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论事篇

子曰:行事在审己,不必恤浮议。恤浮议而忘审己,其心驰矣。

子曰:息,止也,生也。一事息则一事生。生息之际,无一毫之间。硕果不食,即为复也。

子曰:久阅事机,则机心生。方其阅时而喜人其趣,则犹物之遗种,未有不生者也。

子曰:天下之事无一定之理,不进则退,不退则进。时极道穷,理当必变,惟圣人为能通其变于未穷,使其不至于极。尧舜时也。

子曰:或谓贤者好贫贱而恶富贵,是反人之情也。所以异于人者,以守义安命焉耳。

或人恶多事。子曰:莫非人事也。人而不为,俾谁为之?

子曰:天下之事,苟善处之,虽悔可以成功。不善处之,虽利反以为害。

子曰:人以料事为明则骎骎乎逆诈而亿不信。

或问无妄之道,子曰:因事之当然,顺理而应之。

或曰:圣人制作,以利天下,皆造端而非因也,岂妄乎?子曰:因风气之宜,未尝先时而开人也。如不待时,则一圣人足以尽举,又何必累圣继圣而后备?时乃事之端,圣人随时而已。

子曰:疾而委身于庸医,比之不慈不孝,况事亲乎?舍药物可也,是非君子之言也。

子曰:关中学者正礼,文乃一时之事尔。必也修身立教,然后风化及乎后世。

子曰:天地之生,万物之成,合而后遂。天下国家至于事为之末,所以不遂者,由不合也。所以不合者由有间也。故间隔者,天下之大害,圣王之所必去也。

子曰:惟笃实可以当大事。

子曰:养不全固者,处事则不精,历事则不记。

子曰:豫,备也。豫,逸也。事豫备则逸乐。

子曰:万变皆在人尔,其实无一事。

子曰:一世之才,足以周一世之事。不能大治者,由用之不尽耳。

子曰:君子之遇事,一于敬而已。简细故以自崇,非敬也。饰私智以为奇,非敬也。

子曰:谢良佐因论求举于方州,与就试于大学,得失无以异,遂不复计较,明且勇矣。

子曰:礼院关天下之事,得其人则凡事举可以考古而立制,非其人未免随俗而已。

子曰:较事大小,其弊必至于枉尺直寻。

子曰:西边用师,非小故也。未闻一人劝止其事者,自古举事不以大小,必度其是非可否于众庶而不敢专也。今虽公卿,惟其言而莫违,况其下者乎?逢合之智,如此几何?不至于一言丧邦?

子曰:凡避嫌处事者皆内不足所为诚公矣。初何嫌之?足避乎?

新法将行,明道言于上曰:天下之理,本诸简易,而行以顺道,则事无不成者。故曰:智者如禹之行水,行其所无事也。舍而行之于险阻,则不足以言智矣。自古兴治虽有专任独决,能就一时之功者,未闻辅弼之论,乖臣庶之心,戾而能有为者也。况于施置失宜、沮废公论、国政异出、名分不正、用贱陵贵、以不肖治贤者乎!凡此皆理不克成而智者之所不行也。设令由此侥幸就绪,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非朝廷之福也。今天时未顺,地震连年,人心日益摇动,此陛下所宜仰观俯察而深念者也。

子曰:至显莫如事,至微莫如理。而事理一致也,微显一源也。古之所谓善学,以其能通于此而已。

子曰:外事之不知,非患也。人患不能自见耳。

子曰:古之强有力者将以行礼,今之强有力者将以为乱。

子曰:公天下之事,苟以私意为之,斯不公矣。

子曰:阅天下之事,至于无可疑,亦足乐矣。

子曰:世以随俗为和,非也,流徇而已矣。君子之和和于义。

子曰:官守当事不可以苟免。

子曰:笾豆簠簋,不可用于今之世,风气然也。不席地而椅桌,不手饭而匕箸,使其宜于世,而未有圣人亦必作之矣。

吕申公常荐处士,常秩秩既起。他日稍变其节,申公谓知人实难,以语明道,且告之悔。明道曰:然不可以是而懈好贤之心也。申公矍然谢之。

子曰:事以急而败者十常七八。

子曰:好疑者于事未至而疑端先萌,好周者于事未形而周端先着,皆心之病也。

猜你喜欢
  论语学案卷四·刘宗周
  提要·真德秀
  陆稼书先生问学录卷之四·陆陇其
  春秋集传微旨卷中·陆淳
  钦定书经传説汇纂卷十三·王顼龄
  卷七·程川
  卷六目录·乾隆
  楚国白公之乱(哀公十六年)·佚名
  称赞功德品第八·佚名
  觉 社 宣 言·太虚
  第十一卷·佚名
  中阴经卷上·佚名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七·窥基
  序·知玄
  十住毗婆沙论 第十四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稼轩词 一·辛弃疾

      ☆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

  • 诗本音卷八·顾炎武

    昆山顾炎武撰大雅文王在上于昭于天【一先】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十七真】有周不显帝命不时【七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音以 此章以平上通为一韵】亹亹文王令闻不已【六止】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六止】文王孙子【见上】

  • 江月松风集卷二·钱惟善

    (元)钱惟善 撰故宫春望次平禹成韵登临休赋黍离章千里江流接大荒剑鎻血华空楚舞镜埋香骨失秦妆薜萝山鬼啼萤苑荆棘铜驼卧鹿场寂寞万年枝上月夜深犹照旧宫墙久雨大风二首苍生愁暑雨甲子变秋霖风自四方至云从六月阴闻鸡休

  • 卷四·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四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杨文公集内直芝泥初熟诏书成红药翻阶昼景清屋瓦生烟宫漏永时闻幽鸟自呼名读史效白体易牙昔日曾蒸子翁叔当年亦杀儿史笔是非空自许世情真伪复谁知闺思征夫万

  • 目录上·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八御定歴代赋彚目录上    总集类卷一  天象天地赋【晋成公绥】乾坤为天地赋【唐陆肱】天赋【唐刘允济 唐阙名】碧落赋【唐翟楚贤】天行健赋【唐阙名】披雾见青天赋【唐王起】链石补天

  • 帝纪第六 显祖纪·魏收

    显祖献文皇帝,讳弘,高宗文成皇帝之长子也。母曰李贵人。兴光元年秋七月,生于阴山之北。太安二年二月,立为皇太子。聪睿机悟,幼而有济民神武之规,仁孝纯至,礼敬师友。和平六年夏五月甲辰,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尊皇后曰皇太后。车

  • 卷八十二 志五十七·赵尔巽

      ◎礼一吉礼一   自虞廷修五礼,兵休刑措。天秩虽简,鸿仪实容。沿及汉、唐,讫乎有明,救敝兴雅,咸依为的。煌煌乎,上下隆杀以节之,吉凶哀乐以文之,庄恭诚敬以赞之。纵其间淳浇世殊,要莫不弘亮天功,雕刻人理,随时以树之范。故

  • 卷之六十六·佚名

    光绪四年。戊寅正月。丙寅。以神灵显应。颁广东佛冈厅田公神庙扁额曰珠江昭佑。现月  ○谕军机大臣等。前据明春奏张家口局存军装等件。请再展限一年。仍由蒙台行走。当经降旨允准。兹据额勒和布等奏称。巴里坤苏

  • 二百四十三 曹(兆页)奏请圣安并报雨水粮价摺·佚名

    康熙五十七年八月初一日 江宁织这.奴才曹(兆页)跪奏:恭请万岁圣安。江南早稻巳经收获,均有十分。目下米价,每石七钱至八钱不等。闾阎百姓,无不欢忭鼓腹,庆乐丰年。谨将七月分晴雨录,恭呈御览,伏乞圣鉴。 朱批:朕安。

  • 榕村语録卷二十一·李光地

    史古时史官当其职以死守之马班虽不及古至今读其书扵汉何尝肯轻假借明太祖见修元史有丑诋的悉令改订虽是盛德事要非古义此是为天地间存一公案既付之其人随彼举职不须更行监制某四十年纪不喜看史以阅歴世故未深故也顷看

  • 卷八·杨甲

    <经部,五经总义类,六经图钦定四库全书六经图卷八      宋 杨 甲 撰毛邦翰 补礼记制度示掌图【礼记者本孔子门徒共撰所闻以为此记后之通儒各有损益】四十九篇数曲礼上  曲礼下  檀弓上  檀弓下王制【

  • 卷三·冯复京

    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卷三   明 冯复京 撰国风周南三桃夭篇桃尔雅云楔荆桃旄冬桃榹桃山桃桃李丑核又云桃曰胆之注荆桃今樱桃冬桃子冬熟山桃实如桃而小不解核疏桃李之类子中有核人胆之者桃多毛拭治去毛令色青

  • 卷二十三·易祓

    钦定四库全书周官总义卷二十三    宋 易袚 撰职金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受其入征者辨其物之恶与其数量揭而玺之入其金锡于为兵器之府入其玉石丹青于守藏之府入其要掌受士之金罚货罚入于司兵地官丱人已守金玉

  • 为震华法师封龛·太虚

    诸法刹那生,诸法刹那灭,  刹那生灭中,无生亦无灭。兹维:震华法师,乘如实愿,兴化人间。具戒宝华,参学超岸。一坐道场于京口竹林,作育僧才而勤讲述;再转法轮于沪滨玉佛,弘布圣教而著史文。处声华能澹泊,历纷扰常宁静,卓然僧家师表

  •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二·佚名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观相品第三之二  佛告父王。云何名菩萨降魔时白毫相光。魔王波旬。遥以天眼观阎浮提。见释迦子弃国如唾。坐道树下肌骨枯槁。形体羸瘠如久病人。唯有金色光明益显其眼陷黑如井底星。骨

  • 她为什么死·王统照

    《她为什么死》将作者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都囊括其中。早期小说是有关“爱与美”的,表现了作者从开始追寻“爱与美”的理想到最终幻灭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和博爱思想。中期小说是忧患深沉、凝重宏阔的农村

  • 金门志·林焜熿

    福建地方志。清周凯修、林焜熿纂。十六卷。凯有《(道光)厦门志》已著录。焜熿字巽甫,金门(今属福建)人。贡生。周氏等肇修是志,道光十六年(1836)成书。记事止于同治十二年,后为刘松亭、林豪等续编时补其内容。约二十五万

  • 三教偶拈·冯梦龙

    此书是由写儒家王阳明靖难,佛家济颠显圣,道家许真君斩蛟三篇小说合编而成的,借以体现编者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所以取名《三教偶拈》。现存于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首有署东吴畸人七乐生的序。有的学者考证,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