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性理羣书句解卷二十三

宋 熊 节 撰

熊刚大 注

行实

晦庵朱先生行状【此篇言先生立身行己之方着书传道之实】

勉斋黄先生

先生姓朱氏【姓朱】讳熹【熹其名也】字仲晦【仲晦其字】世居徽之婺源【世居徽州婺源县】父松【父讳松】仕於建【仕於建寜】遂家於建阳县之考亭【因徙居建阳县之考亭】先生年十八举进士【十八岁乡举】登第【登科】自少厉志圣贤之学【自少时即刻志自厉圣贤之学】自韦斋得中原文献之传【其父韦斋得中原正学之传】闻河洛之学【得闻洛中二程之学】推明圣贤遗意【推究古者圣贤之余旨】日诵大学中庸【日日诵读大学中庸二书】以用力於致知诚意之地【尽其力於推极其知诚实其心所发之地】先生蚤岁【先生自蚤年】已知其说【已得备闻其言】而心好之【而此心甚喜之】韦斋病且亟【韦斋病革】属曰【且亟属先生云】籍溪胡原仲【姓胡名仲字原仲籍溪其号】白水刘致中【刘姓致中其字白水其号】屏山刘彦冲【姓刘字彦冲屏山其号】三人吾友也【此三人者皆我之友】学有渊源【问学有源】吾所敬畏【皆我所敬所畏之人】吾即死【我若死】汝往事之【汝往其家敬事之】而唯其言之是听【唯三先生之言是听】则吾死不恨矣【我虽死亦无所恨】先生既孤【先生既失父】则奉以告三君子而禀学焉【则奉此语以言三先生禀命而学】时年十有四【时年已十四】慨然有求道之志【奋然有志於道】博求之经传【广求於圣经贤传】遍交当世有识之士【凡当世有见识之人无不纳交】虽释老之学【虽是释氏老氏之学】亦必订其是非【亦必考论其为是为非】延平李先生【延平南劒也李姓名侗字愿中】学於豫章罗先生【豫章龙兴也姓罗名仲素延平又师之】罗先生学於龟山杨先生【扬姓时名字中立龟山其号也豫章师之】延平於韦斋为同门友【延平韦斋皆共学之友也】先生归自同安【先生初官泉州同安簿既归】徒步往从之【徒行从延平游】延平称之曰【延平称先生曰】乐善好义【乐亲善人好行义事】鲜与伦比【无人可与之比伦鲜去声】又曰【又言】頴悟絶人【秀頴超越过人】力行可畏【笃行可敬】其所论难【其所辨论问难】体认切至【体认是理切当】自是经游几年【自此从学几年】学之所造益深矣【学之所诣愈极其远】其为学也【其为学之道】穷理以致其知【穷究义理推极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反之吾身求践实行】居敬者所以成始终也【自守以敬终始不违】谓致知不以敬【言推极吾之知识苟不以此敬为本】则昏惑纷扰【则昏乱迷惑纷纷扰扰】无以察义理之归【则不能究义理之所归宿】躬行不以敬【行己苟不以此敬为本】则怠惰放肆【则怠惰肢体放肆私欲】无以致义理之实【不能得义理之真】持敬之方【所以持守是敬】莫先主一【则在乎主此一主一云者心主一事更不参挿第二第三事】既为之箴以自警【既为敬斋箴以自警饬】又笔之书【又载之大学或问之中】以为小学大学【以为人自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皆本於此【莫不皆出於敬】终日俨然【正其容貌】端坐一室【独处一室】讨论典训【搜閲书籍】未尝少辍【无少止息】自吾一心一身【自我一心一身之中】以至万事万物【至於万事之多万物之衆】莫不有理【莫不有此理】存此心於斋庄静一之中【操存此心以敬为本斋庄静一敬也】穷此理於学问思辨之际【而复能穷究此理於博学审问谨思明辨之顷】皆有以见所当然而不容已【有以见其所当然之理而不容自己】与其所以然而不可易【与其所以然之故而不容易者】然充其知而见於行者【充其所知而见於所行】未尝不反之於身也【未有不反面求诸已也】不睹不闻之前【未有所睹未有所闻】所以戒谨者【所以戒谨於身者】愈严愈敬【益严敬】隐微幽独之际【暗室屋漏之中】所以省察者【所以省察於心者】愈精愈密【益加精密】思虑未萌【念虑未起】而知觉不昧【心知不昧】事物既接【事物交接】而品节不差【而裁度不差】无所容乎人欲之私【一私不容】有以全乎天理之正【万善皆备】其为道也【道其所道】有太极而隂阳分【既有太极是分隂阳】有隂阳而五行具【自隂阳分则生金木水火土而为五行】禀隂阳五行之气以生【禀得此隂阳五行之气而有此生人】则太极之理【则至极之理】各具於其中【各具於隂阳五行之中】天所赋为命【天以隂阳五行之理赋於人则谓之命】人所受为性【人禀得此隂阳五行之理於心则谓之性】感於物为情【感物而动则为情】统性情为心【统乎性情而为性情之主则为心】根於性则为仁义礼智之德【藴於性则为四者之德】发於情则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端【见於情则有是四端之用】形於身则为手足耳目口鼻之用【形之於身则为六者之用】见於事则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常【逹於事则为此五伦之道】求诸人【求之於人】则人之理不异於己【则人之理与己一】参诸物【博参诸物】则物之理不异於人【则物之理与人一】莫不析之极其精而不乱【析之则极其精微而不至於错乱】然後合之尽其大而无余【合之极其大而无有余】先生之道【先生所谓道】可谓建诸天地而不悖【掲诸天地而无违悖】质诸圣贤而无疑【质诸圣贤而契合无】其得於己而为德也【疑其有得於身而为】以一心而穷造化之原【此德以一心而探造化】尽性情之妙【之藴尽其性情】达圣贤之藴【之德穷圣贤之】以一身而体天地之运【藴奥以一身参天地】备事物之理【之妙备事事物物】任纲常之责【之理任三纲五常】明足以察其微【之大明足以烛是非】刚足以任其重【之微刚足以任是道】弘足以致其广【之重弘足以充是道】毅足以极其常【之广毅足以守是道】至於养深积厚【之常至於所养之深所蓄】矜持者纯熟【之厚始於操持终自】严厉者和平【纯熟初则严厉终自】心不待操而存【和平心虽不操而自无】义不待索而精【不存义未尝索而自无】而非後学之所可拟故也【不精而非後来学者所可比拟】其间居也【而论议也燕间之】未明而起【居间音闲】深衣幅巾【昧爽即兴衣深】拜於家庙【衣戴幅巾】以及先圣【拜於庙堂】退坐书堂【以及夫子】几案必正【退处书堂读书几案】书籍器用必整【必使之正图书器物】其饮食也【必使之齐其於】羮食行列有定位【饮食之际饭左羮右】七箸举措有定所【有定位也当饭而用饭毕则收】倦而休也【有定所也】瞑目端坐【疲倦休息假】休而起也【寐危坐也】整步徐行【休息复起适】中夜而寝【意缓步也】既寝而寤【夜半方寐】则拥衾而坐【已寐而觉】或至达旦【拥被端坐】威仪容止之则【以至通宵威仪可法】自少至老【自其年少以至年老】未尝须臾离也【无顷刻不如此也】於家也【施之於家】奉亲极其孝【事亲则尽孝】抚下极其慈【恤幼则有恩】闺庭之间【闺门之内】内外斩斩【中外整然】恩义之笃【有思有义】怡怡如也【何其和也】其祭祀也【其於祭祀】事无纎钜【事无大小】必诚必敬【尽诚尽敬】小不如仪【小不合礼】终日不乐【尽日不悦】其自奉【自奉於己】则衣取蔽体【衣不过蔽其身】食取充腹【食不过充其腹】居止取足以障风雨【所居之室不过求可以蔽风雨而已】人不能堪【人不堪其忧】而处之裕如也【先生处之泰然自足】若其措诸事业【若夫施诸事业之际】则州县之设施【则治行州县之间】立朝之言论【言出朝廷之上】亦可槩见【亦可见其大?】虽达而行道【虽出而行斯道於世】不能施之一时【不足以究其一时之设施】然退而明道【退而着是道於书】足以传之万代【可以为万代之承继】於大学中庸【於此二书】则补其阙遗【阙文则补之如大学补致知格物章之类】别其次第【分其次序如二书各分章句是也】纲领条目【如二书各分经传经为纲领传为条目】粲然复明【昭如日星】於论语孟子【於语孟二书】则深原当时问答之意【则推明一时师弟子问答之意】使读而味之者【使读此书而玩味之者】如亲见圣贤之面命【犹亲承孔孟之诲】於易与诗【於诗易二经】则求其本义【则深明是书本然之义】深得古人遗意於数千载之上【有得古人余旨於万代之】凡数经者【上凡是数】见之传注【经皆为训】其关於天命之微【释大而天命之】人心之奥【藴近而人心之】入德之门【妙进德之门】造道之阈【户造道之阈奥阈音】发其旨趣【域无不发明其精】而无所遗矣【藴无有所遗】於书则疑今文之艰澁【矣於尚书则明今文之异其言】反不若古文之平易【语艰澁不如古文之粹语意平易故於逐篇之下有今】於春秋则疑圣心之正大【文古文之别春秋则】决不类传注之穿凿【疑夫子之心正大不】於礼则病王安石废罢仪礼【如公谷左氏之破碎礼则】而传记独存於乐【深恶王荆公之灭裂】至若历代史记【礼文传记】则又考论西周以来【之中独载夫乐古今】至於五代【之史则考究议论自】取司马公编年之书【平王以来终於梁唐晋】?以春秋记事之法【汉周之五代取温】周程张邵之书【公资治通监编】所以继孔孟道统之传【年之史用春秋褒贬之】历时未久【笔四君子之着】郁而不章【书上续孔孟千载不】先生为之裒集发明【传之道统閲历年岁未】而後得以盛行於世【深文义无有为之发】太极先天图【明者先生乃搜集遗言发挥传】精微广博【注此书而】不可涯涘【後大行於】为之解剥条画【天下太极周子】而後天地本原【所着先天图】圣贤藴奥【邵子所述微】不至於冺没【不至於湮没】先生教人【先生诲人】以大学语孟中庸【即是四书】为入道之序【为求道之端】而後及诸经【然後方及他经】以为不先乎大学【不首先大学之书】则无以提挈纲领【则不能提纲挈领】而尽语孟之精微【而尽得语孟精徽之理】不参之以语孟【既会大学不使之参究语孟精微之理】则无以融会贯通【则不能浑融该贯】而极中庸之旨趣【而逹中庸奥妙之旨】何以建立大本【又何以植其大本】经纶大经哉【而立其大经耶】一时抠衣而来【一时抠趋先生之侧】远自川蜀【虽四川西蜀之远莫不咸至】文词之传【文章之传播】流及海外【以至穷海之外】至於四远【彼四远不习文教之人】亦知慕其道【亦莫不慕先生之道】先生既没【先生已死】学者传其书【为学之士传诵其书】信其道者益衆【信先生之道者益衆】亦足以见理义之感於人者深矣【亦可见理义之入人心其深固如此夫】继往圣将坠之绪【续前圣欲坠之统】啓前贤未发之机【开前哲所未发之言】辨诸儒之得失【辨论诸儒之或得或失】辟异端之讹谬【斥异端之讹舛害道】明天理【推明天理】正人心【一正人心】事业之大【功业之盛】孰有加於此【谁得而加之】至若天文地志【至如上而天文下而地理】律历兵机【音律历数兵法之书】亦皆洞究渊微【亦能洞察其深妙】是非资禀之异【若非天资之异於人】学行之笃【学力之加於己】安能事事物物【又安至於万事万物】各当其理【无一不当於理】各造其极焉【无一不诣其至哉】秦汉以来【自秦汉而下】迂儒曲学【儒者迂濶皆非正学】既皆不足望其藩墙【既皆不足以窥先生之门墙】而近代诸儒【面近世儒者】有志於孔孟周程之学者【有志一圣三贤之学】亦岂能造其阃域哉【又安能诣先生之阃奥哉】呜呼【叹辞】是殆天所以相斯文焉【是皆天佑斯文】笃生哲人【生我先生】以大斯道之传也【以昌斯道之一脉也】庆元六年庚申岁【寜宗年号】卒於正寝【终於家】年七十一【夀七十一岁】累历官终侍讲【终於讲进之官】後赠太师封徽国公【赠以师垣之官封公爵】諡曰文【赐諡文】

 

 

性理羣书句解卷二十三

猜你喜欢
  晏子病将死凿楹纳书命子壮示之第三十·晏婴
  贤难 第五·王符
  平书订卷三 建官第三上·李塨
  经济文衡前集卷五·佚名
  十一  尚同上·墨子
  对治品第三·佚名
  卷三十四·佚名
  分别品第十三·佚名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第二·宗喀巴
  菩萨学处讲要(注一)·太虚
  总目卷第四·智旭
  佛说犊子经·佚名
  阴持入经卷上·佚名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七·湛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王清观·唐圭璋

      太常引   题洞宾醉桃源像   邯郸梦里武陵溪。春色醉冥迷。花压帽檐欹,谩赢得、红尘满衣。   青蛇飞起,黄龙喝住,才是酒醒时。和露饮刀圭,待月满、长空鹤归。

  • 五代诗话卷二·郑方坤

      中朝  司空图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云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是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醝非丕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所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羙

  • 卷二百六十六·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六十六韭薤类【附葱】五言律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  【唐】杜 甫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衰年闗鬲冷味暖并无忧田家         

  • 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刘昫

    ○王重荣 子珂 王处存 弟处直 诸葛爽 高骈  毕师铎 秦彦时溥 硃瑄 弟瑾 王重荣,河中人。父纵,盐州刺史,咸通中有边功。重荣以父廕补军校,与兄重盈俱号骁雄,名璟军中。广明初,重荣为河中马步军都虞候。巢贼据长安,蒲帅

  • ●卷一百九十二·徐梦莘

      炎兴下帙九十二。   起绍兴九年正月,尽其月。   金人退还河南地。   金人以东西南三京寿春府宿亳单曹州及陕西就西地归於有司。   韩世忠加少师扬武翊运功臣(旧校云:按世忠赐号扬武翊运功臣在绍兴六年四月甲

  • 卷七十三·元·蒋一葵

    【文宗图帖穆尔】 〔国语曰扎牙笃。改元天历,开奎章阁,作二玺,一曰天历之宝,一曰奎章阁宝。〕 建康旧治冶亭,当钟山佳处。文宗在金陵,亭去行邸为近,常游幸焉。一日传命且至,住山道人宝琳者,出宫门迎候移

  • 皇王大纪卷四十八·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定王九年楚王伐郑及栎公子去疾曰晋楚不务徳而兵争与其来者可也楚晋无信我焉得有信乃从楚楚王陈侯郑伯盟于辰陵郑人归又徼事于晋鲁公孙归父防齐人伐莒鲁侯滥于泗渊里革曰鱼方别孕而行罜罟非古训也断

  • 第一六四催呈光绪十四年五月十四日一一三二三—四二·佚名

    站兵吴瑞启之父吴郑清,呈催讯办其子被陷害事件具呈人吴郑清,住本城南门庄,晋江属经承工总代书 戳记 新竹县正堂方、给发泉籍代、书黄为戳记原差做状自稿具催呈状人吴郑清,年八十岁,住本城内,抱告吴氆郎

  • 第二十一册 天命六年四月至五月·佚名

    第二十一册 天命六年四月至五月初五日,众福晋至,总兵官等诸大臣迎至城外教场,下马步行,导引众福晋之马入城。众军士沿街列队相迎。自城内至汗宅,地设白席,上敷红毡,众福晋履其上进见汗。初七日,往接斋萨蒙古、朝鲜官员,十一日

  • 一○三六 军机大臣为历代帝王祀典议准后增入《大清会典》等书事致武英殿方略馆交片·佚名

    一○三六 军机大臣为历代帝王祀典议准后增入《大清会典》等书事致武英殿方略馆交片乾隆四十九年七月十六日交武英殿、方略馆:现在遵旨另议历代帝王庙祀典,将来议定奏准后,应增入《大清会典》、《通礼》、《日下旧闻考》

  • ●绩碑传选集目录·佚名

    长龄长文襄公事略李元度(一)史善载甘肃宁夏镇总兵署和阗办事大臣署甘肃提督史公墓碑钱仪吉(七)丁朝雄武显将军福建海坛镇总兵官丁公神道碑铭龚自珍(一○)杨兆璜休致直隶广平府知府杨君墓表王拯(一三)温承惠皇清诰授荣禄大夫太

  • 卷七·司马贞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索隐卷七 唐 司马贞 撰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荆荼是徵【荼音舒徵音澄】翕侯赵信【元朔二年以匈奴相国降侯後降单于翕音吸按汉表在内黄也】持装【汉表作辕】侯乐【音岳匈奴都尉降侯汉表在南阳也

  • 河东王誉传·姚思廉

    河东王萧誉,字重孙,是昭明太子的第二个儿子。梁普通二年(521),萧誉被册封为枝江县公。中大通三年(531),又被改封为河东郡王,食邑二千户。后来,萧誉又被任命为宁远将军、石头戍军事。并出任琅笽、彭城两郡太守。接着他回到京

  • 张礷传·脱脱

    张日韦,字明仲,莒州日照县人。博学广闻,正隆五年(1160)中进士。调任陈留主簿、淄州酒税副使,课税增加了许多,被迁为昌乐令。又改任永清令,补尚书省令史,再任太常博士,兼国子助教。服父丧,服满,调任山东东路转运副使,再召入朝任太

  • 在西恭与甘地先生谈话·太虚

    ──二月十三日──甘:大师一路来安适吗?  师:很安适!我是多年钦慕先生了,今能见面,非常愉快!  甘:我盼望贵团的来也很久,打一个电报,又打一个电报,一连打了四五次。师:承先生为我们麻烦,甚为感谢!  甘:这不要紧,我这里打电报很

  • 漆园指通后序·净挺

    庄子之书为晋儒所称引至唐天宝而名其书为经可谓尊之至矣然自郭向而外或注或论或讲疏率各出其所见以上窥乎庄子著书之指而于寓言洸洋自恣之意亦少失矣夫庄子之论道也自然而然而卒莫知其所以然故得庄之深者不求甚解者也

  • 洞玄灵宝六甲玉女上宫歌章·佚名

    洞玄灵宝六甲玉女上宫歌章,撰人不详。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赞颂类。内载六甲玉女上宫歌章六首,皆为五言韵语,乃道教科仪唱颂之词。

  • 南楚新闻·尉迟枢

    唐尉迟枢撰。一卷。作者事迹不详。此书记故事十七则,文字简短,共约七百字。有薛昭纬“悔不当初学治银”诗、荆南米贵、孙晖走马、李更名、百粤人食蟆虾等故事,可资谈助。独有李泌故事九则,其中以诗讽杨国忠,富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