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原文】
上善若水(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3)。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4)。
夫唯不争,故无尤(5)。
【题解】
这一章,老子进一步阐述“以柔克刚”、“不争无尤”的处世哲学。
注释:
(1)诸今本皆如此。“若”字马王堆本甲本作“治”,当是“似”的音假。乙本作“如”。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利思以水为万物的根本。中国古代道家言,亦往往以“水”喻道。《管子·水地篇》:“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基也。水者地之血脉,如筋脉之通流也。”又:“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其说可与老子相参证。
(2)河上公、王弼、傅奕、范应元诸本悉如此。《御览》五十八引无“善”字。敦煌、遂州、御注、楼正、司马光、曹道冲、强思齐、李荣、室町诸本作“又不争”。马王堆本甲本“不争”作“有静”,乙本“不争”作“有争”,显有讹误。今据通行本改“有”作“不”。蒋锡昌《校诂》:“善利之普,犹好也。襄公二十八年《传》‘庆氏之马善惊’,《正义》:‘善惊,谓数惊,古人有此语。今人谓数惊为好惊,好亦善之意也。’”
(3)河上公、王弼及开元诸唐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处”作“居”,句末有“矣”字。甲本无“人”字。傅、范本“处”亦作“居”。傅本句末亦有“矣”字。今从王本作“处”,不作“居”,以别于下句“居善地”。大田晴轩说:“几,平声,近也。
《系辞》上,传曰:‘乾坤或几乎息矣。’”
(4)诸今本多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与善仁”作“予善天”。甲本作“予善信”,而阙“言善信”三字,似有讹夺。甲、乙本“政”均作“正”。王弼亦作“正”。河上、傅奕与景龙,“仁”作“人”。王、范与开元诸本皆作“仁”,今从之。地,低下的意思。《荀子·儒效篇》:“至下谓之地。”又《礼论篇》“地者,下之极也。”刘熙《释名》:“地,底也,其体底下载万物也。”渊,深的意思。《诗·燕燕》:“其心基渊。”
《传》:“渊,深也。”《太玄》:“闲中心渊也。”注:“渊,深也。”渊有静而深之义,心善渊,言其心渊静莫测也。(采朱谦之说)“正”“政”古通用,这里有行政的意思。
(5)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争”讹作“静”。河上公、王弼及诸唐本同乙本。
傅奕及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邵若愚《道德真经直解》等宋本“尤”下有“矣”字。
【今译】
最善的人(圣人)像水那样。水乐意滋长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甘心停留在众人所不愿处的地方,所以它接近于道。处世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亲爱,言谈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理,办事要像水那样灵活圆通,行动要像水那样相机而行。正因为他(圣人)像水那样与物无争,所以就没有过错。
猜你喜欢 卷七·韩婴 如天之為第八十·苏舆 卷四十四 论语二十六·黎靖德 卷七·邱濬 第六章 10·辜鸿铭 第三章 纵欲则学业无成·佚名 卷五十七·李光地 卷九·魏了翁 仪礼识误卷二·张淳 卷四十一·魏了翁 提要·刘玉汝 子张篇第十九·钱穆 诛秦第四十四·桓宽 卷一·佚名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念常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