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齐鲁夹谷之会(定公十年)

——圣人知礼而有勇

【原文】

十年春,及齐平。

夏,公会齐侯于祝其(1),实夹谷。孔丘相(2)。犁弥言于齐侯曰(3):“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4),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5)!两君和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6),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偪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7),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8)。

将盟,齐人加于载书曰(9):“齐师出竟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10),有加此盟!”孔丘使兹无还揖(11),对曰:“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12),亦如之!”

齐侯将享公。孔丘谓梁丘据曰(13):“齐、鲁之故(14),吾之何不闻焉?事即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也。且牺、象不出门(15),嘉乐不野合(16)。飨而既具(17),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18)。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得也(19)。不昭,不如其已也。”乃不果享(20)。

齐人来归郓、讙、龟阴之田(21)。

【注释】

(1)公:指鲁定公。齐侯:指齐景公。祝其:即夹谷,地名,在今山东莱芜夹谷峪。(2)相:担任傧相,负责主持会议仪节。(3)犁弥:齐国大夫。(4)莱:诸侯国名,姜姓,在今山东黄县,被齐国灭掉。(5)士兵之:命令士兵们拿起武器冲上去。(6)裔夷:华夏地域以外的民族。(7)偪:同“逼”。偪好:逼迫友好。愆:伤害。(8)遽(ju):迅速,紧急。辟:同“避”。(9)载书:盟约。(10)竟:同“境”。出竟:指出境作战。(11)兹无还:鲁国的大夫。(12)共:同:“供”。共命:供给齐国之命。(13)梁求据:齐景公的宠臣。(14)故:从前的典章制度。(15)牺、象:即牺尊、象尊

,都是古时的酒器,外形像兽形。不出门:意思是只在朝会和庙堂使用。(16)嘉乐:指钟、磬等乐器。(17)具:齐备。

(18)秕(bi):不饱满的谷物。稗(bai):像禾的杂草。(19)昭:发扬光大。(20)果:实现。(21)郓(yun)、讙(huan)、龟阴:都是鲁国的邑名,全在汶水的北岸,即“汶阳之田”。

【译文】

鲁定公十年春天,鲁国同齐国讲和。

夏天,鲁定公和齐景公在祝其会见,祝其实际上就是夹谷。孔子担任傧相。犁弥对齐景公说:“孔丘懂得礼仪,但是没有勇气,如果派莱人用武力劫持鲁侯,一定能够如愿。”齐景公听从了犁弥的话。孔子带着鲁定公往后退,并说:“士兵们快拿起武器冲上去!两国国君友好会见,而华夏之地以外的夷人俘虏却用武力来捣乱,这不是齐国国君命令诸侯会合的本意。华夏以外的人不得图谋中原,夷人不得触犯盟会,武力不能逼迫友好。这样做对神灵是不吉祥的,对德行也是伤害,对人却是丧失礼仪,国君一定不会这样做。”齐景公听了这番话后,急忙叫莱人避开。

即将举行盟誓时,齐国人在盟书上加上了这样的话:“一旦齐国军队出境作战,鲁国如果不派三百辆兵车跟随我们,就按此盟誓惩罚。”孔子让兹作揖回答说:“如果你们不归还我们汶水北岸的土地,却要让我们供给齐国的所需,也要按盟约惩罚。”

齐景公准备设享礼款待鲁定公。孔子对梁丘据说:“齐国和鲁国从前的典礼制度,您怎么没听说过呢?盟会的事已经结束了,而又没有设享礼款待,这是让办事人辛苦了。再说牺尊和象尊不出国门,钟磬不能野外合奏设享礼而全部具备牺象钟磬,这是抛弃了礼仪;如果这些东西不备齐,那就像用秕稗来款待,是国君的耻辱;抛弃礼仪则名声不好。您为什么不好好考虑一下呢?享礼是用来发扬光大德行的。不能发扬光大,还不如不举行。”结果齐景公没有举行享礼。

冬天,齐国人向鲁国归还了郓邑、瓘邑和龟阴邑的土地。

【读解】

犁弥以为孔子“知礼而无勇”,实在是大大的看错了人。孔子何许人也?大成至圣先师,岂会像蓬蒿之辈所估量的!可惜那时的人都瞎了眼,有眼不识泰山,竟然轻贱、冷遇咱们的圣人。如果不是这样,孔夫子在春秋末年的日子要好过的多。尽管他的日子也不算差,能够经常有肉吃,多亏他在学园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孔子的人格和思想的光辉,是人们后来逐渐认识到的他不仅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学说,而且自己躬行实践,为子子孙孙树立了典范。这个故事中,孔子大义凛然,与妄自尊大、恃强凌弱的齐国军臣针锋相对,的确让我们肃然起敬,油然而生景仰之情。

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孔夫子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竟然以言辞喝退夷人他凭的是什么?凭的是君子心中的浩然正气,是心中对道义的坚定的信念。能够如此,死又有什么可怕?即使做了刀下鬼,精神也依然如苍松翠柏,万古长青。正如他老人家所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不,他在危难之际掩护鲁侯,喝退众夷兵,不是为他自己的言论作了最好的注解吗?

至于动武之外的雕虫小技,就是不在圣人的话下,只需凭三寸不烂之舌,便可一锤定音,使对手低头称服,不敢再有所造次。

孔子对付齐国军臣无礼的事迹,给我们以巨大的启发。那些外表上貌似强大、不可一世、骄横跋扈的人,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他们没有三头六臂,内心很虚弱,只有凭借恐吓、强权、阴谋来获取不义之财。因此对付他们并不太难,最简单最有效得到方法,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绝不在关键时刻表现出软弱,首先在心理和气势上战胜对手,其他的便是水到渠成了。

但是这也不是闹着玩的儿戏。内心空虚,没有道义、真理的依凭,只有表面上的强硬,那就成了蛮横,内心充实,才会有外部行为上的光辉。孔子的勇气来自哪里?来自他的“知礼”“有勇”是“知礼”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所以,切莫忘记了这个教训:知礼而有勇。

猜你喜欢
  卷一○三·邱濬
  第十一章 4·辜鸿铭
  戒子益恩书译文·郑玄
  卷七·陈启源
  卷十二·王鸿绪
  原序·范处义
  卷九十·秦蕙田
  卷十三·易祓
  卷十五·王昭禹
  墨子卷十四·墨子
  周秦第五十七·桓宽
  问幻品第十三·佚名
  卷下·佚名
  印度之佛教从认识论出发的因缘观·梁启超
  卷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歴代诗话卷七十八·吴景旭

      癸集下之上  出京  文征仲致仕出京马上口占云白发萧萧老秘书倦游零落病相如三年虚索长安米一日归乘下泽车坐对西山朝气爽梦囬东壁夜窻虚玉兰堂内秋风早幽竹黄花不负予  吴旦生曰征仲到京林见素徧称于台省诸

  • 卷三百六十八·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六十八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雪矶丛稿【三】谢杨孟溪县丞惠以章墨白首侯芭蜀江边曽向君家传太?射熊草赋留残墨相应当日还渠得飘零潇洒几世孙解得胶法舂?云物理往来元莫测后世子

  • 卷一百二十六·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二十六隄岸类五言古登隄望水        【梁】元 帝驱马河隄上非谓城隅游怀山殊未巳徒然劳九愁旅泊依邨树江槎拥戍楼高岸翻成浦曲港反通舟枣野良知叹瓠河今可俦愿假宣尼道

  • 卷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十四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唐书礼仪志曰明皇开元二十年正月诏两京诸州置玄元庙天宝二年三月以西京玄元庙为太清宫其乐章降仙圣奏煌煌登歌发炉奏冲和上香毕奏紫极舞撤醮奏登歌送仙圣奏真和会要

  • 卷二十·沈季友

    钦定四库全书檇李诗系卷二十平湖沈季友编明曹侍郎勲勲字允大号峩雪嘉善人崇祯戊辰会元授庻吉士官至礼部侍郎时门户角立勲负时望在讲筵每隠防正类侃侃言之乞养十年留都召起见时事难为规切相臣寻以母丧隠居东干自署东干

  • 帝王经世图谱卷十二·唐仲友

    宋 唐仲友 撰农隙讲事之谱讲事异同参合之谱兵车攻守之图齐内政寄令变周之谱 周礼太宰八则八曰田役以驭其众 小宰以官府之六聨合邦治五曰田役之聨事 以官府之八成经邦治二曰听师田以简稽 兽人掌罟田兽时田则守

  • ●南疆逸史跋·温睿临

    (清)杨凤苞 撰 南疆逸史跋「南疆逸史」(一作「南疆佚史」)跋十二篇,清干、嘉间归安杨凤苞(字傅九,号秋室)撰。据杨氏同邑后人陆心源所编「杨秋室先生集」(简称「秋室集」)序文:杨氏『早工词章,以「西湖秋柳词」知名。后务为证经搉

  • 卷八·吕中

    钦定四库全书宋大事记讲义卷八宋 吕中 撰仁宗皇帝天圣 九年明道 二年景佑 四年寳元 二年康定 元年庆厯 八年皇佑 五年至和 二年嘉佑 八年即帝位 御经筵干兴元年二月即皇帝位,皇太后同听政。三月定视朝及讲读日,只日视事

  • 景公上路寝闻哭声问梁丘据晏子对第二·晏婴

    景公上路寝,闻哭声,曰:“吾若闻哭声,何为者也?”梁丘据对曰:“鲁孔丘之徒鞠语者也。明于礼乐,审于服丧,其母死,葬埋甚厚,服丧三年,哭泣甚疾。”公曰:“岂不可哉!”而色说之。晏子曰:“古者圣人,非不知能繁登降之礼,制规矩之节,行表缀之

  • 叔向问事君徒处之义奚如晏子对以大贤无择第二十·晏婴

    叔向问晏子曰:“事君之伦,徒处之义奚如?”晏子对曰:“事君之伦,知虑足以安国,誉厚足以导民,和柔足以怀众,不廉上以为名,不倍民以为行,上也;洁于治己,不饰过以求先,不谗谀以求进,不阿以私,不诬所能,次也;尽力守职不怠,奉官从上不敢惰,畏上

  • 丽泽论説集録卷七·吕祖谦

    门人集録孟子説人皆説仁义便是利然不必如此説只防孟子言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以仁义为天下何利之足言当时举天下皆没于利防孟子此章剖判如此明白指示如此端的扫荡如此洁浄警防如此亲切当时之病固大孟

  • 提要·吕柟

    【臣】等谨案四书因问六卷明吕柟撰柟字仲木号泾野髙陵人正徳戊辰进士第一人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諡文简事迹具明史儒林传是编记其门人质问四书之语大学中庸各一卷论语孟子各二卷然其中称柟为先生又原本先生字或跳行似乎

  •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二(之下)·智俨

    终南山至相寺沙门智俨述菩萨十无尽藏品第十八四门同上。菩萨者人。十者本数。无尽分齐也。藏者蕴积也。良以体非数分。行无穷竭。而生灭所不易故云无尽。一摄一切统含无外。故曰藏也。余可准知。二来意者。所以来。正

  • 卷第四十三·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四十三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十五世昭觉勤禅师法嗣平江府虎丘绍隆禅师和州含山人。九岁谢亲。依佛慧院。踰六年得度受具。又五年

  • 矩山存稿·徐经孙

    宋代诗文别集。5卷。徐经孙著。《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文章“往往直抒胸臆。不复以研炼为长,然其理明辞达,亦殊有汪洋浩瀚之致。至于奏疏诸篇,或指陈时弊,或弹劾权奸,皆敷陈剀切,辞旨凛然”。如《劾董宋臣疏》,对宋理宗

  • 年少比丘说正事经·佚名

    一卷,西晋法炬译。因上座比丘如法摄受年少比丘,佛赞叹之。

  • 有德女所问大乘经·佚名

    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佛因有德女问,说第一义谛之理,授彼以菩提之记别。佛在鹿林。与弥勒入城乞食,有德女问佛所转法轮?佛以十二缘生答之。仍致问难,佛乃为说第一义谛无有诸业。亦无诸有而从业生,及以种种众苦恼事。譬如诸佛所

  • 阿弥陀经疏·元晓

    全一卷。新罗沙门元晓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亦为注释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经。初述大意,谓此经乃佛出世之大意,人、天等四辈入道之要门,耳闻经名则入一乘而无返,口诵佛号则出离三界而不还。次释经宗致,谓此经直以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