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入国第五十四

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

所谓老老者,凡国、都皆有掌老,年七十已上,一子无征,三月有馈肉;八十已上,二子无征,月有馈肉;九十已上,尽家无征,日有酒肉。死,上共棺椁。劝子弟:精膳食,问所欲,求所嗜。此之谓老老。

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有三幼者无妇征,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此之谓慈幼。

所谓恤孤者,凡国、都皆有掌孤,士人死,子孤幼,无父母所养,不能自生者,属之其乡党、知识、故人。养一孤者一子无征,养二孤者二子无征,养三孤者尽家无征。掌孤数行问之,必知其食饮饥寒身之膌胜而哀怜之。此之谓恤孤。

所谓养疾者,凡国、都皆有掌养疾,聋、盲、喑、哑、跛辟、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此之谓养疾。

所谓合独者,凡国、都皆有掌媒,丈夫无妻曰鳏,妇人无夫曰寡,取鳏寡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室之,三年然后事之。此之谓合独。

所谓问疾者,凡国、都皆有掌病,士人有病者,掌病以上令问之。九十以上,日一问;八十以上,二日一问;七十以上,三日一问;众庶五日一问。疾甚者,以告上,身问之。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此之谓问病。

所谓通穷者,凡国、都皆有通穷,若有穷夫妇无居处,穷宾客绝粮食,居其乡党以闻者有赏,不以闻者有罚,此之谓通穷。

白话译文:

入国才四十天,就五次督行九种惠民的政教。第一叫作老老。第二叫作慈幼,第三叫作恤弧,第四叫作养疾,第五叫作合独,第六叫作问病,第七叫作通穷,第八叫赈困,第九叫作接绝。

所谓老老,就是在城邑和国都要设有“掌老”的官,规定年在七十以上的老人,一子免除征役,每年三个月有官家所送的馈肉;八十以上的,二子免除征役,每月有馈肉;九十以上的,全家免役,每天有酒、肉的供应。这些人死了,君主供给棺停。还要劝勉他们的子弟:细做饮食,询问老人要求,了解老人的嗜好。这些就叫作“老老”。

所谓慈幼,就是在城邑和国都要设有“掌幼”的官,凡士民有幼弱子女,无力供养成为拖累的,规定养三个幼儿即可免除“妇征”,养四个全家免除“妇征”。养五个还配备保姆。官家发给两人份额的粮食。直到幼儿能生活自理为止。这就叫作“慈幼”。

所谓恤孤。就是在城邑和国都要设有“掌孤”的官,规定士民死后。子女孤幼,无父母所养,不能自己生活的,就归同乡、熟人或故旧抚养。代养一个孤儿的,一子免除征役;代养两个,两子免除;三个,全家免除。“掌孤”的官要经常了解情况,一定要了解孤儿的饮食饥寒和身体瘦弱情况而进行救助。这就叫作“恤孤”。

所谓养疾,就是在城邑和国都要设有“掌养疾”的官,聋、盲、喑、哑、瘸腿、半身不遂、两手相拱而不能伸开的人们,不能生活自理的,官家就养在“疾馆”而供给饮食。直到身死为止。这就叫作“养疾。”

所谓合独,就是在城邑和国都要设有“掌媒”的官,丈夫没有妻室叫作鳏,妇人没有丈夫叫作寡,取鳏寡而加以配合。予田宅而使之安家,三年后给国家提供职役。这就叫作合独。

所谓问病,就是在城市、国都要设有“掌病”的官,士民有病的,“掌病”以君主旨意慰问:九十岁以上的,每天一问;八十以上的,两天一问;七十以上,三天一问;一般病人,五天一问。病重者,向上报告,君主亲身慰问。“掌病”的官要巡行国内,以慰问病人为专职。这就叫作“问病”。

所谓通穷,就是在城市、国都要设有“通穷”的官,若有贫穷夫妇没有居处。贫穷宾客没有粮食,其所在乡里及时报告的,给予赏赐;不报告的,给予惩罚。这就叫作“通穷”。

猜你喜欢
  形势第二·管仲
  ●酬德鉴第十一(三十四案)·徐谦
  卷十七·孙奇逢
  存性编卷一·颜元
  春秋稗疏卷二·王夫之
  第十三章 10·辜鸿铭
  卷三十七·秦蕙田
  卷三·刘敞
  卷四·郑伯谦
  卷一·姚炳
  卷十九·乾隆
  道行经不可计品第十一·佚名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下·佚名
  佛说庄严菩提心经·佚名
  佛说华手经卷第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138 ·佚名

    黄庭坚 辛酉憩刀坑口 群山黛新染,蒙气寒郁郁。 扫除迎将家,下簟脱巾袜。 南北舍小棠,况可清烦喝。 鸟声废书眠,聊以休吏卒。 竹鸡苦唤人,觉坐观法窟。 无外同一家,惟己非万物。 清波两鸳鸯

  • 鸿猷录卷六·高岱

    高岱 北征沙漠 廓清滇南 四夷来王 封赏功臣 正位分藩 ○北征沙漠 洪武三年庚戌春正月 时元都巳克河东关陜皆平 上以扩廓帖木儿及贺宗哲未服为西北患元主北遁诸胡从徙者未靖乃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率师

  • 卷之五十·佚名

    洪武三年三月庚寅朔以程昭为工部侍郎侍仪使秦文绎为户部郎中○免应天徽州等十六府州河南北平山东三省税粮诏曰盖闻自古帝王之兴必有赖于武功成武功者必有资于民力矜恤之道理所当先朕自即位以来思欲与民同乐苐以将士新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三·佚名

    嘉靖十七年六月壬寅朔 上谕礼部曰朕恭备 祖宗一代之制命建 慈庆宫为 太皇太后居 慈宁宫为 皇太后居今上有次弟以 慈宁奉 圣母章圣皇太后以 慈庆奉 皇伯母昭圣皇太后一应供帐悉取给内府如 祖宗例行○乙巳○

  • 卷之一百九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金香炉·李定夷

    宁垣地方审判厅,本系洪杨时之驸马府。当失败时,曾将金器若干,窖诸花园荷花池内。有蔡绥年其人者,云其祖某曾充藏埋之工人。特具图说,及保证金五千元,禀请军民两署,准其开挖。当奉督军省长批准,限期十日竣事。期满卒未见效,惟忽

  • 卷四·汪越

    秦楚之際月表第四〔序〕五年之間,號令三嬗。〇按五年指漢王始封及爲帝,凡五年。自序云八年,則統二世三年言之。〔序〕〈 未附〉〇起秦二世元年,楚隱王陳陟至西楚項羽亡爲秦楚之際,凡五年。〔秦二世元年七月〕〔楚〕楚隱王

  • 文宗本纪·宋濂

    (一)文宗圣明元孝皇帝,名叫图帖睦尔,是武宗的次子,明宗的兄弟。母亲是文献昭圣皇后,出自唐兀氏。大德三年(1299),武宗总管兵马于北方边地,文宗于大德八年(1304)春正月十一日出生。大德十一年(1307),武宗入京继承皇位。至大四

  • 学历史的地方·沈从文

    从川东回湘西后,我的缮写能力得到了一方面的认识,我在那个治军有方、智足多谋的统领官身边做书记了.薪饷仍然每月九元,却住在山上高处一个单独新房子里.那地方是本军的会议室,有什么会议需要记录时,机要秘书不在场,间

  • 十年·佚名

    (丁丑)十年大明萬曆五年春正月1月1日○朔己丑,八道癘疫大熾。民間訛言:「毒疫神降,當食五穀雜飯以禳之。」都下喧傳,貯雜穀者,獲贏利。又訛言:「殺牛食肉,灑血于門以禳之。」於是,處處殺牛,牛價亦踊。前歲飢饉,繼以疫癘,死者不紀其

  • 後序·阎若璩

    予幼讀經書,悉遵先人遺教,每篇惟從白文章句,尋繹大旨,默會精微,蓋不屑屑受後人訓詁牢寵也。故凡有所疑,輒為札記,積久成帙,名曰《經學質疑》,而《尚書》之中所疑尤多,《泰誓》《武成》嘗疑後人偽託,質之里中,宿儒塾師,靡不目瞪釋褐

  • 二程子抄释卷一·吕柟

    明 吕柟 编李吁传第一伯淳先生尝语韩持国曰如说妄说幻为不好底性则请别寻一个好底性来换了此不好底性着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圣贤论天德葢谓自家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若无所汚坏即当直而行之若小有汚坏

  • 松阳讲义卷十二·陆陇其

    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孟子王者之迹章这一章因前章歴叙羣圣而继以孔子亦是示人存防希的様子孔子有舜之生知安行而兼禹汤文武之忧勤惕励其一生学问备见论语孝经易诗书礼乐春秋此独以春秋言者总注谓孔子之事莫大于春秋故特

  • 卷第七 音辞 杂艺 终制·颜之推

    音辞第十八〔一〕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已来,固常然矣。自春秋标齐言之传〔二〕,离骚目楚词之经〔三〕,此盖其较明之初也。后有扬雄着方言,其言大备〔四〕。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五〕。逮郑玄注六经〔六〕

  •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三·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持戒波罗蜜多品第七之六复次舍利子。时彼菩萨摩诃萨说是偈已。而更前诣最上众佛般涅盘所。头面礼竟涕泪交流。绕百千匝却住一面。复说伽陀曰。如来于诸

  •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十·智顗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十上大章第五释教相者。若弘余经不明教相。于义无伤。若弘法华不明教者。文义有阙。但圣意幽隐教法弥难。前代诸师或祖承名匠。或思出神衿。虽阡陌纵横莫知孰是。然义不双立理无两存。若深有所以。

  •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八卷·世友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八卷尊者世友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辩摄等品第六之四正见云何。谓圣弟子等。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于法简择极简择最极简择。解了等了遍了近了。

  • 卷之二十五·别庵性统

    续灯正统卷二十五 南海普陀嗣祖沙门西蜀 性统 编集 临济宗 大鉴下第二十三世 天目妙禅师法嗣 杭州府天目中峰明本禅师 钱塘孙氏子。母梦无门开道者。持灯笼至其家。觉而生师。神仪挺异。具大人相。喜跏趺。能言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