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春秋传卷十三

宋 胡安国 撰

僖公下

【戊襄王十子九年】二十有七年【晋文三齐孝十卒卫成二蔡庄十三郑文四十曹共二十陈穆十五桓四宋成四秦穆二十七楚成三十九】

春子来朝

夏六月庚寅齐侯昭卒音注【孝公卒弟昭公潘立】

秋八月乙未葬齐孝公

乙巳公子遂帅师入

冬楚人陈侯蔡侯郑伯许男围宋音注【楚序诸侯上而称人嫌予楚以伯也】

十有二月甲戌公会诸侯盟于宋

【楚称人贬也宋公先代之后作賔王家非有篡弑之恶楚人无故搂诸侯以围之何名也故黜而称人以着其罪诸侯信蛮荆伐中国独无贬乎人楚子所以人诸侯也公与楚结好故往会盟其地以宋者宋方见围无嫌于与盟而公之罪亦着矣】音注【信音申好去声与音预】

【己襄王二丑十年】二十有八年【晋文四齐昭公潘元年衞成三蔡庄十四郑文四十一曹共二十一陈穆十六卒桓五宋成五秦穆二十八楚成四十】

春晋侯侵曹晋侯伐衞音注【晋文公始图霸自此至践土凡五书晋侯予晋以霸也】

【按左氏初公子重耳之出亡也曹衞皆不礼焉至是侵曹伐衞再称晋侯者讥复怨也春秋之时用兵者非怀私复怨则利人土地耳诗云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不忮则能惩忿不求则能窒欲然后贪愤之兵亡矣或曰曹衞背盟从楚于是乎致武奚为不可曰楚人搂诸侯以围宋陈蔡郑许举兵而同会鲁公与会而同盟楚虽得曹新昏于衞然其君不在会其师不与围以方诸国不犹愈乎又况卫已请盟而晋人弗之许也书曰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文公能忍于奄竖里鳬须矣何独不能忍于曹衞乎再称晋侯者甚之也下书楚人救衞则讥晋深矣春秋责备贤者而乐与人改遏责备贤者故再称晋侯乐与人改过故卫已请盟不当拒而絶之也】音注【重直龙反行去声忮之防反乐音洛】

公子买戍衞不卒戍刺之音注【公子买鲁大夫○内杀大夫皆书刺按左氏买为楚戍衞楚人救衞不克公惧于晋杀买以説焉谓楚人曰不卒戍也内杀大夫称刺者若曰刺审其情与众弃之而专杀之罪则一耳周官有三刺一刺曰讯羣臣再刺曰讯羣吏三刺曰讯万民刺未有书其故者而以不卒戍刺之则知买为无罪矣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今乃杀无罪之主将以苟説于强国于是乎不君矣故特书其故以贬之也】音注【将去声】

楚人救衞

三月丙午晋侯入曹执曹伯畀宋人音注【畀与也畀宋怒楚使战也古者觌文匿武修其训典序成而不至于是乎有攻伐之兵故孟子谓万章曰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曹伯嬴者未狎晋政莫知所承晋文不修词令遽入其国旣执其君又分其田暴矣欲致楚师与之战而以曹伯畀宋人谲矣虽一战胜楚遂主夏盟举动不中于礼亦多矣徒乱人上下之分无君臣之礼其功虽多道不足尚也故曰五伯三王之罪人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音注【中去声分扶问反】

夏四月己巳晋侯齐师宋师秦师及楚人战于城濮楚师败绩音注【城濮衞地】

【楚称人贬也战而言及主乎是战者也当是时晋师避楚三舎请战者得臣也而经之书及何以在晋得臣虽从晋师然初告于晋曰请复衞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是未有必战之意也及先轸献谋许曹衞以携其党拘宛春以激其怒而后得臣之意决矣故楚虽请战而及在晋侯诛其意也荆楚恃强凭陵诸夏灭黄而霸主不能恤败徐于娄林而诸大夫不能救执中国盟主而在会者不敢与之争今又戍谷逼齐合兵围宋战胜中国威动天下非有城濮之败则将南折而入楚矣宜有美辞称其绩而春秋所书如此其畧何也仁人明其道不计其功正其义不谋其利文公一战胜楚遂主夏盟以功利言则高矣语道义则三王之罪人也知此説则曾西不为管仲而仲尼孟子虽老于行而不悔其有以夫】

楚杀其大夫得臣

【按左氏晋师旣克曹衞楚子入居于申使申叔去谷使子玉去宋曰晋侯在外十九年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其可废乎子玉使伯棼请战楚子怒少与之师惟西广东宫舆若敖之六卒实从之而不止也子玉从晋师文公退三舍辟之楚众故正子玉不可战于城濮楚师败绩夫得臣信有罪矣而楚子知其不可敌不能使之勿敌而少与之师又以一败杀之是以师为重而弃其将以与之也是晋再克而楚再败也故称国以杀而不去其官以仲尼书郑弃其师与楚杀得臣之事观之可为来世之永鉴矣】音注【广古旷反将去声】

衞侯出奔楚

【诸侯失国出奔未有不名若衞侯何以不名著文公之罪也衞侯失守社稷背华卽夷于文公何罪乎衞之祸文公为之也初齐晋盟于敛盂衞侯请盟晋人不许是塞其向善之心虽欲自新改辙而其道无由也高帝一封雍齿而功臣不竞世祖烧弃文书而反侧悉安使文公释怨许衞结盟南向诸侯弃楚而归晋矣忿不思难惟怨是图必使衞侯窜身无所奔于荆蛮归于京师兄弟相残君臣交讼谁之咎也夫心不外者乃能统大众智不凿者乃能处大事文公欲主夏盟取威定霸而举动烦扰若不胜任者惟凿智自私而心不广也春秋于衞侯失国出奔不以其罪名之而重文公之咎葢端本议刑责备贤者之意也】

五月癸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衞子莒子盟于践土音注【践土郑地】

【践士之会天王下劳晋侯削而不书何也周室东迁所存者号与祭耳其实不及一小国之诸侯晋文之爵虽曰侯伯而号令天下几于改物实行天子之事此春秋之名实也与其名存实亡犹愈于名实俱亡是故天王下劳晋侯于践土则削而不书去其实以全名所谓君道也父道也晋侯以臣召君则书天王狩于河阳正其名以统实所谓臣道也子道也而天下之大伦尚存而不灭矣衞侯奔楚不书名者未絶其位也叔武受盟而称衞子者立以为君也此见圣人深罪晋文报怨行私专权自恣废置诸侯之意】

陈侯如会

公朝于王所音注【书朝王始此此先朝王而后盟是以天子与斯盟也书盟而后朝春秋不以天子与肵盟之辞也】

【朝不言所言所非其所也朝于庙礼也于外非礼也有虞氏五载一巡守羣后四朝周制十有二年王乃时巡诸侯各朝于方岳亦何必于京师于庙然后为礼乎古者天子巡守于四方有常时诸侯朝于方岳有常所其宫室道途可以预修故民不劳其共给调度可以预备故国不费今天王下劳晋侯公朝于王所则非其时与地矣自秦而后巡游无度至有长吏以仓卒不办被诛民庶以烦劳不给生厌盖春秋之义不行故也然则天子在是其可以不朝乎天子在是而诸侯就朝礼之变也春秋不以诸侯就朝为非而以王所非其所为贬正其本之意也】音注【守音狩下同共音供】

六月衞侯郑自楚复归于衞衞元咺出奔晋音注【元咺衞大夫咺况晚反】

【衞侯失国出奔则不名复归得国何以名杀叔武也叔武者衞侯之弟也晋文公有憾于衞侯而不释怨于是逐衞侯立叔武叔武辞立而他人立则恐衞侯之不得反也于是已立乎其位始反衞侯衞侯得反而疑其弟则曰叔武篡我元咺争之曰叔武无罪衞侯不信其言终杀叔武是不念鞠子哀而以争国为心乱民彝灭天理其为罪大矣此其所以名也元咺由是走之晋而讼其君然衞侯初归则称复再归何以不称复乎春秋立法甚严而待人以恕郑之初归虽杀叔武旣名之矣犹意其或出于误而能革也是以称复及其再归又杀元咺及公子瑕则是终以争国为心长恶不悛无自艾之意矣是以不称复其曰归于衞者易辞也诸侯嗣故称复者继之也不称复者絶之也而国非其国矣】

陈侯欵卒音注【穆公卒子共公朔立】

秋伯姬来音注【庄公女归宁曰来】

公子遂如齐

冬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陈子莒子邾子秦人于温音注【温畿内国为狄所灭者】

天王狩于河阳音注【晋侯召王以诸侯见是先狩而后会也春秋先书会后书狩者书狩而后会是以天子与斯会也先书会后书狩春秋不以天子与斯会之辞也河阳卽温晋地也】

【按左氏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仲尼曰以臣召居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以尊周而全晋也啖助谓以常礼言之晋侯召君名义之罪人也其可训乎若原其自嫌之心嘉其尊王之意则请王之狩忠亦至焉故夫子特书狩于河阳所谓原情为制以诚变礼者也夫践土之会王实自往非晋罪也故为王讳而足矣温之会晋则有罪而其情顺也故旣为王讳之又为晋解之于以见春秋忠恕也】

壬申公朝于王所

晋人执衞侯归之于京师

衞元咺自晋复归于衞

【其言归之于者执不以正之辞也古者君臣无狱诸侯不专杀为臣执君故衞侯不名而元咺称复大夫不世其称复絶之也自晋者晋有奉焉因其力也归者易辞以文公为之主故其归无难而方伯之罪亦明矣是以执而称人不得为伯讨也】音注【易去声】

诸侯遂围许

【诸侯比再会天子再至皆朝于王所而许独不会以其不臣也故诸侯围许按古者巡狩诸侯各朝于方岳今法天子行幸三百里内亦皆问起居许距河阳践土近矣而可以不会乎其称遂继事之辞也】音注【比毗至反】

曹伯襄复归于曹遂会诸侯围许

【曹伯襄何以名其归之道非所以归也晋侯有疾使其竖侯獳货筮史曰以曹为解晋侯恐于是反曹伯夫以赂得国而春秋名之比于失地灭同姓之罪以此知圣人严于义利之别以正性命之理其説行而天下定矣岂曰小补之哉】

【庚襄王二寅十一年】二十有九年【晋文五齐昭二衞成四蔡庄十五郑文四十二曹共二十二陈共公朔元年桓六宋成六秦穆二十九楚成四十一】

春介葛卢来音注【介东夷国葛卢介君名也介始见经】

公至自围许

夏六月会王人晋人宋人齐人陈人蔡人秦人盟于翟泉音注【翟泉洛阳城内地】

【按左氏公会王子虎晋狐偃宋公孙固齐国归父陈辕涛涂秦小子憖盟于翟泉则皆列国之贵大夫与王子而公与会也其贬而称人讳不书公何也翟泉近在洛阳王城之内而王子虎于此下与列国盟是谓上替诸侯大夫入天子之境虽贵曰士而于此上盟王子虎是谓下陵而无君之心着矣故以为大恶讳公而不书诸国之卿贬称人而王子亦与焉者此正其本之义也】音注【憖鱼觐反】

秋大雨雹音注【雨于付反雹蒲学反】

【正蒙曰凡隂阳凝聚阳在内者不得出则奋击而为雷霆阳在外者不得入则周旋不舍而为风和而防则为霜雪雨露不和而防则为戾气曀霾隂常防缓受交于阳则风雨调寒暑正雹者戾气也隂胁阳臣侵君之象当是时僖公卽位日久季氏世卿公子遂专权政在大夫萌于此矣】音注【正蒙横渠先生张子着】

冬介葛卢来

【辛襄王二卯十二年】三十年【晋文六齐昭三衞成五蔡庄十六郑文四十三曹共二十三陈共二桓七宋成七秦穆三十楚成四十二】

春王正月

夏狄侵齐

【左氏曰晋人伐郑以观其可攻与否狄闲晋之有郑虞也遂侵齐诗不云乎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四夷交侵所当攘斥晋文公若移围郑之师以伐之则方伯连帅之职修矣上书狄侵齐下书围郑此直书其事而义自见者也】

秋衞杀其大夫元咺

【元咺讼君为恶君归则已出君出则已归无人臣之礼信有罪矣则称国以杀而不去其官何也春秋之法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之道譬诸射失诸正鹄反求诸己衞侯之躬无乃有阙盍亦省德而内自讼乎夫称国以杀者君与大夫专杀之也衞侯在外其称国以杀何也谷梁子曰待其杀而后入也待其杀而后入是志乎杀咺瑕者也兵莫憯于志镆鎁为下卫侯未入称国以杀此春秋诛意之效也然则大臣何与焉从君于恶而不能止故幷罪之也】音注【鎁也嗟反】

及公子瑕

【公子瑕未闻有罪而杀之何也元咺立以为君故衞侯忌而杀之也然不与衞剽同者是瑕能拒咺辞其位而不立也不与陈佗同者是瑕能守节不为国人之所恶也故经以公子冠瑕而称及见瑕无罪事起元咺以咺之故延及于瑕而衞侯忌克专杀滥刑之恶着矣】音注【瑕何加反】

衞侯郑归于衞

【衞侯出奔于楚则不名见执于晋则不名今旣归国复有其土地矣何以反名之乎不名者责晋文公之以小怨妨大德名之者罪衞侯郑之以忮害戕本支古者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不以为异况于戚属岂有疑闲猜忌之心哉末世隆怨薄恩趋利弃义有国家者恐公族之轧己至网罗诛杀无以芘其本根而社稷倾覆如六朝者众矣衞侯始归而杀叔武再归而及公子瑕是葛藟之不若而春秋之所恶也故再书其名为后世戒此义苟行则六朝之君或亦少省矣】

晋人【文】秦人【穆】围郑音注【于是秦伯私与郑盟戍郑而去之秦晋之怨自此始按左氏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而经书晋人秦人者贬之也于秦晋何贬乎初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而郑文公亦不礼焉为是兴师而围郑孟子曰有人于此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无礼与不忠欤仁且有礼而忠矣其横逆犹是也此亦妄人耳矣而君子盖终不之校也故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而已矣今郑伯之于晋公子特不能厚将迎赠送之礼而未尝以横逆加之也坐此见围为列国者不亦难乎故晋侯秦伯贬称人者晋文以私愤勤民动众围人之国秦伯惟利为向背从烛之武之言不以义举也而二国结衅连兵暴骨原野自此始矣】音注【横去声下同】

介人侵萧音注【萧宋附庸国】

冬天王使宰周公来聘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音注【遂如京师鲁始聘周遂如晋鲁始聘晋】

【大夫出疆有以二事出者有以一事出而专继事者其书皆曰遂公子遂如周及晋与祭公自鲁逆王后皆所谓以二事出者也公子结往媵而及齐宋盟则专继事者也是非得失则存乎其事矣冢宰上兼三公其职任为至重而来聘于鲁天王之礼意莫厚焉鲁侯旣不朝京师而使公子遂往又以二事出夷周室于列国此大不恭之罪履霜坚冰之渐春秋之所诛而不以听者也则何以无贬乎有不待贬絶而罪恶见者不贬絶以见罪恶】

【壬襄王二辰十三年】三十有一年【晋文七齐昭四衞成六蔡庄十七郑文四十四曹共二十四陈共三桓八宋成八秦穆三十一楚成四十三】

春取济西田音注【济西田本鲁地】

【公羊曰取之曹也晋侯执曹伯班其所侵地于诸侯不系国者吾故田也复吾故田而谓之取何也春秋之法不以乱易乱】

公子遂如晋

夏四月四卜郊

【记礼者曰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焉鲁诸侯何以有郊成王以周公有大勲劳于天下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是故鲁君孟春乘大辂载弧韣旂十有二旒日月之章祀帝于郊配以后稷天子之礼也以人臣而用天子之礼可乎是成王过赐而鲁公伯禽受之非也子曰天子之制诸侯庸节节莫差于僭僭莫重于祭祭莫重于地地莫重于天诸侯而祀天其僭极矣圣人于春秋欲削而不存则无以志其失为后世戒悉书之乎则岁事之常有不胜书者是故因礼之变而书于策或以卜或以时或以望或以牲或以牛于变之中又有变焉者悉书其事而谓言偃曰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言宋夏商之后受命于周作賔王家统承先王修其礼物其得行郊祀而配以其祖非列国诸侯之比也是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易则乱名犯分人道之大经拂矣故曰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视诸掌乎夫庶人之不得祭五祀大夫之不得祭社稷诸侯之不得祭天地非欲故为等衰盖不易之定理也知其理之不可易则安于分守无欲僭之心矣为天下国家乎何有】音注【韣音独分去声】

不从乃免牲音注【诸侯之有郊禘东周之僭礼也鲁之郊禘惠公请之犹未率以为常僖公始作颂以夸其盛于是四卜不从犹三望故特书以示讥】

【古者大事决于卜故洪范稽疑独以龟为主卜而不从则不郊矣故免牲】

犹三望

【望祭也有虞氏受终而望因于类廵守而望因于祡皆天子之事也今鲁不郊而望故特书曰犹犹者可以己之词其言三望何也天子有方望无所不通诸侯非名山大川在其封内者则不祭鲁得用重礼视王室则杀故望止于三比诸侯则隆故河海虽不在其封而亦祭然非诸侯之所得为也】

秋七月

冬伯姬来求妇

【荡伯姬来逆妇而书者以公自为之主失其班列书也杞伯姬敌矣其来求妇曷为亦书见妇人之不可预国事也王后之诏命不施于天下夫人之教令不施于境中昏姻大事也独无君乎而夫人主之也故特书于策以为妇人乱政之戒母为子求妇犹曰不可况于他乎此义行无吕武之祸矣】

狄围衞十有二月衞迁于帝丘

【帝丘东郡濮阳颛顼之虚亦衞地也狄尝迫逐黎侯黎侯寓于衞而衞不能修方伯连率之职戎尝伐凡伯于楚丘而衞不能救王臣之患其后遂为狄人所灭东徙渡河矣齐桓公救其乱封之而衞国忘亡今又为狄所围其迁于帝丘避狄难也而中国衰微外患凭夷衞侯不能自强于政治晋文无防与国安诸夏之功莫不见矣】音注【颛音专衞国忘亡见僖公二年】

【癸襄王二巳十四年】三十有二年【晋文八卒齐昭五衞成七蔡庄十八郑文四十五卒曹共二十五陈共四桓九宋成九秦穆三十二楚成四十四】

春王正月

夏四月己丑郑伯捷卒音注【文公卒穆公兰立】

衞人侵狄

秋衞人及狄盟音注【不地者就狄庐帐盟】

【按左氏狄有乱衞人侵狄狄请平焉衞人及狄盟其不地者盟于狄也再书衞人而称及者所以罪卫也盟会中国诸侯之礼衰世之事已非春秋之所贵况与轻信忘患卽其庐帐刑牲防血以要之哉】

冬十有二月己卯晋侯重耳卒音注【晋文公卒子襄公驩立○晋襄公继伯】

【按左氏载秦伯纳晋文公及杀怀公于高梁其事甚详而春秋不书者以为不告也徐邈曰诸侯有朝聘之礼赴告之命所以敦交好通忧虞若邻国相望而情志否隔存亡祸福不以相闗则他国之史无由得书鲁政虽陵典刑犹在史策所录不失常法其丈足证仲尼修之事仍本史有可损而不能益也】

【甲襄王二午十五年】三十有三年【晋襄公驩元年齐昭六衞成八蔡庄十九郑穆公兰元年曹共二十六陈共五桓十宋成十秦穆三十三楚成四十五】

春王二月秦人入滑音注【滑姬姓国灭而书入弗能有其地】

齐侯使国归父来聘

夏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败秦于殽音注【姜戎姜姓之戎戎子驹支之先也殽地在农渑池县西○秦晋七十二年之争始于殽而终于十三国之伐】

【按书序秦穆公伐郑晋襄公帅师败诸殽而经书晋人败秦于殽是皆仲尼亲笔其词何以异乎书序専取穆公悔过自誓之言止于劝善其词恕春秋备书秦晋无道用兵之失兼于惩恶其法严此所以异也晋襄亲将绌不称君者俯逼葬期忘亲背恵墨衰绖而卽戎其恶甚矣视秦犹狄其罪云何客人之馆而谋其主因人之信已而逞其诈利人之危而袭其国越人之境而不哀其丧叛盟失信以贪勤民而弃其师乱道也夫子先轸之谋偷见一时之利徼幸其成自以为功者也二君皆过听焉而贪其利是使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君臣父子去仁义怀利以相与利之所在则从之矣何有于君父】

癸巳葬晋文公

狄侵齐

公伐邾取訾娄音注【訾娄邾地公羊作丛谷梁作訾楼訾子斯反】

秋公子遂帅师伐邾

【按左氏公伐邾取訾娄报升陉之役邾人不设备襄仲复伐之此皆不胜忿欲报怨贪得恃强陵弱不义之兵也直书其事而罪自见矣或曰取须句訾娄有为为之也伐邾至于再三念母勤矣夫念母者必当止乎礼义平王不抚其民而远屯戍于母家诗人刺之夫子录焉僖公以成风之有功于己也越礼以尊其身违义以报其怨残民动众取人之邑曾是以为可乎】音注【违屯戍于母家见诗扬之水小序越礼以尊其身八年禘于太庙用致为夫人】

晋人败狄于箕音注【箕地名太原阳邑县南有箕城】

冬十月公如齐十有二月公至自齐

乙巳公薨于小寝

【左氏曰卽安也周制王宫六寝路寝一小寝五君日出而眡朝退适路寝听政使人眡大夫退然后适小寝释服是路寝治事之所也而小寝燕息之地也公羊以西宫为小寝曾子以诸侯有三宫则列国之制盖降于王其以路寝为正则一尔君终不于路寝则非正矣曽子曰吾得正而毙又何求哉古人贵于得正乃如此凡此直书而义自见矣】

陨霜不杀草李梅实

【哀公问于仲尼曰春秋记陨霜不杀草何为记之也曰此言可杀也夫宜杀而不杀则李梅冬实天失其道草木犹干犯之而况君乎是故以天道言四时失其序则其施必悖无以统万象矣以君道言五刑失其用则其权必丧无以服万民矣哀公欲去三桓张公室问社于宰我宰我对以使民战栗盖劝之断也仲尼则曰成事不説旣往不咎其自与哀公言乃以为可杀何也在圣人则能处变而不失其常在贤者必有小贞吉大贞凶之戒矣其论陨霜不杀草李梅冬实盖除恶于微虑患于早之意也】

晋人陈人郑人伐许

猜你喜欢
  谴非第六·桓谭
  从化第十三·佚名
  卷六·朱熹
  卷十一·刘因
  卷六·陈士元
  卷七·范家相
  卷十八·朱熹
  卷一·顺治
  第四篇 心与物游(中)·丰子恺
  殊路第二十一·桓宽
  解脫道論卷第八·欧阳竟无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佛说尊上经·佚名
  荣枯一如·佚名
  法华玄论卷第八·吉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应傃·唐圭璋

      傃字自得,号兰坡,昌国人。绍熙四年(1193)进士,曾官乌程尉,湖南抚机。   失调名   江路野梅香   横斜淡月黄昏,漏泄早春消息。

  • 提要·徐玑

    臣等谨案二薇亭诗集一巻宋徐玑撰玑字文渊一字致中号灵渊赵师秀集作灵囦古今字也永嘉人为四灵之一宋元诗会载玑官建安主簿龙溪丞武当长泰令嘉定七年卒年五十九而陈振孙书録解题曰四人者惟师秀尝登科改官意谓三人皆未尝

  • 红 烛·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

  • 卷六十·吴之振

    <集部,总集类,宋诗钞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六十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朱子文公集钞朱子文公讳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中绍兴进士第历事高孝光宁四朝仕至转运副使崇政殿说书焕章阁待制致仕年七十一卒理宗赠太师封信

  • ●卷第二十·胡三省

    【汉纪十二】起昭阳大渊献,尽重光协洽,凡九年。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癸亥,公元前一一八年)①春,三月,甲午,丞相李蔡坐盗孝景园堧地,葬其中,当下吏,自杀。〔堧,而缘翻。下,遐嫁翻。〕②罢三铢钱,更铸五铢钱。〔去年废半两钱,行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十八·乾隆

      汉  孝元皇帝  【癸酉】初元元年春正月孝宣皇帝杜陵【在西安府咸寜县东南考汉书帝本纪凡书葬皆曰葬某陵孝宣葬于元帝元年故特书谥以别今依之】  【吕氏祖谦曰宣帝标核名实信赏必罚功光祖宗业后嗣然用恭

  • 谏逐客书原文·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

  • 太祖道武帝纪·魏收

    太祖道武皇帝,名皀,是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嫡孙,献明帝拓跋萛之子。母亲是献明贺皇后。当初贺皇后在迁徙途中,游于云泽,寝息之时,梦见日出室内,惊醒后看见一道光芒自窗中射向天空,随之腹中忽然一动,若有所感。建国三十四年(371)

  • 王真传·张廷玉

    王真,咸宁人。洪武年间,起于行伍。积功升至燕山右护卫百户。燕王兴兵,攻夺九门。战于永平、真定,攻下广昌,攻战于雁门。王真随军攻克沧州,追击南军至滑口,俘获七千余人。累升至都指挥使。氵肥河之战,王真与白义、刘江各帅百名

  •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吕思勉

    文化是逐渐扩大的。中国近塞诸民族,往往其初极为野蛮,经过若干年之后,忽崭然露头角。其政治兵力,和社会的开化,都有可观。这并非其部落中一二伟人所能为,而实在是其部落逐渐进化的结果。辽、夏、金的兴起,都是此例。现在的热

  • 黄文龙·周诒春

    黄文龙 字问农。年二十九岁。生于广州。已婚。子一女一。初学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光緖三十三年。自费游美。入腓力学校。光緖三十四年。入卜渡大学。习土木工程。被选入某名誉学会。为世界学会会员。宣统二年。回国。

  • 齐鲁夹谷之会(定公十年)·佚名

    ——圣人知礼而有勇 【原文】 十年春,及齐平。 夏,公会齐侯于祝其(1),实夹谷。孔丘相(2)。犁弥言于齐侯曰(3):“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4),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5)!两君和好,而裔夷之俘以

  • 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佚名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海龙王宫。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与众多菩萨摩诃萨俱。尔时娑竭罗龙王。即从座起。前礼佛足白言。世尊。颇有受持少法得福多不。佛告海龙王。有四殊胜法

  •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色阴十魔·印光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1],动静不移,忆(识忽起)忘(识忽灭)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2],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3],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暗,名色阴尽。是人则能,

  •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卷卷大意略叙·李通玄

    北京李通玄造第一卷(菩提场第一会说六品经至第五卷 世主妙严品第一)佛成道。在摩竭提国。说法于菩提场中。往劫与佛同修故。令众海云集。第二卷傍生品类。上界诸天。如来果海之中。各分证解脱。第三卷四王八部。杂类

  • 星命溯源·佚名

    五卷。未着编者姓名。是书第一卷为《通玄遗书》。书云:“先生姓张名果,生尧之丙丁至唐犹存。玄宗召试其术,神之,因赐号通玄先生”。本卷即收张果之说;五星论、四时论、玉衡经。第二卷为《果憕问答》,称明李憕遇张果所口授。

  • 大马扁·黄世仲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16回。黄小配(黄世仲)著。宣统元年(1909)刊本。卷首有光绪三十四年八月二十日(1908年9月15日)吾庐主人梭功氏《序》。阿英收入所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三卷》,1960年8月中华书局(北京)出版。本书

  • 彻悟禅师语录·彻悟

    一卷。清代释际醒撰。彻悟,号梦东。生于1741年,卒于1810年。为清代弘扬净土宗代表人物之一。彻悟初从北京广通寺粹如参禅,后继主法席,为道俗所归仰。嘉庆五年 (1800),居京郊怀柔红螺山资福寺,倡导念佛,依从者众多,遂成为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