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四节 论生利分利

谓中国而贫国耶?《大学》曰:“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未闻以数十万里之地、数十千万之人而患贫者也。谓中国而富国耶?稽其官府,则罗掘而无所于得,行其闾阎,则憔悴而无以自存。虽有辩者,不能为中国之贫讳也。贫之原因不一端,请先专言民事。

《大学》曰:“生之者众,食之者寡。”此言至矣,后世生计学家言殖产之术,未有能外者也。夫一国之岁殖者,国中人民岁殖之总计也。综一国之民,无论或劳力或不劳力,劳力矣或生利或不生利,而其待养于地之所产、民之所出则均。一国岁殖只有此数,惟其养徒食者数寡,而后赡能生者数多,赡能生者数多,而后国之所殖乃岁进,反是则其未有不瘁焉者也。

生计家言财之所自出者有三: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三者相需而货乃成。顾同一土地也,在野蛮民族之手则为石田,在文明民族之手则为奇货。其故何也?文明人利用资本、劳力以扩充之,而野蛮人不能也。所谓利用资本与劳力者何也?用之而蕲其有所复也。何谓有所复?用吾力以力田焉,制造焉,被其功于物材,成器之后其值遂长,其所成之物,历时甚久,犹存人间,可以转售交易。今日以功成物,他日由物又转为功,如是则劳力复焉矣。斥吾资以庀材焉,雇佣焉,材由生货转为熟货,佣以人力造出物力,已熟之货,蓄力之物,其所值必余于前此所斥之资,吾财无损,而且有赢,如是则资本复焉矣。所复者多一次,则所值者进一级。何也?复者必不徒复也,而又附之以所赢,此富之所由起也。一人如是,一国亦然。

夫综一国之资本、劳力而岁计之,只有此数也。今年而投诸有所复之地,则明年而其率增若干焉,再明年而其率又增若干焉,岁而增之以至于极富。今年而投诸无所复之地,则明年而其率减若干焉,再明年而其率又减若干焉,岁而减之以至于极贫。故今年同一资本、同一劳力也,一有所复一无所复之间,其结果之相远,在明年则为一与四之比例矣,再明年则为一与十六之比例矣,又再明年则为一与六十四之比例矣。呜呼!其可惊有如此者,何以明其增减之率然也?此其事于资本易见,而于劳力稍难明,一岁之所总殖,其所以用之者不外两途:其即享即用而无所复者,命之曰消费;其斥以求赢而企其有所复者,命之曰母财(即资本)。有人于此,今年以千金之母财,而所殖者,得千五百焉。使其人一岁消费之率而适五百也,则适尽其所增殖者,而明年仍有千金为母财,仍殖千五百,则其产不进亦不退,或遇时机,而所殖者忽逾常率,则母财亦随增矣(然使偶一岁遇不利而所殖不及常率,则又将必至蚀母财矣。故曰群治以进为期,中止则忧,退则为病。不必退也,即中止而已岌然不终日矣)。使其消费之率岁仅三百也,则明年以今年所殖之余而合诸母,其母财为千二百,而所殖者千八百矣。再明年所殖之余而合诸母,则其母财为千五百,而所殖者二千二百余矣。反是而使其消费之率岁而七百也,则今岁所殖不足供今岁,而不得不蚀及母财。明年之母财仅余八百,而所殖仅千二百矣。再明年而再蚀之,其母财仅余五百,而所殖仅七百余矣,蚀者其母,遂并其所生之子而亡之,不及三稔,而千金可以荡然,此事之最易见者也。夫此等持筹握算之论,士君子每羞言焉,而其义实通于治国。一国之产而依前者之比例焉,国未有不荣者也;一国之产而依后者之比例焉,国未有不悴者也。抑一国之浪费与一人之浪费,理同而形异。一国之浪费有二:其一,国中之人人皆岁费过于岁殖,于是结集成国,而一国之总岁费过于总岁殖是也。若是者,则其国不数年,而遂可以灭亡。虽然,天下从无此国民也(罗马之末路殆将近是,故史家谓罗马之亡,乃其自亡,而非日耳曼人能亡之也)。有善费之民,亦必有善殖之民与之相救,国之所以维持于不敝,赖此而已。其二,国中之人虽有善费者,有善殖者,而殖者之人数不及费者之人数,费者一人所费之数,又过于殖者一人所殖之数,截长补短以统计之,而一国之总岁费过于总岁殖是也。今之孱国,比比然也。国之总费既过总殖,则势不得不蚀及全国之总母财。总母财能几何,岂堪当此岁蚀也。此资本增减之比例率也。至劳力之增减,其事亦与资本相缘。夫母财之为用也,大率庀材者居其半,给饩者居其半,所给之饩,即所以养劳力者也。惟母财丰然后百业兴,百业兴然后给饩众,给饩众然后劳力者各得所养,而其力有所用,力被于物,复成母财,递增递进,而力乃尽其用。今使母财被蚀而无所余,则民有力而无用之之地,其力遂日以渐消(生物学之公例,凡一能力久废不用者,则其能力必浸亡)。斯密·亚丹尝言:“吾英今日之民,勤于昔者,缘今日国财,斥之为母以赡劳民者多于三百年前也。三百年前之民,劳而无获,乃多惰游。其言曰,与其作苦而无获,不若嬉戏而无余。大抵工商业广之区,其民皆母财所赡雇,故其用力恒勤,而酣戏饮博,自以日消。设其地为都会,养民者不在母财而在支费,则皆呰窳媮生。”(严译《原富》部乙篇三)是资本之增减,与劳力之增减成比例也,明矣。而况夫既夺善殖者之所食以养善费者,则此善殖者虽不窳惰,而亦无以自存,或饿殍,或流亡,有妻不能迎,有子不能举,劳力之损去者,不可以复继。此又其锐减之迹显而易见者也。资本蚀矣,劳力萎矣,生财之三要素既毁其二,虽有土地,其将何所缘以产百物耶?国之所以有广土众民而不免于贫蹙者,坐是而已。

申而言之,则国之兴衰,一视其总资本、总劳力之有所复无所复而已。有所复者,资母孳子,《大学》谓之“生之者”,生计学家名之曰生利。无所复者,蚀母亡子,《大学》谓之“食之者”,生计学家,名之曰分利。吾将论生利、分利之种别。

吾闻生计学家言,生利之人有二种:一曰直接以生利者,若农若工之类是也;二曰间接以生利者,若商人若军人若政治家若教育家之类是也。而其生利之力亦有二种:一曰体力,二曰心力。心力复细别为二:一曰智力,二曰德力,若以其生利之事业分之,则有六种:

第一,发见及发明(发见者,新觅得天然物或新考出其物之利用也。如哥仑布发见亚美利加洲,又二三百年前新考出烟草中有一种特质足供人用者皆是也。发明者,将天产物加以新法则,能广其用,而其法为前人所未知者。如最近发明无线电报之类是也)。第二,先占(先占者,采收未有主权之天产也。如伐木、猎兽、渔鱼、采矿之类是)。第三,用于生货之劳力(生货谓物之未经制造者。如农业、森林业、牧畜业是也,各种制造品之材料皆自此种劳力而来者也)。第四,用于熟货之劳力(如制谷麦为面包,制木材为家具,制土壤为陶磁,制金属为机械,制棉丝为布帛,其余各种关于制造者皆属此类)。第五,用于交通之劳力(变更货物之位置,以运输交通便适民用者也,凡商业等皆属此类)。第六,用于保助之劳力(若官吏、若军人、若医生皆所以保护生利者也,虽不能直接以生利,然其职若保险公司然,故非分利。若教育家,若文学家所以助长生利者也,虽不直接以生利,然得此令人智识增长,性质改良,于生利大有所补,故亦不为分利)。

此皆生利之事业也,其不在此数者,皆谓之分利。斯密·亚丹云:“人以多雇工佣而富,以多畜便辟使令之人而贫,何也?使令者之功,固匪所寄,则莫可转,事竟力消,而不可得复也。”斯密氏充类至义之尽,则以为分利者不仅便辟使令之贱者而已,自王侯君公,降至执法司理之官吏,称戈擐甲之武夫,皆此属也。故其言又曰:“品上者若官吏、师儒,若医巫,若文章之士;品下者若倡优、侏儒、斗力、走马、藏获、厮养。其用劳力也,虽贵贱迥殊,轻重各异,而皆投其力于不可复之地。当生即毁,皆与于分利致贫之数者也。”斯密此论,后贤聚讼纷然,吾今不具引,不具辩。吾请取我国中分利者之种类而细论之。

分利者之种类,大别有二:一曰不劳力而分利者,二曰劳力而仍分利者。

第一,不劳力而分利者。

一、乞丐。其人非老非幼非废疾,以堂堂七尺之躯,乃至不能自养,而行乞于途。是荡与惰二者必居一也。人即怜而活之,而为虱于一群莫大焉,故此辈非可悯而可憎也。若君上失政,天灾流行,干戈劫后,不以此论。

二、盗窃。盗者未尝不用体力,窃者未尝不用心力,然此不得以劳力论也。盖其所用力,不敢以与人共见也。此其为分利最易明,不待赘论。

三、棍骗。棍骗者亦盗窃之一种也,然其操术稍精,其破裂稍难。故其毒害亦较深,而所分之利往往更巨。棍骗之种类繁多,非可悉举,如聚赌者,如巫觋,如堪舆、星相、卜筮之流,皆归此类。不能医而冒医为衣食者,亦归此类。

四、僧、道。欧洲教会之牧师、神父,识者以为国之大蠧。前所引斯密·亚丹之言,半为彼辈而发也。至近世革命屡起,夺其特权以侪齐民,然后欧治乃平。虽然,欧之教会虽无实,然犹以觉民为名也。中国之僧、道,则名实两无取矣。

五、纨袴子弟。西人之养子也,育之使长成,教之以学业,令其足以自营自活。父母之责任,如是而已。及其既能自营矣,自活矣,则析而居之。他日父母遗产之能属于己与否,非所知也。故其故家子弟,皆绝依赖根性,无敢托庇前人余荫以自暇逸。中国不然,家有数亩薄田,其子弟辄骄奢淫佚,一无生业,而豪宦豪商之裔,更不待论。又以同居不析产为盛德,矫伪相效,往往有一家丁口至百数十人者。假使其家有万金之产,则其百数十人之妇女子弟,皆嚣嚣然曰:吾之家乃万金之素封家也。曾亦思此万金者,析之为数百十焉。各人所占,能有几何?而此百数十人,皆以万金之奉自奉,而于家中生计丝毫不负其责任。吾见所谓故家名门,若此者比比然矣。又不必故家名门也,即以寻常论之,大率一家之中,其生利者不过一二人,而分利者动十数人。夫以一人之资本劳力而自养焉,虽中下之材,而犹不至于不结,以一人之资本劳力而养十数人,虽贤智未有能善其后者也。故不得不岁耗其母财以为消费,而遂以陷于困穷。我国国民之总岁殖,所以不能多斥以为母财之用者,其大原因未始不由家族制度之不适宜使然也。故俗语曰:“富不过三代。”夫使能善用富,则虽十代百代可也,而吾中国率不能过三代者何也?生之者一人,而食之者百人,生之者一日,而食之者百日。虽有巨母,其何足以再世也。西国法律所以重保护富民者,为其为一国积母财,积之愈久,则其数愈巨,斥母兴业,人已交利,而国殖岁进,乔木世臣所以为贵也。中国则贫有世袭,而富无世袭,此亦母财消耗之明效大验矣。而其咎实纨袴子弟尸之。纨袴子弟者,真一国之大蝥贼也。虽然,追本穷原,则咎又不专在其子弟,而兼在其父兄。为父兄者既以自累(己所生之利为子弟所分,故曰自累),而复以累其子弟(令子弟不能为生利之人,故曰累子弟),是诚愚不可及矣。

六、浪子。浪子者,纨袴子弟居其强半,亦有非纨袴而亦浪子者。此类之人,尚未至为乞丐,尚未至为盗骗,其生涯也,饮酒看花,斗鸡走狗,驰马角戏,六博蹋踘,吸鸦片,狎游妓,舍此之外,毫无所事,而衣必选色,食必选味。此类之人,其结局也,盗骗、乞丐二者,必居一于是。

七、兵勇及应武试者。生计家之论军人,有以为生利者,有以为分利者。吾谓今世文明国之军人,决不可谓之分利。何也?若无国防,则国难屡起,民将不得安其业。故军人者,实生利之民之保险也。藉曰分利矣,然亦当属于劳力而分利之一类。中国则不然,中国之兵勇,实不劳力而分利者也。中国之兵勇,实兼浪子、盗骗、乞丐三者之长而有之者也。兵勇既皆分利,其应武试者,若武童、武生、武举、武进士之流,更不待论。

八、官吏之一大半。中国之官吏,皆分利者也,然其劳力而分利者居小半,不劳力而分利者居大半。不劳力而分利者,其在京官中,则除军机大臣、章京及各部主稿、司员外,自余各官皆是也;其在外官中,则凡候补需次人员及道班、同通班、佐杂班实缺者之大半皆是也。此类人之性质位置,与下篇第三类略相似,至其劳力而分利者,及其分利之理由,下篇乃论之。

九、缘附于官以为养者。此等人所包甚广,官亲也,幕客也,胥吏也,仆役也,皂隶也,讼棍也。其性质大略相等,吾不暇遍论,但约括以此名。此类人,大率强而黠者则豺虎也,弱而笨者则蝗蝻也,其害群一也,一州县衙署而豢养此辈动数百人,他可知矣。通计全国衣食于此间者,殆常数百余万人,此阶级亦几蔚成大国矣。

十、土豪乡绅。土豪乡绅,大率皆纨袴子弟,读书人、官吏、及缘附于官者,之四类人所变相也。虽然,亦有不属于此四类人,而不得不谓之土豪乡绅者。即本属于四类,而既已变相,则亦自别成为一孽种,故不得不另立一门以总括之。而此等实分利中之最强有力者也。

十一、妇女之一大半。论者或以妇女为全属分利者,斯不通之论也。妇人之生育子女,为对于人群第一义务,无论矣。即其主持家计,司阃以内之事,亦与生计学上分劳之理相合。盖无妇女,则为男子者不得不兼营室内之事,业不专而生利之效减矣。故加普通妇女以分利之名不可也。虽然,中国妇女,则分利者十六七,而不分利者仅十三四。何以言之?凡人当尽其才,妇人之能力,虽有劣于男子之点,亦有优于男子之点。诚使能发挥而利用之,则其于人群生计,增益实巨。观西国之学校教师、商店会计,用妇女者强半,可以知其故矣。大抵总一国妇女,其当从事于室内生利事业者十而六(育儿女治家计,即室内生利事业也),其当从事于室外生利事业者十而四(泰西成年未婚之女子,率皆有所执业以自养,即从事于室外生利事业者也)。而中国妇女,但有前者而无后者焉。是分利者已居其四矣,而所谓室内生利事业者,又复不能尽其用。不读书、不识字、不知会计之方、不识教子之法,莲步夭娆,不能操作。凡此皆其不适于生利之原因也。故通一国总率而计,则分利者十六七,而不分利者仅十三四也。

十二、废疾。废疾者之为分利,不辨而明。虽然,苟在文明国,有训盲训哑等学校,虽有废疾,而往往使之操作工艺,足以自养,故其分利不多。中国苟遇此等无告,则皆有分而无生者也。是非好自为之,而天然之缺憾及政府之失职,使之不得不然也。

十三、罪人。人至犯公罪而系缧刑,必其对于一群之利益,有所侵害明矣。故罪人之本属分利者,殆十而八九也(但今日文明未至、法律未完,则犯罪者或未必真罪,未必皆害一群公益也)。虽然,及其既犯罪之后,以一群治安所系,不得不置诸囹圄以示惩。既入囹圄,惟受凌虐,一无所事,是使之重分利地。监之十年,则其分利者十年,监者百人,则其分利者百人,日损公家之母财以畜之,其蠹群抑更甚矣。故各文明国之惩累囚也,不以虐刑而以苦役(古者输司空、输城旦、输鬼薪即是此意),诚得其道也。中国则狱囚充塞,而此辈既自苦,复无以自给,而不得不仰食于县官或所亲。是亦分利之一大族也。

儿童不劳力也,何以不为分利?曰:彼未及生利之年,宜储备其力以为他日生利之用也。儿童者,实一国将来之真母财也(生计学家言:以人身之德、慧、术、智为生产力之一种,亦谓之无形之资本。故凡儿童皆可谓为一国之无形资本也)。老人不劳力也,何以不为分利?曰:彼已过生利之年,其前此所生利,既有所储备,而今之所享,非分之于他人者也。《记》曰:“十六以下,上所长也。六十以上,上所养也。”诚以其在一群之地位当如是也。若夫少年时代荒嬉学业,不思预备将来所以报效国民之道,致使长成百无一能。若此者,则虽未成年,已不得不谓之分利。又如壮年时代无业游手,曾未尝致丝毫之力,有所贡献于其群,及老而废焉,徒待养于公产。若是者,则虽及耄期,仍不得不谓之分利。我中国之儿童、老人,若此者盖十而六七焉。故我国儿童、老人之分利者,亦十而六七也。

地主往往不自劳力,而生计家不谓之分利(亦有谓为分利者)。何也?彼其前此之所以得此土地者,未有不从劳力而来。今之所享,即其前此劳力之所储备,而用之未尽者也(与老人不为分利者同例)。若夫藉父兄之业,其所以得此土地“所有权”者,既非经本身之劳力而复一无所事,惟衣租食税以自豪者,斯不得不谓之分利。故我中国之地主,其分利者亦十而六七也(万国皆同)。然此等皆可谓之纨袴子弟,故不为另立一门。

以上说“不劳力之分利者”竟。

第二,劳力而仍分利者。

一、奴婢。女婢之劳力,有视寻常人加数倍者。虽然,其所劳之力,只以伺主人之颦笑,供主人之使令。其力用之而无所复,故谓之分利。此分利种族之最易见者。

二、优妓。优妓固有所甚劳甚苦者存,然其劳力皆无所复,且能牵动他人,而使之并为分利者,故其分利之毒亦颇甚。

以上两者,其分利未必为本人之所欲,而有迫之使不得不然者。故分利之罪不在本人,而在迫之之人。凡有迫而分利者,皆属此类(衙署之皂隶与奴婢同类者,彼好自为之,非有迫之者也。故彼辈不可不自负其分利之责任,故谓之不劳力而分利者)。

三、读书人。士、农、工、商,号称国之四民,而读书人褒然居首焉。据斯密之论,则虽泰西之读书人,彼且以为分利矣。顾吾平心论之,则西国之读书人,其分利者虽或十之一二,其生利者犹十之七八。何也?彼其学成之后,非医生,则法官也,则律师也,否则传教也,学校教师也。若其学工商业,直接以生利者,更无论矣。故斯密之说,施诸彼,吾不敢袒焉,若在我国,则至当无以易矣。吾国读书界之现象,最奇者有二:一曰无所谓卒业不卒业也。二曰藉令卒业矣,而不知其所学作何用也?其潦倒者,则八股八韵,风檐矮屋,磨至头童齿豁之年;其腾达者,则夸耀妻妾,武断乡曲,以为维桑与梓之蠹。谓其导民以知识耶,吾见读书人多而国日愚也;谓其诲民以道德耶,吾见读书人多而俗日偷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偷懦惮事,无廉耻而嗜饮食,读书人实一种寄生虫也。在民为蠹,在国为虱也(若考据家、若词章家及近今轻薄之时势家,皆分利之尤者也。彼等或以为吾虽无益于群,亦无害于群,而不知其提倡此谬种以消耗后进之脑力,腐败国民之道德,害已重矣。藉云无益亦无害,而坐蚀一国之母财,宁得谓非害耶?若讲明道学匡翼民德以培国家元气者不在此论,而惜乎我国读书界,能若此者万亿人中不得一二也)。

四、教师。读书人中为教师者,宜若非分利然。虽然,所教成者为一群之公益,则谓之生利;所教成者为一群之公蠹,则谓之分利。彼今日之读书人,实前此之教师所产也。他日之读书人,又今此之教师所产也。日产公蠹,谓之不分利得乎?

五、官吏之一小半。斯密·亚丹以官吏为分利,后人纠之详矣。虽然,若中国之官吏,则无论为劳力者、不劳力者,而皆不得不谓之分利。官吏之劳力者,若京官之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各部署之掌印主稿司员,外官之督抚,乃至实缺之提镇、司道、府厅、州县、各要局之委员,以及出使大臣、领事等皆是矣。其数度不过官吏中十之一二。此辈固自谓尽瘁于王事,鞅掌于贤劳也。至问其劳力所用者在何处,在脚靴、手版耳,簿书、期会耳。问其于国民公益有丝毫关系乎?无有也。英人边沁尝言:“政府者,有害之物也,然所以设之者,以小害物制大害物而已。”日人西村茂树申其义曰:“政府害民之事少,而能制止他之大害者,谓之良政府;害民之事多,而不能制止他之大害者,谓之恶政府。”若是乎官吏之分利贼民,固已铁案如山,不容为讳矣,特视其所贼之率多少何如耳。然苟能奉其职以为民捍御他种大灾害,则其间接所生之利,足以偿其直接所分者而有余,故文明国之官吏,不得谓之分利。夫国民之所谓大灾害者何也?则水旱、疠疫之流行也,豪强之欺凌也,争阋之枉屈也,盗贼之横恣也,其尤甚者,则外侮之攘夺,丧我主权,失我公产也。若此者,皆不能不仰匡救于政府。政府而能捍卫是者,则民虽献其血汗所得之权利之一二以赡养之,亦不过如营业者之有保险,而非可吝、非可避者也。若中国则何有焉?民有灾而不能恤,民有枉而不能伸也,饿殍遍道而不能救也,群盗满山而不能监也,浸假而弄兵召戎,一遇挫败,则割胸肋、剥脂膏以为偿也;浸假而畏敌如虎,承伺颦笑,则压同胞、媚仇雠以自固也。由前之说,则有官吏如无官吏,由后之说,则有官吏反不如其无官吏。夫官吏而不能捍民之患,则固已害矣。况以官吏之故,而民患益深且剧焉。是他种之分利分其一,而此辈之分利分其二也(劳力而分利之官吏,其罪倍于不劳力而分利者)。故中国之官吏,实分利之罪魁,而他种之分利者,大率由彼辈而生者也。

六、商业中之分利者。既执业斯不可谓之分利。虽然,亦有辨焉:吾以为今日中国人所执之商业,其不分利者不过十六七,而其分利者尚十二三。如彼投机射利,俗所称买空卖空者,其操术类于赌博,其用心等于棍骗,斯为分利无论矣。至如剧园、酒楼之类,导人于分利之途者,虽主者极勤劳,而不得不谓之分利;又如售卖分利之事物,如鸦片、淡巴菰、酒及一切有害卫生之物,脂粉、首饰及一切妇女冶容之物,香烛、楮爆及一切神祇供享之物,古董、书画及一切名士玩耍之物,印刷八股、小说、考据、词章等无用书籍,乃至文人墨客一切特别精致之物(吾八年前曾与一友行京师琉璃厂,数其商店不属于分利者十不得一)。诸凡业此者,皆分利者也。虽然,其罪不在执此业者,而在用此物者。何以故?苟无人焉从而流通之,则其业不禁自绝故。故此等实分利之果,而非分利之因也。

七、农工业之分利者。农工业亦有分利者乎?曰:有。如农之种罂粟,种烟叶,工之制造各种无益有害之物者,皆分利也。然科其罪,则亦与前所论之商业同,不可谓直接之分利(如种罂粟之分利,人人知之矣。然以塞入口之漏卮,则又反似生利而非分利。虽然,种者愈多吸者亦愈多,是此业又转为分利之因矣)。又如分功不细,成物迟钝,则工虽劳而亦分利(如业针者,以一人始终其事,穷日之力不能成一针,若分其功而各专一事焉,凡为针之事十七八,以十八人分任之则日可得八万六千针,是人日四千八百也,一人任之日成其一,是所废者四千六百七十九矣。此等力皆委之无用,故曰分利);器械不具,趋事拙久,则工虽劳而亦分利(若有铁路三日可达之路,无之则需二十日,是使人废其十七日于旅行中,其力委之无用,故曰分利。又如有铁路则十吨之货物,不需人马之力,不数日而可以致千里,苟无之而恃车辆焉以十车载之走半月,马力人力皆委之无用,斯分利矣。若并车辆而无焉,以数十人负载之,走一月始达,其力之委于无用者更多,斯益分利矣。又如开矿,无机器而百人乃任此役,有机器则数人任之而有余。推之凡百工作,莫不皆然。夫人只有此数也,人之力只有此数也。用之于此则不能同时复用之于彼,以一人一日可成之物,而今乃需百人百日,则此九十九人、九十九日皆委之无用也,故曰分利)。此等若充类至尽,则虽以今日极文明国之工艺,庸讵知后人视之,不有以为分利之尤者乎?故以分利之罪罪我工佣,不可也。虽然,以今日我国之工,与欧美诸国之工比较,固不可不谓之分利。若此者,非民之罪,有司之罪也;非一人之罪,团体之罪也。

以上说“劳力而仍分利者”竟。

吾今日欲取中国民数而约计之,以观其生利、分利之比较(中国无统计,虽有巧算,万不能得其真率,不过就鄙见臆度而已,然谅所举者有少无多也):

分利人数

大约四万万人中分利者二万万一千万有奇,自余则为生利者。

又分中国人为五大族,稽其民业之大略而比较之:

一、汉族。约分利者十之五有奇,生利者十之四有奇。

二、满洲族。其在关外者,生利、分利之率约与汉人等,其在内地者皆分利者,无一生利者(因本朝定例,禁满洲人不许从事工商业,故其人在内地者,非官则兵,非读书人则纨袴子,否则缘附于官以为食,终无可以生利之道)。

三、苗族。约分利者十之二,生利者十之八。

四、回族。约分利者十之三,生利者十之七。

五、蒙古族。约分利者十之四,生利者十之六。

大抵分利之人,多出于上等社会、中等社会,而下等社会之人殆希。盖惟挟持强权者,乃得取他人所生之利而坐分之也。以上所举分利诸种族,除乞丐、奴婢、罪囚、废疾等数种外,其余大率皆以一人而分数人之利者也。窃尝计之,非以三四人之所赢,决不足以偿一人之所耗。吾中国四万万人,分利者既二万万有奇矣。而此之二万万,又非徒尽蚀彼之二万万而遂足以给之也,必二倍焉四倍焉。呜呼!若之何民不穷且匮也。亦幸而吾土地之饶,物汇之衍,小民生产力之大且厚,犹足勉强支持弥缝以迄今日也。不然者,吁!无孑遗久矣。然此顾可久恃乎?彼生利之二万万人者,自生之而自食之,裕如也。今乃每人加以三倍、四倍之负担,虽强有力,何以堪此?穷之蹙之至无复之,则不得不转而入于乞丐、盗贼、棍骗、罪囚之数途。于是分利者益增,而生利者益减,分利者愈加多,则其余生利者之负担愈加重,愈不得不折而入于分利,如是递相为因,递相为果,极其弊,可以使一群之人分利者七八,而生利者不得一二,高丽是已。夫至以八九人分一二人所生之利,则分之者亦宁有幸焉!涸辙之鱼,相煦以沫,其毙直须时耳。夫以吾中国之民,勤俭善储,吾固信其无下,侪于高丽之惧。虽然,吾中国所处之地位,亦与高丽异。以五洲第一天府之国,择肉者眈眈于其旁,吾国之总母财既日减消,而他国之母财且日输入,彼利用吾土地,利用吾劳力,以运其母而殖其子。子之所殖,则彼之物而非我之物也。如是彼盈一度,则我朒一度,吾之总母财有岁减而无岁增,其事至易明矣。至于母财无复可斥,而一国之人不聊生矣。印度是也。彼印度之土岂小于我?其人岂远鲜于我?而今竟若此,吾念及此,而不禁汗流浃背,泪涔涔其承睫也。我国人之处堂而嬉、游釜而戏者,其亦一动心焉否也。

夫以今不及二万万之生利者,于自养之外,复养彼二万万有奇之三四倍分利者,而其力犹可以勉支,则我国民之生产力,可以四五倍于自养,昭昭然也。使无彼二万万之分利者以蚀之,则彼二万万生利者之所殖,必四五倍,是全国之总岁殖,视今日增四五倍也。使彼二万万分利者,更转而生利焉,则全国之总岁殖,视今日必增八倍乃至十倍,又昭昭然也。吾中国土地第一,劳力第一,生产之三要素,既优占其二,所缺者独资本耳。使传以八倍、十倍于今日之母财,则与万国争商战于地球,谁能御之?此犹就分功未精、器械未备时言之耳。使精矣备矣,而复加以人无不尽之力,地无不尽之利,则其富率之骤涨,岂复巧历所能算也。国富矣,而犹弱于人,吾未之闻也。若是乎,二十世纪生计竞争之世界,果让我执牛耳而莫与京也!虽然,饥人说食,终不能饱。吾奈此苍生何哉?吾奈此苍生何哉!

他省吾不深知,吾请言粤事。吾粤自前督南皮张公改闱姓为正饷,合肥李公改番摊杂赌为正饷以来,生计界日益蹙。其乡市子弟相与语曰:吾与其力穑于田而日得百钱,何如佣役于博而日得数百,或且喝雉成卢,一掷巨万也。于是阖省人趋之者十而五六,至于田功、手技、小贩、舆夫、负戴等种种杂工日乏一日。小民何知,谓转移执事以为吾利也,殊不知一省之总劳力,日掷于虚牝,一省之总母财,日耗于尾闾。曾几何时,今则一金仅易斗粟余矣(此最近报)。畴昔以分利为利者,而究何利也?粤中近日之窘状,其根原虽非一端,然官吏之开赌以增分利之率,以消蚀此有限之劳力、有限之母财,实其原因之最重要者也。故粤中盗贼之多,亦甲于天下,虽由其俗之偷,抑岂不以生利者之不堪负担,迫而为此也。使循此不变,十年之后,吾粤民之生利者,将不及二三,而分利者必至七八矣。此吾所谓递相为因、递相为果之例也。今也粤人之在诸省中,以最富闻者也,而其敝既若此。呜呼!诸省可以鉴矣。

读者勿以吾为家人筐箧之言也。今日生计竞争之世界,一国之荣瘁升沉,皆系于是。君不见联军入京以后,岂尝索我一抔土,而惟汲汲然扩张其商务权力范围之为务;彼岂必潴吾宫,屋吾社,系累吾子弟。然后谓之亡,然后谓之灭。剥吾肤焉,监吾脑焉,吮吾血焉,驯使我萎黄憔悴,干枯瘦死,而其所欲固已给矣。然则吾应之之道奈何?曰:政府当道,固与有责焉。虽然,此必非恃政府当道一二人之力所能拯救也。其最要之著,不可不求一国中生利人多,分利人少。其转移之次第,先求我躬勿为分利者,复阐明学理,广劝一国人使皆耻为分利者,复讲求政策,务安插前此之分利者,使有自新之道,以变为生利者。天下事无中立,不进则退。此两者消长之率,若克一变,则吾国其庶几有瘳乎。虽然,改革之业,相因者也。将欲变甲,必先变乙,及其变乙,又当变丙,语及政策,则谁与思之?谁与行之?呜呼!予欲无言。

猜你喜欢
  景公出田顾问晏子若人之众有孔子乎第五·晏婴
  第十六章 5·辜鸿铭
  第八章 11·辜鸿铭
  原版自序·胡兰成
  卷八·严粲
  墨子卷十四·墨子
  卷四·僧祐
  卷三百八·佚名
  卷一·赞宁
  集論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灵隐慧明照和尚行述·太虚
  凡例·智旭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卷第四·佚名
  宗镜录卷第四十九·延寿
  以身谤法罪过无量·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十·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十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八十七 熊 鉌 闻崇安县学立碑 出山未踰月辄复入山去平生武夷志兹游适真遇诛茅倘可遂岂但山水趣扶揺欣夙心踌躇动长虑恭惟文公学倡道匪虚语向微剖析功斯人遂

  • 卷三百六十二·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六十二金沙花类五言絶句池上荼防架金沙花盛开  【宋】王安石故作荼防架金沙祗漫栽似矜顔色好飞度雪前开次王荆公韵       【宋】苏 轼甲第非真有闲花亦偶栽聊为清净供

  • 卷第二百九十三 後周紀四·司马光

      起柔兆執徐(丙辰)三月,盡強圉大荒落(丁巳),凡一年有奇。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顯德三年(丙辰、九五六年)   三月,甲午朔,上行視水寨,至淝橋,自取一石,馬上持之至寨以供礮,從官過橋者人齎一石。太祖皇帝乘皮船入壽春壕中,城上發

  • 内篇 六家第一·刘知几

      自古帝王编述文籍,《外篇》言之备矣。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今略陈其义,列之于后。   

  • 第八一红禀光绪十二年十二月十日一一二一三-一·佚名

    咸菜瓮抚垦局帮办张济川,禀请新竹知县方,转详给假归葬伊父坟具禀治贡生张济川,为恳准转详请假归葬事。窃生一介乡愚,毫无知识,本春奉谕帮办咸局垦抚事宜。初次奉公,每虞贻误。旋又续奉专办咸局宪史谕开

  • 卷五十三 蜀书八 张严程阚薛传第八·陈寿

    (张瞊传、严畯传、程秉传、阚泽传、薛综传、薛莹传、唐固传、裴玄传、张玄传、张尚传)张瞊传,(附张玄、张尚传)张郃,字子纲,广陵人。他曾游学京都,后回到本郡,被荐举为秀才,官府征召,他一概推辞不往,避乱来到江东。孙策创建基业

  • 一·沈从文

    一九二三的春天,北京的春雪还不消融,大街小巷各处皆黑泥白雪相对照,天空中有“一块瓦”风筝飘扬,我在北京西城所住的一个公寓里,认识了一个圆脸长眉大眼睛的女孩子。当我们把话谈到各人所生长的地方时,我告给她我

  • 卷四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四十六礼部五册立二皇太子册立仪洪武初定册立前一日内使监官陈御座香案于奉天殿如常仪尚宝司设宝案于御座前侍仪司设诏书案于宝案之前册案宝案于殿中册案在东宝案在西册宝亭一座于丹陛之东皇太子

  • 钱崇澍·周诒春

    钱崇澍 生于上海。父光锷。本籍住址浙江海寗硖石镇路仲里惠源堂。已婚。初学于南洋中学。南洋公学。唐山路矿学堂。直隶高等学堂。宣统二年。以官费游美。入伊里诺爱大学。习植物学。民国三年。得学士学位。入芝加哥

  • 提要·俞皋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五春秋集傳釋義大成     春秋類提要【臣】等謹按春秋集傳釋義大成十二卷元俞臯撰臯字心遠新安人初其鄉人趙良鈞宋末進士及第授修職郎廣德軍教授宋亡不仕以春秋教授鄉里臯從良鈞授

  • 卷十六·刘敞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权衡卷十六     宋 刘敞 撰许男新臣卒谷梁曰死於师何为不地内桓师也非也书卒于师不足贬桓公不书卒于师不足襃桓公诸侯之死当地不当地自有常义不必诡文以伸桓公也齐人执陈袁涛涂谷梁曰齐人者齐

  • 卷一·范处义

    <经部,诗类,诗补传> 钦定四库全书 诗补传卷一     宋 范处义 撰 国风 周南【召南说附】 昔者先圣孔子诲人以经固莫详於诗而圣人之论诗又以二南为大故曰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盖不学墙面古之格言

  • 金刚恐怖集会方广轨仪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增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序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宝峰大山宝间错峰宫殿之中。其处百千宝盖种种行树。悦意香华布散严饰。诸大阿罗汉大目

  • 卷第十二·佚名

    摩诃僧祇律卷第十二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明单提九十二事法之一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众僧集在一处。欲作羯磨。长老尸利耶婆不来。即遣使往呼言。长老众僧集。欲作法事。尸利耶婆念言。正当为我故作羯

  • 本草征要·李中梓

    本草类著作。明李中梓(1588—1655)撰。二卷。中梓另有 《内经知要》已著录。作者因本草药物繁多,对药性阐发不彻,遂以《本草纲目》为主,删繁就简,取其精华,间附己意,详加注释而成此书。刊于崇祯十年(1637)。本书系《

  • 大宋宣和遗事·佚名

    元代长篇话本小说。元无名氏所编。明高儒《百川书志》有“《宣和遗事》二卷”,清钱曾《述古堂书目》有“《宣和遗事》四卷”的记载。 这说明当时有两种不同的版本在流传。周绍良在他的《修绠山房梓宣和遗事跋》一文中

  • 明史·张廷玉

    纪传体史书。清代明史馆纂修。署名张廷玉撰,三百三十二卷。创修于顺治二年(1645),再修于康熙四年(1665),无进展;重修于康熙十八年(1679),以徐文元为监修,张玉书、王鸿绪、张廷玉及万斯同等人编撰,万斯同以布衣身份参加,用力

  • 张司马定浙二乱志·王世贞

    万历十年之四月兵部右侍郎铜梁张公肖甫兼右佥都御史来视浙师浙故有幕府亲兵四千五百人其人多括苍诸郡民家子颇选而故胡少保倚之起战功饷赉至糜县官廪不訾故赵尚书来代稍稍为裁缩然犹月一金而其兵分营九岁率以七营防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