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18章 学记

(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使他们一入学就产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学生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使他们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夏祭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先观察而不要事先告诉他们什么,以便让他们用心思考;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这七点,是施教顺序的大纲。古书上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宫首先要尽职,读书人要先立志”,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学习音律,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学好洒扫应对的知识,课内就学不好礼仪。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兑命》篇中说?只有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敏捷地求学,在学业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虽然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

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坚固不易攻破的趋势;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个人瞑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君子不但懂得教学成功的经验,又懂得教学失败的原因,就可以当好教师了。所以说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

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施教的人必须要了解的: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贪多,或者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是畏难中止。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师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

君子要根据学生学习时感到难易不同,从而看出学生的资才的好坏,然后能做到分别情况,对学生多方面的启发诱导。能够多方面启发诱导,才能当好教师。能当好教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当人君。所以说,当教师的,就是教统治权术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选择教师不可不慎重。古书上说:“古代君王以选择教师为首要任务”。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在教育工作中,尊敬教师是难能可贵的。尊敬教师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师重道,百姓才能专心求学。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正在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师,不以臣子相待。根据礼制,(这二种人)虽被天子召见,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会学习的人,能使教师费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师;不会学习的人,即使老师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还要埋怨教师。会提问的人,象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会对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象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让别人把问题说完再慢慢回答;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以上这些,讲的是有关进行教学的方法。

(若要学到父亲高超的手艺),高明的冶金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缝皮袄;高明的弓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编撮箕,用来学拉车的小马,要放在车后跟着走。君子懂得了这三例(是通过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反复练习、循序渐进)使事业成功的道理,就可以搞好教学工作了。

古代求学的人,能够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举一反三。鼓不等同于五声,而五声中没有鼓音,就不和谐;水不等同于五色,但五色没有水调和,就不能鲜明悦目;学习不等同于五官,但五官不经过学习训练就不会发生好的功能;师不等同于五服之亲,但没有教师的教导,人们不可能懂得五服的亲密关系。

君子说,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担任某种官职;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那一件事物;有大信实的人,用不着他发誓后才信任他;天有四季变化,无须划一,也会守时。懂得这四点,(就可以领会到做事求学),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这是因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归宿。这才叫抓住了根本!

猜你喜欢
  公符·方以智
  尚书古文疏证卷二·阎若璩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三十九章 全道·林语堂
  卷四十八·冯复京
  儒行集传卷上·黄道周
  入国第五十四·管仲
  卷三十五·李光地
  卷二十八·王天与
  卷一百三十七·佚名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二十二[宋磻]·惟白
  佛 法 要 略·太虚
  附从译本里研究古禅法及禅学古史考之后·太虚
  日本三千万佛教徒可起来自救救国民矣·太虚
  宗镜录卷第六·延寿
  慈悲道场忏法 第十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折·高茂卿

    (俞循礼同旦儿上,云)大嫂,你整整的瞒了我十三年光景。我早知道这添添不是我的儿,我也不抬举他这十三年也。(王兽医上,云)嗨!俺姐姐敢有些儿怪我。来到门首,我自过去,见俺姐夫去。姐夫。(俞循礼云,舅子,你好狠也,你怎生下的。(王

  • 卷450 ·佚名

    杨万里 松江蒪菜 鲛人直下白龙潭,割得龙公滑碧髯。 晓起相傅蕊珠阙,夜来失却水精帘。 一杯淡煮宜醒酒,千里何须更下盐。 可是士衡杀风景,却将膻腻比清纤。 杨万里 松江晓晴 昨夜何缘不峭寒,今

  • 卷二百八十九·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八十九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九 苏伯 送王希阳编修使交趾 历数归真主羣方若缀旒外藩须嗣续当宁重怀柔芝简文弥盛茅封礼更优代言欣尔属将指副予求暂下层霄去真成万里游宫袍裁白紵

  • 赠赵公·张说

    湘东股肱守,心与帝乡期。 舟楫中途蹇,风波复来思。 嘉我常联翼,金貂侍玉墀。 迹参前马圣,名缀鬻熊师。 寒暑一何速,山川远间之。 宁知洞庭上,独得平生时。 精意微绝简,从权讨妙棋。 林壑为予请,纷霭发华滋。 流赏忽已散,惊帆杳

  • 卷二百八十五·列传第四十四·脱脱

        陈执中 刘沆 冯拯 贾昌朝 梁适   陈执中,字昭誉,以父恕任,为秘书省正字,累迁卫尉寺丞、知梧州。上《复古要道》三篇,真宗异而召之。帝属疾,春秋高,大臣莫敢言建储者,执中进《演要》三篇,以蚤定天下根本为说。

  • 卷五十一 咸平五年(壬寅,1002)·李焘

      起真宗咸平五年正月盡是年四月   春正月丁酉朔,御朝元殿受朝。   環慶路部署張凝領兵自白豹鎮入蕃界,焚帳族二百餘,斬首五千級,降九百餘人,毀芻糧八萬,獲牛羊、器甲二萬。慶州胡家門等族桀黠難制,凝乘其不備,擊破之。

  • 第七十回 段合肥重组内阁 冯河间会议南京·蔡东藩

      却说龙济光既联络桂军,应该遵约北伐,当委段尔源为广东护国军第一军司令,马存发、李鸿祥为广东护国第二第三两军司令,扬言北伐。其实他的本心,仍然拥护中央,不过为陆、梁所迫,没奈何反抗老袁,虚张声势哩。实是舍不掉郡王

  • 名山藏卷之五十三·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马政记◆马政记马也者所以给军士备边圉也太祖定鼎金陵以郊圻之内不可缺马而大江之南不便养马洪武六年设太仆寺于滁阳掌马之政令而统于兵部七年命刑部尚书刘惟谦明马政严督有司尽心刍

  • 卷二百五十一·杨士奇

    永乐二十年九月乙卯朔车驾次榆林○丙辰次岔道遣太常寺丞陈希道祭居庸山川○丁巳车驾度居庸关次龙虎台飨随驾将校北京文武大臣迎 驾见○戊午车驾次新店命官军以所获虏人口孳畜等物先入京城○庚申左春坊左庶子兼翰

  • 卷七·吕中

    钦定四库全书宋大事记讲义卷七宋 吕中 撰真宗皇帝制诏 翰林至道三年四月,梁周翰知制诰。故事,入西阁皆中书召试,制诏三篇,各二百字,一篇一百字。惟周翰不召试而命焉。十一月,以王禹偁知制诏。禹偁词意敏赡,锋气峻厉,极谈世事,

  • 商书·高宗肜日·佚名

    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雊,祖己训诸王,作《高宗肜日》、《高宗之训》。高宗肜日,越有雊雉。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乃训于王。曰:「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

  • 立教篇 第十二 凡十七条·范立本

    子曰:“立身有义而孝为本,丧祀有礼而哀为本。战阵有列而勇为本,治政有理而农为本。居国有道而嗣为本,生财有时而力为本。”《景行录》云:“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成家之要,曰俭与勤。”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

  • (二十九)朱子之文学·钱穆

    以上略述朱子之史学,以下当续述朱子之文学。理学家于文学,似乎最所忽视。濂溪有文以载道之论,其意重道不重文。惟朱子文道并重,并能自为载道之文。尝曰:欧阳子知政事礼乐之不可不出于一,而未知道德文章之尤不可使出于二。有

  • 法华义疏卷第七·吉藏

    法华义疏卷第七胡吉藏撰信解品第四信解义六门分别。一来意门。二释名门。三出体门。四信解相门。五信解位门。六同异门。来意门者。为中根人说法凡有四章。初正说已竟今是第二中根领解也问。方便品云。若实得阿罗汉不

  • 卷第二十一·佚名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二十一婆薮盘豆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分别三摩跋提品第八由依止智慧一切功德。谓智慧种类分别说已。别性类功德今当分别说。是故最初依定应作分别说。由一切功德依止彼故。偈曰。四定有二种。释曰。

  • 卷三·野竹福慧

    嘉兴大藏经 嵩山野竹禅师录嵩山野竹禅师语录卷三鄂 州参同门人宗宏 录鄂 州龙光门人宗上 潞南州兜率门人宗坚 同编再住云南府嵩山禅院语录开卢檀越高得捷张国勋同各衙勋贵请上堂指法座云者个座子与须弥齐等升此

  • 上池杂说·冯时可

    一卷。明冯时可撰。冯时可字敏卿,号元成,华亭(今上海)人。隆庆年间进士,官至按察使。著有《众妙仙方》等。冯氏集诸家医论,于崇祯十七年(1644)撰成此书。此书为杂论医学之书,大旨偏重于温补,发挥东垣之学、贬抑丹溪之

  • 宦游纪略·高廷瑶

    《宦游纪略》,高廷瑶撰,二卷,高廷瑶在此书中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自己的仕途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