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序 经 题

  本经为诸经之王,以显示唯一佛乘故,以显示唯一佛乘、即具足无量方便乘故。今欲开阐是经妙义,宜备有古德之注释以为参究之资。唐窥基大师所撰妙法莲华经玄赞,群流宗仰。兹于演讲妙法莲华经之时,即假玄赞以为敷陈经义之佐。

  “玄赞”盖闻至觉权真,乘物机而诞迹,灵枢擅妙,应群品以扬筌。振融山而秀大千,腾委海而津八万。 佛觉无上,故曰至觉。权衡真界,故曰权真。以极灵之枢机,擅无方之妙用;盖随众生之机而表示应身之迹,应群品之求而标举求道之方耳。筌者、求鱼之筌,喻求道之具。融山、融金之山,喻法身也。委海、犹言无量智慧功德海之海,喻诸法之所归聚也。津、梁也,济也。八万、施八万四千法门,随处兴起而度人以八万四千法门也。以上标如来一乘实相之总体用。

  “玄赞”叆慈云而广庇,骤法雨以遐清,滋两木之分华,润三草之殊茂。然以幼商倦于绵险,始循诱于化城,稚子玩于羬轩,竟照普于犪驾。叆叇、云出貌。骤、普遍广大之义。慈云广庇,喻佛恩之加被。法雨遐清,喻佛法之遍及。两木、即本经药草喻品中所说之大树、小树:小树、喻界内之菩萨,大树、喻界外之大菩萨也。三草、即上中小三药草:上喻菩萨,中喻声闻、缘觉,小喻人、天也。幼商、喻初发心不定种性人,以恒畏大乘法之绵远艰险也。化城、即本经化城品所说之化城,指小乘涅槃,为佛所化现之方便城,慰小乘人使暂休息而实非究竟寂场也。羬轩、即羊车,喻小乘。犪驾、即牛车,喻大乘也。言佛法既兴,菩萨──大乘人既已发心,而人、天、声闻、缘觉诸小乘并蒙沾润。惟佛以初发心人易于倦怠,故先以涅槃之化城诱之。小乘人局于果地,故须以大乘之牛车进之,以上明一乘实相之境,并冀一切众生了然于权实,而能舍权趋实以跻于无上涅槃也。

  “玄赞”由是摧十军之圣后,解髻上之明珠;建八谛之医王,授掌中之妙药。军、指魔军。即众生心中之欲魔、愁魔、饥渴魔、渴爱魔、睡眠魔、怖畏魔、疑魔、食毒魔、利养魔、名闻自高魔之十种烦恼魔也。圣后、犹言圣王。谓佛为摧破上十种魔军之圣王也。解髻上明珠为赏,喻以此妙法莲华经开示众生也。八谛、即四真谛、四俗谛,谓以此经利益众生,如寿量品所说医王授药喻也。此明一乘实相之行、果。以上总叙分叙一经之纲宗。

  “玄赞”藻掞众筌之表,邃轶百宗之外。笼七地而孤荣九分,冠五乘而独颖千古。文藻超众筌之上,颂教妙也。深邃出百宗之外,颂理妙也。地、谓菩萨地位,七地者、自种性地、解行地以上有七。至八地以上,念念不退,即为行不退地。迨于佛果即究竟地也。九分、与十二分教同,以文字关系故略称九分。言此经义笼七地,独标九分,颂行、果妙也。五乘虽殊,实皆以此一乘为究竟,故此经为五乘之冠冕,而特超去来今三际也。以上赞扬经旨玄妙。

  “玄赞”大矣哉!扬一实而包总太虚,振两权而遗罗万象,岂可以溟渤类其深旨,妙高方其峻躅者乎!大之名对小而立,故此教义大不足以喻之,兹第强赞为大耳。一实、即一法,即一真实不虚之法。包括无外,总持无遗,明法体之大也。权、谓权门。振落两种权门,而万相空空无不息寂而见为遗弃。振发两种权门,而万相森森无不显现而见为包罗──喻法用之大也。以是之故,溟海不足喻其深,须弥不足拟其峻矣。妙高、即须弥山也。以上叙经宗竟。

  “玄赞”首称妙法莲华经者,藻宏纲之极唱,旌一部之都名。序品第一者,镜义类之鸿标,显异筌之别目。对他经而言,则此妙法莲华经为极唱。就本经而言,则此妙法莲华四字为都名。而序品第一,则又兼总题、别题之义也。以上总叙经题及序品竟。

  “玄赞”法含持轨,绾群祥以称妙。华兼秀发,总众美而彰莲。体业俱陈,法喻双举,半满之途已晓,取舍之路方著。法界之法性法相,无论有佛无佛,自性常住。佛以方便善巧开示安立,为使众生了解。若知一切诸法无不为佛境界所摄,即知佛智无不融满遍照,总摄群相。以是之故,称为妙法。秀、秀出也。发、开敷也。莲之为法,在污不染,具足众美,故以莲为赞。盖妙法者举其法,莲华者彰其喻也。以上释别题妙法莲华四字竟。

  “玄赞”经者,为常、为法、是摄、是贯。常则道轨百王,法乃德模千叶,摄则集斯妙理,贯又御彼庸生:庶令毕离苦津,终登觉岸。经具四义。轨、率由也。千叶、千世也。摄贯二义,明此经集妙理之大成,陶庸愚而无外也。以上分叙经题竟。

  “玄赞”序者、由也,始也。陈教起之因由,作法兴之渐始。品者、类也,别也。区玄旨而异类,派幽筌而汇别。第者、次也,居也。一者、极也,首也。经有二十八品。条贯真宗,此品次居极首,故名第一。义如本文。以上序经题竟。


猜你喜欢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四·佚名
  卷第十四·佚名
  卷第三十七(优婆塞部)·宝唱
  华译提婆菩萨所著书述要·太虚
  不净观颂并序·省庵
  释氏稽古略卷一·觉岸
  語錄卷下·铁壁慧机
  卷第八(自行菩萨部第一)·宝唱
  卷二百六十六·佚名
  卷六·水鉴慧海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舍利记·印光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受阴十魔·印光
  净土圣贤录续编卷二·胡珽
  弥沙塞五分戒本·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八·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张耒·唐圭璋

      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生于至和元年(1054)第进士。元祐元年(1086),以试太学录召试,授秘书省正字。仕至起居舍人。以直龙图阁知润州。绍圣中,谪监黄州酒税。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坐元祐党,复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寻得自便

  • 卷十八·冯惟讷

    <集部,总集类,古诗纪>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十八     明 冯惟讷 撰 汉第八 乐府古辞 杂歌謡辞 歌辞 平城歌 【汉书曰高祖自将兵三十二万击韩王信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围帝於白登七日汉兵

  • 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四·赵尔巽

      丁宝桢 李瀚章 杨昌濬 张树声 弟树屏 卫荣光 刘秉璋 陈士杰 陶模 李兴锐 史念祖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人。咸丰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母丧里居,遵义杨隆喜反,斥家财募壮士八百捍乡里,战始不利,继获大胜。服阕,会苗、

  • 卷一·王明清

    挥麈三录●卷一○孝宗登真如寺钟楼佛宇挂钟之阁,多虚其中,盖欲声之透彻也。孝宗潜跃,在幼岁时,偶至秀州郡城外真如寺,登钟楼游戏,而僧徒先以蘧藤覆空处,上误履其上,遂并坠焉。旁观之人,失色无措,亟往视之,乃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八·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赵清献公抃爱直之碑 苏轼故太子少师清献赵公既薨之三年其子■〈山几〉除丧来告于朝曰先臣既塟而墓隧之碑无名与文无以昭示来世敢以请天子曰嘻兹予先正以惠术扰民如郑子产以忠言摩上如晋叔向乃以爱直名其

  • 书籍简介·应廷吉

    本书(一册六六面三九六○○字)分二卷,应廷吉撰。廷吉本名喜臣,浙江慈谿人;书题「慈谿应喜臣著」,盖有所避也(「南疆绎史」作鄞县人,误)。明祟祯戊辰(元年),成进士(「小腆纪传」作天启丁卯,并误),授砀山知县。南都立,擢淮安推官,赴扬督师

  • 卷五十七 蜀书十二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陈寿

    (虞翻传、陆绩传、张温传、骆统传、陆瑁传、吾粲传、朱据传)虞翻传,虞翻,字仲翔,会稽郡余姚县人,会稽太守王朗任用他为功曹。孙策征讨会稽,虞翻当时正遭父丧,他披麻戴孝来到郡府门前,王朗想迎接他进府,虞翻于是脱去孝服进去拜见

  • 契丹传·欧阳修

    契丹,本是东胡族人,其祖先被匈奴所破,退保鲜卑山。魏时青龙年间,部落酋长比能稍有不驯,被幽州刺史王雄所杀,部落衰微,逃至潢水之南,黄龙之北。至后魏时,自称契丹。地处离京师东北五千多里。东接高丽,西连奚,南挨营州,北靠....、室

  • 卷三·沈枢

    <史部,史钞类,通监总类> 钦定四库全书 通监总类卷三      宋 沈枢 撰赠諡门 晋明帝赠周札卫尉 太寜三年赠故谯王丞甘卓戴渊周顗虞望郭璞王澄等官周札故吏为札讼寃尚书卞壼议以为札守石头开门延寇不当赠諡司

  • 钱粮例·佚名

    目录 正杂钱粮不许抵兑 分别开报雨水粮价 各属粮价,设立书役,确按市值据实折报,由府州汇造总册送司核办 各属应完钱粮议立定章例册 正杂钱粮不许抵兑 一件请严抵解之积习,以清款目,以重帑项事。乾隆四十年三月初八日,布政使

  • 第二十二卦 贲 山火贲 艮上离下·佚名

    贲:亨。 小利有所往。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象曰:舍车而徒,义弗

  • 孟子集疏卷十一·蔡模

    宋 蔡模 撰告子章句上【凡二十章】告子曰性犹杞栁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栁为桮棬【桮音杯棬丘圆反○性者人生所禀之天理也栁柜栁桮棬屈木所为若巵匜之属告子言人性本无仁义必待矫揉而后成如荀子性恶之说也】

  • 卷十三·沈廷芳

    <经部,五经总义类,十三经注疏正字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十三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诗桧羔裘诂训传第十三○音义荥波之南【荥毛本误从木下同】是子男之国【男误南】周武王封之于济洛河颍之间爲桧子【颍毛本误

  • 成公·成公十一年·左丘明

    【经】十有一年春王三月,公至自晋。晋侯使郤犨来聘,己丑,及郤犨盟。夏,季孙行父如晋。秋,叔孙侨如如齐。冬十月。【传】十一年春,王三月,公至自晋。晋人以公为贰于楚,故止公。公请受盟,而后使归。郤犨来聘,且莅盟。声伯之母不聘

  • 显扬圣教论 第七卷·无著

    显扬圣教论 第七卷无著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摄净义品第二之三论曰。学十二种分别者。一差别分别。二生起分别。三转异分别。四能治所治分别。五能引胜生定胜分别。六顺法分别。七补特伽罗分别。八下中上

  • 序·济悟

    嘉兴大藏经 鹤峰禅师语录序戒公编其本师鹤峰和尚语录三造安山觅序。初却之以不文。次却之以隐。再却之以疾。戒公曰先师行履所重敦朴。非老叔之真实语不足以光。先师虚文何益。况现坐道场者。往往以声势凌人。且无

  • 十方千五百佛名经·佚名

    又名《贤劫十方千五百佛名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译者不详。原著上、下两卷,或合为一卷。北图有闰75等十号,英、法、俄、日等亦有收藏,共约十八号。有的卷子佛名前无“南无”字样。上述诸卷除北闰75首尾完具外,大多有残

  • 中阴经·佚名

    二卷,姚秦竺佛念译。佛入中阴放大光明,集一切中阴之众生,说大乘之法,其中,初品佛与弥勒菩萨论中阴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