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第二

丙二正取心要之法如何分二,丁初于道总建立生起决定,丁二正明受持心要之法。 初又分二,戊初三士之道摄一切圣教之理,戊二显示从三士门次第引导之相。 今初

一切佛陀,从初发心,中积资粮,最后现证正遍知觉,是皆惟为饶益有情,故说一切法,亦唯为成就有情义利。如是所作有情义利,略有二种,即于世间之权时现前上善,与出世间之究竟决定善也。依初所作所说一切,于正下士或共下士法类中摄。下士特别之处不为今世现前安乐,重在希求舍生之后善趣圆满,以其修作彼之因故。如道炬云:“若以正方便,惟于人天乐,欲求自利者,知彼为下士。”究竟决定善,有惟从流转出离解脱及修一切种智二种。此中依于声闻及独觉乘所说一切,于正中士或共中士法类中摄。中士夫者,于一切有发生厌离,专求自利,从有解脱彼之方便。于戒定慧三学转趣入故。如道炬云:“背于三有乐,反罪业为体,仅求自寂利,说名中士夫。”修行一切种智方便,亦有二种。谓波罗密多大乘与金刚乘也。此二皆于上士所有法类中摄。上士夫者,惟彼大悲之所自在,欲尽一切有情苦故。以佛为其所得之果,以六度行及二次第为所修学。如道炬云:“若以自系苦,普例于他苦,希起正断尽,斯名胜士夫。”彼士夫修菩提之方便,显密二种,于下当说。三士之名,如摄决择分及俱舍释等,处处广说。下士夫中,虽有希求现世后世二种差别,当知此处,惟取第二,复取安住善趣方便无错乱者。戊二显示从三士门次第引导之相分二,己初必由三士道引导之意义,己二示如是次第引导之相。 今初

如是虽说士夫有三,然上士道亦摄余二,以彼二者为大乘道之支分故。此马鸣菩萨所说。此间非于仅得世间快乐之下士,及唯得解脱世间之中士道中而为引导。盖为将修与彼二所共同道之上士作引导前行,是为修习上士道之支分耳。

己二如是次第引导之相分二,庚初正明其相,庚二明其要义。 今初

趣入大乘之门者,即于最胜菩提发心是。若发此心,如入行论云:“刹那才发菩提心,虽系轮回三界狱,亦当说为善逝子。”谓发心即得菩萨名,彼身即入大乘数。若失此心,则从大乘而退出故。以是诸欲入大乘者,须于多门励力,务令此心发起。然欲发起此心,又必须先修发心胜利,于其胜利增长勇悍,并须具有七支皈依。集菩萨学论及入行论皆作此说。如是所说胜利,略有二种,谓权时及究竟胜利也。初中复有不堕恶道及生乐趣二种胜利,若发此心,于昔积集恶趣之因即得清净,并能断绝未来相续。于先已集乐趣之因,以有此心所摄持故,将更增长广大,诸新所作亦能引起,令无终尽之边际焉。究竟胜利者,解脱及正遍知等,亦依此心速疾成就。若不先于权时究竟之胜利实欲证得,但云彼诸胜利从发心出生,于彼发心应当励力。虽作此说,惟是空言,返观身心,甚为明晰。此中先于现上决定二种胜利发欲得心,即须修习共中下士所有意乐,如是则于二种胜利生起欲得。若修此具有胜利之心者,更须生起为此心根本之慈与悲悯。但若念及自身之乐乏苦逼,流转世间,尚不能令身毛竖动者,则于他之乐乏苦逼,而谓不能堪忍,必无是处。入行论云:“于利有情前,且不思自苦,若梦犹未梦,利他云何生。”是故于下士时,想自身当受恶趣苦恼,及中士时,观于善趣,亦惟是苦,无寂灭乐。既思惟已,例己推及于诸亲属等一切有情而修习之,当成发起慈悲之因。从彼发起菩提心故。故修共同下中意乐者,实是引发无伪菩提心之方便。如是当知,于修彼二士道时,思惟皈依业果诸意乐等,于诸门中,集净励力者,如其所应,成菩提心前行修心之方便。当知七支皈依等,亦即为发起此心之方便也。此中诸下中法类,为引发胜菩提心支分之理,为师者须详开示,弟子亦须于彼获得决定。于每修时,忆念此诸意义而修,最为切要。若不尔者,则上士之道与共中下士道,各各不相关涉,于未至正上士道之中间,以于菩提心未获决定故,或为发起彼心之障碍,或于其间失大义利。以故于此当加殷重。

如是修已,于身心中如何方能发起无伪菩提之心,如所应作。次为令彼心极坚固故。由行不共皈依为前导已,应受发菩提愿心仪轨。受彼愿已,于诸菩萨学处开始修学。尔后于六度四摄等多修习欲学之心。若生决定欲学心已,进受清净菩萨行戒。次于根本重罪,拚命防护,莫令有染,虽中下缠,及诸恶作,亦应励力,莫为所污。倘有所犯,如其所说除罪仪轨,善为净治。此后总于六度而为修学,特别为令其心于善所缘如其所欲能安住故,于止体之静虑中更当修学。道炬论中谓为引发诸神通故而学止者,是少分喻,即阿底峡尊者亦曾于余处说为欲引发胜观故当修止也。次为断二我执缚故,于空性义见决定已,于无谬修法而为修习,应当修行慧体胜观也。如是除修止观外,于行戒学处以下悉为戒学,奢摩他者是为心学,毗□舍那者是为慧学,此道炬释中说也。

复次,奢摩他以下,是为方便分及福德之资粮,依于世俗谛之道,广大道次第也。三种殊胜慧者,是为般若分及智慧之资粮,依于胜义谛,甚深道次第故。当于彼等次第数目生决定,及以慧与方便随离一支不成菩提,应起大决定也。以如是共道修身心已,必须转入密乘,以入于彼速当圆满二资粮故。设于此处不胜其任,或种性微劣而不喜者,则应唯于此道次第渐增广之。若其欲入金刚乘者,首须修依止善知识法,较前尤为郑重。次以从清净密部所出灌顶法成熟身已,于彼时所得之密戒及三昧耶,拚命守护。特于根本罪毋使有染,盖虽可重受,然身毁已,功德难生。诸支分罪,亦毋染犯,设有所犯,亦勿随意置而不虑,当以悔除防护令其清净。尔后或于下部有相瑜伽,或于上部生起瑜伽,随于一中而为引导。次或于下部无相瑜伽,或于上部满次瑜伽,随于其一而修学之。如斯次第之建立者,乃道炬论所说,故菩提道次第亦作如是引导也。

庚二明其要义者, 谓若下中士夫诸法品类即是上士之前引导者,是即上士夫之道次第矣,何须复名为共下中之道次第耶,曰:所以于三士夫须各各分别而引导者,要义有二。一为摧伏犹未发生共同中下士夫之心者,即妄自称我是上士之我慢。二为于上中下三等根机作大饶益也,言大益者,谓因上中二种士夫,亦须希求善趣解脱,故对所导之上中二种补特伽罗,示以中下二种意乐令其修习,此无过失,而生功德故。若是下劣补特伽罗者,虽修上法品类,亦必不生上品意乐,而下品复弃,则上中下道功德胜利,将俱无所得矣。复次,于具上堪能者,示所共道以令修习,对于彼等自所应修诸功德法,若已生者则能摄持,或虽未生,亦能速疾发起下下发已,导入上上,于其自乘,并无延滞也。发心须依次第者,总持自在王所问经中,以黠慧宝师次第修净摩尼宝喻,合义而为教示。龙猛菩萨亦作是说,“初修增上生,后起决定胜,以得增上故,次决定胜成。”此说于现上决定善,须以次第而引导也。圣者无著亦曰:“又诸菩萨,于诸有情,先审观察,知劣慧者,为说浅法,随转粗近教授教诫。知中慧者,为说中法,随转处中教授教诫。知广慧者,为说深法,随转幽微教授教诫。令其渐次修集善品,是名菩萨于诸有情渐次利行。”又圣者提婆于摄行炬论中,成立先于波罗密多乘之意乐既修习已,次转入密,须具次第,摄彼义云:“诸初业有情,若转趣胜义,佛说此方便,如梯之渐次。”

丁二正明受持心要之方法分三,戊初与下士所共修心之道次第,戊二与中士所共修心之道次第,戊三上士修心之道次第。 初又分三,己初正修下士意乐,己二发心之量,己三除邪分别。 初又分二,庚初发生希求后世义利之心,庚二明后世乐之方便。 初又分二,辛初思此世不久住起念死心,辛二思后世二趣苦乐如何。 初又分四,壬初不修念死之过患,壬二修习之胜利,壬三发何种念死心,壬四修念死之法。 今初

今后当死之一念,虽尽人皆有,然以于日日中,每念今日不死,今日又不死,则心将执于不死之一面。若不作意于彼对治,而为如是心所障蔽,随起久住此世之心。便觉现前一切皆为需要。专务于求此世乐,除此世苦之方便。于后世及解脱成佛等大事,不加观察,心不入道。纵或闻思修然以趋重今世之故,任作何善,其力定然薄弱,且必掺和恶行咎戾而转。其不杂恶趣之因者鲜矣。纵使缘及后世思欲进修,亦必不能灭除推延之懈怠,及睡眠惛沉喧杂饮食等事,纷扰度时,不能精进如理而修焉。又不特此也,为求现世圆满故,烦恼及其所引之诸恶行等,渐渐增长。背甘露法,引入恶趣,孰有甚于斯之不善耶。四百颂云:“三世自在主。自来作死缘,而我犹安卧,不善孰胜斯。”又入行论云:“须舍一切去,于此自不知,为亲非亲故,而造种种罪。”

壬二修习之胜利者, 若生一真实念死之心,且如若知我今日明日定死,稍知法者,即见亲等无可共住,遂能遮制于彼爱著,并任运生起从施等门而取心要。且能见及为利养恭敬等之世间法而致力者,一切皆无坚实。遮诸恶行,积集皈戒等善业。自身既得胜妙之位,亦能接引诸余有情,于彼安置。更有何事较此为重者哉。诸经于此念死之心,曾以多种譬喻而为称赞,如大涅槃经云:“诸田业中秋耕胜,一切迹中象迹胜,一切想中无常及死想是为最胜。”以由此能除遣三界贪著无明我慢故。复以为顿能摧坏一切烦恼恶业之锤,顿能成就一切善妙之门等,而称叹之。总之,能有修行之机会,唯是得此殊胜之身时。我辈长劫处于恶趣,虽偶一得生人天亦多无暇,不得修法,纵或一次得堪修之身,而亦不能如理修法者,盖为住此今日不死之想耳。心执不死者,乃一切衰损之门,念死者,乃一切圆满之门也。是故莫执此为诸无余深法可修者之所行,或虽为应修,唯宜初时略为修习,非恒常之所修也。应于初中后三皆必须修此法之理,起决定解而修习之。

壬三发何种念死心者, 若以亲等当离而生怖者,是乃常人之心,此处非为生起彼心也。若尔云何,谓由烦恼业所受之身,终不免死,仅于此生怖,暂时亦不能遮止。须念恶趣之因未灭,现上决定善因未修,此当畏死也,若于此兴怖,则能起修,死时无恐。若不修此义,总于流转不能解脱,别于恶趣或将沉坠,死时追悔热恼而已。

壬四修念死之法者,应从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定之门而修习之。此中分三,癸初思惟定死,癸二思死期无定,癸三思惟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初又分三,子初思惟死王必来任何法不能免,子二思寿无增而无间有减,子三思惟虽存在时亦无修法之暇而死必决定。 今初

任所受为何身,所住为何地,随在何时,皆为死王所坏。此无常集中所言也。死王若来,纵以迅速腾跃极大势力财物咒药无能逃避,此教授国王经中说也。迦马巴云:现在即须畏死,死时不须怖恼,我辈则与此相违,现在不畏,临死乃以手椎胸焉。

子二思寿无增而有减者, 如入胎经说,寿量百年者稀矣,纵然能到此边际,亦于彼之中间,年为月,月为日,日为昼夜而尽之。每一昼夜仍为上午下午等而使之尽,寿之总量,去日已多,所余亦无增,且无间而减故。入行论云:“昼夜无有住,此寿常灭坏,无有余可增,我岂能不死。”又如织师织布,及被杀之牲牵赴杀场,步步逼近,与牛为牧儿所使,不能自在,被驱入住处等,多喻为门而思惟之。如大戏乐经云:“三有无常同秋云,众生生死等观戏,众生寿行似空电,如崖瀑流疾疾行。”以此种种譬喻而诠显之。盖于心内明了者,外一切物无不示现无常。以是从多门中,屡次思惟,生起决定,若仅修少次,心则难生,殊无所益。如迦马巴云:“汝言思而不生,汝于何时思耶,昼日散乱,夜间睡眠,汝勿说妄语。”吾人非但寿尽始为死王所坏,而往他世,即于现生存在之间,亦皆是不住之时,盖自入胎以来,无一刹那暂停而不向后趣者。虽于中间稍得存活,亦唯为老病死者引赴死所而行。故不应于此存活之际,认为不趣后世,而得安任,辄生欢喜。譬如从高崖坠时,于其中间尚未至地之际,不应喜也。四百颂注中引云:“人之勇识如初夜,若于世间住胎已,从此彼于日月中,无少止憩而趣死。”

子三思惟虽存在时亦无修法之暇而死必决定者, 纵能至彼许之寿算,亦无有余暇修行,如入胎经言,初婴儿时,于十岁内,未获修法之意乐。垂老之二十年,无修法之气力。中时亦为睡眠耗去一半,复以病等耗去多时,仅少许光阴可修法耳。如是现生一切圆满,当思皆同作梦,于临死时,仅成一种意境。死仇既其必来,胡为现世之心所欺而犹喜耶。应于必须修法,生起决定,多为誓愿。本生经云:“噫嘻世间惑,匪坚不可乐,此夜开花会,亦当成念境。”

癸二思死无定期者, 今日以后百年以前,死王必来,然于此未来之中间,究竟何日当到,亦无决定。即如今日死与不死,亦不能定。虽然心则须执于死之一面,发起今日必死之心。若想今日不死,则心必执于不死之一面力谋此身久住之准备,不修后世之资粮,于其中间,终为死王所缚,则怀忧而死焉。若于日日中常为死备,则便多作后世义利。设或不死,修善固佳,若即死者,尤属正当所需要也。

此中分三,子初思瞻部洲人寿无定故死期亦无定,子二思死缘甚多活缘甚少,子三思身极危脆故死期无定。 今初

总而言之,北拘卢洲寿量决定,余虽于自类寿量不能决定,然亦大多有定,而瞻部洲者则极无定也。劫初寿有无量岁者,将来十岁,即为长寿之最大限量。即如现时,于老壮少间,何时当死,皆无定准。俱舍云:“此间寿难定,末十初无量。”将诸师友等,未满天年,忽遇内外死缘,奄然命过者,而为作意。如是我亦不免,数数思之。

子二思死缘多活缘少者, 于此生命,有情无情之损害甚多。谓人与非人魔类之所害,各种畜生之所吞噬,内诸疾病,外诸大种之侵凌,而细思之。复次自身者,内四大种之所成,彼等亦互为克损,此大种界稍失调和而增减者,即有病生能夺寿命。彼等与自俱生,故于身命,有似坚实,无可保信。涅槃经云:“修死想者,当知此生寿命,恒为多数仇怨围绕,刹那刹那,念念损坏,全无为作增长者也。”宝鬘论亦云:“人住死缘内,如灯在风中。”故虽在生时,仍恒常无间趋于死地,自谓生缘多,实不可保信。如论又云:“死缘者甚多,生缘唯少许,虽生常趋死,故当勤修法。”

子三思身危脆故死无定期者, 人身如水泡,最极微劣,无须重大损害,但以一荆棘刺之,便可摧坏身命,诸余死缘毁之亦易。亲友书云:“大地迷卢海,七日出烧燃,况此微脆躯,那不成煨烬。”如是思已,死王何时当坏身命,既无定期,趁兹有暇,应决定即从现在须勤修佛法。喜乍迦打米者云:“国主如是假借身,未病未老安乐住,即此时中修心要,于老病死作无畏,若时老病衰苦来,尔时虽念有何用。”三根本中最扼要者,即思死期无定,故于此当勉力修之。

癸三思惟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者, 若见及此身定须趋于后世,尔时虽极怜爱之亲友围绕,无一能留住。虽尽其所有悦意之财聚,一微尘许不能携去。即与生俱有之自身骨肉,亦须弃舍,何况其他。由此三种因相,应知此身一切圆满决定终当舍离于我,我亦有终当舍离彼等而趣他世之一日。须念今日即是彼日,故应决定不为眷属身命受用等缘所转,而专修佛法焉。此心虽难发生,然为入道之根本,故有励力思察之必要。博朵瓦云:“我能除现世之荣耀者,即修此无常。此,既能遣除亲眷资具等现前一世荣贵之爱著,又知惟己一身更无二伴同趋后世,便念除佛法外,更无一事可作者,心不贪于现世,无常之观乃生,故于此心未生以来,即是障隔一切佛法之道也。”多巴云:“集资净障,对于本尊本师启白祈祷勇悍殷勤,数数思惟,纵经百年不生,亦如是修。然有为之法,必不恒常安住,何由不能生起耶。”又有人欲改修所缘境,以问迦马巴。迦马巴但仍教如前。若问余者,则答不知。

如是若依止善知识与暇满无常等诸法品类,凡经论中所有者,于彼彼等皆可了知取而修习焉,则易得佛之密意。其余法类,亦当如是了知。

辛二思后世二趣苦乐如何者, 如是决定速死,此生无暇,不能久住,死后复非断灭而复受生,所受之生,不能出乎苦乐二趣,彼亦非能自主,当为业所自在之故,以任白黑业之所牵引而受生焉。如是想念,我若生于恶趣,我将如何,则宜思恶趣之苦也。龙猛云:“镇日须忆念,极寒热地狱,亦当念饥渴,逼迫诸鬼趣,多愚苦傍生,当视当忆念,断念修乐因,难得赡部身,得时于恶因,当励力断尽。”彼中总于流转,特于恶趣之苦而修习之,最为重要。谓若思惟堕此苦海者,则心生厌离,遮止傲慢。及见苦是不善之果,于其罪恶深生羞耻。由不欲苦而希安乐,又见乐为善果,喜修诸善。复自观察,据己为量,随于他所发起悲心。于流转中心生厌离,而求解脱。又以布苦故,则能殷重皈依等事,为众多修行心要之大总聚也。彼苦之功德,入行论中虽就自身已有之苦而说,然于未来当受之苦,亦应如是思。

此中分三,壬初思地狱苦,壬二思傍生苦,壬三思饿鬼苦。 初又分四,癸初大有情地狱,癸二近边地狱,癸三寒冰地狱,癸四孤独地狱。 今初

由此地下越三万二千瑜缮那下,有等活狱,彼下每隔四千瑜缮那,递次复有余七也。如是八中,初等活狱者,谓彼有情,多共聚集,业增上故,种种苦具,次第而起,更相残害,闷绝c地。次虚空中发大声曰:汝诸有情可还等活。彼诸有情欻然复起,复由如前所说苦具更相残害。由此因缘,长时受苦。二黑绳狱者,谓彼有情,多分为诸所摄狱卒,以黑绳拼之,作四方等多种文像,即于其上以锯解之。三众合狱者,谓彼有情,同处集时,为诸所摄狱卒,驱逼令入如羺头等两铁山间,彼既入已,两山迫之,既被迫已,一切窍门血便流注。四号叫狱者,谓彼有情,寻求舍宅,便入大铁室中,彼才入已,即便火起,由此烧然。五大号叫狱者,与前相同,其差别者,此为二层铁室也。六烧热狱者,谓彼所摄狱卒,以诸有情,置极热烧然多瑜缮那大铁鏊上,犹如炙鱼,复以炽然铁丳从下贯之,彻顶而出,由口目鼻耳两两孔中,及一切毛孔,胥皆焰起。复以有情或覆或仰,置于炽然大铁地上,以极炽然大铁椎棒,或为击打,或筑捣之。七极烧热狱者,谓以三支铁丳从下贯之,彻其两膊及顶而出。由此因缘,于口等诸门猛焰流出。又以烧然极热铁鍱遍裹其身,倒掷于炽然灰水满铁镬中而煎煮之,上下漂转,涌沸而行,待皮肉血皆销烂已,唯留骨琐存在之时,寻复漉之,置铁地上,令其皮肉血脉复生,还置镬中,余如烧热狱说。八无间狱者,谓从东方多百瑜缮那,周遍烧然大铁地上,有猛炽火,腾焰而来,于彼有情,皮肉筋骨,如次坏已,以彻其髓,烧如脂烛,一切身分,遍成猛焰。所余三方,亦复无所间缺。如是四方火来,和杂聚集,领受是苦。惟以发叫受苦之声,乃知彼猛火中尚有有情存在而已,又于铁箕盛满最极烧然铁炭而簸揃之,复置热铁地上,令登大热铁山,逼其上下。从其口中,拔出其舌,以百铁钉钉而张之,令无皱鈝,如张牛皮。复更仰置热铁地上,以大铁钳而开其口,以热铁丸置其口中,灌以烊铜,烧口及喉,彻于腑脏,从下流出。其余苦况,如极热说。

如是受彼诸苦,经几许量。如亲友书云:“如是最极剧烈苦,纵然经百俱胝岁,倘其恶业犹未尽,彼于诸苦不能离。”又于人中五十年为四大王众之一日,此三十日为月,此十二月为年之五百年,是四大王众之寿量。以此全量为一日,此三十日为月,此十二月为年之五百年,乃等活地狱之寿量也。如是人中百年二百年四百年八百年,千六百年者,如其次第是三十三天至他化自在天之一日也。其寿量者,天之千年二千年四千年八千年万六千年也。彼等如其次第是从黑绳至烧热各各之一日。能至其各各自年之从千年至万六千年也。极烧热者半中劫,无间者能至一中劫。此如俱舍及本地分中详说也。

癸二近边地狱者, 彼八地狱各有四岸四门,彼等之外,铁城围绕,彼城亦有四门,于彼一一门外,有四四增上有情地狱,谓煻煨□,尸粪泥,刀刃道等,及无极大河也。彼中初者,有陷膝许之火灰彼诸有情,出求宅舍而过彼者,放足之时,皮及肉血悉皆销烂,举时则皮肉等复生也。第二者与彼邻近,有臭如尸之粪泥,诸觅舍有情过时,倒擗其中,首足俱没。泥中有虫,名曰利嘴,彼等穿皮入肉,断筋破骨,取髓而食。第三者,与彼相邻,有刀刃仰布之道,诸寻舍有情,行至于此,足下之时皮肉筋血悉皆烂坏,举则复生也。与彼相近,有剑叶林彼诸有情,为求宅舍经过于此,才依阴住,剑叶堕落,砍截支节。彼等擗已,诸獒犬来,掣背而食也。又彼邻近,有铁刺林,觅舍有情,于彼行时,即便登林,登时刺锋下向,下时则上承也。以是等刺,割截支节。又有大乌名曰铁嘴,来集于肩或住其顶,喙睛而食之。以上同是器械所损恼,故合为一也。第四者于铁刺相邻,有无极河,灰水腾沸,充满其中,求舍有情,于彼堕已,上下游煮,犹如豆等煮于沸水之大镬。于河两岸,有诸执持棍獴网者,排列而住,不容得出。又复持獴网取出,仰置炽然大地,问何所欲。彼若答曰:我今无知无见,唯是饥渴。便以炽焰铁丸腾沸烊铜灌其口中。本地分中说近边与孤独二者寿量无定,然若应受彼等苦楚之业力未尽,则当于尔许时不能得出也。

癸三寒冰地狱者, 于八大有情地狱平面,相距万瑜缮那处,从此三万二千瑜缮那下,有疱狱在焉。彼下二千二千瑜缮那所隔,有余七也。彼八之中,初疱者,为大风所吹,一切身分,寒缩如疱。二疱裂者,缩如已破裂之疱也。三頞哳吒,四郝郝婆,五虎虎婆者,就发声而立名。六裂如青莲者,谓遭大风逼,色变瘀,裂成五破或六破也。七裂如红莲者,越青转红,裂为十分,或复更多。八裂如大红莲者,皮转极红,破为百数,或复多于彼数。是等出本地分中说。寿量者,以摩羯陀国盛八十斛之胡麻□,而以胡麻高盛充满。次每百年取麻一粒,彼麻取尽无余,如斯长时而疱之寿量较之尤为远甚。下诸狱寿量,各较前前者为二十倍之递增云。

癸四孤独地狱者, 即于热地狱寒地狱之近边有之,人世间亦有,本地分中说也。近大海岸亦有,如僧护传中所说。

生于彼等中之因者,如下所说,其生甚易。吾人于日日中积集众多,在先既有所集,今亦相续造作,于此不应安然而住。应思彼等苦果而生怖畏。盖与彼等之间隔,唯此悠悠一息耳。入行论云:“地狱业已作,云何宴然住。”亲友书亦云:“具罪唯以出入息,于其中隔地狱苦,若人闻已空无畏,当是金刚为自性。见画地狱及听闻,忆念读诵作形相,犹起怖畏而厌离,如何正受斯异熟。”其苦之猛烈,如亲友书云:“一切安乐中,爱尽乐为最,一切苦莫比,无间地狱苦。人间一日中,屡刺三百槊,比地狱轻苦,毫分宁相拟。”发生如是苦之因者,当知惟是自内恶行。纵微少恶行,亦应尽其功力,勉励莫使有染。又即彼书云:“如是诸恶果,种由身语意,汝勤随力护,轻尘恶勿侵。”

壬二思傍生苦者, 诸傍生中,其力强者而凌其弱,且为天人之资具,自无主权惟随他力,任其杀打损害。本地分说与人天同住,别无住处。俱舍释则云:彼等之根本住处为大海,诸余者乃彼之所流出耳。复次,有生于暗中或水中者,皆老死于其中,与负重疲劳,及以耕耘剪毛驱使等。而杀害之法,亦有多种不同所迫恼。又由于饥渴风日所困,及猎者等于多门中而为损害。随于何时,惟念恐惧。于其诸苦恼法,当思而厌患,生起出离心。其寿量者,俱舍云:“诸傍生,胜者长一劫。”谓寿长者可至一劫,短者则无定耳。

壬三思饿鬼苦者, 诸上品悭吝者,生饿鬼中,彼等皆感饥渴之苦,皮肉血脉枯如株杌,以发覆面,口甚干焦,以舌舐之。其中有三,一于饮食有外障者,彼等若驰至井泉池海诸处,为余有情手执剑矛枪等行列守护令不得趣,或强趣之,便见其泉变为脓血自不欲饮也。二于饮食有内障者,谓口如针孔,或口如炬,或复颈瘿,或腹宽大,纵无其他有情为遮,自得饮食,亦不能饮啖也。三于饮食自体为障者,有名猛焰鬘者,一切饮食皆为火然而烧之。名食粪秽者,饮啖粪溺与不净臭恶,及惟能于损害下劣等物而饮啖也。又有一类割自肉食,纵得香美而不能食。彼等住处,俱舍谓于王舍城下,隔五百瑜缮那有之,余者皆彼中所分出。其寿量据本地分及俱舍云:人间一月为其一日,可至其自年五百岁。亲友书云:“恶行之业以为索,坚固缠缚诸饿鬼,其间受苦无中断,五千及万亦不死。”其疏释云:饿鬼一类寿五千岁,一类为万岁。

本地分说三恶趣之身量无定,以不善业力有大小种种故也。如是若思彼诸苦者,试以身手入于热灰,置一昼夜。或于严冬风吹冰窟,不著衣裙于中而住。又或一日二日断绝饮食,或于身上蜂虻螯噬,若此微事犹难忍者,念我云何能于热寒地狱鬼畜诸苦而堪忍受。以今推比,乃至未生至极怖畏之间,应勤思惟。以现前贤善之身如是思者,应忏洗从前所集罪恶,止息后流。先所集善,则以猛利欲乐发愿令其增长,于新作者以多门而为趣入。又于日日中,皆使有暇之身作有义利。若现在不思彼者,堕恶趣时,虽欲求一能从彼等怖畏中作救护皈依者,亦不可得。尔时于所应作及不应作,取舍之处心无力矣。

庚二明后世乐之方便分二,辛初皈依为入佛教之胜门,辛二生决定信为诸善之根本。 初又分四,壬初依何者为皈依之因,壬二依于彼因明皈依境,壬三皈依之法如何,壬四皈依后应学之次第。 今初

总论皈依之因,虽有多种,然此中则据上所述,今世不能久住须速死,死后随业流转不能自在,如入行论云:“如于昏夜黑云中,电光刹那才一现。如是设以佛陀力,世间福慧少许生。以是唯有微弱善,常时罪力极暴恶。”白业力弱,黑业力强,思惟由是堕于恶趣之理,既于恶趣生起怖畏,又惟深信三宝能救。以是二心而行皈依。但若徒有言者,则皈依之效亦仅尔,若彼二种发心殷重坚固者,则其皈依必能变更心境,故应励力修此二因。

壬二依于彼因明皈依境者, 初正明其境,如百五十颂赞云:“谁于一切恶,从本悉皆无,谁于一切中,住一切功德。设若有心者,于彼应皈依,赞彼恭敬彼,住彼教应理。”谓若自有能分别可皈非可皈之慧者,理应于佛薄伽梵前而行无欺诳之皈依。法及僧众,比例类推。归依七十颂云:“佛法及僧伽,求解脱所依。”次明应可皈依之相,须自己解脱一切怖畏,又有令他解脱怖畏之方便善巧,对一切行大悲,无亲疏之分,于一切有恩无恩作义利者,是则所应皈依。然此唯佛为能,自在天等,皆无斯德,故唯佛是所皈依处。又彼教法及声闻僧众,亦是应皈依者。摄决择云:于此等引生决定专一之心,而能求作依怙者,无不救护,是故应起决定之心。于二因中,虽外因无缺,然以内因至诚皈依之心不生,则唯是其苦矣。

壬三皈依之法如何分四,癸初知功德,癸二知差别,癸三自誓愿受癸四不说有余皈依处。 初又分三,子初佛功德,子二法功德,子三僧功德。 初又分四,丑初身功德,丑二语功德,丑三意功德,丑四事业功德。 今初

念佛相好,如譬喻赞云:“佛身相庄严,端妙眼甘露,如秋空无云,众星而严饰。能仁具金色,法衣以严身,似于金山顶,彩云而围绕。佛虽不庄饰,面轮自圆足,彼满月离云,亦所不能及。佛口如莲花,日照而开敷,蜂见以为莲,怀犹预而住。佛面具金色,珂白齿端姝,犹如金山峡,无垢月光入。应供右手中,轮相妙严佛,于世恐怖者,以手拔令出。能仁游行时,双足如妙莲,印画于地上,真莲无此美。”略赞如是,当忆念之。

丑二语功德者, 尽世界中所有有情,于一时中,各以异义而见质问,佛以一刹那心相应之慧而领摄已,即以一音答一切问,彼等亦各领知为答自语。于兹甚奇希有之德,当思念之。如谛者品云:“此诸有情了义语,多种一时来问难,心一刹那遍了知,即以一音各答覆。如是当知佛于世,以妙梵音而宣演,度出人天诸苦厄,极善转于妙法轮。”

丑三意功德者, 有智德悲德二种。智德者于一切所知境,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如观掌中庵摩罗果,悉能了知,无碍而转。一切所知,佛智能遍,除佛而外,余者则所知宽广,智狭而莫能遍也。如彼赞云:“唯有以佛智,遍一切所知,除佛余一切,唯所知增上。”又云:“三时所摄法,一切种相者,如持庵摩罗,佛心所行境。诸法动非动,一及种种别,如风行空中,佛心无滞碍。”悲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则无自在。能仁为大悲系缚,亦无自在。若见众生有苦恼者,大悲无间相续而生。百五十颂云:“一切众生类,惑缚无差别,为解众生缚,常为大悲系。虽知世过患,悲愿处生死,为当先礼佛,抑先礼大悲。”又如谛者品云:“众生处痴暗,无明常覆心,系世间牢狱,佛见生悲愍。”应如是思惟之。

丑四事业功德者, 以身语意业无间而饶益一切有情,此亦就所化方面堪引度者,能仁无不令其得乐离苦,凡所应作,决定为之。如博朵瓦云:若数数思惟信心渐增长,身心渐清净,能得加持。故得定见,诚意皈依修学学处者,其一切所作,皆成佛法。然我等对佛之智,不及信一灵验卜卦者。卦者若云:某知汝今年无忌,则心安而去。若云今年有大灾祸,此当作,此莫作者,则必励力而为。倘未能办,则思彼说我未能作,心必忧郁。佛云此及此应行,此及此不应行之制,其心依耶。若未能作,心生不安否。而反云:法中虽如彼说,但以今日地方时代之关系,彼不能作,当须如是如是作。轻舍佛语尽自所知而为前行耳。反心内察,可知上言,洵非诬也。

以是于佛功德,数数思惟,必须励力令心引起决定。彼若生起。则于法及僧,亦起如彼之决定。是为皈依之要处。彼若无者,况云余道,即能改变意念之皈依,亦必无来处矣。

子二法功德者, 应敬佛之因相,此具有无边功德之佛者,从教证之法,灭道之谛,断除过失,修行功德,由修及现证而出生也。当如是念此摄正法经之义也。

子三僧功德者, 主要者是诸圣补特伽罗,彼亦由念法功德,于彼如理修习门中而为忆念,是摄正法经义。

癸二知差别者, 如摄决择中所言,由知三宝互差别已而皈依之。

癸三自誓受者, 誓以佛为所皈依之大师,法之涅槃为正修行,僧则为皈依之行伴。

癸四不说有余皈依处者, 了知内外之大师教法学徒等之胜劣已,惟皈依三宝,不皈依于与此不顺之大师等。此内外差别中,大师之差别者,佛垢净而德圆,余教之师,则与是反。如胜出赞云:“我舍余大师,而皈佛世尊,何为皈依佛,无过具德故。”又云:“于诸外道教,如如而思惟,各各细较量,我心愈信佛。其非遍智宗,以过坏其心,彼心既坏乱,不见无过佛。”

壬四皈依后应学之次第分二,癸初各别学处,癸二共同学处。 初又分二,子初遮止学处,子二奉行学处。 今初

涅槃经云:“若皈依三宝,彼即正近事,则于余天等,终非所皈依。若皈依正法,应断杀害心,又皈依僧者,不共外道住。”即不皈依余诸天神,及不损害有情,不与外道共住也。此中初者,纵世间威光炽盛之天及遍入等,犹非究竟之所皈依者,何况鬼类之地神及龙等哉。然此乃指于三宝舍信,于彼等倚赖者,谓为不可。非谓于彼等觅为现前如法事务之助伴,亦不可也。盖可如对施主乞作资生具之伴助,于医师希求疗病然。次谓于人畜等,以意乐或加行,作打缚禁闭穿鼻,及不堪负重强与运载等诸损害事,悉应断之。第三于对三宝不信,或且诽谤者,不应随顺也。

子二奉行学处者, 佛之塑画形像随为何种,美恶不应讥弹,置不净处,及质当等。凡不敬重及轻毁等方便,悉当断除,应视同真佛,为可敬之田。亲友书云:“随何等木雕佛像,诸有智者咸供养。”又如戒经及杂事所说,劫毗罗变十八头摩羯陀鱼,及善和尊者貌陋声雅各宿世因缘等。又如大瑜伽者,以文殊像,问阿底峡尊者曰:此像好恶若何,答云:文殊像无不好者,工稍次耳,语毕置顶。凡于四句偈以上之法,皆当恭敬,不应质当经典,作为货物,搁置露地及污秽处,或与鞋合持,及跨越等,悉当断除,如法宝而敬焉。如善知识仅拿瓦但见佛经,必合掌起立,后年老不能起立,亦必合掌。又如阿底峡尊者,初抵藏卫时,有一持密咒者,不从彼听法,一日见一写经人,以齿垢补经,尊者意良不忍曰:噫,不可,不可。其持咒者叹为希有,因生信心,即从尊者闻法。又夏惹瓦云:吾等于法,任何游戏亦作,然对佛法及说法人,不生恭敬,是坏智慧之因。以今之愚,亦云足矣。若较此尤愚,当何至哉。

或是僧众,或仅具出家相,亦不应呵毁及妄分彼我派别而兴仇视,应敬僧如宝焉。如劝发增上意乐经云:“乐功德者住林下,他人过失不须视,亦不生心计我胜,及念自己为第一。此憍是诸放逸本,慎勿轻视劣苾刍,一劫不能得解脱,斯乃圣教之次第。”又格西敦巴及大瑜伽者,但见黄布碎片于所行地,则不跨越,拾取抖净置之净处。如此行仪应当随学。自能于三宝有尔许恭敬,则当感得众生对己亦起尔许恭敬故。三昧王经云:“造作如是业,当得如是果。”

癸二共同学处有六, 第一随念三宝功德者,如前所说,内外及三宝相互之差别,与彼等之功德,数数思之。第二随念三宝大恩者,随自所生乐善,当知皆是三宝之恩。故当以报恩意乐而行供养。若供饮食而不间断者,则少用功力而能圆满众多资粮。于水以上者,任何受用之先,悉应至心而供养之。夏惹瓦云:非以糕之青者,叶之黄者,当择精美者供之。茶亦不宜弹指洒空而供。喻如有田肥美,当应播种时而不播种,任其荒废。于此能生现后一切利乐之胜田,四季一切时无有间断,常可播利乐之种,当以信犁耕种福田,如经所说。若不作者,殊为可惜。于殊胜田,反不如农田之见贵,此乃我辈之不智。故于三宝供养,一切时中当精进行之。如是作者,由胜妙田生长善根之力,于诸道之次第,心力渐能开广。故于闻不能持其文,思不能解其义,修于身心不能生起,心力最微之时,但依田力,是即教授口诀也。又供不拘物,惟在自之信心,若有信者,即以坛供及水与无主物供之亦得。无余财物,当如是作。倘自有物而不能舍,但云:我以无福极贫穷,余可供物我悉无。则将如博朵瓦云:若以有垢螺碗,稍置草香,而云:旃檀冰片之香水者,乃以盲欺明也。如普穹瓦云:我初时惟有辣味之草香供养,次有四种香甜之香和合而供,今则有紫丁香兜罗脂等上妙薰香可供矣。若嫌微而不供者,则一生之中终无增进之时,若先由微细,殷重引发,渐臻胜妙,如彼所行,当修学之。后彼配香,每次以二十两金办之。于资具获得自在诸大菩萨,犹化身多亿,一一身中化百千手等,往一切刹,于诸佛所,经历多劫而行供养。则诸略有相似功德,便生喜足,而云我不求如是菩提者,是乃于法无知之漫言耳。宝云经云:于诸嗉怛啰中闻其所说广大供养承事,生决定后,当以殊胜增上意乐,于诸佛菩萨而回向之。第三随念大悲者,应以悲心安立诸余有情,各令随其所能,令受皈依。第四启白三宝者,凡所作事及有所需,皆应仰赖三宝,以行其与彼等相合之供养。而于与彼不顺之黑教等,及其他之世俗法,则不当依从。惟宜一切时中心依三宝耳。第五既知胜利勤修皈依,复有八聚。一入佛子数,总建立内外道之理,虽有多种,然依阿底峡及馨底巴等,则以皈依为判别。是当属于得皈依体而未舍未失者也。若尔,则最初入佛子数者,是于三宝,以至诚心认为大师,正法,良伴。此心若无,则任作何种善业,皆非佛弟子也。二诸戒之本,俱舍注云:诸皈依者,乃进受一切律仪之门是也。皈依七十颂云:“近事皈依于三宝,彼是八种戒之根。”意谓以皈依而坚固涅槃之心,从此感发戒体也。三减灭诸障,集学论中为示皈依能净罪垢故,曾引一猪之缘起为喻。谓昔有将转生为猪之天子,由皈依故,未生猪中。颂曰:“若皈依佛陀,则不堕恶趣,舍此人身后,彼当获天身。”于法及僧,亦如是说。四集广大福,如摄波罗密多论云:“皈依福有色,三界器嫌小,如大海水藏,瓢所不能量。”五不堕恶趣,六人与非人不能为灾,均如前应知。七随作何种如法之事,若能先于三宝供养皈依请白者,当易得成办。八速得成佛,如狮子请问经云:“以信断无暇。”由得闲暇,遇皈依境,入殊胜道,不久便当作佛。以念如是等胜利,须于昼三夜三而行皈依。第六守护不舍者,身命受用终须舍离,若因彼故而舍三宝者,则一切生中常为苦逼。故当立誓自决,任遇何缘,乃至失命,皆不舍离皈依。虽为戏笑,亦不说舍三宝之言也。或谓行趣何方,便当皈依何方之佛,此学处出自何经,未见其所据也。

上述共同学处六条,出道炬论注释。其各别学处中,初之三条出自经藏。后之三者则为六支皈依所说。违越学处遂成退失皈依之因者,谓违于虽遇命难亦不舍离三宝一条,以是正舍皈依故。又于三宝虽未作弃舍,然若妄执与三宝相背之外道大师等与三宝功德无异者,亦即违犯不说有余皈依处一条。既于皈依不能坚决信解,故亦成弃舍。除此二事,若犯余条,则但违越学处,非舍离三宝之因也。皈依者,是入佛法之胜门,若有非仅口头皈依之真诚心。以依止如是最胜力故,内外灾障皆不能侵。诸胜功德,易生难坏,展转向上增长。故当如前所说,畏苦及念德等门中,努力皈依,并不违越所受学处,斯为最要也。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二终

猜你喜欢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八·法藏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九·佚名
  卷九十九·佚名
  卷四十三·赜藏主
  卷第七十二·佚名
  准提心要·佚名
  卷五百九十一·佚名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二十七·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二·佚名
  卷一百·佚名
  卷第六·佚名
  如净和尚语录卷上·文素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六·佚名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一卷·圆照
  雪關禪師語錄卷之十·雪关智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八·赵翼

      ○元遗山诗  元遗山才不甚大,书卷亦不甚多,较之苏、陆,自有大小之别。然正惟才不大、书不多,而专以精思锐笔,清炼而出,故其廉悍沉挚处,较胜於苏、陆。盖生长、朔,其天禀本多豪健英杰之气;又值金源亡国,以宗社丘墟之感,发

  • 漱玉词 全文·李清照

      ☆孤雁儿(并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

  • 卷324 ·佚名

    司马光 哭公素 负书游上国,拾芥取荣名。 雅度津涯阔,高文风雨惊。 忘怀翻得谤,纵酒遂伤生。 忍使泉台客,悁悁不自明。 丹旌倚輤车,荣辱尽虚无。 半道骅骝顿,先秋兰茝枯。 儿痴缠过龀,亲老不

  • 五言巻十九·洪迈

      五言  春情          张起  画阁馀寒在新年旧燕归梅花犹带雪未得试春衣  题嘉祥驿        孟迟  树顶烟微绿山根菊暗香何人独鞭马落日上嘉祥  徐波渡  晓月千重树春烟十里溪过来还

  • 嵗时杂咏巻四十六·蒲积中

    宋 蒲积中 编十月十月九日题云梦亭崔 橹薄烟如梦雨如尘霜景晴来却胜春好住池西红叶树明年今日伴何人十月戊寅梁简文喧尘是时息静坐对重峦冬深栁条落雪后桂枝残星明雾色静天白鴈行单云飞乍想阁水皓逺凝纨晚橘隠重屏

  • 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张廷玉

        李贤 吕原 岳正 彭时 商辂 刘定之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奉命察蝗灾于河津,授验封主事,少师杨士奇欲一见,贤竟不往。   正统初,言:“塞外降人居京师者盈万,指挥使月俸三十五石,实

  • 卷六十七 夏录二·崔鸿

    赫连昌 赫连昌字还国一名折勃勃之第三子也凤翔元年封太原公为前将军镇潼闗后率众袭杀太子璝遂立为太子身长八尺魁岸美姿貌真兴七年秋八月勃勃死昌即伪位于永安殿大赦境内殊死已下改元承光[承

  • 下卷·裴庭裕

      大中九年正月十九日,制曰:「朝议郎、守尚书刑部郎中、柱国、赐绯鱼袋唐技、将仕郎、守尚书职方员外郎裴,(庭裕先父)早以科名,荐由台阁,声猷素履,亦有可嘉。昨者,吏部以尔秉心精专,请委考覆,而临事或乖于公当,物议遂至于沸腾,岂

  • 卷之三百三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二百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殿阁词林记卷十七·廖道南

    (明)黄佐 廖道南 撰秘书按周礼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外史掌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汉图籍所在有石渠石室延阁广内藏之于外府又有御史居殿中掌兰台秘书及麒麟天禄二阁藏之于内禁后汉图书在东观置秘书监又有鸿都等处唐有秘书监

  • 第二辑·佚名

    刘裕后大江滂书案  蒋元益奏饬将刘立后并大江滂书解送巡抚折 缴回朱批档  提督山西学政掌陕西道监察御史臣蒋元益谨奏为奏闻事窃臣于五月十一日在保德州考试生童据提调官署保德州知州宁武府知府张鍹面禀称初十日

  • 八五三 大学士英廉奏遵旨派员检阅各省解送明以后各书情形折·佚名

    八五三 大学士英廉奏遵旨派员检阅各省解送明以后各书情形折乾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大学士 四库馆正总裁 管翰林院事臣英廉谨奏,为奏闻事。乾隆四十五年四月十三日钦奉谕旨:四库馆书籍有应行钞誊者,有仅存名目不必缮

  • ●台湾教育碑记·佚名

    台邑明伦堂碑记(康熙四十二年)——碑在台南府学宫内予以壬午(康熙四十一年)春调任台邑。至之翌日,恭谒文庙。礼成,学博黄君世杰率诸生引予入启圣祠前听讲,问所谓明伦堂者,盖旷然一平地也。噫!斯何地也,而可久旷乎哉?自

  • 纲鉴易知录卷二七·吴楚材

    东汉纪孝献皇帝纲 乙未,二十年,春正月,立贵人曹氏为皇后。纲 夏五月,刘备、孙权分荆州,备使关羽守江陵;权使鲁肃屯陆口。目 初,刘备在荆州,周瑜、甘宁等数劝孙权取蜀。权遣使谓备,备报曰:“备与刘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

  • 诸法妙化品第八十七·佚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假令诸法等空於诸法无所作。云何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得最第一义而行菩萨事。为众生作四恩耶。佛告须菩提,如汝所言:空者亦无有作亦无不作。若众生知空者无有如来及佛境界。不动於空度诸吾我有四大相。

  •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三(别录之三)·智升

    有译有本录中声闻三藏录第二  声闻藏者。小乘所诠之教也。能说教主。则示生示灭应物随缘。所诠之教。则九部四含毗昙戒律。善男善女。禀之而脱屣尘劳。缘觉声闻。奉之而升乎彼岸。盖真乘之小驾。乃菩提之化城。诱进

  • 孔子集语·孙星衍

    清孙星衍辑。嘉庆二十一年(1816)成 书。全书分类编次,共十四篇,十七卷。篇名为劝学、孝 本、五性、六艺、主德、臣术、交道、论人、论政、博物、事 谱、杂事、遗谶、寓言。均采自百家、传记之书所载孔子 微言大义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