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骈拇第八

〔释文〕举事以名篇。于聪明,性少之徒,矫情为尚,以此为用,不亦谬乎?

〇典案:碧虚子校引张君房本「而多方于聪明之用也」作「而多□于聪明之用也」。」,向丘氏反,云:近也。司马同。李却垂反。一云:敝跬,分外用力之貌。誉音余。杨墨崔、李云:杨朱、墨翟也。容思息嗣反。檮杌上徒刀反,下音兀。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注〕此数子皆师其天性,直自多骈旁枝,各自是一家之正耳。然以一正万,则万不正矣,故至正者不以己正天下,使天下各得其正而已。

〔疏〕言此数子,皆自天然聪明仁辩,由如合骈之拇,傍生枝指,禀之素分,岂由人为。故知率性多仁,乃是多骈傍枝之道也。而愚惑之徒,舍己效物,求之分外,由而不已。然摇动物性,由此数人,以一正万,故非天下至道正理也。

〔释文〕此数色主反。下文「此数」音同。人情乎」者,是人之情性者也。」矣。周易文言传「确乎其不可拔」,说文土部曰「塙坚不可拔也」,即本易义。是「确」与「塙」通,亦其例也。蒿令力呈反.下同。于难乃旦反。后拯拯救之拯。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

〔注〕夫贵富所以可饕,由有蒿之者也。若乃无可尚之迹,则人安其分,将量力受任,岂有决己效彼以饕窃非望哉!

〔疏〕饕,贪财也。素分不怀仁义者,谓之不仁之人也。意在贪求利禄,偷窃贵富,故绝己之天性,亡失分命真情,而矫性伪情,舍我逐物。良由圣迹可尚,故有斯弊者也。是知抱朴还淳,必须绝仁弃义。

〔释文〕饕吐刀反。杜预注左传云:贪财曰饕。故意仁义其非人情乎。

〔疏〕此重结前旨也。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嚣嚣也?

〔注〕夫仁义自是人情也。而三代以下,横共嚣嚣,弃情逐迹,如将不及,不亦多忧乎!

〔疏〕自,从也。三代,夏、殷、周也。嚣嚣,犹讙聒也。夫仁义者,出自性情,而三代以下,弃情徇迹,嚣嚣竞逐,何愚之甚!是以夏行仁,殷行义,周行礼,即此嚣嚣之状也。

〔释文〕嚣嚣许桥反,又五羔反。字林云:声也。崔云:忧世之貌。真,以慰物心,遂使物丧其真,人亡其本,既而弃本逐末,故失其真常自然之性者也。此则总结前文之失,以生后文之得也。

〔释文〕屈崔本作「诎」。折之热反,谓屈折支体为礼乐也。呴况于反。李况付反。本又作「伛」,于禹反。俞音臾。李音喻。本又作「呴」,音诩,谓呴喻颜色为仁义之貌。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纆索。

〔疏〕夫天下万物,各有常分。至如蓬曲麻直,首圆足方也,水则冬凝而夏释,鱼则春聚而秋散,斯出自天然,非假诸物,岂有钩绳规矩、胶漆纆索之可加乎!在形既然,于性亦尔。故知礼乐仁义者,乱天之经者也。又解:附离,离,依也。故汉书云「哀帝时附离董氏者,皆起家至二千石」,注云:离,依之也。

〔释文〕纆音墨。广雅云:索也。索悉各反。下同。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

〔注〕夫物有常然,任而不助,则泯然自得而不自觉也。

〔疏〕诱然生物,禀气受形,或方或圆,乍曲乍直,亭之毒之,各足于性,悉莫辨其然,皆不知所以生,岂措意于缘虑,情系于得失者乎!是知屈折呴俞,失其常也。故古今不二,不可亏也。

〔注〕同物,故与物无二而常全。

〔疏〕夫见始终以不一者,凡情之闇惑也;覩古今之不二者,圣智之明照也。是以不生而生,不知所以生,不得而得,不知所以得,虽复时有古今,而法无亏损,千变万化,常唯一也。则仁义又奚连连如胶漆纆索,而游乎道德之间为哉?

〔注〕任道而得,则抱朴独往,连连假物,无为其间也。

〔疏〕奚,何也。连连,犹接续也。夫道德者,非有非无,不生不灭,不可以圣智求,安得以形名取!而曾、史之类,性多于仁,以己率物,滞于名教,束缚既似缄绳,执固又如胶漆,心心相续,连连不断。怀挟此行,遨游道德之乡者,譬犹以圆学方,以鱼慕鸟,徒希企尚之名,终无功用之实。筌蹄不忘,鱼兔又丧,已陈刍狗,贵此何为也?

〔释文〕连连司马云:谓连续仁义,游道德间也。使天下惑也。

〔注〕仁义连连,祇足以惑物使丧其真。

〔疏〕仁义之教,聪明之迹,乖自然之道,乱天下之心。

〔释文〕祇足音支。使丧息浪反。下「已丧」同。情,而天下之性固以易矣。

〔疏〕由是观之,岂非用仁义圣迹挠乱天下,使天下苍生弃本逐末而改其天性耶?

〔释文〕性与音余。此可以意消息。后皆倣此。故尝试论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注〕自三代以上,实有无为之迹。无为之迹,亦有为者之所尚也,尚之则失其自然之素。故虽圣人有不得已,或以槃夷之事易垂拱之性,而况悠悠者哉?

〔疏〕五帝以上,犹扇无为之风;三代以下,渐兴有为之教。浇淳异世,步骤殊时,其于残生,以身逐物,未始不均也。牧羊牧养之牧。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疏〕奚,何也。册,简也。古人无纸,皆以简册写书。行五道而投琼曰博,不投琼曰塞。问臧问谷,乃有书塞之殊,牧羊亡羊,实无复异也。

〔释文〕挟音协。筴字又作「策」,初革反。李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博塞悉代反。塞,博之类也。汉书云:吾丘寿王以善格五待诏,谓博塞也。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疏〕此下合譬也。伯夷、叔齐,并孤竹君之子也。孤竹,神农氏之后也,姜姓。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远。夷长而庶,齐幼而嫡,父常爱齐,数称之于夷。及其父薨,兄弟相让,不袭先封。闻文王有德,乃往于周。遇武王伐纣,扣马而谏。谏不从,走入首阳山,采薇为粮,不食周粟,遂饿死首阳山。山在蒲州河东县。蒲州城南三十里,见有夷、齐庙墓,林木森踈。盗跖者,柳下惠之从弟,名跖。徒卒九千,常为巨盗,故以盗为名。东陵者,山名,又云:即太山也,在齐州界,去东平十五里,跖死其上也。

〔释文〕首阳山名,在河东蒲阪县。死,谓饿而死。东陵李云:谓泰山也。一云:陵名,今名东平陵,属济南郡。

〇郭庆藩曰:文选任彦升王文宪集序注引司马云:东陵,陵名,今属济南也。释文阙。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

〔疏〕伯夷殉名,死于首阳之下;盗跖贪利,殒于东陵之上,乃名利所殉不同,其于残伤,未能相异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

〔注〕天下之所惜者,生也。今殉之太甚,俱残其生,则所殉是非,不足复论。

〔疏〕据俗而言,有美有恶;以道观者,何是何非?故盗跖不必非,伯夷岂独是?

〇郭庆藩曰: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十九哉?

〔疏〕恶,何也。其所殉名利,则有君子、小人之殊;若残生损性,曾无盗跖、伯夷之异。此盖俗中倒置,非关真极,于何而取君子,于何而辨小人哉?言无别也。

〔释文〕又恶音乌。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崔本无「小人于」三字。、愧同。之行下孟反。注同。冥复音服。从容七容反。吹如字。又昌伪反。字亦作「炊」。

【校记】无,原作「而」。据别本改。骤,原作「聚」。据别本改。原本此下衍「言四人虽复不同」七字,据别本删。慧琳一切经音义,原作「慧林一切音义」。都,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删,据删。知,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正」,据改。言,从王校集释本作「也」。足,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成疏本、辑要本作「多」,据改。持,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成疏本作「恃」,据改。虽为,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删二字,据删。非其,王校集释本依正文二字互乙,据改。伪,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为」,据改。之,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补,据补。家,从王校集释本补。走,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成疏本、辑要本作「是」,据改。辩,王校集释本从世德堂本作「辨」,据改。叠,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成疏本、辑要本作「结」,据改。

猜你喜欢
  大学辨业卷一·李塨
  卷十二·陈士元
  附録卷下·江永
  卷六十四·乾隆
  春秋传卷二十九·胡安国
  卷四·顺治
  第13章 玉藻·戴圣
  第十二 符言 7·王诩
  慎行论第二 慎行·吕不韦
  小司马/司险·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玄奘
  序·道原
  卷第十六·佚名
  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卷第二·佚名
  月灯三昧经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五十九·彭定求

        卷259_1 【感怀弟妹(一作汝坟示弟妹)】沈千运   今日春气暖,东风杏花拆。筋力久不如,却羡涧中石。   神仙杳难准,中寿稀满百。近世多夭伤,喜见鬓发白。   杖藜竹树间,宛宛旧行迹。岂知林园主,却是林园客。  

  • 卷三十一·陈廷敬

    目  录 十五调六十二体,起一百二字至一百三字瑞鹤仙十六体又名一捻红 齐天乐八体又名台城路、五福降中天、如此江山 昼锦堂五体 氐州第一二体又名熙州摘遍 花发状元红慢一体 恋

  • 周文质·隋树森

    周文质,字仲彬,其先为建德(在今浙江省)人,后移居杭州。《录鬼簿》称他“体貌清癯,学问该博,资性工巧,文笔新奇。家世儒业,俯就路吏。善丹青,能歌舞,明曲调,谐音律。性尚豪侠, 好事敬客。”他与钟嗣成为好友,相

  • 蜕庵集卷一·张翥

    (元)张翥 撰○五言古诗堂堂朝为堂堂吟暮为堂堂讴堂堂徒尔竒堂堂徒尔忧不见膏与兰煎燔祗自休勿以不遇故弃捐经与史勿以势利故弃捐亷与耻勿以行役故弃捐山与水谓夜未遽央已复明星明仰视何煌煌白露忽沾裳懐人搅余心何以勿

  • 卷二百七十 熙寧八年(乙卯,1075)·李焘

      起神宗熙寧八年十一月盡其月   十一月己未朔,復光祿卿、提舉崇福宮祖無擇為祕書監、集賢院學士。祖無擇當立傳,而史官逸其事,須別考詳。   詔倚閣辰、沅州今年秋稅。以察訪蒲宗孟言二州夏旱故也。   詔:「熙河

  • 第五十六回 怡制军巧结台湾狱 徐总督力捍广州城·蔡东藩

      却说闽浙总督怡良,本是达、姚二人的顶头上司,只回军务倥偬,朝廷许他专折奏事,达、姚遂把始末战事,直接政府,闽督中不过照例申详,多未与议,因此怡良亦心存芥蒂。此次奉旨查办,大权在手,乐得发些虎威,聊泄前恨。外不能御侮,内

  • 卷六·陈燕翼

    温州饥,小民白日抢夺米榖。上曰:『此岂渐可长乎!着该抚速营销弭,毋使滋蔓难图』。发恤民库银三千两与汤来贺,顺赍往犒滇兵。以前赍未到,兹补赏之也。着御马监官察收安抚云贵御史陈赓所进马匹,俟御览了,付该监善养备用。礼部主

  • 卷之六百七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通志卷一百二十七·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四十晋孙恵 熊逺 王鉴 陈頵 髙崧 郭璞 葛洪 庾亮【子彬 羲 龢 亮弟怿 怿弟冰 冰弟条 条弟翼】桓彛【子云云弟豁 豁子石防 石防子振 石防弟石秀石民 石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五·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富郑公弼显忠尚德之碑蘓轼宋兴百三十年四方无虞人物岁滋盖自秦汉以来未有若此之盛者虽所以致之非一道而其要在于兵不用用不乆常使智者谋之而仁者守之虽至于无穷可也契丹自晋天福以来践有幽蓟北鄙之警略无

  • 齐高帝本纪·李延寿

    齐太祖高皇帝名叫道成,字绍伯,小字斗将,姓萧氏。他的先祖本来居住在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晋朝的元康元年,惠帝分出东海郡的一部分成为兰陵,所以又是兰陵郡人。中间发生丧乱,高帝的高祖淮陰令萧整,字公,渡江后住在晋陵武晋县

  • 卷十九 宋初和战·李有棠

    穆宗应历十年春正月,宋太祖称皇帝。夏五月,宋潞州叛归汉。六月,宋兵围汉石州。庚申,遣大同节度使阿拉率四部往援,诏萧思温以三部兵助之。秋七月己亥朔,宋兵克石州,潞州复归宋。十三年春正月丙寅,宋欲城益津关,命南京留高勋、统

  • 卷五十八·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圣祖仁皇帝圣训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五十八柔远人二康熙二十三年甲子二月庚子先是喀尔喀右翼扎萨克图汗疏言自康熙元年罗卜臧变

  • 卷一百二十五之十四·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二十五之十四 朱批鄂尔泰奏摺 雍正八年三月二十六日云贵广西总督【臣】鄂尔泰谨 奏为恭谢 圣恩事雍正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臣】齎摺家人蒙恩赏银十两驰驿齎回 御赐【臣】 御书福字一幅

  • ●天台治略卷之八·戴兆佳

    启 ◆启 贺总督元日大启 上抚台朱请发琼台课士录序文并送张齐二生入敷文书院启 迎抚院屠大启 贺学院马大启 上学台马副启 贺黄岩林镇台年节大启 贺黄岩林镇台午节启 贺台协蔡镇台午节启 贺黄岩镇林冬至大启 贺黄岩镇

  • 三年·佚名

    (庚午)三年大明隆慶四年夏四月4月23日○庚申,館學儒生等伏闕上疏,乞崇奬眞儒金宏弼、鄭汝昌、趙光祖、李彦迪從祀文廟,以爲明士趨、養元氣之地。且云:國家自己卯斲喪之後,又經乙巳之禍,國是未定,士氣摧折,爲學尙懷於疑懼,檢身猶

  •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佚名

    【原文】&ldquo;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①,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②劫,于然灯佛③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

  • 呼啸山庄·勃朗特

    《呼啸山庄》是英国19世纪著名诗人和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所创作的唯一的一部小说。作品出版于1847年,1984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杨苡的中译本。小说叙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男主人公希刺克利夫是个被恩肖收养的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