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原文】
“曲则全,枉则正;窪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夫则惑(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3)。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4)。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5)。
【题解】
此章揭示老子处在新旧交替时代,常持“辞让”、“曲全”的态度,以求全身而远祸,以退为进的政治策略。
注释:
(1)傅范及景龙、敦煌、龙兴碑、诸本悉如此。河上、王弼及开元,“正”作“直”。
马王堆本甲乙本全同。惟甲本“全”讹作“金”,“正”假作“定”;乙本“枉”讹作“汪”,“敝”写作;两本“窪”均省作“洼”。苏辙《道德真经注》“惑”下有“矣”字。范应元说:“‘正’字王弼同古本,一作‘直’。”奚侗说:“全、正、盈、新为韵,以全、新韵正,盈乃音变。如《九辨》清、人、新、年、生、怜、声、鸣、征、成相韵之例。”
马王堆本甲本“定”字,亦“正”字音假。
(2)王、范与诸唐本如此。傅本无“是以”二字,作“圣人裒一,以为天下式。”马王堆本均有“是以”二字,“抱”作“执”,“式”作“牧”;“圣”字甲本假作“声”,乙本省作。按,“式”与“得”,“惑”为韵,故从今本写定,作“式”,不从马王堆本作“牧”。易顺鼎说:“式,即栻字。《广雅》:‘栻,梮也。’梮有天地,所以推阴阳,占吉凶,以枫子枣心木为之。《汉书·王莽传》‘天文即案栻于前’,即此。字亦作式。《周礼》:‘太史抱天时,与太师同车。’郑司农曰:‘大出师,则太史主抱式,以知天时,处吉凶。’此式字,即此义。”任继愈说:“式,也作栻,是古代占卜用的一种迷信工具,到汉代卖卜的人还使用它。见《史记·日者列传》。根据它转动的结果,来判断占卜的人的吉凶祸福。《老子》这里是说,‘圣人’观察天下的命运,也要用这个工具,这个工具,不是木制的式,而是用‘一’作为式(工具),这一个‘一’,就是道。”
(3)河上、王、傅、范诸通行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乙本作“不自视,故章;不自见也,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敦煌及龙兴碑,“不自见,故明”,在“不自是,故章”下。李约《道德真经新注》“不自伐,故有功”,在“不自矜,故长”下。
(4)王、傅、范及诸今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均无“天下”两字。成玄英《义疏》无“之”字;敦煌、龙兴碑及唐李荣《老子道德真经注》并无“天下”及“之”字。唐李约本及明危大有本,无“故”字。宋叶梦得《老子解》下句作“是以天下莫能争”。蒋锡昌《校诂》:“宋河上本同此。道藏河上本‘争’作‘矜’,涉上‘矜’而误。河上注:‘此言天下贤与不肖,无能与不争者争也。’可证。”
(5)王、范诸本悉如此。傅奕本“言”下有“也”字。马王堆本乙本作“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才?诚全归之”。甲本同,惟上句“之”至“几”七字损掩,下句“全”讹作“金”。景龙与道藏龙兴碑二三两句作“岂虚语”故成全而归之”。并无“也哉”二字,有“故”字,“诚”作“成”。张松如说:“他本‘成’皆作‘诚’,无‘故’字。
‘诚’谓信然,‘故’与‘固’通,亦明不虚,其义一也。今之帛书,盖作‘诚’是。”
马叙伦《校诂》:“此三句似注文。”意谓于经为衍文。今查马王堆本此三句系白文,无注,此疑可以消除。
【今译】
“受得住委曲,才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直,低洼反能盈满,凋敝反而新生,少取反而多获,贪多反而昏迷。”因此。圣人用“道”(一)作为观察天下命运的工具。不固执己见,所以事事物物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是非非判得清楚。不自我夸耀,事业才能有成就。不自高自大,才能充当首领。正因为不跟别人争夺,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过他。古时所谓“委曲反能全身”等语,难道是空话吗?其实在危难中能保全自己的人,全凭懂得这个道理。
猜你喜欢 韓愈讀鶡冠子·鹖冠子 节孝语录·徐积 律吕阐微卷一·江永 提要·汪克宽 卷四·姚际恒 卷四十·胡广 卷十六·胡广 卷十五·方苞 日知荟说卷三·乾隆 桓公·桓公十七年·左丘明 卷四百二十五·佚名 道行经不可尽品第二十六·佚名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朱棣 恭告全国僧界文·太虚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