐败十八年宋伐齐鲁救齐而齐败二十六年齐人侵伐鲁鄙鲁乞师于楚楚为伐齐取谷春秋所记僖公之兵止于是矣其自主兵所伐邾莒项皆小国虽能灭项反见执于齐其所伐大国皆齐晋主兵其所救者又力不能胜而辄败由是言之鲁非强国可知也乌有诗人所颂威武之功乎其所侵伐小国春秋必书乌有所谓克服淮夷之事乎惟其十六年一防齐侯于淮尔是防也淮夷侵鄫齐侯来防谋救鄫尔由是言之淮夷未尝服于鲁也其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者郑氏以谓僖公与齐桓举义兵北当戎与狄南艾荆及羣舒案僖公即位之元年齐桓二十七年也齐桓十七年伐山戎逺在僖公未即位之前至僖公十年齐侯许男伐北戎鲁又不与郑氏之説既缪而诗所谓戎狄是膺者孟子又曰周公方且膺之如孟子之説岂僖公事也荆楚也僖公之元年楚成王之十三年也是时楚方强盛非鲁所能制僖之四年从齐桓伐楚而齐以楚强不敢速进乃次于陉而楚遂与齐盟于召陵此岂鲁僖得以为功哉六年楚伐许又从齐桓救许而力不能胜许男卒面缚衔璧降于楚十五年楚伐徐又从齐桓救徐而力又不能胜楚卒败徐取其娄林之邑舒在僖公之世未尝与鲁通惟三年徐人取舒一见尔盖舒为徐取之矣然则郑氏谓僖公与齐桓南艾荆及羣舒者亦缪矣由是言之诗所谓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者皆与春秋不合矣楚之伐徐取娄林齐人徐人伐楚英氏以报之盖徐人之有楚伐也不求助于鲁而求助于齐以报之以此见徐非鲁之与国也则所谓遂荒徐宅者亦不合于春秋矣诗孔子所删正也春秋孔子所修也诗之言不妄则春秋疎缪矣春秋可信则诗妄作也其将奈何应之曰吾固己言之矣虽其本有所不能达者犹将阙之是也惟阙其不知以俟焉可也

序问

或问诗之序卜商作乎卫宏作乎非二人之作则作者其谁乎应之曰书春秋皆有序而着其名氏故可知其作者诗之序不着其名氏安得而知之乎虽然非子夏之作则可以知也曰何以知之应之曰子夏亲受学于孔子宜其得诗之大防其言风雅有变正而论闗雎鹊巢系之周公召公使子夏而序诗不为此言也自圣人没六经多失其传一经之学分为数家不胜其异说也当汉之初诗之说分为齐鲁韩三家晚而毛氏之诗始出乆之三家之学皆废而毛诗独行以至于今不絶今齐鲁之学没不复见而韩诗遗说往往见于他书至其经文亦不同如逶迤郁夷之类是也然不见其终始亦莫知其是非自汉以来学者多矣其卒舎三家而从毛公者盖以其源流所自得圣人之防多欤今考毛诗诸序与孟子説诗多合故吾于诗常以序为证也至其时有小失随而正之惟周南召南失者类多吾固已论之矣学者可以察焉

诗本义卷十四

猜你喜欢
  卷十二·湛若水
  论语纂笺卷二·詹道传
  提要·刘因
  尚书句解卷十三·朱祖义
  卷七·王元杰
  卷四十·佚名
  卷十六·严粲
  明见·章太炎
  卷六·僧祐
  卷五百·佚名
  卷四十八·佚名
  卷六十三·道世
  天学再征·智旭
  复戴季陶院长书·太虚
  心 理 建 设·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歴代诗话卷四十二·吴景旭

      已集下之下  録笺  黄山谷曰新烦寃旧哭夏父勿忌云吾见新大故小  禾头生耳黍穂黑齐民要术秋雨甲子禾头生耳春光澹沲度千门富嘉谟明氷为春氷澹沲度千门明氷时出御至尊  始出枝撑幽慈恩防下数级皆枝

  • 忍古楼诗话 全文·夏敬观

    番禺梁文忠公鼎芬(节庵)先生遗诗六卷,为龙游余绍宋所编。公殁后,余氏捡其钞存之稿不可得,乃取龙氏《知服斋丛书》稿本,得二百五十二首。复遍从朋游钞集,得七百四十余首,多由公往所书贱扇录出,诠次校警,可谓勤矣。公诗孤怀远韵,方

  • 丁集第九·钱谦益

    昆仑山人王叔承一百四十三首【宫词一百首(并序)】(录五十首)(昔王仲初作《宫词百首,乃其后王禹玉拟之。盖仲初实与宦官相善,而禹玉司北门直,故二子写唐宋宫中情景缥缈如画,然风格稍稍降矣。夫词家不以多寡

  • 卷33 ·佚名

    陈师道 和休文至自新安 无成底事到天涯,重见春工换柳枝。 历尽江山苦行役,归来风雨过花时。 驱驰共厌人间世,险阻时闻别後诗。 独有穷愁销未尽,一番相见一伸眉。 陈师道 和颜生同游南山 竹杖

  • 卷二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张廷玉

        傅好礼 姜志礼 包见捷 田大益 冯应京吴宗尧 吴宝秀 华钰   傅好礼,字伯恭,固安人。万历二年进士。知泾县,治最,入为御史。尝陈时政,请节游宴,停内操,罢外戚世封,止山陵行幸,又上崇实、杜渐诸疏。语皆剀直。巡

  • 卷之三百八十六·佚名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二月辛巳。祭关帝庙。上亲诣行礼。早事外记注○诣颐和园乐寿堂。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癸未皆如之。外记注  ○谕内阁、张汝梅奏、特倢■<曰融>■<石木>庸劣不职各员

  • 第十一卷 水系·缪荃孙

    江苏东南滨海,为大江下游。故言水者,当以江为干,以海为委,先海示所宗也,次江举其要也。自江以北,地势较鲁、皖为低,故鲁南、皖北诸水皆壑入焉。水之自鲁南来者,曰泗、曰沂、曰沭;自皖北来者,曰淮,而淮为大。古泗、沂皆会淮入海。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九十六·阿桂

    五月辛酉上谕内阁曰此次续调进勦金川之云南兵三千贵州兵二千据该督抚等奏报行走甚为迅速现俱陆续抵川前赴军营聴用该兵丁等踊跃遄行深为可嘉着加恩赏给一月钱粮以示鼓励同日舒常奏言四月十九日未刻遥闻泥峙冈鎗声甚

  • 卷一百二十五·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一百二十五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谚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

  • 吴逵传·沈约

    吴逵,吴兴乌程人,经过荒年的饥荒加上瘟病流行,父母兄弟嫂和堂叔伯小宝内的亲戚,男女共死了一十三人。吴逵当时病得很历害,邻人用芦苇席子包裹好了他,准备埋在村子的头边,不久吴逵的病得以痊愈。亲属都死光了,只吴逵夫妻存在。

  • 黄金涛·周诒春

    黄金涛 字淸溪。年二十九岁。生于福建厦门。本籍住址。厦门鼓浪屿LingTow街A字一百四十七号。已婚。女三。初学于厦门英华书院。天津北洋大学。宣统三年。自费游美。入哥仑比亚大学。习采矿冶金科。民国三年。得机器

  • 十一年·佚名

    (庚申)十一年清咸豐十年春正月1月1日○丙寅,詣宗廟展謁,景慕宮展拜,春謁也。1月2日○丁卯,以金炳學爲兵曹判書,金應根爲工曹判書。1月3日○戊辰,以洪在喆爲吏曹判書,金炳喬爲禮曹判書。1月5日○庚午,詣社稷齋宿。1月6日○辛未,行

  • 卷四·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四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四><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四>諸侯祭服【玄冕三旒繅就與玉如其命之數玄端衣】祭統曰夫人蠶于北郊以共冕服又曰君純冕立于阼

  • 三鱼堂剩言卷六·陆陇其

    天命之谓性三句俱在大学首节明徳二字内戒惧愼独则在上一个明字内李厚庵言存养工夫该动静大学八条目不言存养是接小学来句句内有存养作脚也中庸言存养亦便包得择执工夫下面只是抽出言之耳因言冉永光以存养专属静之非看

  •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五十一章 玄德·林语堂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语译道为天下之母,所以万物皆从道生,随之便有了

  • 卷一·吴浩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义疑卷一华亭吴浩撰易经经分上下上下经之分其分于序卦乎奚以明其然也太极动而生阳阳之徤为干静而生隂隂之顺为坤故乾坤为诸卦之首循次以推得卦三十是为上经至于咸恒又为下经之首者则以乾道成男坤道

  • 卷一·林之奇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全解卷一宋  林之奇 撰尧典        虞书昔在帝尧昔在者篇首起语之辞书序自为一篇故以昔在帝尧起于篇首如孔氏序云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郑氏云昔在者使若无先之者唐孔氏云在昔者自下本上之

  • 目录·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三诗所目録      诗类卷一国风【周南至衞】卷二国风【王至豳】卷三小雅【鹿鸣至无羊】卷四小雅【节南山至鼓钟】卷五小雅【楚茨至何草不黄】卷六大雅【文王至卷阿】卷七大雅【民劳至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