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君子第二十四

[题解]

本题所称“君子”指天子(参见19.20注(4))。篇中章主要论述了为君之道,认为天子要统治天下。必须摒弃“刑罚怒罪,爵赏逾德,以族论罪,以世举贤”的做法,而应该“论法圣王”,“以义制事”,“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刑当罪”,“爵当贤”,只有这样,才能造成一种安定的政治局面。

[原文]

24.1“天子无妻”(1),告人无匹也。“四海之内无客礼”,告无适也(2)。“足能行,待相者然后进(3);口能言,待官人然后诏;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言而信,不虑而知,不动而功”,告至备也(4)。天子也者,势至重,形至佚,心至愈(5),志无所诎(6),形无所劳,尊无上矣。《诗》曰(7):“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8),莫非王臣。”此之谓也。

[注释]

(1)天子无妻:“妻”是“夫”的配偶,从声训的角度来说,“妻”就是“齐”的意思,即与丈夫齐等。由于天子至高无上,不能有人与他齐等,所以天子之妻称“后”而不称“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天子无妻”,而并非真的没有配偶。《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2)适(d0嫡):主。无适:《吕氏春秋·下贤》:“帝也者,天下之适也。”天子是天下的主人,所以四海之内没有人敢做他的主人而把他当客人。《礼记·郊特牲》:“天子无客礼,莫敢为主焉。”与这两句同义。(3)相者:辅助行礼的人。(4)至备:指天子的臣属极其完备。因为其臣属完备,各种事情可以全部委托群臣去干,所以能“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言而信,不虑而知,不动而功”。(5)愈:通“愉”。(6)诎:见18.5注(9)。(7)引诗见《诗·小雅·北山》。(8)率:循,顺着。滨:水边。率士之滨:沿着大地的海边,指海边以内的国土。古人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所以沿着海边而包抄,也就是指中国而言。说“率土之滨”,等于说“四海之内”,它与“普天之下”同义。

[译文]

“天子没有妻子”,是说别人没有和他地位相等的。“天子在四海之内没有人用对待客人的礼节接待他”,是说没有人做他的主人。“天子脚能走路,但一定要依靠礼宾官才向前走;嘴能说话,但一定要依靠传旨的官吏才下命令;天子不用亲自去看就能看得见,不用亲自去听就能听清楚,不用亲自去说就能取信于民,不用亲自思考就能理解,不用亲自动手就能有功效”,这是说天子的下属官员极其完备。天子权势极其重大,身体极其安逸,心境极其愉快,志向没有什么受挫折的,身体没有什么可劳累的,尊贵的地位是无以复加的了。《诗》云:“凡在苍天覆盖下,无处不是天子的土地;从陆地到海滨,无人不是天子的臣民。”说的就是这个啊。

[原文]

24.2圣王在上,分义行乎下,则士大夫无流淫之行,百吏官人无怠慢之事,众庶百姓无好怪之俗,无盗贼之罪,莫敢犯上之禁(1)。天下晓然皆知夫盗窃之不可以为富也(2),皆知夫贼害之不可以为寿也,皆知夫犯上之禁不可以为安也;由其道,则人得其所好焉;不由其道,则必遇其所恶焉。是故刑罚綦省而威行如流,世晓然皆知未为奸则虽隐窜逃亡之由不足以免也(3),故莫不服罪而请。《书》曰:“凡人自得罪(4)。”此之谓也。

[注释]

(1)敢:《集解》误为“取”,据宋浙本改。“犯”字下《集解》有“大”字,据《群书治要》卷三十八引文删。(2)“之”下《集解》有“人”字,据《群书治要》卷三十八引文删。下句同。(3)由:通“犹”,还。(4)引文见《尚书·康诰》,但此文为断章取义之辞,其文字和意义与《尚书》不尽相同。

[译文]

圣明的帝王在上,名分、道义推行到下面,那么士大夫就不会有放肆淫荡的行为,群臣百官就不会有懈怠傲慢的事情,群众百姓就不会有邪恶怪僻的习俗,不会有偷窃劫杀的罪行,没有人敢触犯君主的禁令。天下的人明明白白地都知道盗窃是不可能发财致富的,都知道抢劫杀人是不可能获得长寿的,都知道触犯了君主的禁令是不可能得到安宁的;都知道遵循圣明帝王的正道,就每人都能得到他所喜欢的奖赏;如果不遵循圣明帝王的正道,那就一定会遭到他所厌恶的刑罚。所以刑罚极少用而威力却像流水一样扩展出去,社会上都明明白白地知道为非作歹后即使躲藏逃亡也还是不能够免受惩罚,所以无不伏法认罪而主动请求惩处。《尚书》说:“所有的人都自愿得到惩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原文]

24.3故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爵当贤则贵,不当贤则贱。古者刑不过罪,爵不逾德,故杀其父而臣其子,杀其兄而臣其弟。刑罚不怒罪(1),爵赏不逾德,分然各以其诚通(2)。是以为善者劝,为不善者沮;刑罚綦省而威行如流,政令致明而化易如神(3)。传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4)。”此之谓也。

[注释]

(1)怒:多,超过的意思。参见《广雅·释诂》、《方言》。(2)通:上行下达,贯彻实行。(3)致:同“至”,极。易:通“施”(y@易),蔓延。与上句“行”近义。(4)引文见《尚书·吕刑》。庆:善。兆:数量单位。古代下数以十万为一亿,十亿为一兆;中数以万万为一亿,万亿为一兆;上数以亿亿为一兆。此极言其多。赖:依靠。也可解为“利”、“受惠”。

[译文]

所以刑罚与罪行相当就有威力,和罪行不相当就会受到轻忽;官爵和德才相当就会受人尊重,和德才不相当就会被人看不起。古代刑罚不超过犯人的罪行,官爵不超过官员的德行,所以杀了父亲而让儿子做臣子,杀了哥哥而让弟弟做臣子。刑律的处罚不超过犯人的罪行,官爵的奖赏不超过官员的德行,分明地各自按照实际情况来贯彻执行。因此做好事的人受到鼓励,干坏事的人得到阻止;刑罚极少用而威力像流水一样扩展出去,政策法令极明确而教化像神灵一样蔓延四方。古书上说:“天子一个人有了美好的德行,亿万人民就能靠他的福。”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原文]

24.4乱世则不然。刑罚怒罪,爵赏逾德,以族论罪,以世举贤。故一人有罪而三族皆夷(1),德虽如舜,不免刑均,是以族论罪也。先祖当贤(2),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列从必尊,此以世举贤也。以族论罪,以世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诗》曰(3):“百川沸腾,山冢崒崩(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5),哀今之人,胡憯莫惩(6)?”此之谓也。

[注释]

(1)故:犹“夫”。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2)当:通“尝”,曾经。(3)引诗见《诗·小雅·十月之交》。(4)冢(zh%ng肿):山顶。崒:通“碎”。(5)以上四句暗喻民怨沸腾,统治集团分崩离析,上下等级地位发生了变易。(6)胡:何,为什么。憯(c3n惨):助词,曾,乃。惩:警戒。

[译文]

混乱的时代就不是这样。刑律的处罚超过了犯人的罪行,官爵的奖赏超过了官员的德行,按照亲属关系来判罪,根据世系来举用贤人。一个人有了罪而父、母、妻三族都被诛灭,德行即使像舜一样,也不免受到同样的刑罚,这是按照亲属关系来判罪。祖先曾经贤能,后代的子孙就一定显贵,行为即使像夏桀、商纣王一样,位次也一定尊贵,这是根据世系来举用贤人。按照亲属关系来判罪,根据世系举用贤人,即使想没有祸乱,办得到吗?《诗》云:“很多河流在沸腾,山峰碎裂往下崩,高高的山崖成深谷,深深的峡谷成山陵。可哀当今的执政者,为什么竟然不警醒?”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原文]

24.5论法圣王,则知所贵矣;以义制事,则知所利矣。论知所贵,则知所养矣;事知所利,则动知所出矣。二者,是非之本、得失之原也。故成王之于周公也(1),无所往而不听,知所贵也。桓公之于管仲也(2),国事无所往而不用,知所利也。吴有伍子胥而不能用(3),国至于亡,倍道失贤也。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故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此先王之道也。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4);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5);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故仁者,仁此者也(6);义者,分此者也(7);节者,死生此者也;忠者,惇慎此者也(8);兼此而能之,备矣;备而不矜,一自善也,谓之圣。不矜矣,夫故天下不与争能而致善用其功。有而不有也,夫故为天下贵矣。《诗》曰(9):“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

[注释]

(1)故:犹“夫”。成王:见7.4注(7)。周公:见5.4注(3)。(2)桓公:见7.1注(4)。管仲:见7.2注(2)。(3)伍子胥:见13.2注(8)。(4)流:通“留”。(5)施:恩惠。行:赐,给予。悖:谬误。(6)仁:爱。此:指“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等“先王之道”。(7)分(f8n奋):职分,这里用作意动词。(8)惇(d&n敦):忠厚,诚实。慎:真诚。参见《尔雅·释诂》。(9)以下参见10.20末注。

[译文]

议论效法圣明的帝王,就知道什么人是应该尊重的了;根据道义来处理事情,就知道什么办法是有利的了。议论时知道所要尊重的人,那就会懂得所要修养的品德了;做事时知道有利的办法,那么行动时就会懂得从什么地方开始了。这两个方面,是正确与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成功与失败的根源。周成王对于周公,没有什么方面不听从,这是懂得了所要尊重的人。齐桓公对于管仲,凡是国家大事没有什么方面不听从,这是懂得了有利的办法。吴国有了伍子胥而不能听从他,国家落到灭亡的地步,是因为违背了正道失掉了贤人啊。所以使圣人尊贵的君主能称王天下,使贤人尊贵的君主能称霸诸侯,尊敬贤人的君主可以存在下去,怠慢贤人的君主就会灭亡,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崇尚贤士,使用能人,使高贵的和卑贱的有等级的区别,区分亲近的和疏远的,按照次序来安排年长的和年幼的,这就是古代圣王的正道。崇尚贤士、使用能人,那么君主就会尊贵而臣民就会安宁;高贵的和卑贱的有了等级差别,那么命令就能实行而不会滞留;亲近的和疏远的有了分别,那么恩惠就能正确赐予而不会违背情理;年长的和年幼的有了次序,那么事业就能迅速成功而有了休息的时间。讲究仁德的人,就是喜欢这正道的人;讲究道义的人,就是把这正道当作职分的人;讲究节操的人,就是为这正道而献身的人;讲究忠诚的人,就是忠厚真诚地奉行这正道的人;囊括了这仁德、道义、节操、忠诚而全能做到,德行就完备了;德行完备而不向人夸耀,一切都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德行,就叫做圣人。不向人夸耀了,所以天下的人就不会和他争能,因而他就能极好地利用人们的力量。有了德才而不自以为有德才,所以就被天下人尊重了。《诗》云:“善人君子忠于仁,坚持道义不变更。他的道义不变更,四方国家他坐镇。”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猜你喜欢
  卷五 曲礼下第二·郑玄
  近思録集注卷十三·江永
  不要卖弄小聪明·孔子
  《易经》·皮锡瑞
  洪范正论卷三·胡渭
  第十一章 4·辜鸿铭
  第三十三卦:《唏卦》·佚名
  第1章·老子
  隐公·隐公十一年·左丘明
  答李子宽问·太虚
  论陈独秀自杀论·太虚
  告日本四千万佛教徒·太虚
  中国佛教会整理委员会之诞生·太虚
  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佚名
  中观论卷第四·龙树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零四·彭定求

        卷404_1 【夜闲(此后并悼亡)】元稹   感极都无梦,魂销转易惊。风帘半钩落,秋月满床明。   怅望临阶坐,沉吟绕树行。孤琴在幽匣,时迸断弦声。   卷404_2 【感小株夜合】元稹   纤干未盈把,高条才过眉。不禁

  • 璇玑图诗读法卷下·康万民

    附増第三图读法一自诗兴起于中心一句各顶字倒换互旋八靣分读七言四句诗兴感逺殊浮沈始终曜观华繁殷苏作兴感昭恨神玑明别改知识深诗兴之识深【读法具前】始终之恨神玑明之浮沈苏作之繁殷图怨之知麟平端之思钦璇诗之如

  • 第五场·老舍

    时间 前场后数分钟。地点 妇女商店。人物 群众若干(越多越好) 卫 母 金 智余志芳 宋玉娥 卫大嫂 王二婶 男 甲男 乙 唐经理 店员甲 男 丙 店员乙余 母 李大嫂 老 尤 小吴 宋爷爷齐凌云 郑书记

  • 《词综》(卷三十一 补 人)·朱彝尊

    (六十九首)宋词水调歌头沧浪亭苏舜饮潇洒太湖岸,淡泞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氵弥间。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

  • 列传第二十一·李延寿

    李灵 曾孙元忠 浑 弟子璨 璨曾孙德饶 公绪 李顺 玄孙元操 李孝伯 兄孙谧 谧弟子士谦 李裔 子子雄 李义深 弟幼廉李灵,字武符,赵郡平棘人也。父勰,字小同,恬静好学,有声赵、魏间。道武平中原,闻其已亡,哀惜之,赠宣威将军、兰陵

  • 卷四十七 志二十二·赵尔巽

      ◎时宪三   康熙甲子元法上上卷述立法之原,中卷志七政恒星之顺轨,下卷志诸曜相距之数。   日躔立法之原:   一,求南北真线以正面位。用方案极平,作圜数层,植表于圜心取日影。识表末影切圜上者,视左右两点同在一圜

  • 外篇 史官建置第一·刘知几

      夫人寓形天地,其生也若蜉蝣之在世,如白驹之过隙,犹且耻当年而功不立,疾没世而名不闻。上起帝王,下穷匹庶,近则朝廷之士,远则山林之客,谅其于功也名也,莫不汲汲焉,孜孜焉。夫如是者何哉?皆以图不朽之事也。何者而称不朽乎?盖书

  • 卷之二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九五六 军机大臣奏呈挖补《通鉴纲目续编》并分送有关人员遵办片·佚名

    九五六 军机大臣奏呈挖补《通鉴纲目续编》并分送有关人员遵办片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四日据尚书房交到挖补《通鉴纲目续编》共八部,臣等谨将一部呈览。现在朱椿启程回任,卽遵旨交与一分,又令顺道带往湖北交姚成烈一分,又交

  • 渚宫旧事卷一·余知古

    (唐)余知古 撰○周代上鬻熊为周文王师成王即位封其孙熊绎于楚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枝江是】后六世熊渠立封长子康为句亶王治江陵康死国絶熊渠之后数世至文王熊赀始大遂都郢今江陵北郢城纪城是也后九世昭王避敌迁鄀恵王

  • 157.颜杲卿骂贼·林汉达

    在这个危急的时刻,首先起来打击叛军的是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gǎo)卿。颜杲卿本来是安禄山的部下。安禄山发动叛乱以后,颜杲卿就准备反抗。叛军到了藁城(在今河北省,藁音gǎo)的时候,颜杲卿已经招募了一千多名壮士。他知道

  • 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孟子

    一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

  • 卷二十三·程公说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二十三   宋 程公説 撰书五天文书易系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日月星辰之象见乎上而吉凶应乎下圣人因而象之盖自庖牺氏之王天下仰观象于天至帝颛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天人之际备矣尧

  • 卷五·熊过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明志録卷五    明 熊过 撰僖公名申庄公子子般闵庶兄也在位三十三年谥法小心畏忌曰僖元年春王正月不书即位于先君之年也齐师【桓】宋师【桓】曹师【昭】次于聂北救邢先言次而後言救为次言故也将

  • 第15章 丧服小记·戴圣

    父死,孝子在小敛以后成服以前要用麻括发。母死小敛以后也要用麻括发,但未至成服就改为用免束发。,孝子在女人服齐衰,头上要戴柞木做的丧笋,腰部要缠麻带,就这样一直到服丧期满。男子的冠,相当于女人的异;小敛以后,男子用“免”

  • 序 经 题·太虚

      本经为诸经之王,以显示唯一佛乘故,以显示唯一佛乘、即具足无量方便乘故。今欲开阐是经妙义,宜备有古德之注释以为参究之资。唐窥基大师所撰妙法莲华经玄赞,群流宗仰。兹于演讲妙法莲华经之时,即假玄赞以为敷陈经义之佐

  • 佛说佛印三昧经·佚名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时摩诃比丘僧万二千人皆阿罗汉。时诸菩萨有四百亿万人。皆贤者如弥勒辈也。及八方上下诸菩萨。稍增无央数不可复计。皆飞到佛所。前以头面著佛足。起绕佛七匝却坐。上下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四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四卷广说诤论凡二十科 第一释于一名法说无量名一义无量名无量义说无量名乃至第一义中说世谛等 不为五种人说五种法谓不为悭者赞布施等 广释所以语魔王云过三月当涅槃缘起 第二释我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