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明见

九流皆言道。道者彼也,能道者此也。白萝门书谓之陀尔奢那,11。此则言见。自宋始言道学(理学、心学,皆分别之名),今又通言哲学矣。道学者,局于一家。哲学者,名不雅故,搢绅先生难言之。孙卿曰: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天论》)故予之名曰见者,是葱岭以南之典言也。

见无符验,知一而不通类,谓之蔽(释氏所谓倒见见取)。诚有所见,无所凝滞,谓之智(释氏所谓正见见谛)。自纵横阴阳以外,始征藏史,至齐稷下,晚及韩子,莫不思凑单微,斟酌饱满。天道恢恢,所见固殊焉。旨远而辞文,言有伦而思循纪,皆本其因,不以武断。今之所准,以浮屠为天枢,往往可比合。然自雒、闽诸师,比物儒书,傅之大乘,卒其所拟仪者,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象,如不可象。世又愈衰,文儒皆巧诋之曰:是固不可以合!夫终日之言,必有圣之法;百发之中,必有羿、逢蒙之巧。自马鸣、无著皆人也,而九流亦人也,以人言道,何故不可合?有盈蚀而已矣。

夫其俴者,印度诸文学,始有地水火风诸师,希腊放焉。希腊自闼利史明万物皆成于水,中夏初著书者即《管子》。《管子》亦云:水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集于天地,藏于万物,产于金石,集于诸生,故曰水神。(《水地》)

夫其简者,莫不曰道不可卷握视听,不可有,不可言也。浮屠虽至精,其言何择?

俴且简者即有同。博约淖微之论,宁一切异耶?要举封界,言心莫眇于孙卿,言因莫远于庄周,言物莫微于惠施。(列子所言,亦往往有合。然其书,疑汉末人依附刘向《叙录》为之,故今不举。)

孙卿曰: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己藏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解蔽》)。藏者,瑜伽师所谓阿罗耶识。(此从真谛译。真谛又译阿梨耶,玄奘则译阿赖耶。今审其音,以阿罗耶为正。本作A51玄奘译义为藏识。校其名相,亦可言处,亦可言藏。当此土区宇之义。如山名希鬕罗耶,A51希摩为雪。阿罗耶为处合之为希鬕罗耶,译言雪处,亦得译为雪藏。又凡人所居室,并以阿罗耶名。)谓其能藏所藏执藏,持诸种,故为能藏矣;受诸熏,故为所藏矣;任诸根故为执藏矣。若圜府然。铸子母之钱以逮民,民入税,复以其钱效之圜府。圜府握百货轻重,使无得越,故谓之藏。能藏所藏,书之所谓志也(志即记志之志)。而藏识者无覆(《成唯识论》)。无覆故不以己藏害所将受。异者,瑜伽师所谓异熟。异熟有三。孙卿之言,当异类而熟也,以藏识持诸种,引以生果,名异熟识,而六识名异熟生。异类而熟,官有五根,物有五尘,故知而有异。

凡人之知,必有五遍行境,谓之触、作意、受、想、思。(解见《原名》)五遍行者,与阿罗耶识相应。当其触受,色声香味触,可以同时兼知也。验之燕游饮食者,持觞以手,歠之口,臭之鼻,外接技乐歌儿,物其仪容,闻其奏诵,则耳目兼役之。五者辐凑以至于前,五官同时当簿其物,虽异受,大领录之者意识也。内即依于阿罗耶识不愆期会,与之俱转,故曰不以夫一害此一。(《瑜伽师地论》五十一云:云何建立阿赖耶识与转识等?俱转转相,谓阿赖耶识,或于一时唯与一种转识俱转,所谓末那。何以故?由此末那我见慢等,恒共相应思量行相,若有心位。若无心位,常与阿赖耶识一时俱转,缘阿赖耶识以为境界,执我起慢思量行相。或于一时与二俱转,谓末那及意识。或于一时与三俱转,谓五识,身随一转时。或于一时与四俱转,谓五识身随二转时。或时乃至与七俱转,谓五识身和合转时。如诸心所法,虽诸心所法性无有差别,然相异故,于一身中一时俱转,互不相违,如是阿赖耶识与俱转识,于一身中一时俱转,当知更互亦不相违。又如于一瀑流,有多波浪一时而转,互不相违。又如于一清净镜面,有多影像一时而转,互不相违。如是于一阿赖耶识,有多转识一时俱转,当知更互亦不相违。又如一眼识,于一时间,于一事境,唯取一类无异色相,或于一时顿取非一种种色相,如眼识于众色。如是耳识于众声,鼻识于众香,舌识于众味,亦尔。又如身识,或于一时顿取非一种种触相。如是分别意识,于一时间或取一境相或取非一种种境相,当知道理亦不相违。按五遍行境,要至想位,方有时期先后,同时不得容两想矣。触作意受,同时得容种种诸觉。非特阿罗耶识为然,即在意识亦尔。今世言心理学者,于此多不能解。不悟五遍行境,前三如面。意识与五识偕行,后二如线,独任意识。故前三有同时俱觉,后二无同时俱觉。今人既不知有阿罗耶识,又不知有五识,独以意识擅识之名。无五识身而意识可以同时俱觉,宜其困于辞说矣。)庄周亦云,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外物》)游者,旌旗之流。流虽多,一属于縿,谓之天游。指縿以拟阿罗耶,指流以拟六识。无阿罗耶,则六根六识相纷,斯执藏之说已。

凡意之起,有定中独头意识者,有散位独头意识者,有梦中独头意识者,有明了意识者,有乱意识者。(独头意识,谓不与五识俱转。明了意识、乱意识,即与五识俱转。)梦中独头意识,书之所谓梦也。散位独头意识,书之所谓谋与自行也。心也者,出令而无所受令,故有自禁自使自夺自取自行自止(《解蔽》)。当其自使,则有所虑画会计,谓之谋。偷而不自使,又不自禁,如纵猿之在林者,动躁不息,处则思佚荡,手足蠕蠕无所制,谓之自行(按此即近人所谓盲动、直动)。然而阿罗耶识善了别(《成唯识论》)。意识有以梦剧乱,是则无乱(按荀子言心,兼阿罗耶意识。此则其未析处)。彼以阿罗耶识为依,足以知道。马鸣有言:心真如相,示大乘体,心生灭相,示大乘自体相用。(《大乘起信论》)此之谓也。故曰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作之则将须道者之虚。虚则入,将事道者之壹。壹则尽,将思道者之静。静则察。(《解蔽》。旧有误,从《读书杂志》校。)作之者,彼意识也。意识有枝有倾有贰,不恒虚壹静。能虚壹静,若则足以体道。(按道者即道,犹之言道体耳。《杂志》以道者为道人,非是。)

孙卿又曰: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正名》)其能知八识者矣。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生(此句性字生字,旧误倒)。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名》)心者,兼阿罗耶与意识。性者为末那。末那有覆。(《成唯识论》)执我以起慢,谓之恶之本。故曰性恶而心非恶,非恶故为道工宰。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断性则无生(即释氏所谓断四烦恼也)。不然,则有礼义法度化性而起伪者,使我见伏,弗能使我见断。(按孙卿言性,指生之所以然者,故谓之恶。世人言性无善无恶者,即以心体为性。由其所指之性有异,故立说有殊,其实非有异也。言性善者则反矣。)持世之言徼诸此,陈义则高,经事则庳。此亦孙卿之所短也。

庄周说万物之聚散,始于黜帝,中于缘生,卒于断时。

黜帝者,先徼诸物。故曰言之所尽,知之所止,极物而已。睹道之人,不随其所废,不原其所起,此议之所止。季真之莫为,接子之或使,在物一曲,夫胡为于大方。(《则阳》)莫为者,万物皆自生。或使者,本诸造物。万物,物也,造物者非物邪?孰指尺之者?无指尺则无验,是狂举也。造物者物邪?且复有造之者,如是则无穷。故言有帝者两不立,乌不日黔而黑,鹄不日浴而白,无因之论(按印度无因论师,亦言孔雀种种缬目光明可爱,皆自然生),所以黜帝也。推而极之,无物不然,无物不可,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寓言》),则万物皆递化矣。(此即达尔文生物进化之说,亦近数论细身轮转之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知北游》),则万物皆轮转矣。(此即轮回之说。白萝门、庄子、柏剌图皆同,非独释氏也)。

然则权说以黜帝也,未能过物,故设有待之对。仲尼曰:万物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田子方》)景之谕罔两曰:吾有待而然者耶?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耶?吾待蛇蚹蜩翼耶?(《齐物论》)彼其有待,浮屠谓之十二缘生。缘生始无明,卒之生死。然无明复由生时覆障,从是寻责始生。以后异熟责前异熟,异熟之初不可尽,所待亦与为不可尽。待可疑也,故曰莫知其所终,若之何其无命也;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寓言》)若然,始者果不可知,即万论若兔角牛翼矣。是故为设泰初。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生成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天地》)则此言德者如也,虽物亦如也。如不自生,于如而有无明,自视若两,是故有所得而生矣。浮屠谓之共无明。有所得是故有分,浮屠谓之不共无明。有分为物,是故有理,浮屠谓之界,亦曰种子,依阿罗耶,若恶叉聚。(本《成唯识论》)地水火风空时方我,皆界也。

然则有德有分,未有时也。物生成理则有时。案始有相,相又有名,谓之喙鸣。名者,声之音均诎曲。(《成唯识论》)以是命相,若终古无名者,即道无由以入。本其有名,故与天地合。浮屠志之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大乘起信论》)而庄周亦谓之大顺。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谓之合喙鸣,觉者之言与不觉者之言,非有异也。浮屠有言,希有陀罗尼者,过诸文字,言不能入,心不能量。所以者何?此法平等,无高无下无入无出,无一文字从外而入,无一文字从内而出,无一文字驻此法中,亦无文字共相见者。(《大般若经》五百七十二)故曰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矣。虽假设泰初者,亦随顺言说己。彼物不生,彼理不成,乌得有泰初?夫未成乎心,无是非。(《齐物论》)未成乎心,亦不得有今故。故曰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旦莫得此,其所由以生。(《齐物论》)知旦莫之所生,起于人心分理,至矣!不可以加矣!

为说者曰:有一有德有命有物有形,皆因与果也,有因果者必有第次,时若未生,何由以施因果?浮屠小乘通之曰:诸法于世转时,由位有异,非体有异。如运一筹,置一位名一。置十位名十,置百位名百,虽历位有异,而筹体无异。如是诸法经三世位,虽得三名,而体无别,以依作用立三世别。(《大毗婆沙论》七十七)此谓以作用故有时,非以时故有作,犹不决。大乘通之曰:因与果者,如称两头,氐印时等。(《成唯识论》)今物在衡一端,一端重故俛,俛故彼一端仰。以此俛故彼仰,俛者为因,仰者为果。然俛仰非异时,故虽无时而有因果,谓之恒转。恒者不断,转者不常。夫世人乱于喑意之物、强阳之气,不知其反。圣人者,兼爱之,故兼觉之。虽然,宇之所际,宙之所极,有穷则可尽,无穷则不可尽,有穷无穷未可知,则可尽不可尽未可知,而必人之可尽爱也,悖。墨子释之,以为无穷不害兼(《经说》上下)。其义不究。故设未有天地之问。由第一义计之,无古无今无始无终,三世者非实有也。由世俗计之,古犹今也。时不尽,故圣人之爱人终无已者,亦乃取于是者也(《知北游》)。浮屠所谓摄化众生尽于未来(《大乘起信论》)。

虽然,庄周方内之圣哲也。因任自然,惟恒民是适,不务超越,不求离系,故曰若人之形,万化而未始有尽,乐不胜计。(《知北游》)虽足以斥神仙轻生死。若流转无极何?此亦庄周之所短也。

惠施历物之意,庄周曰: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又毁其徒,谓之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观其所述,惠施持十事,辩者与惠施相应,持二十一事(《天下》)。辩者之言,独有飞鸟、镞矢、尺捶之辩,察明当人意,目不见、指不至、轮不蹍地亦几矣。其他多失伦。

夫辩说者,务以求真,不以乱俗也,故曰“狗无色”可,云“白狗黑”则不可。名者,所以召实,非以名为实也,故曰析狗至于极微则无狗可,云“狗非犬”则不可。观惠施十事,盖异于辩者矣。本事有十,约之则四,四又为三。

一事:“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又曰:“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此故为自忤以见趣也。

大未有不可斥,小未有不可分,虽无利器致之,校以算术可知也。诸在形者,至小为点,白萝门书谓之频度A51。引点以为线,谓之佉A51。比线以为面,谓之娑摩角那A51。倍面以为体,谓之滃伽A51。点者,非自然生,犹面之积已。故因而小之,点复为体,谓之小一可也,点复可析,累下而点无尽,以为无内非也。因而巨之,体复为点,谓之大一可也;体复可倍,累上而体无尽,以为无外非也。

今夫言极微者,顺世胜论以为无方分。无方分者,谓之因量极微。极微著见为子微,以为有方分。有方分者,谓之果色极微。(前者今通言原子,后者今通言分子)果色极微,书之所谓小一也。因量极微,书之所谓无厚也。浮屠难之曰:诚无方分,日光照柱,何故一端有荫,承光发影?必有方分明矣。有方分者则有上下四极,是为六际。一不为六,六不为一,以六为一,不可。(约《瑜伽师地论》《佛性论》《成唯识论》说。)惠施固知之,言无厚不可积,又称其大千里。不可积者,尚无杪忽,安得千里哉!要以算术析之,无至小之倪,故尺度无所起。于无度立有度,是度为幻。度为幻,即至大与至小无择,而千里与无厚亦无择。白萝门书道瓢末A51之空。与特萝骠A51之实相受。(瓢末,今此为空间真空。特萝骠,今此为实。)瓢末分寸刂节度不可量,故特萝骠分寸刂节度亦不可量。若画工为图矣,分间布白,杂采调之,使无高下者而有高下,使无窐突者视之窐突。故曰天与地卑(卑借为比)。山与泽平,是分齐废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是方位废也。南方无穷而有穷,是有际无际一也。连环可解,是有分无分均也。

二事:“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诸言时者,有过去、见在、未来。过去已灭,未来未生,其无易知,而见在亦不可驻。时之短者,莫如沙那(旧译刹那。按文本作A51,旧译简尔)。而沙那非不可析。虽析之,势无留止,方念是时,则已为彼时也。析之不可尽,而言有时,则是于无期立有期也。势无留止,而言是时,则彼是无别也。故虽方中方睨方生方死可诸有割制一期。命之以今者,以一沙那言今可,以一岁言今犹可。方夏言今岁,不遗春秋;方禺中言今日,不遗旦莫;去者来者皆今也。禺中适越,时而至,从人定言之。命以一期,则为今日适越矣;分以数期,则为昔至越矣。以是见时者唯人所命,非有实也。(按今日

猜你喜欢
  卷七十六·湛若水
  悔过自新说·李颙
  提要·黄伦
  卷三十·林之奇
  卷九·欧阳修
  卷二十一·王天与
  卷十五·王质
  大学之法①·戴圣
  苦行品第十七·佚名
  三、俱胝竖指·慧开
  人生问题之解决·太虚
  鸠摩罗什译·佚名
  佛说摩诃刹头经(亦名灌佛形像经)·佚名
  八名普密陀罗尼经·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愿行观门骨目上·湛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赵鼎臣·唐圭璋

      鼎臣字承之,“全”已见。   念奴娇   嫦娥伴侣,降人世,天与长生仙箓。五色云开浮瑞霭,中有西真眉目。贤德家风,艳容天赋,占尽人间福。长庚明月,誓同千古相逐。   开宴香蔼华堂,金杯休诉,好醉蟋桃熟。子子孙孙同上寿,

  • 列传第十九 于栗磾·魏收

    于栗磾,代人也。能左右驰射,武艺过人。登国中,拜冠军将军,假新安子。后与宁朔将军公孙兰领步骑二万,潜自太原从韩信故道开井陉路,袭慕容宝于中山。既而车驾后至,见道路修理,大悦,即赐其名马。及赵魏平定,太祖置酒高会,谓栗磾曰:“

  • 战国纵横家书 全文·佚名

    《战国纵横家书》(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  ○一、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  自赵献书燕王曰:始臣甚恶事,恐赵足……臣之所恶也,国外冒赵而欲说丹与得,事非□……臣也。今奉阳〔君〕…&h

  • 卷九十六·国朝·蒋一葵

    【肃皇帝】 〔献皇帝在兴邸雅重文士,有朝者辄令见帝。毛御史伯温朝时,亦获见帝。毛以手抚弄帝首与额,且曰:“貌相良雅秀。”时帝年十一,退屏后,愤然不平。比正位,尝以问内侍曰:“何御史大如此?”或对曰:“

  • 卷之九百六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八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第二一二护照同治二年四月二十八日一一五○一—三·佚名

    淡水分府郑,发给通事张乌豆护照,前往香港各口代购白硝钦加府衔、署淡水分府郑为给发护照事。照得彰化逆匪,迭犯大甲,业经调募兵勇,择要严防,各营军火紧急,乏硝配药,在地无处可买,即饬通事张乌豆前往香港各

  • 三九二 两淮盐政寅着奏发回书籍请留馆阁之储折·佚名

    三九二 两淮盐政寅着奏发回书籍请留馆阁之储折乾隆四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奴才寅着跪奏,为奏请两淮原进书籍,恳恩留备馆阁之储事。乾隆四十二年四月十二日奉上谕:前经降旨令将各省进到书籍于每书面页注明年月姓氏,云云。奴才

  • 卷三十一·佚名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御选明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臣奏议卷三十一请保护圣躬疏【万历十七年】   赵志皋臣谨奏为披沥悃诚恳祈明圣慎保圣躬以介万年以衍灵长事臣荷蒙皇上恩宠叨居侍从寻历卿贰爵位之荣禄养

  • 食货一三·徐松

    免役原书注云:「此本缺治平四年至元丰八年一卷。免役,副本。所缺见后卷六五之一,凡二十六页,以下全同。此卷惟文有小异同,更可互校。又淳熙至嘉泰凡二十一页,在一五八册内,卷六六之二一为前二卷,所缺其六六之三二,亦与二卷重复

  • 卷一百五十七·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五十七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礼记注疏第四十五存旧礼记正义卷第五十四【宋板】大敛布绞缩者三【丧大记】考异古本注或荐之下谓布精麤下亦盖天子之士下共有也字释文识又音式不同正误不

  • 卷三·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左氏传说卷三     宋 吕祖谦 撰僖公士蒍筑蒲与屈【五年】晋侯伐屈夷吾不守盟而行乃之梁【六年】自僖元年至卷终试举数段论之士蒍筑蒲与屈一段可以见重耳夷吾识度广狭远近一人终於霸诸侯一人终於失

  • 卷六十六(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菩萨见实会第十六之六虚空行天授记品第十二尔时复有八万虚空行天。见阿修罗伽楼罗及龙女龙王鸠槃茶乾闼婆夜叉紧陀罗等。供养如来并闻授记。皆大欣喜踊跃无量。於佛法中深心爱乐。为供养佛故。起勇猛心。彼虚空行天

  • 敕修百丈清规卷第六·德辉

    大智寿圣禅寺住持臣僧德辉奉 敕重编大龙翔集庆寺住持臣僧大诉奉 敕校正坐参斋罢。堂司行者覆首座。僧堂众寮前各挂坐参牌。将晡时僧堂内装香点灯。鸣众寮前板。先一声大众入堂。二声以次头首入。三声首座入(不鸣首

  • 第九十六則 趙州示眾三轉語·胡兰成

    第九十六則趙州示眾三轉語舉:趙州從諗禪師示眾三轉語:泥佛不渡水,金佛不渡爐,木佛不渡火。底下原有一句:「真像內裏坐」,但是雪竇禪師舉時,不取這一句。他的意思是,泥佛金佛木佛可以即是真佛。譬如草不渡秋,花不渡季,人不渡百歲

  • 法华经传记卷第二·佚名

    诸师序集第六 讲解感应第七之一&middot;观师序一&middot;睿师后序二&middot;远师序三&middot;翻经后记四&middot;添品序五&middot;无量义经序六&middot;正法华记七法华宗要序一释慧观作夫本际冥湛。则神根凝一。涉动

  • 宁古塔村屯里数·佚名

    记行著作。清佚名纂。一卷。据书内容推知,当成书于光绪十二年(1886)后。凡三千余字。所记宁古塔城周围村屯、名称、距城距离、户数诸事。最后叙述中俄《北京条约》签定后,清政府立“倭、那、玛、拉、喀、亦”字界牌八

  • 持世经·佚名

    四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又作《法印经》。收在《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系佛应持世菩萨所问︰‘云何菩萨能知诸法实相,亦善分别诸法相?云何得念力转身成就不断念,乃至得无上菩提?’佛随问开示,答下列法门︰五阴、十八性、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