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诗本义卷十五     宋 欧阳修 撰诗解统序

五经之书世人号为难通者易与春秋夫岂然乎经皆圣人之言固无难易系人之所得有深浅今考于诗其难亦不让二经然世人反不难而易之用是通者亦罕使其存心一则人人皆能明而经无不通矣大扺谓诗为不足通者有三曰章句之书也曰淫防之辞也曰猥细之记也若然孔子为泛儒矣非唯今人易而不习之考于先儒亦无几人是果不足通与唐韩文公最为知道之笃者然亦不过议其序之是否岂足明圣人本意乎易书礼乐春秋道所存也诗闗此五者而明圣人之用焉迹其道不知其用之与夺犹不辨其物之曲直而欲制其方圎是果成乎故二南牵于圣贤国风惑于先后豳居变风之末惑者溺于私见而谓之兼上下二雅混于小大而不明三颂昧于商鲁而无辨此一经大槩之体皆所未正者先儒既无所取舍后人因不得其详由是难易之说兴焉毛郑二学其说炽辞辨固已广博然不合于经者亦不为少或失于疎略或失于缪妄盖诗载闗雎上兼商世下及武成平桓之间君臣得失风俗善恶之事广阔辽邈有不失者鲜矣是亦可疑也予欲志郑学之妄益毛氏疎略而不至者合之于经故先明其统要十篇庻不为之芜泥云尔

二南为正风解

天子诸侯当大治之世不得有风风之生天下无王矣故曰诸侯无正风然则周召可为正乎曰可与不可非圣人不能断其疑当文王与纣之时可疑也二南之诗正变之间可疑也可疑之际虽恶纣而主文王然文王不得全有天下尔亦曰服事于纣焉则二南之诗作于事纣之时号令征伐不止于受命之后尔岂所谓周室衰而闗雎始作乎史氏之失也推而别之二十五篇之诗在商不得为正在周不得为变焉上无明天子号令由已出其可谓之正乎二南起王业文王正天下其可谓之变乎此不得不疑而轻其与夺也学诗者多推于周而不辨于商故正变不分焉以治乱本之二南之诗在商为变而在周为正乎或曰未谕曰推治乱而迹之当不诬矣

周召分圣贤解

圣人之治无异也一也统天下而言之有异焉者非圣人之治然也由其民之所得有浅深焉文王之化出乎其心施乎其民岂异乎然孔子以周召为别者盖上下不得兼而民之所化有浅深尔文王之心则一也无异也而说者以为由周召圣贤之异而分之何哉大抵周南之民得之者深故因周公之治而系之岂谓周公能行圣人之化乎召南之民得之者浅故因召公之治而系之岂谓召公能行贤人之化乎殆不然矣或曰不系于雅颂何也曰谓其本诸侯之诗也又曰不统于变风何也曰谓其周迹之始也列于雅颂则终始之道混矣杂于变风则文王之迹殆矣雅颂不可混周迹之始其将略而不具乎圣人所以虑之也由是假周召而分焉非因周召圣贤之异而别其称号尔盖民之得者深故其心厚心之感者厚故其诗切感之薄者亦犹其深故其心浅心之浅者故其诗略是以有异焉非圣人私于天下而浅深厚薄殊矣二南之作当纣之中世而文王之初是文王受命之前也世人多谓受命之前则大姒不得有后妃之号夫后妃之号非诗人之言先儒序之云尔考于其诗惑于其序是以异同之论争起而圣人之意不明矣

王国风解

六经之法所以法不法正不正由不法与不正然后圣人者出而六经之书作焉周之衰也始之以夷懿终之以平桓平桓而后不复支矣故书止文侯之命而不复録春秋起周平之年而治其事诗自黍离之什而降于风絶于文侯之命谓敎令不足行也起于周平之年谓正朔不足加也降于黍离之什谓雅颂不足兴也敎令不行天下无王矣正朔不加礼乐徧出矣雅颂不兴王者之迹息矣诗书贬其失春秋悯其微无异焉尔然则诗处于衞后而不次于二南恶其近于正而不明也其体不加周姓而存王号嫌其混于诸侯而无王也近正则贬之不着矣无王则絶之太遽矣不着云者周召二南至正之诗也次于至正之诗是不得贬其微弱而无异二南之诗尔若然岂降之乎太遽云者春秋之法书王以加正月言王人虽微必尊于上周室虽弱不絶其正苟絶而不与岂尊周乎故曰王号之存黜诸侯也次衞之下别正变也桓王而后虽欲其正风不可得也诗不降于厉幽之年亦犹春秋之作不在惠公之世尔春秋之作伤典诰之絶也黍离之降悯雅颂之不复也幽平而后苟有如宣王者出则礼乐征伐不在诸侯而雅颂可知矣奈何推波助澜纵风止燎乎

十五国次解

国风之号起周终豳皆有所次圣人岂徒云哉而明诗者多泥于防说而不通或者又以为圣人之意不在于先后之次是皆不足为训法者大抵国风之次以两而合之分其次以为比则贤善者着而丑恶者明矣或曰何如其谓之比乎曰周召以浅深比也衞王以世爵比也郑齐以族氏比也魏唐以土地比也秦陈以祖裔比也桧曹以美恶比也豳能终之以正故居末焉浅深云者周得之深故先于召世爵云者衞为纣都而纣不能有之周幽东迁无异是也加衞于先明幽纣之恶同而不得近于正焉姓族云者周法尊其同姓而异姓者为后郑先于齐其理然也土地云者魏本舜地唐为尧封以舜先尧明晋之乱非魏褊俭之等也祖裔云者陈不能兴舜而襄公能大于秦子孙之功陈不如矣穆姜卜而遇艮之随乃引文言之辞以为卦说夫穆姜始筮时去孔子之生尚十四年尔是文言先于孔子而有乎不然左氏不为诞妄也推此以迹其事则季札观乐之次明白可验而不足为疑矣夫黍离以下皆平王东迁桓王失位之诗是以列于国风言其不足正也借使周天子至甚无道则周之乐工敢以周王之诗降同诸侯乎是皆不近人情不可为法者昔孔子大圣人其作春秋也既微其辞然犹不欲公传于人第口授而已况一乐工而敢明白彰显其君之恶哉此又可验孔子分定为信也本其事而推之以着其妄庻不为无据云

定风雅颂解

诗之息久矣天子诸侯莫得而自正也古诗之作有天下焉有一国焉有神明焉观天下而成者人不得而私也体一国而成者众不得而违也防神明而成者物不得而欺也不私焉雅着矣不违焉风一矣不欺焉颂明矣然则风生于文王而雅颂杂于武王之间风之变自夷懿始雅之变自厉幽始霸者兴变风息焉王道废诗不作焉秦汉而后何其灭然也王通谓诸侯不贡诗天子不采风乐官不达雅国史不明变非民之不作也诗出于民之情性情性其能无哉职诗者之罪也通之言其几于圣人之心矣或问成王周公之际风有变乎曰豳是矣幸而成王悟也不然则变而不能复矣豳之去雅一息焉盖周公之心也故能终之以正

十月之交解

小雅无厉王之诗着其恶之甚也而郑氏自十月之交已下分其篇以为当刺厉王又妄指毛公为诂训时移其篇第因引前后之诗以为据其说有三一曰节彼刺师尹不平此不当讥皇父擅恣予谓非大乱之世者必不容二人之专不然李斯赵高不同生于秦也其二曰正月恶襃姒灭周此不当疾艳妻之说出于郑氏非史传所闻况襃姒之恶天下万世皆同疾而共丑者二篇讥之殆岂过哉其三曰幽王时司徒乃郑桓公友此不当云番维司徒予谓史记所载郑桓公在幽王八年方为司徒尔岂止桓公哉是三说皆不合于经不可案法为郑氏者犹不能自信而欲指他人之非斯亦惑矣今考雨无正已下三篇之诗又其乱落归向皆无刺厉王之文不知郑氏之说何从而为据也孟子曰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非如是其能通诗乎

鲁颂解

或问诸侯无正风而鲁有颂何也曰非颂也不得已而名之也四篇之体不免变风之例尔何颂乎颂惟一章而鲁颂章句不等颂无颂字之号而今四篇皆有其序曰季孙行父请命于周而史克作之亦未离乎彊也颂之体一人是之未可作焉访于众人众人可之犹曰天下有非之者又访于天下天下人亦曰可然后作之无疑矣僖公之政国人犹未全其惠而春秋之贬尚不能逃未知其颂何从而兴乎颂之美者不过文武文武之颂非当其存而作者也皆追述也僖公之德孰与文武而曰有颂乎先儒谓名生于不足宜矣然圣人所以列为颂者其说有二贬鲁之彊一也劝诸侯之不及二也请于天子其非彊乎特取于鲁其非劝乎或曰何谓劝曰僖公之善不过复土宇修宫室大牧养之法尔圣人犹不敢遗之使当时诸侯有过于僖公之善者圣人忍絶去而不存之乎故曰劝尔而郑氏谓之备三颂何哉大抵不列于风而与其为颂者所谓悯周之失贬鲁之彊是矣岂郑氏之云乎

商颂解

古诗三百篇始终于周而仲尼兼以商颂岂多记而广録者哉圣人之意存一颂而有三益大商祖之德其益一也予纣之不憾其益二也明武王周公之心其益三也曷谓大商祖之德曰颂具矣曷谓予纣之不憾曰悯废矣曷谓明武王周公之心曰存商矣案周本纪称武王伐纣下车而封武庚于宋以为商后及武庚叛周公又以微子继之是圣人之意虽恶纣之暴而不忘汤之德故始终不絶其为后焉或曰商颂之存岂异是乎曰其然也而人莫之知矣非仲尼武王周公之心殆而成汤之德微毒纣之恶有不得而着矣向所谓存一颂而有三益焉者岂妄云哉

诗本义卷十五

猜你喜欢
  傅子·傅玄
  书义矜式卷一·王充耘
  三鱼堂剩言卷六·陆陇其
  卷四·范处义
  卷十七·严粲
  商书·盘庚下·佚名
  卷十四·王植
  金陵清凉益禅师(法眼)·惠洪
  卷三十四·佚名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五·欧阳竟无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二十四[宋磻]·惟白
  为福善法师封缸法语·太虚
  佛法要在起行·太虚
  金光明经卷第三·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十四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二·纪事三·冯金伯

    苏轼与少游别词东坡初未识少游,少游闻其将过维扬,作坡笔语题壁於一山寺中,东坡果不能辨,大惊。及见孙莘老出少游诗词数十篇,读之,乃叹曰:“向书壁者定此郎也。”後与少游维扬饮别,作虞美人曰:“波声拍枕长淮晓

  • 卷三百八十三·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八十三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十七 周旋 辟雍诗 湜彼其流有环辟雍天子戾止穆穆其容 穆穆其容於焉问道弗烦弗勤有师有保 有师有保圣学缉熙烝哉元后允怀于兹 右三章章四句 送李学士

  • 提要·纪容舒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八玉台新咏考异     总集类提要【臣】等谨案玉台新咏考异十卷国朝纪容舒撰容舒有孙氏唐韵考已著录是编因徐陵玉台新咏自明代以来刋本不一非惟字句异同即所载诸诗亦复参差不一万厯中张

  • 卷三百九十五·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九十五菰蒲类五言古拔蒲          【晋】乐 府青蒲衔紫茸长叶复从风与君同舟去拔蒲五湖中其二朝发桂兰渚昼息桑榆下与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咏蒲          【

  • 卷一百·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洲类五言古百花洲         【明】僧道衍水灔接横塘华多碍舟路波红晴漾霞沙白寒栖鹭縁汀渔网集隔渚菱歌度不见昔游人风烟自朝暮七言古鹦鹉洲送王九游江左   【唐】孟

  • 卷五百四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四十三喻凫喻凫毘陵人登开成五年进士第终乌程尉诗一卷赠李商隐羽翼恣抟扶山河使笔驱月疎吟夜桂龙失咏春珠草细盘金勒花繁倒玉壶徒嗟好章句无力致前途元日即事歛板贺交亲称觞讵有巡年光悲

  • 殛珅志略·佚名

    嘉庆元年丙辰,高宗纯皇帝禅位于亡。大学士和珅以军机大臣管理吏、户、刑三部及三库理藩院,内务府健锐营,圆明园茶膳房,造办处上驷、武备二院事务,兼步军统领。恃其子丰伸殷德尚纯皇帝第十女和孝公主,宠眷莫比。且私以翊戴为

  • ●魂南记·易顺鼎

    易顺鼎哭盦撰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夏五月辛未朔,余甫自京师还唐山大营。初,余与岘帅约:战则留,和则归。至是,和议成,赔款二万万,割辽东、割台湾,皆从来所无。余墨絰从戎,志在殉母;今时局如此,不入山披发何时!因岘帅挽留,不得已,约再缓月

  • 厍狄伏连传·李延寿

    厍狄伏连,字仲山,本名伏怜,讹音连,代人。他归附..朱荣,官至直阁将军。后来跟随神武帝高欢,被赐爵为蛇丘男。天保初年,被封为仪同三司,不久加封为开府。他性情质朴,勤于公事。守卫宫殿,朝夕不离开皇帝的住所,因此很被天子知遇。然

  • 职官三九·徐松

    都督府【宋会要】高宗绍兴二年四月二十七日,制以特进、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吕颐浩特授依前特进、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江淮两浙荆湖诸军事,参谋官差户部尚书李弥大

  • 卷第九·太安万侣

    氣長足姬尊 神功皇后氣長足姬尊、稚日本根子彦大日々天皇之曾孫、氣長宿禰王之女也。母曰葛城高顙媛。足仲彦天皇二年、立爲皇后。幼而聰明叡智。貌容壯麗。父王異焉。九年春二月、足仲彦天皇崩於筑紫橿日宮。時皇后

  • 轻重丙第八十二(缺)·管仲

    失传

  • 卷十二·朱熹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仪礼经传通解__仪礼经传通解续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经传通解续卷十二宋 黄干 撰丧通礼丧礼十补【丧礼有可以先后次第见者如士丧礼至卒哭袝练祥禫六篇是也亦有终丧通用而不可以次第见者各随其事析为

  • 佛说睒子经之三·佚名

    姚秦三藏法师释圣坚译闻如是。一时佛在毗罗勒国。与千二百五十比丘及众菩萨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清信士女不可称计一时来会。佛告诸比丘。皆处定意听。我前世初得菩萨道时。戒行普具精进一心。修集智慧善权方便。功德累积

  • 卷第二十八·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二十八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杂蕴第一中补特伽罗纳息第三之六其事如何。答如无间道金刚喻定将灭解脱道尽智将生。若无间道金刚喻定正灭。解脱道尽智正生。尔时名未来无学心生时

  •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佚名

      元 释智译  大明太宗文皇帝御制真实名经序  盖闻真实名经者。是诸如来超出有坏智身。极显密微妙。正觉菩提其义深广。犹如意大宝珠宝中最胜。故能利益有情增长福慧。超离尘垢脱除过愆。消弭烦恼解释魔障。令

  • 临池管见·周星莲

    一卷。同治七年(1868)刊行。论行楷法则31条,直抒己见,不袭前人成言。清代周星莲撰。星莲,初名日旿,字午亭。生卒年未详。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书法家,清道光年间举人,官知县。是书论楷行法则,全书分三十二段落。首段

  • 狂人日记·鲁迅

    鲁迅著。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4卷5号。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篇首“识”介绍日记来源和写作目的。正文由十三则没有日月的日记组成。它借一个受迫害的精神病患者的自白,描述了狂人由觉醒到反抗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