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诗沈卷十四

柳州府知府范家相撰

小雅

桑扈

左传卫侯享苦成叔甯惠子相苦成叔傲惠子曰彼交匪傲万福来求今夫子傲取祸之道也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公孙叚赋桑扈赵孟曰匪交匪傲福将焉往合观之可知此诗之义矣葢天子飨诸侯而训之

三章言不敛戢又不畏难则受福不多下章言交而匪傲必不敛戢而畏难而结之曰万福来求正言傲不可长福不可以妄干

鸳鸯

此固非刺幽之诗但朱子以为诸侯之荅桑扈则乘马在廏无指矣葢因诸侯来朝锡以乘马而美之之词鸳鸯驯而易养喻诸侯之顺命

戢其左翼韩诗戢犍也谓犍其噣于左也鸟之宿者皆插其噣于左翼喻其安静之意

頍弁

天子燕异姓服冠燕同姓服皮弁有頍者弁是燕同姓也三章因燕同姓而及亲戚与伐木之燕正同酒防殽嘉兄弟舅甥毕集燕之乐也乃诗云未见而忧心奕奕既见而庶几悦怿似有感叹暌隔之意焉且三章言如彼雨雪先集维霰因而虑死丧之无日明非恺乐之音矣然常棣不言死丧之威兄弟孔怀乎手足天性休戚相关逾时不见忧即随之死丧无日无几相见犹云百年易尽老病无时当长聚以为欢耳古人之诗语语发乎至情岂以宴会而必为吉祥之词哉

车舝

此序但以为大夫刺幽后序遂云褒姒嫉妬无道并进谗邪败国德泽不加于民皆非诗意集传泛指人主燕乐新昏意不主刺也窃以高山景行四句书传引之最多表记述夫子之言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不中道而废不知老之将至嘉其能好德也首句德音来括继曰令德来敎葢好德之诚情见乎词如此瞻高山而仰止意必有所指当是王将行昏礼诗人欲得淑女以配君子非美词也当依序作刺幽意在方娶褒姒时与首章思德音之来括而有饥渴之殷二章未卜季女之贤否而姑为燕喜之欢非但疑之且以虑之矣然犹望之于后也言苟有令德之来敎好之将无厌射之时也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又进而劝之四章反复如话高山人所共仰景行人所共行岂有美德在望而人不矜式之理其防甚明善读诗者当审其命意所在合全篇而求其归重之词

青蝇

诗曰交乱四国言谗人之多也姜炳璋曰汉昌邑王梦青蝇之矢积东西房可五六石以问龚遂遂引此诗曰陛下谗人众多青蝇恶矣恶即矢也汉成建始中有青蝇垂万数集未央宫朝者坐陆氏诗学云诗人偶尔寄兴而昌邑信谗夜梦蝇矢明皇友爱殿集鹡鸰一经品题物以类应可昧其防乎

宾筵

序云武公刺时后序指为刺幽説详大雅抑诗韩序但以为武公饮酒悔过则与诗文又不类考大射礼公以大夫为宾大夫以士为宾与祭之立宾也同王射以卿为宾武公入为王卿故诗首宾筵也后三章极言宾醉之失而不及主祭主射者不敢斥言王之湛乐微言讽谏非悔过也

首章毛主燕射郑主祭射当依郑氏葢天子将祭必先择射泽宫也朱子从崔灵恩分以为二上章因大射而饮下章因时祭而饮但诗云以奏尔时非时祭也入又加爵礼成而美之以时犹楚茨所云孔惠孔时也烝衎烈祖二句直接发彼有的説下明是因祭而射不分为二

以洽百礼谓天下诸侯之所献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无所不备也有壬有林礼仪之盛如此以金锡圭璧之身当此大射与祭岂有屡舞讙呶之事其为托谏至明

宾载手仇【读如防】谓宾弟子手自酌酒举觯于长賔以醻主也室人入又谓兄弟之子又举觯于主以醻賔也是旅酬之礼承上各奏尔能説下集传从笺为献尸之酌亦非

彼醉不臧不醉反耻谓彼醉者之不臧反以不醉为可耻也式勿从谓毋俾太怠式法也立之法勿使太怠如下云俾出童羖屡舞僛僛即不臧太怠也君子饮三爵而油油斯尚虑昏而不记矧敢多而又饮乎

姜氏【炳璋】曰钟鼓既设是贯串上下语大射之乐八音皆备以钟鼓为大纲公升即席奏肆夏一也主人升举席献公公拜受爵而奏肆夏乃行醻礼二也旅酬后献工工歌鹿鸣三终下管新宫三终三也射毕又为羣臣举旅酬既燕复射其礼杀射毕有无算爵无算饮四也宾出奏陔夏五也公入奏骜夏六也皆于钟鼓既设中统之

鱼藻

此与采菽皆无刺王之意鱼在藻而但见其首犹诸侯之侍饮莫不仰首而视王也有莘其尾燕毕而退其行众也依于其蒲诸侯之归于其居也当依集传为王燕诸侯而诸侯美之之词

采菽

韦昭以为王赐诸侯命服之乐孔丛子亦曰采菽明王所以燕诸侯也当从古説无疑但未知何王之诗何楷的指康王然疑则阙之

采菽者采其叶以为藿芼牲以为铏羮而飨宾当依郑笺采芹亦以为葅皆兴而兼赋四章以维柞之枝兴率从之人之多五章以舟之维系轻泛兴诸侯之欵留而优游各有深义彼交匪纾嘉其敬共殿天子之勗其矢侯职而藩王室也

角弓

周之兴也伐木歌于上其衰也角弓刺于下封建非圣人之得已恃乎人主之维系耳一本九族之不亲无以敎亲睦即以之起乱萌可不慎欤

上四章责其逺兄弟下四章责其亲小人事必相因而至小人不谗骨肉无以固其宠奸佞多用此术范睢直以此取秦丞相矣

以老马为驹后必输载也如食过饱宜其反饇如饮已醉唯酌孔取讥其悮谗而自贻伊戚也于是敎猱升木如涂涂附盘踞固结益不可解矣嗟彼君子岂无徽猷可挽救乎无如小人之是属何二章一串

莫肯下遗【郑读如随】谓小人莫肯以礼相卑下随从于人也见睍曰消败将立致夫既骄且乱焉有不败哉

菀柳

菀柳不息行人喻人主不庇下民也上帝指君也蹈动也【古注】谓其心变动无常我其无自亲昵以取罪戾也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正是变动处俾予靖之后予极焉言非但亲昵也即使靖共在位后将使予无所不至如三章所云居以凶矜是也鸟飞傅天明将逺举矣

彼都人士

此诗缁衣所引甚明葢东迁之后在雒之民思古之长民于西京者衣服不贰从容有常瞻望而咨嗟也曰行归于周万民所望责大家即以责平王

狐裘黄黄士大夫之盛服行归于周归周京也台笠缁撮贱者之服彼君子女绸直如髪言女之首饰细密而直一如髪之本然不加髲髢为高髻也【解颐新语】尹姞周之大族充耳琇实贵者之饰垂带而厉卷髪如虿则兼贵贱士女言之

采緑

緑即今之木贼草古注王刍也郭璞又谓是菜名即今之脚莎未知孰是终朝采緑尚将归沐以待君子望之切也五日者期之近乃六日而犹不卜其至否则期之逺者益不可詹卜矣或曰君子行役之地期于五日耳不意六日犹未至家则归将无定矣亦通

之子之在家也薄言往狩我为之韔其弓薄言往钓我为之纶其绳倡随之乐如在目前矣且之子之善钓也其钓维何维鲂及鱮我未尝不往观而羡美今则久无此事矣葢托为妇念夫之词以刺王

黍苗

郑氏谓陈宣王之德述召伯之功以刺幽王本古序也按通篇不见刺意亦经师之移失次第而并失其原序也韦昭谓召伯述职劳来诸侯则三家原作宣王时诗朱子谓与崧高蒸民相表里是也葢因营谢而劳诸侯美召伯即以美宣王

隰桑

以隰桑之阿难兴君子之容仪可亲心乎爱遐不谓既见而欲罄其言也昔者君子逺隔但心藏而不忘明其倾慕且以道其慰幸也左传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产赋此诗赵孟曰武请受其卒章葢愿郑伯之尽言相告也通篇亦不见刺意

白华

周人悲申后之将废而代为之词犹相如之长门赋也曰白华沤以成菅犹束之以白茅之洁虽有丝麻毋弃菅蒯之意也何之子之逺我俾我独处而无依乎英英之云菅茅犹得上霑膏露王之逺我如此殆菅茅之不若也欲问天而无路信举步之艰难空使我图维而不置也

滮池尚浸稻田桑薪尚堪燎炉一以喻王一以自喻也鼓钟必闻于外明宫中之事外人罔不尽知念子之逺我而懆懆竟使我迈迈而不顾也

鹙反居梁而鹤则在林念古之硕人实劳我心昔者如鸳鸯之并飞而戢其左翼今则中道而二三其德昔我乘石以履车今则无石而履卑之子无良乃至于此匪但劳我心而且俾我病兮

郑笺龙漦化鼋之説孔疏以帝王世纪证之知褒姒之在母腹凡五十年而生葢厉王末年发漦童妾未既龀而遭之【女七歳毁齿六岁未既龀】既笄而孕则十五岁也幽之三年褒姒甫十四娶之入宫中歴宣王三十六年共和十四年距流彘之岁实五十年计褒姒之母怀孕四十二年其生褒姒年五十六矣恐古书纪载传讹不可深信聊附于此

緜蛮

董子曰先饮食而后敎诲言治人也当时民之不治甚矣道途疲命之小人昔者先王养之井田饮之食之升之学校敎之诲之其秀良者后车载之以入贡于王朝今则呻吟太息不如黄鸟之緜蛮得止息于丘阿岂不伤哉

瓠叶

瓠即匏也埤雅释匏有三种而实则一幡幡初生之叶岂可熟之以为葅有兔斯首朱子谓即数鱼言尾之意然何不曰有兔一首乎按内则曰兔去凥去尻则尚首也凡雉兔皆有芼芼和也凡和春多酸夏多苦夏初瓠叶之苦宜和兔首此古人不以微薄废礼之意郑伯享赵孟赵孟赋瓠叶穆叔曰赵孟欲一献子其从之注谓古人不以微物废礼是也先言瓠叶而后兔首因时以起兴也重在兔首故献宾醻宾单言炮燔兔首 后汉刘昆每春秋飨射备列典仪以素木瓠叶为俎豆桑弧蒿矢以射兔首则此诗或即古人飨射之乐乎

渐渐之石

东征在幽王时无可考唯左传载椒举之言曰幽王为太室之盟戎狄叛之殆即此事若东迁以后益无暇经营四方矣

不遑朝谓朝下令而朝即行不遑出并不遑出车之在牧矣极言军期之迫豕本水畜而羣涉于波郁烝之气使然滂沱之征也南方之豕蹢皆白北方皆黑其谷洛溢之兆欤

苕之华

陵苕原隰皆有非仅附之乔木者其华紫赤今则芸黄摇落即在目前喻乱亡死丧之无日不久同归于尽也牂羊坟首野无青草之故三星在□水无鱼鼈可知生意尽矣

何草不黄

幽王征伐之事不见古史以此三诗观之则其残民以逞者非一诗即史也匪兕匪虎有芃者狐皆赋而兼比率彼旷野驱戮有如虎兕芃狐是何人之不矜者而王则忍之矣

诗沈卷十四

猜你喜欢
  卷五十一 坊记第三十·郑玄
  卷第十三·董仲舒
  卷三十八 论语二十·黎靖德
  程氏经说卷七·佚名
  第四章 3·辜鸿铭
  第二章 21·辜鸿铭
  御题袁燮絜斋家塾书钞·袁燮
  卷一·赵鹏飞
  卷四十七·山井鼎
  春秋正传辩疑·湛若水
  八说·韩非
  善行品第七·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六·佚名
  科判·宗喀巴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杨推官载(仲弘集)·顾嗣立

    载字仲弘,建之浦城人。后徙家于杭。博涉群书,年四十不仕。户部贾国英数荐于朝,以布衣召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与修《武宗实录》,调海船万户府照磨。延佑初,以科目取士,首应诏,登进士第。授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迁宁国路总管府推官

  • 卷五十二 蜀下·佚名

    全唐诗续拾卷五十二 蜀下李简简,大顺二年为梓州行营都指挥使。后官邛州刺史,卒。 【(《全唐诗》无李简诗,传据《十国春秋》卷四十)】句山遶一城藏古寺,江连二水送孤舟。 【见《锦绣万花谷续集》卷十三「潼川府」引。宋之

  • 第二十回 二姐含羞吹玉笛 武宗假意卖龙驹·蒲松龄

    话说二姐见万岁口头伶俐,全无一点鄙琐处,心中大喜。当下回到南楼,丫头来点上银灯,各人散去。二姐把楼门关了,说:"长官,你先睡,我待吹灯哩。"二姐一口把灯吹煞。万岁将龙衣脱下,用青布衫浮皮一裹,裹的合一个包袱相似,紧放在身子里

  • 四四九 寄谕两江总督高晋迅赴江西传旨将海成摘印派员解京·佚名

    四四九 寄谕两江总督高晋迅赴江西传旨将海成摘印派员解京乾隆四十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大学士 公阿<桂>、大学士于<敏中>字寄大学士仍管两江总督高<晋>,乾隆四十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奉上谕:海成前奏王锡侯妄作《字贯》一案,于

  • 卷四十一、囘部张格尔之役·黄鸿寿

    宣宗道光五年,冬十月,以大学士长龄署伊犁将军,筹办军务,当乾隆朝之平定天山南路也。回酋大和卓木波罗泥都之子萨木克及喀什噶尔地方人民亡入浩罕国,于葱岭以西。其汗为蒙古察合台汗之裔,既纳萨木克等,恐遭战事上之波及,因告中

  • 通制条格卷第十九·拜住

     捕亡  防盗至元二十八年六月,中书省奏准《至元新格》:诸管军官职当镇守,其要盗贼不生,管民官职当抚治,其要安静不扰。今后行省行院,凡于所属,若管民官抚治不到,以致百姓逃亡,管军官镇守不严,以致盗贼滋盛,即须审其所由,依理究

  • 卷五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五十二礼部十一东宫监国永乐七年定一朝仪凡常朝於午门左视事其左右侍卫及在京各衙门官员人等合啓事务如常仪若皇太子御文华殿官员人等承旨召入者方许入凡在京文武衙门遇有内外军机及王府切要事务

  • 纲鉴易知录卷七六·吴楚材

    宋纪徽宗皇帝纲 甲辰,六年,春正月,夏称藩于金,金以边地畀之。纲 三月,金人来索粮,不与。纲 闰月,京师、河东、陕西地震。纲 夏四月,起复李邦彦为尚书左丞。纲 六月,金人陷平州。纲 秋八月,谭稹罢,复以童贯领枢密院事,两河、

  • 卷第十·佚名

    日本文德天皇實錄卷第十文德紀十文德天皇起天安二年正月,盡九月右大臣-正二位臣-藤原朝臣-基經等,奉敕撰一、公卿上奏議停皇后國忌文德天皇二年,春正月,甲午朔 ,天皇不聽朝賀。以陰雪也。戊戌 ,陰陽寮漏剋鼓,不擊自鳴。庚子

  • 辨虛妄分別·欧阳竟无

    虛妄分別,凡諸經論,如《楞伽》、《瑜伽》、《顯揚》、《中邊》,皆詮依他性。而以之詮一切法相,則《辯中邊論》與《辨法法性論》獨舉。藏傳彌勒五論,與奘師彌勒五論,書不相同,是大問題,訖未解決。對于此事,安能遽爾率然?然譯者既

  • 正源略集目录·佚名

    卷第二 南岳下三十四世  (天隐修法嗣)夹山林皋本豫禅师 理安箬庵问禅师  报恩玉林通琇禅师 绿萝山茨际禅师  松际印中通授禅师  (雪峤信法嗣)积翠唯一润禅师 云门彻崖宏歇禅师  明果形山宏淖禅师 开先

  • 卷七十一·性音

    宗鉴法林卷七十一 集云堂 编 大鉴下三十六世 信州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寿昌经嗣) 因登厕睹上树人大悟。见寿昌。昌曰近日如何。师曰有个活路祇是不许人知。曰因甚不许人知。师曰不知不知。 寒松操云。若论者条活路。非

  • 重梓姓氏·函可

    宰官 龚 章 梁佩兰 李益阳 黎延祖    彭士槚 陈恭尹 何志本 韩履泰    李家祥 黄良谦 谢周锡 李嗣钰    湛上锡 卫金章 谢 绳 韩宗騧    韩孕祥 韩寅光 韩孕孝 韩 隽    韩梦

  • 第七 婆罗门相应·佚名

    第一 阿罗汉品[一]第一 陀然阇仁一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二其时,有婆罗堕婆阇姓之婆罗门妻,名陀然阇仁,信乐佛、法、僧。三时,陀然阇仁,将近于运食与婆罗堕婆阇姓之婆罗门,发三次之欢喜语:&ldquo;归命

  • 歇浦潮·朱瘦菊

    长篇小说。朱瘦菊著。1916年至1921年5月在《申报》连载。主人公钱如海是一名成功的冒险家。他开设富国水火人寿保险公司发了财,还监守自盗,将存放一批假鸦片的仓库烧毁,又赚了一笔黑心财。书中还写袁世凯称帝时革命党利

  • 资平自传·张资平

    张资平著。1934年9月上海第一出版社初版,列入自传丛书。收长篇自传《资平自传》,副标题《从黄龙到五色》。本书是张资平的另一部自传,自述他从黄龙到五色的经历,是《脱了轨道的星球》一书的补充,将自述的内容延续到他21

  • 福王登极实录·文震亨

    恭闻监国自福邸至淮也,南都文武大臣及科道诸臣方集议拥立之事。佥谓以亲、以贤、以序,即当推奉为臣民主。操臣诚意伯刘孔昭、督臣马士英,各传谕所部将士,以代来中兴之意。将士闻命感泣,亦愿奉为六军主,建义旗讨贼。诸臣恭谒

  • 般若心经略疏连珠记·师会

    佛典注疏。宋乾道元年(1165)师会述。二卷。是法藏撰《般若心经略疏》的注释书。全书不分目次,依法藏略疏的顺序对心经经义进行广释。书中大量引用法藏疏文并加以发挥。见载于明版诸藏。《般若心经释义》 即《般若波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