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体

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守成理,因自然;祸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心无结怨,口无烦言。故车马不疲弊于远路,旌旗不乱乎大泽,万民不失命于寇戎,雄骏不创寿于旗幢;豪杰不著名于图书,不录功于盘盂,记年之牒空虚。故曰:利莫长乎简,福莫久于安。使匠石以千岁之寿,操钩,视规矩,举绳墨,而正太山;使贲、育带干将而齐万民;虽尽力于巧,极盛于寿,太山不正,民不能齐。故曰:古之牧天下者,不使匠石极巧以败太山之体,不使贲、育尽威以伤万民之性。因道全法,君子乐而大奸止。澹然闲静,因天命,持大体。故使人无离法之罪,鱼无失水之祸。如此,故天下少不可。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毕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顺,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译文


古代能够全面把握事物的整体和根本的人,了望天地的变化,观察江海的水流,顺应山谷的高低,遵循日月照耀、四时运行、云层分布、风向变动的自然法则;不让智巧烦扰心境,不让私利拖累自身;把国家的治乱寄托在法术上,把事物的是非寄托在赏罚上,把物体的轻重寄托在权衡上;不违背自然常规,不伤害人的性情;不吹开毛发来求小疵,不洗去污垢来察隐秘;不拉到准绳的外面,也不推到准绳的里面;对法禁以外的事情不苛刻,对法禁以内的事情不宽容;把握恒定的道理,顺应自然的规律;祸和福产生于是否遵守客观法则和国家法度,而不是产生于主观上的喜爱和厌恶;荣誉和耻辱的责任在于自己,而不在于他人。所以,治理得最好的社会,法制好比早晨的露水那样纯洁质朴而不散漫,人们的心里没有积聚难解的怨恨,人们的口中没有愤愤不平的言论。所以,车马没有远途奔跑的劳累,旌旗没有兵败大泽的纷乱,民众不会因为外敌侵犯而丧命,勇士不天折在将军的战旗之下;英雄豪杰不把名字记录在图书上,不把战功铭刻在盘盂上,国家编年的史册无事可记。所以说,没有比政令清简的好处更大的了,没有比天下太平的福遂更久的了。让匠石长寿千年,拿着钩子,看着规矩,弹好墨线,而修整泰山;让孟贲、夏育带利剑,去治理民众;他们尽管能在技巧上用尽力气,又能特别长寿,但泰山仍然得不到修整,民众仍然得不到治理。所以说,古代统治天下的人,不让匠石用尽技巧来毁坏泰山山体,不让孟贲、夏育用尽威力来伤害万民情性。依据普遍法则,全面把握法度,君主就能享受安乐、大奸就会停止作恶。淡泊闲静,来顺应然法则,来把握事物的整体和根本。所以能使人没有触犯法令的罪过,能使鱼没有离开水面的祸害。正因如此,所以天下很少有行不通的。

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物。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富有。所以君子要像天地那样遍覆毕载而使万物齐备,要像山海那样不立好恶、不择小助而使国家富强。君主没有忿怒引起的毒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归真返朴,把道作为归宿。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猜你喜欢
  ●草木子卷之二上·叶子奇
  卷一○·邱濬
  君子成人之美·孔子
  卷一·崔子方
  第十二章 15·辜鸿铭
  卷十七·吕祖谦
  卷三十四·黄伦
  卷十一·吴廷华
  附︰讀《大學》十義·欧阳竟无
  世要论·桓范
  卷十八·佚名
  大雲初分大众健度第一·佚名
  十、清税孤贫·慧开
  佛法与孔子之道·太虚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八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下·叶梦得

      姑苏南园,钱氏广陵王之旧圃也。老木皆合抱,流水奇石,参错其间,最为上。王翰林元之为长洲县宰时,无日不携客醉饮,尝有时曰:「他年我若功成后,乞取南园作醉乡。」今园中大堂,遂以醉乡名之。大观末,蔡鲁公罢相,欲东还,诏以园赐公

  • 卷三十一·白居易

    钦定四库全书 白香山诗集卷三十一   歙县汪立名编後集一【律诗凡七十首】 和令狐相公寄刘郎中兼见示长句 日月天衢仰面看尚淹池凤滞台鸾碧幢千里空移镇赤笔三年未转官别後纵吟终少兴病来虽饮不多欢酒军诗敌如相遇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一·徐乾学

    宋纪一百一【起重光赤奋若正月尽昭阳单阏三月凡二年有三月】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徳宪慈显孝皇帝宣和三年春正月丁酉朔辽改元保大 壬寅邓洵武卒邓氏自绾以来世济其奸而洵武阿蔡京尤甚京之败乱天下祸源自洵武始

  • 卷一百二十四·杨士奇

    永乐十年正月丙戌朔 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戊子 封右军左都督吴允诚为恭顺伯赐敕谕曰尔之忠诚而弗渝昨岁从朕北征益克效力妻子亦能秉心忠孝不惑憸邪非尔德刑于家何以致是比阔脱赤等叛亡尔率先追

  • 神元帝纪·李延寿

    神元皇帝名叫力微。即位后的元年,正是庚子年(220)。起初,由于西部人入侵,便投靠了没鹿回部的大人窦宾。神元皇帝有英雄豪杰的风度。后来,他和窦宾攻打西部落人。窦宾的军队被打败,马也没有了,他只得徒步行走。神元皇帝让人

  • 后周纪一太祖圣神恭肃文孝皇帝上广顺元年(辛亥、951)·司马光

    >后周纪一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公元951>年) [1]春,正月,丁卯,汉太后下诰,授监国符宝,即皇帝位。监国自皋门入宫,即位於崇元殿,制曰:“朕周室之裔,虢叔之后,国号宜曰周。”改元,大赦。杨、史弘肇、王章等皆赠官,官为敛葬,仍访其子孙叙用

  • 大学章句·朱熹

      大,旧音泰,今读如字。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程子曰

  • 论语集注考证卷九·金履祥

    陽貨陽貨【季氏家臣初事季平子至定公五年九月囚季桓子逐仲梁懷殺公何藐盟桓子於稷門之内逐公父文伯秦遄六年又盟公及三桓於周社盟國人於亳社八年遂作亂】大夫有賜於士【孟子曰陽貨欲見孔子而惡無禮大夫有賜於士不得受

  • 卷七·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七      宋 卫湜 撰进劒者左首进戈者前其鐏後其刃进矛戟者前其镦进几杖者拂之效马效羊者右牵之效犬者左牵之执禽者左首饰羔鴈者以缋受珠玉者以掬受弓劒者以袂饮玉爵者弗挥凡以弓劒苞苴

  • 春秋集传详说卷三十·家铉翁

    宋 家翁 撰哀公下【周敬王三十二年晋定二十三年】八年春王正月宋公入曹以曹伯阳归此宋灭曹也而春秋不书灭乃从鲁入邾之例何邪诸家多据左传为说不责宋之灭国而强求曹人之罪为一入字故耳苏氏谓宋公入曹而不书灭曹如

  • 卷四十二·顺治

    <子部,儒家类,御定孝经衍义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四十二天子之孝敬亲【臣】按圣圣相传之心一敬而已唐虞君臣之交儆伊尹傅説之告其君与夫文武之家法述之周公而受之成王昭于书策播于诗歌亦惟反覆于敬不敬之分以为

  • 续高僧传卷第十五·道宣

      义解篇十一 正纪十五 附见四。   唐越州静林寺释法敏传一。   唐襄州光福寺释慧璇传二。   唐襄州神足寺释慧眺传三。   唐绵州隆寂寺释灵睿传四。   唐京师弘福寺释僧辩传五。   唐京师普光寺释法

  • 显扬圣教论 第一卷·无著

      显扬圣教论 第一卷无著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摄事品第一善逝善说妙三身  无畏无流证教法上乘真实牟尼子  我今至诚先赞礼稽首次敬大慈尊  将绍种智法王位无依世间所归趣  宣说瑜伽师地者昔

  • 卷第十·祖琇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十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隋 仁寿元年。诏曰。皇帝敬问章洪山之南谷智舜禅师。冬月极寒。味道安隐。勉勖苍生。成就圣业。惟慈愿力。朕实嘉焉。今遣开府卢元寿宣朕意。起禅师赴阙。舜以疾辞

  • 君子堂日询手镜·王济

    广西横州志书。一卷。明王济(字汝舟,号白铁道人,今浙江吴兴人)撰。正德十六年(1521),济任横州州判,在官250日,以母忧告老还乡,后作是书,以代口舌,故名。成书于嘉靖元年(1522)秋。是一部专门记载明代广西横州地区风土

  • 学易居笔录·俞镇

    一卷。元俞镇(生卒年不详)撰。此书为作者阅读经史百家之书,随笔记录之文。全书分条记录,共四十九条。主要杂取经史成语及古人格言。重视儒家学说,颇斥佛学和道学之妄。虽然词意庸腐粗俗,带有乡塾学究习气,仍有可取之

  • 中日兵事本末·罗惇曧

    清罗惇曧撰。记叙清同治元年(1862)后中日关系及日本侵略朝鲜,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列岛等过程。并分析中国失败的原因,斥责清政府腐败昏庸及其将帅的贪鄙无能;认为中

  • 勾吴癸甲录·佚名

    著者佚名。抄本。按月日详记清咸丰三年(1853)至四年,无锡、金匮二县农民反抗斗争以及地主阶级内部矛盾等事。收入《太平天国史料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