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22章

【原文】

“曲则全,枉则正;窪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夫则惑(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3)。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4)。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5)。

【题解】

此章揭示老子处在新旧交替时代,常持“辞让”、“曲全”的态度,以求全身而远祸,以退为进的政治策略。

注释:

(1)傅范及景龙、敦煌、龙兴碑、诸本悉如此。河上、王弼及开元,“正”作“直”。

马王堆本甲乙本全同。惟甲本“全”讹作“金”,“正”假作“定”;乙本“枉”讹作“汪”,“敝”写作;两本“窪”均省作“洼”。苏辙《道德真经注》“惑”下有“矣”字。范应元说:“‘正’字王弼同古本,一作‘直’。”奚侗说:“全、正、盈、新为韵,以全、新韵正,盈乃音变。如《九辨》清、人、新、年、生、怜、声、鸣、征、成相韵之例。”

马王堆本甲本“定”字,亦“正”字音假。

(2)王、范与诸唐本如此。傅本无“是以”二字,作“圣人裒一,以为天下式。”马王堆本均有“是以”二字,“抱”作“执”,“式”作“牧”;“圣”字甲本假作“声”,乙本省作。按,“式”与“得”,“惑”为韵,故从今本写定,作“式”,不从马王堆本作“牧”。易顺鼎说:“式,即栻字。《广雅》:‘栻,梮也。’梮有天地,所以推阴阳,占吉凶,以枫子枣心木为之。《汉书·王莽传》‘天文即案栻于前’,即此。字亦作式。《周礼》:‘太史抱天时,与太师同车。’郑司农曰:‘大出师,则太史主抱式,以知天时,处吉凶。’此式字,即此义。”任继愈说:“式,也作栻,是古代占卜用的一种迷信工具,到汉代卖卜的人还使用它。见《史记·日者列传》。根据它转动的结果,来判断占卜的人的吉凶祸福。《老子》这里是说,‘圣人’观察天下的命运,也要用这个工具,这个工具,不是木制的式,而是用‘一’作为式(工具),这一个‘一’,就是道。”

(3)河上、王、傅、范诸通行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乙本作“不自视,故章;不自见也,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敦煌及龙兴碑,“不自见,故明”,在“不自是,故章”下。李约《道德真经新注》“不自伐,故有功”,在“不自矜,故长”下。

(4)王、傅、范及诸今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均无“天下”两字。成玄英《义疏》无“之”字;敦煌、龙兴碑及唐李荣《老子道德真经注》并无“天下”及“之”字。唐李约本及明危大有本,无“故”字。宋叶梦得《老子解》下句作“是以天下莫能争”。蒋锡昌《校诂》:“宋河上本同此。道藏河上本‘争’作‘矜’,涉上‘矜’而误。河上注:‘此言天下贤与不肖,无能与不争者争也。’可证。”

(5)王、范诸本悉如此。傅奕本“言”下有“也”字。马王堆本乙本作“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才?诚全归之”。甲本同,惟上句“之”至“几”七字损掩,下句“全”讹作“金”。景龙与道藏龙兴碑二三两句作“岂虚语”故成全而归之”。并无“也哉”二字,有“故”字,“诚”作“成”。张松如说:“他本‘成’皆作‘诚’,无‘故’字。

‘诚’谓信然,‘故’与‘固’通,亦明不虚,其义一也。今之帛书,盖作‘诚’是。”

马叙伦《校诂》:“此三句似注文。”意谓于经为衍文。今查马王堆本此三句系白文,无注,此疑可以消除。

【今译】

“受得住委曲,才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直,低洼反能盈满,凋敝反而新生,少取反而多获,贪多反而昏迷。”因此。圣人用“道”(一)作为观察天下命运的工具。不固执己见,所以事事物物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是非非判得清楚。不自我夸耀,事业才能有成就。不自高自大,才能充当首领。正因为不跟别人争夺,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过他。古时所谓“委曲反能全身”等语,难道是空话吗?其实在危难中能保全自己的人,全凭懂得这个道理。

猜你喜欢
  韓愈讀鶡冠子·鹖冠子
  节孝语录·徐积
  律吕阐微卷一·江永
  提要·汪克宽
  卷四·姚际恒
  卷四十·胡广
  卷十六·胡广
  卷十五·方苞
  日知荟说卷三·乾隆
  桓公·桓公十七年·左丘明
  卷四百二十五·佚名
  道行经不可尽品第二十六·佚名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朱棣
  恭告全国僧界文·太虚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高似孙·唐圭璋

      似孙字续古,馀姚人。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庆元五年(1199),武学博士。嘉泰三年(1203),被命知信州,放罢。开禧元年(1205),知严州,与祠禄。嘉定元年(1208),知江阴军。嘉定十七年(1224),著作偌郎。宝庆元年(1225),知处州。有疏寮小集   

  • 四集卷五十·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五十古今体九十首【戊戌六】西直门外龙见引常雩义惟寓重农况当望雨时意更殷?恭大祭三日斋预期兹还宫郊外揽麦田出土未芄芄所惧或致歉遑敢因希丰恐孤初春雪【今春自新正初十日夜雪次日复雪至

  • 外集卷十六·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外集卷十六讽喻讽赋           【周】宋 玉楚襄王时宋玉休归唐勒谗之于王曰玉为人身体容冶口多防辞出爱主人之女入事大王愿王疏之玉休还王谓玉曰玉为人身体容冶口多防辞出爱主人

  • 名山藏卷之九十八·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本行记(上)◆本行记(上)人具五常之性达之于天下也所为丧失其心而不自知者自轻其身而富贵功名之念锢之是以贤士君子专其行若夫不目书史具足至性天生是人维世道也陋巷耕凿佣贩之徒吾尤重之

  • 卷九十四上·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九十四上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匈奴传第六十四上 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师古曰以殷时始奔北边】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师

  • 三国史记卷第十一。·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一一卷新罗本纪一一零零零零新罗本纪第十一。[文圣王][宪安王][景文王][宪康王][定康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八·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八 洪武十七年十一月甲子朔,冬至,上御奉天殿受朝贺。 四川镇南等宣抚司土官必剌什用等来朝,贡方物,诏赐钞锭有差。 乙丑,上御东阁,从容谓侍臣曰:“责难之辞,人所难受,明君受之,为无难;謟谀之语,人

  • 卷十二·佚名

    (二一四)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比丘尼。名曰旷野。于其晨朝。着衣持钵。入城乞食。食讫洗钵。将欲向彼得眼林中。时魔王波旬。作是心念。瞿昙沙门。今在舍卫得眼林中。其弟子旷野比丘尼。入城乞食。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十二·澄观

    第四法性融通门者。谓真如既具过恒沙德。如所起事亦具德无尽。以真法性融通诸事故无碍也。文中二。先总。后别。总中二。一拣非中。谓理事抗行。不得事事无碍故。是知有言。须弥元不有芥子。旧来空。将空纳不有。何处

  • 中四下·元照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中四下释忏六聚法篇忏是能忏之心。六聚即所忏之罪。法谓忏之轨度。梵云忏摩此翻悔往。有言。忏悔梵华双举。准业疏云。取其义意谓不造新。忏谓止断未来非。悔谓耻心于往犯。有将忏字训首训鉴。义虽

  • 卷第一·佚名

    季总彻禅师语录卷第一侍者超祥记录住姑苏慧灯禅院于顺治甲午岁二月十六日进院山门不得其门而入纵有琼楼玉殿却被一茎草盍却苟得其门而入便能于一茎草上现出琼楼玉殿山僧到此为诸人八字打开去也拽杖便入。佛殿挺若须

  • 楚林睿禅师语录序·楚林上睿

    雪峰问德山曰从上宗乘中事学人还有分也无德山打一棒曰道甚么雪峰当时如桶底子脱岩头却道从门人者不是家珍若欲播扬大教直须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方始盖天盖地今时人类多不能效古真实悟明真实履践参学日以深知解日以广撞

  •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十七·净挺

    弟子智湛智曙编疏引万寿修水陆道场募疏梁武修水陆于金山商受诸臣并得度秦庄襄王范睢穰侯白起王剪皆乘善力出离苦趣见于世典者可考也或者谓放光弹指他狱都空何必献花酌水始名忏摩翻经吹贝乃称荐拔呜呼噫嘻非通论矣刹那

  • 宋诗纪事·厉鹗

    诗总集。清厉鹗(1692—1752)选辑。一百卷。鹗有《樊榭山房集》已著录。此集成于乾隆十一年(1746),历时二十余年。系继宋计成功《唐诗纪事》之后裒辑宋代诗歌规模最为宏大的一部著作。据厉鹗《序》称,因有感于“前明诸

  • 邃汉斋谜话·佚名

    薛风昌著,薛风昌生平不详,是论述灯谜创作技巧的专著,为第一部“谜话”,1913年。

  • 四圣悬枢·黄元御

    五卷。清黄元御撰。此书成于乾隆十八年(1753)。分为温病解、疫病解、痘病解、疹病解和伊公问等五部分。黄氏认为寒疫、温疫、痘病、疹病皆由岁气所致。小儿之痘病并非为胎毒,小儿之痘即大人寒疫。如能因其将急表发散,则

  • 太上洞神洞渊神咒治病口章·佚名

    太上洞神洞渊神呪治病口章,撰人不详。盖为唐代洞渊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言道士上口章召神役鬼,为人治病之仪法。内称人之有病灾,皆因凶神恶鬼灾星作祟, 神将吏兵星神治之。召神之法有发炉,出吏兵、

  • 煮泉小品·田艺蘅

    明代关于泉品之茶书,1卷,田艺蘅撰。汇集历代论茶与水的诗文,并分类归纳为九种水性,于1554年写成。全书一卷,是书主要记载煮茶的各种水品。书中将水品分为十类:一源泉、二石流、三清寒、四甘香、五宜茶、六灵水、七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