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十一年

(庚申)十一年清咸豐十年

春正月

1月1日

○丙寅,詣宗廟展謁,景慕宮展拜,春謁也。

1月2日

○丁卯,以金炳學爲兵曹判書,金應根爲工曹判書。

1月3日

○戊辰,以洪在喆爲吏曹判書,金炳喬爲禮曹判書。

1月5日

○庚午,詣社稷齋宿。

1月6日

○辛未,行社稷祈穀大祭。

○行人日製于泮宮,賦幼學金奭鎭,直赴殿試。

1月10日

○乙亥,詣奉謨堂展拜,御摛文院,行講製文臣課試。

1月11日

○丙子,詣景祐宮,全溪大院君、恩彦君祠宇展拜。

○以李晋翼爲司憲府大司憲,李裕元爲議政府左參贊。

1月12日

○丁丑,以趙冀永爲刑曹判書。

1月13日

○戊寅,以兪章煥爲刑曹判書。

1月15日

○庚辰,次對于熙政堂。領議政鄭元容啓言:「守令與道伯,應避當遞職矣。雖有治績者,法不可違,則作散實爲可惜。此後則與他道換差似好矣。」從之。

○以洪鍾應爲吏曹判書。

○敎曰:「知事趙冀永,上護軍洪耆燮,遣曹郞存問,衣資食物輸送。」

○敎曰:「大護軍金相宇,漢城判尹除授。

○以金炳弼爲奎章閣直提學。

1月20日

○乙酉,行講製文臣課講于摛文院。

1月21日

○丙戌,行閣圈,李喬翼、李禡五、鄭泰好、金元性。

○以兪章煥爲議政府右參贊,洪說謨爲判義禁府事,李喬翼爲奎章閣直閣,趙冀永爲刑曹判書。

1月24日

○己丑,領議政鄭元容,陳疏辭職,賜批勉副。

1月26日

○辛卯,以洪鍾應爲判義禁府事。

1月27日

○壬辰,知事趙冀永疏請致仕,許之。

二月

2月1日

○丙申,詣仁政殿,親傳文廟釋奠香祝。

○持平李敏銖,疏論全羅監司尹行福,批曰:「旣已然乎。」

2月2日

○丁酉,詣仁政殿,親傳社稷春享香祝。

○召見咸鏡監司趙得材,辭陛也。

2月3日

○戊戌,以李玄緖爲刑曹判書。

○詣仁政殿,親傳南壇祭香祝,仍詣景慕宮齋宿。

○以鄭基世爲刑曹判書。

2月4日

○己亥,行景慕宮春享。

2月7日

○壬寅,次對于熙政堂。上曰:「無論遠近,幸行軍服簡便,曾於丁巳,仰稟承敎於先聖,母自今以此定式,此後耳掩、涼轉巾、風遮,竝通用可也。」左議政朴晦壽啓言:「日前臺疏,盛論完伯貪墨之狀,臚列極爲狼藉。不宜只信風傳之言,而置以不問,全羅監司尹行福,爲先罷職,令該府拿問定罪。」從之。

○以金尙鉉爲司諫院大司諫,李裕元爲漢城府判尹,林肯洙爲全羅道觀察使。

2月8日

○癸卯,召見黃海監司申錫禧,辭陛也。

2月10日

○乙巳,以金炳喬爲水原府留守。

○以李鍾愚爲禮曹判書。趙獻永爲吏曹參判。

○行講製文臣課試于摛文院。

2月14日

○己酉,以朴齊憲爲司憲府大司憲,鄭晩朝爲司諫院大司諫,金炳潗爲成均館大司成。

2月15日

○庚戌,以閔泳緯爲吏曹參議,李玄緖爲刑曹判書。

2月18日

○癸丑,御春塘臺。行春到記,親受食堂,講進士金亮淵,賦生員鄭顯裕,幷直赴殿試。

○以李謙在爲禮曹判書。

2月20日

○乙卯,行講製文臣課講于摛文院。

2月23日

○戊午,以徐憲淳爲刑曹判書,鄭基世爲判義禁府事。

2月25日

○庚申,御春塘臺,行皇壇春享誓戒。

2月28日

○癸亥,召見濟州暗行御史沈東臣,書啓罪牧使鄭愚鉉,前牧使任百能,前前牧使睦仁培、蔡東健,前判官具載麟,大靜前縣監金沂休等,判官具源祚,大靜前前縣監康履鎭,㫌義縣監康萬埴等,褒施陞敍。

2月29日

○甲子,詣暎花堂齋宿。

三月

3月1日

○乙丑,召對。

○以李寅皐爲工曹判書。

3月2日

○丙寅,詣皇壇齋宿。

3月3日

○丁卯,行皇壇春享,仍御暎花堂,行參班儒武試射,詩幼學李世翊、金炳翊,進士李雲弼,閑良石泰魯等十二人,幷直赴殿試。

3月4日

○戊辰,召見入格儒生。

3月5日

○己巳,次對于熙政堂。

3月7日

○辛未,召見全羅監司林肯洙,辭陛也。

3月9日

○癸酉,以沈敬澤爲吏曹參判。

3月10日

○甲戌,御春塘臺,行慶科庭試武科殿試,取閑良尹秉燮等一百五十人。

○仁陵補土監董以下,施賞有差,留守金泳根加資。

○以白希洙爲全羅右道水軍節度使。

3月12日

○丙子,御春塘臺,行慶科庭試文科,取進士金民秀等七人,仍行文武科放榜。

○以尹滋悳爲成均館大司成。

3月13日

○丁丑,御春塘臺,行三日製,賦幼學韓緻奎,進士尹宗善,幷直赴殿試。

3月14日

○戊寅,詣文廟展拜,仍御春塘臺,行參班需生應製,幼學李友會、全在鳳,幷直赴殿試。

3月16日

○庚辰,詣華城行宮,仍經宿。

3月17日

○辛巳,詣健陵、顯隆園親祭,還詣華寧殿,行酌獻禮,仍經宿。

○本府儒生應製,副司果金壽鉉,幼學蔡東述,幷直赴殿試。

3月18日

○壬午,詣仁陵親祭,仍經宿。

○健陵、顯隆園親祭時亞獻官,華寧殿酌獻禮時贊禮,仁陵親祭時亞獻官以下,施賞有差,執禮副校理趙翼東,應敎任應準,大祝校理趙埰沈履澤,贊禮禮曹判書李謙在,左通禮李晩用,右通禮李昌廷,禮房承旨洪淳穆、洪遠燮,幷加資。

3月19日

○癸未,還宮。

3月20日

○甲申,以朴齊韶爲吏曹參判,南秉哲爲刑曹判書。

3月22日

○丙戌,以李容殷爲吏曹參議。

3月23日

○丁亥,命判府事趙斗淳,復拜相職。

○以李裕元爲刑曹判書,李謙在爲判義禁府事,吳取善爲漢城府判尹。

3月24日

○戊子,召見回還三使臣。

3月27日

○辛卯,右議政趙斗淳,陳疏辭職,賜批不許。

3月28日

○壬辰,詣摛文院親傳咸興、永興兩本宮衣襨香燭。

○御春塘臺行瑞葱臺及隨駕軍校試射。

3月30日

○甲午,以南秉哲爲禮曹判書。

閏三月

閏3月1日

○乙未,詣永禧殿展謁,仍詣儲慶宮、毓祥宮、延祜宮、宣禧宮、藏譜閣、懿昭廟展拜。

○以金炳冀爲禁衛大將。

○以洪在龍爲禁衛大將,金炳冀爲御營大將,相換也。

○右議政趙斗淳,再疏辭職,賜批不許。

閏3月4日

○戊戌,次對于熙政堂。

閏3月5日

○己亥,以李圭徹爲禁衛大將,許棨爲摠戎使。

閏3月7日

○辛丑,詣元陵親祭,仍詣綏陵、景陵展謁,徽慶園、順康園展拜,仍經宿。

閏3月8日

○壬寅,詣光陵展謁,仍詣全溪大院君墓所展拜,仍經宿。

○元陵親祭時亞獻官以下,施賞有差,禮房承旨趙秉學,執禮修撰李容佐,大祝校理金炳始,竝加資。

閏3月9日

○癸卯,還宮。

閏3月10日

○甲辰,李晋翼爲開城府留守。

閏3月11日

○乙巳,以林永洙爲吏曹參判。

○配尹行福于聞慶縣。

閏3月13日

○丁未,左議政朴晦壽,陳疏辭職,賜批不許。

閏3月14日

○戊申,《五倫行實》重刊時監蕫閣臣以下,施賞有差。

閏3月15日

○己酉,以金炳冀爲戶曹判書。

閏3月17日

○辛亥,御春塘臺,行隨駕軍校試射。

○江原監司金始淵,以襄陽府燒戶五百五十一戶,通川郡燒戶四百七十二戶,杆城郡燒戶四百八十六戶,啓,伊川府使南鍾順,慰諭使差下,使之馳進慰諭。

閏3月18日

○壬子,以金炳㴤爲平安道觀察使,中批也。

閏3月19日

○癸丑,以趙秉恒爲成均館大司成。

閏3月20日

○甲寅,以金箕晩爲刑曹判書。

○江原監司金始淵,以高城郡燒戶八十五戶,江陵府燒戶一百五十九戶,㫌善郡燒戶六十四戶,啓,命慰諭使一體慰撫。

閏3月23日

○丁巳,以尹致秀爲禮曹判書。

○左議政朴晦壽,陳疏辭職,賜批勉副。

閏3月25日

○己未,御仁政殿,行宗廟夏享誓戒。

○以朴齊憲爲刑曹判書。

閏3月26日

○庚申,咸鏡監司趙得林,以德源府燒戶五十二戶,安邊府燒戶一百三十四戶,啓,命自廟堂,量宜稟處。

閏3月29日

○癸亥,以李㘾爲司憲府大司憲。

閏3月30日

○甲子,召見陳賀兼謝恩使,〈正使任百經,副使朴齊寅,書狀官李後善。〉辭陛也。

○召對。

夏四月

4月1日

○乙丑,召對。

4月2日

○丙寅,詣宗廟齋宿。

○以沈宜晩爲都摠管,中批也。

○以李鍾愚爲司憲府大司憲,姜蘭馨爲司諫院大司諫。

4月3日

○丁卯,行宗廟夏享。

4月4日

○戊辰,召對。

4月5日

○己巳,次對于熙政堂。

○以沈敬澤爲吏曹參判。

○行翰圈鄭基會、金翼鉉、趙秉式、尹宇錫、趙熙一、鄭範朝、金完秀、南一愚。

4月7日

○辛未,以鄭健朝爲吏曹參議。

4月8日

○壬申,行翰林召試,取尹宇錫、趙秉式、鄭基會、金翼鉉。

4月10日

○甲戌,以吳吉善爲咸鏡南道兵馬節度使,李信泳爲忠淸道兵馬節度使,權

猜你喜欢
  第一百二十一回 月色昏黄秀山戕命 牌声历碌抚万运筹·蔡东藩
  卷之一百七十二·佚名
  卷之三百十六·佚名
  卷之三十七·佚名
  卷之七十四·佚名
  大事记解题卷十·吕祖谦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纪昀
  卷八十七·佚名
  提要·沈佳
  列传卷第六 高丽史九十三·郑麟趾
  开耀·周绍良
  姚希得传·脱脱
  海瑞传·张廷玉
  震泽纪闻·王鏊
  卷六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丁绍仪

    韦孟〈孟。鲁国邹人。家本彭城。景帝时。为楚元王傅。〉【讽谏诗】〖《汉书》曰:孟为元王傅。傅子夷王及孙王戊。戊荒淫不遵道。作诗讽谏曰:〗肃肃我祖。国自豕韦。黼衣朱绂。四牡龙旗。彤弓斯征。抚宁遐荒。总齐群邦。

  • 卷二百八十二·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八十二槐类七言古孔林瑞槐歌       【元】纳 延阙里隂隂槐树古百尺长柯挟风雨宻叶盘空拥翠云深根贯石流琼乳苍皮皴蚀纹异常天成篆籕分毫芒防丝萦错科斗乱云气飞动龙鸾翔

  • 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司马迁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易之道也。武王伐纣,吹律听声,推孟春以至于季冬,杀气相并,而音尚宫。同声相从,物之自然,何足怪哉?兵者,圣人所以讨彊暴,平

  • 卷四十六·本纪第四十六·脱脱

        度宗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讳禥,太祖十一世孙。父嗣荣王与芮,理宗母弟也。嘉熙四年四月九日生于绍兴府荣邸。初,荣文恭王夫人全氏梦神言:"帝命汝孙,然非汝家所有。"嗣荣王夫人钱氏梦日光照东室,是夕,齐国

  • 卷二前赵录二·崔鸿

    刘聪上 刘聪字玄明一名载渊第四子也母张氏懐聪在孕梦日入懐寤以告渊渊曰此吉征也慎勿言自是十五月而生聪夜有日[一作白]光之异形体非常左耳有一白毫长二尺余甚光泽幼而敏悟好学博士朱纪大奇之

  • 卷之一千一百五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六·陈均

    钦定四库全书九朝编年备要巻六    宋 陈均 撰真宗皇帝【起戊戌咸平元年止癸卯咸平六年】戊戌咸平元年春正月命官兼南北宅教授以诸王府记室等官兼之时南北宅又有侍读然无定员召学官崔頥正侍

  • 八一九 军机大臣奏将前命馆臣编录明季奏疏事写入纂辑明代奏议谕旨片·佚名

    八一九 军机大臣奏将前命馆臣编录明季奏疏事写入纂辑明代奏议谕旨片乾隆四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恭查乾隆四十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奉旨,命馆臣于应毁书籍内,抽选明神宗以后奏疏,名为《明季奏疏》。现在编录。是以臣等拟写纂辑

  • 卷二百八十四·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八十四明 杨士奇等 撰褒赠宋仁宗时包拯上疏曰臣窃观太宗皇帝实录载礼部侍郎王明传言明之节义端劲功烈卓伟其始卒树立冠於皇朝名臣当太祖太

  • 卷四十二 杂记下第二十一·郑玄

    有父之丧,如未没丧而母死,其除父之丧也,服其除服。卒事,反丧服。(没,犹竟也。除服,谓祥祭之服也。卒事,既祭。反丧服,服后死者之服。)唯诸父、昆弟之丧,如当父母之丧,其除诸父、昆弟之丧也,皆服其除丧之服。卒事,反丧服。(虽有亲之大

  • 五行之義第四十二·苏舆

      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終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後,土居中央,此其父子之序,相受而布。是故木

  • 商书·太甲中·佚名

    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作书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厎不类。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天作孽,犹可

  • 卷十五·刘玉汝

    钦定四库全书 诗缵绪卷十五     元 刘玉汝 撰 大雅三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无纵诡随以谨惽怓式遏寇虐无俾

  • 昭公·昭公十一年·左丘明

    【经】十有一年春王二月,叔弓如宋。葬宋平公。夏四月丁巳,楚子虔诱蔡侯般杀之于申。楚公子弃疾帅师围蔡。五月甲申,夫人归氏薨。大蒐于比蒲。仲孙玃会邾子,盟于祲祥。秋,季孙意如会晋韩起、齐国弱、宋华亥、卫北宫佗、郑罕

  • 普明鴛湖用禪師語錄目次·妙用

    序卷上陞座小參機緣拈頌古像讚法語卷下書啟偈頌雜著附行狀塔銘

  • 小鸣稿·朱诚泳

    十卷。明朱诚泳撰。朱诚泳,号宾竹道人,明太祖五世孙。生年不详,弘治元年 (1488)袭封秦王。性孝友恭谨,尝铭冠服以自警,建正学书院,又旁建小学,择军校子弟之秀慧者延师教之,卒谥简。著有《小鸣稿》 十卷。此集为朱诚泳

  • 文昌杂录·庞元英

    北宋庞元英撰。庞元英于宋元丰五年(1082)入尚书省为主客郎中,元丰八年罢职,本书即是这3年多时间的日记随笔。尚书省旧有“文昌天府”之称,故名。六卷,补遗一卷。主要记载有关宋代朝章、典故材料。于元丰年间初行之新

  • 台湾中部碑文集成·佚名

    本书不分卷,集录台湾中部一市三县(台中市县及彰化、南投两县--即清季建省前彰化县辖境)碑碣诸文而成。所录碑文,系由刘枝万先生历年实地调查所得;而其断代,则以光诸二十一年台湾沦日时为止。存文一百零七碑,就其性质,区为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