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附︰讀《大學》十義

讀《大學王注》竟,有須闡明者十義,錄之為行遠升高之助。

一曰大人之學也。大人亦不過充人之量而已,四端皆具而誰非人?大人亦不過與天地合其德而已,盡性知天而誰無性?故人亦第為大人,又何事而非大人?然而人皆可堯舜,而堯舜不再見,何耶?風氣力強,習非成是。自有生而少長而老死,自家庭而朋友而國人,曾不聞先王之法言,日夜與非聖為伍,交相習也,成自然也。冉冉悠悠,沓沓泄泄,溺淖失知,自視日卑,見義不為,危機無惕。譬如二人俱值非常,有鴻鵠志者,倉卒定謀,化家為國;作富家翁者,徘徊終夜,戀棧而亡。蓋一則有觸斯通,一則本無其事故也。而況窮性命之源,了生人之本者哉﹗國可亡也,種可滅也,人類可熄也,而終不勝其一己之私也。非故污也,非自戕也,非不欲為也,而終不能一鼓作氣也。然而擲一粒于平沙萬頃之地,而見雨即芽也,多方以植之,而蔽日參天也,苟試為之何如也,群而習之又何如也﹗作聖而日臧,不作聖而日亡,亦何憚而不為大人之學哉﹗夫大學者,大人之學也。

二曰天下之欲也。板屋之材,不足供明堂之用;斗筲之器,不足作釜鐘之歸;鄉黨自好者流,不足臨大事、決大疑、任天下艱巨。推己及物雲者,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也,非謂小知而可擴之大受也。有聖人之量者,然後可以聖人;有天下之欲者,然後可以天下;始之函乎天下者,乃終之盡乎天下者也。為仁之方,己欲立而立人也,誠者所以成物也,明明德者,非明明德于一己也,而明明德于天下也。是故格物者,為天下而格物也;致知者,為天下而致知也;誠意者,為天下而誠意也;正心修身者,為天下而正心修身也。是故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鞭辟近裡著己,崖岸高,門戶隘,異同之禍烈。宋明以來,儒者之學,非孔子之事;潔身之概量,非萬物一體之氣象。

三曰孔子之志也。昔者孔子有雲︰吾志在《春秋》;又雲︰大道之行,丘有志焉,天下為公,人不獨親其親、子其子,是謂大同;又雲︰盍各言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而《大學》平天下則曰︰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數者合,有以異乎?無以異也﹗孔子天下至聖,以言所達,譬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以言所本,則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是則孔子之志,本其不忍之心,而達之為大同之政而已矣。《春秋》太平世,內外受治,老安少懷,則不獨親其親、子其子,[(豐+刀)/糸]矩之道,上下前後左右全體均平,皆大同之政。吾故曰是數者合,無以異也。雖然,《春秋》者,天子之事也,天子大事製禮,而禮生于仁,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蓋《詩》亡然後《春秋》作,彰善癉惡之秋霜,乃繼于溫柔敦厚之春露也。五始之元,即四德之元,元者善之長,而曰君子體仁,足以長人也。平天下不言夏時商輅,而曰好惡無辟,慎德好仁也。以是知大同之政其達,而其本乃在不忍之心也。孔子不得位,大同之政不容現,謂之為志,而至悲天憫人之懷,則又無息而非實現者。學者于此三致意焉﹗若夫侈口大同,毫無悲愍,空談聖志,不解聖心,亂天下者,必此人也。故下之為夸誕之學,而上之有優偽之政。

四曰忠恕之道也。格致誠正修者,忠也;齊治平者,恕也。先修其身,乃至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者,忠也;而後家齊,乃至而後天下平者,恕也。自明不已,所以親民止是修身、止是誠意者,忠而後恕也。惟囊括宇宙、包並六合者能恕,惟大公無我者能恕,惟舍己從人者能恕,惟順其幾之自然者能恕,惟行其所無事者能恕。而不然者,則矯糅造作矣,功必自我成,名必自我居矣,不以欲從人,而以人從欲矣,此天下所以騷然矣。夫亡國之君亦自有才,但恨其不能恕耳﹗夫千聖百王,豈有神奇,亦不過行其恕耳。是恕也,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五曰得國之寶也。水積成淵,蛟龍生焉;土積成山,風雨興焉;眾志成城,而國立焉。毋謂兵強,民不畏死,強于兵者亡于兵。毋謂財聚,生之不眾,而源竭不來。毋謂政柄在我,民可得而欺,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毋謂今不與于古,情切而無迂,明明簞食以迎師、火熱而望霓,不誣也;撻秦楚之堅甲利兵,不誣也;外患不足患,天災不足災,民渙而國渙,不誣也。吾所恃以敵強梁者,民,奈何並民而敵之。吾所恃以植基本者,民,奈何舍民而他植之。鋤異而異熾,噬我不我恤,而民不然,奈何獨于民而棄之?得國之實,在得民心,得心有道,無逾《大學》。《大學》之言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指民性,而災必及身,彥聖不通有技 嫉者,仁人放流之,是謂能好人、能惡人。民具爾瞻,辟則為天下 矣。峻命不易,失眾則失國矣。徵諸近事,豈迂談哉﹗長國家者,顧不求實哉?

六曰格物之功也。泥德性者,先立乎其大者而無事矣,及其弊也,六藝廢,禮樂崩,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泥問學者,窮致事物之理而多事矣,及其弊也,支離于文字,逐物而誰歸?私意補經,欺今誣後。格物之不明,聖學之不行,千有余年矣。陽明釋《淇澳》之詩曰︰引詩言格物之事,于是而格物之說明,証之于《中庸》,而格物之說愈明。自修而道學,即尊德性而道問學也,為性而學,學以盡性,以是為格物之主張也。威儀而恂[ *溧],即致廣大而盡精微也,以是為格物之貫徹也。君子之道費而隱,所以知遠之近、知風之自極于無聲無臭者,為格物事也。鬼神之道微之顯,所以知微之顯,極于參天贊地者,亦格物事也。《中庸》言可以入德矣,《大學》言格物而後知致,乃至天下平矣。夫道若大路然,未有若一丘一壑一先生之言者矣。格物之說建立不搖,天下自此平歟﹗

七曰孔顏之樂也。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誠之事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誠之有得也,快也,足也,所謂樂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君子造道自得,則居安資深,左右逢源,有諸己之謂信也。是則樂也者,誠也,而即信也。仁義之實,事親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是也。是則樂也者,誠也,信也,而即所謂樂也。仁義智禮信,而即仁義智禮樂也。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是之謂孔顏之樂。與其雲蔬食而樂在其中、陋巷而不改其樂,謂之為孔顏之樂,曷若雲不厭不倦、拳拳服膺,謂之為孔顏之樂歟﹗學孔顏之樂,毋寧學孔顏之誠歟﹗或問︰何謂孔顏之誠即孔顏之樂?曰︰當下心安而已。又問︰有殺身以成仁者,樂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八曰真實之知也。知止而後有定,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于是學者談行,必求其知;于是學者求知,不求于盲師,必求于故紙。夫知也,不求諸自我,不求諸現在,而顧可得而真實哉?陽明之言曰︰非實能修身,未可謂之知修身。此言乎知,為其証知,非徒解知也。驟言証知,憑何而能,是有妙術不可思議,則必為聖人之志是也。譬如複仇,懷必死之心者是也。製之一處,無事不辦也,思之思之,鬼神通之也。是之謂真實之知也。

九曰《學》、《庸》之事也。夫學有區徑,有方術,有效果也。《中庸》之書,三者具備,孔學之概論也。費而隱、微之顯者,道也,區徑也。誠者,行也,方術也。贊聖者,極也,效果也。若夫《大學》,止示方術,唯是聖行也。格致誠正,止于至善也;修齊治平,止于至善也;皆行也。君子欲學問思辨,讀《中庸》;君子欲篤行,讀《大學》。

十曰《學》、《庸》之序也。常言《學》、《庸》,先《大學》而後《中庸》,為曾子之師,先于子思之弟,此說出朱晦庵,而不知其所據,故不從。《史》記子思作《中庸》,而未言曾子作《大學》,一也。《戴記》明明《中庸》列前,《大學》列後,二也。程子亦言︰《大學》,孔氏遺書,不言曾子所作,三也。陽明旁注,逕題"漢戴聖撰",四也。今之意,先欲明孔學概論,而後談孔學聖行也,故《中庸》先,而《大學》次也。

嗟乎﹗孔學之不行久矣。蓋支離之為弊,而迂闊之誤視故也。《王注》讀,而支離之為弊祛;十義明,而迂闊之誤視除。蓋實有不能已于言者,而豈好事之徒,嘵嘵不已者哉?

(選自《歐陽競無先生內外學》第二十五冊)

猜你喜欢
  治道·吕坤
  卷四七·邱濬
  目录·佚名
  弘道书目录·费密
  卷十三·冯复京
  春秋通义·佚名
  卷一百九十八·秦蕙田
  卷七十六·秦蕙田
  春秋传卷二十二·胡安国
  春秋传序·胡安国
  周礼互注总括·王昭禹
  宣公·宣公十八年·左丘明
  無盡意菩薩經卷第二·欧阳竟无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五·智旭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四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十一·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十一 明 曹学佺 编 初唐十八 孙逖【潞州人】 和登会稽山 稽山碧湖上势入东溟尽烟景昼清明九峰争隐嶙望中厌朱绂俗内探玄牝野老听鸣驺山童拥行轸仙花寒未落古蔓柔堪引竹磵入山多松崖

  • 卷二百十七·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十七坐具类四言古牀几铭         【汉】李 尤虚左致贤设坐来宾筵牀对几盛养巳陈殽仁饭义枕典席文道可醉饱何必清醇西伯善养二老来臻赋席          【吴】张

  • 石匮书后集卷第四十七·张岱

    堵胤锡、何腾蛟列传堵胤锡何腾蛟·堵胤锡,号牧游;南直无锡籍,宜兴人。崇祯癸酉乡荐,丁丑成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胤锡性放达,入纠纷不夺,负胆走人缓急。常尽发本部积弊,碍堂上官,勿忌也。移榷北新关,时流寇充斥,意勇剿挞,遂以榷余

  • 卷之五十一·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五十一 传第三十五 扎萨克一等台吉礼塔尔列传【今袭固山贝子】 礼塔尔喀尔喀部人姓博尔济吉特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族子曾祖喇瑚里子五长本塔尔次本巴什希次色尔济次扎木素

  • 戚同文传·脱脱

    戚同文字同文,宋州楚丘人。世代为儒生。他幼年失去父母,祖母携带他到娘家养育,同文奉养祖母以孝著称。祖母去世,日夜悲哀号哭,几天不吃饭,乡里人为之感动。开始时,听说同县人杨悫教授学生门徒,每天经过其学舍,因此被传授《礼记

  • 楚怀王拘张仪·佚名

    【提要】 张仪得罪了不少国家,所以经常有生命危险,但是他还是能施用计谋、化险为夷。这次他只利用宠妃郑袖的女性心理轻易就达到了目的。 【原文】 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靳尚为仪谓楚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

  • 第七章·王夫之

    择乎中庸而不能守,兼过不及两种说。须知愚不肖者,亦未尝不曰“予知”也。或问 “刻意尚行,惊世骇俗”,亦偏举一端。总繇他择乎中庸后,便靠硬做,则或过高而不可继。盖于制行时无加一倍谨始慎微之力,则中

  • 卷三十三·孙瑴

    钦定四库全书古防书卷三十三明 孙防 编河图稽耀钩稽燿曰钩以言乎象之矞无不覩也五星散为五色之彗 嵗星之精流为国皇主内难太白散为天狗主候兵辰星散为枉矢流枉矢所射可诛 荧惑散为尤旗主惑乱镇星散为狱汉又

  • 第十章 10·辜鸿铭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辜讲当在家乡公宴的时候,只有年长的人离席,孔子才会离开。在家乡上巳节 的时候,当山民路过孔子的家,孔子总是穿戴整齐,站在家门口的台阶上,而且站在房子的左侧。(在中国古代及

  • 卷十六·王鸿绪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诗经传说彚纂卷十六都人士之什二之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叶音亡】集传赋也都王都也【郑氏康成曰城郭之域曰都○孔氏颖达曰举都邑者以都邑之人近政化有道先被其德也】

  • 卷十五·范家相

    钦定四库全书诗沈卷十五柳州府知府范家相撰大雅总论大雅自文王至卷阿皆正雅自民劳至召旻皆变雅秩然不紊与小雅之前后凌乱不同但其篇次亦难卒晓周人尊后稷以配天则生民当居雅首以追王之意推之绵诗当继生民皇矣当次绵后

  • 卷第二·佚名

    祖堂集卷二 祖堂卷二 僧伽难提 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罗伐城人也。刹利姓,父名宝庄严,母名芬陀利。才生解语,分明晓了,为母说法。既得罗侯罗法,行化至摩竭国。见一童子,年当十二,手执铜镜,而来师所。师问曰:“子年几耶?&r

  • 僧羯磨卷上并序(出四分律)·怀素

    西太原寺沙门怀素集原夫鹿苑龙城。启尸罗之妙躅。象岩鹫岭。开解脱之玄宗。于是三千大千。受清凉而出火宅。天上天下。乘戒筏而越迷津。内众于是敷荣。外徒由斯安乐。其后韬真细[疊*毛]多闻折轴之忧。掩正微言罕见浮

  • 序·函昰

    天然是禅师语录序昔者宣圣振铎于东方。释尊授衣于西土。一则意尽象中。一则心传教外。其皇皇焉牖世觉民之心固异致而同归也。自儒术既衰。微言遂绝。缙绅缝掖之辈高者攻于经学。卑者溺于文词。而圣贤尽性知命之旨无复

  • 水经·桑钦

    《水经》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全国范围内河川水系的专著。作者说法不一:《唐六典·工部·水部员外郎》注作汉桑钦撰。《隋书·经籍志》作晋郭璞注。《旧唐书·经籍志》作郭璞撰。《新唐书·艺文志》则称此书为“桑钦水经

  • 笔髓论·虞世南

    唐虞世南著。论述书法艺术,分《原古》、《辨应》、《指意》、《释真》、《释行》、《释草》、《契妙》七节。认为书法艺术之美来源于客观自然,其“动静”禀于“阴阳”之气,其形体模拟“万物”之象;又是艺术家“心”、“

  • 聊斋志异·蒲松龄

    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作者蒲松龄。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生于书香世家, 自幼清贫颖异,文名籍籍,但屡试不第。除三十一岁时一度为宝

  • 墨子闲诂·孙诒让

    注释书。清孙诒让撰。15卷。汉晋以降,墨学地位日下, 《墨子》一书,无人研究整理,传诵既少,注释亦稀,阙文错简,无可校正,衍夺误,沿袭不改,古言古字,更不可晓,墨学几成绝学。至清代,学者毕沅等始为之校注。清末,孙诒让用明吴宽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