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1)

——生命与孝道之间的选择

【原文】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2)。公子重耳谓之曰③:“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4)?”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5)。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6)?”使人辞于狐突曰(7):“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8),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9)。伯氏苟出而图吾君(10),申生受赐而死(11)。”再拜稽首(12),乃卒(13)。是以为恭世子也(14)。

【注释】

①本节选自《檀弓》上。“檀弓”是前首人物的姓名,编者用作篇名。全篇内容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讨论丧礼的言论,富有文学色彩,风格独特.②晋献公: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晋国国君,姓姬,名诡诸。世子:太子.③公子重(chong)耳:太子申生的同父异母弟弟。后来当上晋国国君,称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④盖(he):同“盍”,何不,为什么不。⑤弑(Shi):臣子杀国君,或儿子杀父亲叫弑。(6)行:这里指逃奔。如;连词。之:往,去。(7)辞:告别,狐突:申生的师傅,字伯行,所以又称“伯氏”。(8)子:指骊姬的儿子奚齐。(9)图:策划,谋划。(10)苟;如果,倘若。(11)赐:恩惠。(12)再拜:连拜两次。稽(qi)首:古时叩头敬礼。(13)卒:死去。(14)恭:人死后按其生前敬顺的事迹给予的称号,即谥(Shi)号。

【译文】

晋献公想要杀掉他的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告诉申生说:“你为什么不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对父亲说呢?”太子说:“不行。父亲有骊姬才得安乐,我说出来会伤他的心。”重耳又说:“那么为什么不逃走呢?”太子说:“不行。父亲会说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没有国父的国家?再说我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申生派人向狐突告别说:“我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忠告,以至于只有去死。我不敢贪生怕死。虽然如此,但我们国君年纪老了,爱子年纪又小。国家有许多忧患,您又不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如果您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我就得到了您的恩惠,甘愿去死。”申生再拜叩头行礼,接着自尽身亡。因此,人们送他溢号称“恭世子”。

【读解】

太子申生在父王欲杀自己时,既不愿对父王表露心迹,又不愿逃走,最后自尽以成孝道。这事在古代儒生看来可歌可泣,值得赞美,但在今天看来,自尽并非最好的选择。

杀身以成仁,为了某种理想和价值追求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本身的确值得赞颂。它体现了人类超越肉体生命的一种追求,体现了古人对生命存在的一种深刻领悟:肉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在于肉体本身,更在于它与某种精神意义的联系。换句话说,活着应当有意义和价值——一不管这种意义和价值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申生所看重的是人伦纲常中的孝道。他的角色定位是儿子,是本可以继承王位的特殊的儿子——太子。他由此而来的职责和义务是无条件地服从父亲和国君,不能有超越角色和职责义务的言行举止。对此,他有高度的意识和自觉性,所以不惜生命的代价、来换取他所笃信的价值和理想。对于他来说,可谓是生命诚可贵,孝道价更高。若为孝道故,生命可以抛。

如今恐怕很少有人会这样去做,因为我们不仅看重生命本身,价值取向已全然不同。我们也可以做到献出生命,但不会为孝也无论是父母还是别的什么人,我们可以尊重他们,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如果出现意见分歧,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来解决,也可以寻求第三方的调解。即使到了矛盾不可调和的地步,也完全没有交出生命的必要。传统孝道的大部分内涵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必然根据,除了敬重长辈之外,所剩无几。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猜你喜欢
  卷二十三 聘礼第八·郑玄
  景公梦见彗星使人占之晏子谏第三·晏婴
  卷五·黄仲炎
  尚书句解卷十一·朱祖义
  卷十·陈启源
  第十四章人的性情、气质、习惯、社会的礼俗、制度(上)·梁漱溟
  卷之二十五·邵经邦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佚名
  卷四十四·佚名
  菩提資糧論卷第四·欧阳竟无
  辟诬罔启事·太虚
  覆梅埔六属佛学院筹备处书·太虚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四·佚名
  佛说道神足无极变化经卷第三·佚名
  第三十三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五出 盟别·孟称舜

    〔生上〕杨花落尽子规啼,游子他乡泪满衣。相思处处牵人臆,几度思归未可归。我为小姐淹留在此,前日小姐悄出相会,自恨醉酒沉卧,致乖良晤。小姐疑我有意欺他,数次要以誓约,至于剪发书盟,才得小姐意转。今日忽接家书,为番兵入犯,催

  • 第四出 访姨·周履靖

    【水底鱼儿】〔净上〕剑腹饴唇。惯为冰上人。兼居奇货。掉臂入朱门。掉臂入朱门。老身本姓何。奔走脚如梭。心肠千调曲。计较万般多。来往皆豪富。交游半绮罗。是非能会讲。风月善调和。作伐家家到。经营处处过。本

  • 狱中题壁·戴望舒

    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我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他怀着的深深仇恨,

  • 卷八十六·王奕清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八十六目录【起一百八字至一百十字】菩萨鬘引罗志仁击梧桐柳永夺锦标张埜折红梅杜安世吴感江城子慢【又一体】吕渭老蔡松年解佩环彭元逊杜韦嬢杜安世前调【又一体】无名氏緑意刘基

  • 卷348 ·佚名

    苏轼 宿临安净土寺 鸡鸣发余杭,到寺已亭午。 参禅固未暇,饱食良先务。 平生睡不足,急扫清风宇。 闭门群动息,香篆起烟缕。 觉来烹石泉,紫笋发轻乳。 晚凉休浴罢,衰发稀可数。 浩歌出门去,暮

  • 卷三百六十二·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六十二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八十二 瞿佑【字宗吉钱塘人以荐历仁和临安教谕陞周府右长史有存斋诗集】 春愁曲 杏雨调泥随燕嘴烟重柳条扶不起采香蝴蝶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八十五·佚名

    万历三十九年七月戊戌朔孟秋时享太庙遣公张惟贤恭代○调左坊左庶子冯有经翰林院简讨汪元极南京别衙门用吏部主事今升丁鸿阳礼部郎中张嗣诚照浮躁例工部郎中周之龙刑部郎中王廷槐姑照不及例俱降一级调外任用从吏科都给

  • 自序·彭遵泗

    史氏丹溪生憶甲申遺事而歎曰:嗟乎!自古殘忍之賊,亡甚獻忠;遭禍之烈,亦未如明季之蜀者也。蜀自獻藩啟封,世有令嗣,休養生息幾三百年;士民之庶、物力之饒,甲乎天下。其間雖經鄢藍播藺之亂,元氣猶存。故張逆一入,旋即敗歸,未大創也。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赏加布政使衔谢恩摺·丁曰健

    奏为恭谢天恩,并陈感激下忱,仰祈圣监事。   窃臣于本年五月二十日接奉军机大臣字寄,同月十一日内阁奉上谕:前因丁曰健奏剿灭彰化贼匪,全台一律安定;当经谕令丁曰健、曾元福督防各军,将余匪严加搜捕。兹据丁

  • 郭璞传·房玄龄

    郭璞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人。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当时尚书杜预对朝廷制度进行了一些增减调整,郭瑗常常予以辩驳纠正,因此以公正端方著称,后死在建平太守任上。郭璞喜好经书学术,学问渊博而有大才,但不善于语言表达,他的词

  • 唐纪三十八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下之下上元二年(辛丑、761)·司马光

    唐纪三十八 唐肃宗上元二年(辛丑,公元761年) [1]春,正月,癸卯,史思明改元应天。 [1]春季,正月癸卯(十七日)史思明改年号为应天。 [2]张景超引兵攻杭州,败李藏用将李强于石夷门。孙待封自武康南出,将会景超攻杭州,温晁据险击败之;待

  • 卷九·崔子方

    <经部,春秋类,崔氏春秋经解钦定四库全书春秋经解卷九     宋 崔子方 撰襄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仲孙蔑会晋栾黡宋华元衞甯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其言围宋彭城何前楚子郑伯伐宋宋鱼石复入于彭城矣嫌此

  • 卷第一百十八·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一百十八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十一 【经】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

  • 记胡雪岩故宅·许指严

    予此次续作西泠之游,已于湖艇再笔中,详纪游踪。今兹所作,则完全纪胡雪岩之故宅而已。七月初五星期曰,汪君来寺游散,语次及杭城近状,忽郑重言之曰:“杭城有一特殊建筑物,今将拆毁,后此更无机缘,可再睹庐山面目,盍一往观?”予询安在

  • 广雅·张揖

    中国训诂书。隋代避炀帝杨广讳,改名《博雅》,后复用原名。三国魏张揖著。张揖,字稚让,清河人,太和中为博士。著作除《广雅》外,还有《埤仓》和《古今字诂》,惜二书亡佚,仅《广雅》存于世。清王念孙有《广雅疏证》10卷

  • 逝童子经·佚名

    一卷,西晋支法度译。逝为梵语逝多之略。译曰胜。童子名。此经外,有二译,安世高译者谓之长者子制,白法祖译者谓之菩萨逝。年十六时佛至其家,逝劝母行施,佛为授记。

  • 成实论·佚名

    梵名Satyasiddhi -s/a^stra 。凡十六卷。又作诚实论。诃梨跋摩(梵Harivarman )着,鸠摩罗什于姚秦弘始十三年至十四年(411~412)间译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为成实宗之根本经典。‘成实’即‘成四谛之实’之意。论中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