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季氏篇第十六

(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犊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谓康子。颛臾,国名,鲁之附庸。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二人同为季氏臣,冉求尤用事,故先书。

下文孔子亦独责之。

东蒙主:蒙山,在鲁东,故名东蒙。鲁使颛臾主其祭。邦域之中:颛臾在鲁封域之内。或云邦当作封。

社稷之臣: 社稷犹云公家。是时四分鲁国, 季氏取其二,孟孙、叔孙各取其一,独附庸尚隶属于公家。今季氏又欲取之,故孔子言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在封域之中不必伐,是公家之臣则又非季氏所当伐。

夫子欲之:夫子指季孙。

周任:古之良史。

陈力就列:言当计陈其才力,度己所能以就位。列,位也。

不能胜任则止。或说布陈才力,当在就列之后,今不从。

焉用彼相:相,如相瞽之相。瞽者行遇颠危,当由相者扶持。若不扶不持,则何用彼相。

虎兕出于柙: 兕,野牛。柙,槛义。出,自押而逸。

龟玉毁于椟中:椟,匾也。以藏龟玉宝物。

是谁之过: 失虎毁玉,乃典守者之过。二子仕于季氏,季氏有失,不能谏,亦不得逃其责。

固而近于费:固谓城郭完固。费,季氏私邑。

舍曰欲之:实是私心欲之,乃必更作他言,君子疾于此等之饰辞。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此两句当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下文云均无贫,承上句言。和无寡,安无倾,承下句言。

远人不服: 在远之人不服, 犹来之以文德。颛臾在邦内,其不当用干戈益见。

今由与求也:此处先子路,尚齿也。

分崩离析:分,民有异心。崩,民欲去。离析,不可复合。

干戈:干,楯。戈,戟。

萧墙之内:萧之言肃。墙,屏也。人君于门树屏,臣来至屏而加肃敬,故曰萧墙。臣朝君在萧墙之内,此指哀公言。一说:其后哀公果欲以越伐鲁而去季氏,则孔子之言验矣。一说:孔子谓季氏之伐颛臾,非真忧颛臾,实忧哀公。直斥其隐,亦使冉有、子路深思之。两说皆通。今从前说,似更条直,前后两忧字亦见呼应。伐颛臾事不书于《春秋》,殆因孔子言而中止。

按:本篇或以为乃齐论,因每章皆称孔子曰,而三友三乐三愈三戒三畏九思等, 行文不与他篇相类。或以本章为可疑。

《论语》记孔子言皆简而直, 此章独繁而曲, 亦不类。今按:《论语》杂出多手,而上下论之编集亦非一时。记者既不同,而论而集之之意亦有精粗,下十篇之论定,似稍逊于上十篇,而本篇尤然。然谓本篇乃齐论,亦无确据。或曰:季氏以下诸篇文体皆与前十五篇不类。

白话试译

季氏将兴兵伐颛臾,冉有季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将向颛臾用兵了。先生说:求呀!这怕是你的过失吧!那颛臾,从前先王封它为东蒙山之主,而且在鲁国封域之内,这是鲁国的社稷之臣呀,为何要伐它呢?冉有说:我们那先生要伐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呀。先生说:求呀!从前周任说过,先量你的能力来就你的职位,若力不胜任,便该辞去。就如一相瞽者,倘瞽者临危不抱持,颠跌不搀扶,还用这相者做什么呢?况且你的话实在错了。老虎野牛从槛中逸出,龟和玉在匿里毁了,这是谁的过失呀!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城郭完固,而又离费甚近,若目前不取,将留为后代子孙之忧。先生说:求呀!

君子正是疾恨那些不肯实说自己要那样做而偏要另造一套说法的。我听人说过,一个国和一个家,不要愁贫乏,只愁财富不均。不要愁民户寡少,只愁其不相安。财富均了,便没有所谓贫。大家能和睦,便没有所谓寡。大家能安,也就没有倾覆之祸了。正因这样,所以如有远方人不服,只修自己文德招来他。

来了,便设法安顿他。现在你们两人,帮助季氏,远方人不服,你们无法招来,一国民心弄到分崩离析,你们不能好好把守,却谋在国内动干戈,吾怕季孙氏所应忧虑的并不在颛臾,正在我们国君的门屏之内呀!

(二)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古制非天子不得变礼乐,专征伐,此乃大一统之道。

十世希不失:逆理违道愈甚,则失之愈速,自然之势如此,非人力所能强。

陪臣: 即家臣。

政不在大夫:言不得专政。

庶人不议: 上无失政,则下无非议,非钳其口使不敢言。

白话试译

先生说:天下有道之时,一切礼乐征伐都从天子那边出来。天下无道,礼乐征伐就从诸侯手里出来了。从诸侯手里出来,大概最多十世,很少能不失掉的。从大夫手里出来,五世便很少不失的了。到家臣来掌握国家的命令,三世便很少不失的了。

天下有道之时,政权不会在大夫们手里。天下有道之时,庶人也不议论政治了。

(三)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

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禄之去公室, 五世矣: 谓爵禄赏罚之权不从君出。五世:指鲁宣、成、襄、昭、定五公。

政逮于大夫,四世矣:禄去公室,斯政逮大夫。逮,及义。

四世:指季孙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代。

三桓之子孙微矣:三桓谓仲孙、叔孙、季孙,三家皆出于桓公。后仲孙氏改称孟氏。此三家至定公时皆衰。

本章与前章相承,疑皆定公时语。

白话试译

先生说:爵禄之权自公家失去,已五世了。政事下及大夫手里,也四世了。因此三桓的子孙到目前也衰微了。

(四)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便辟:辟,读如僻。便僻谓习于威仪,致饰于外,内无真诚,与友谅之谅正相反。谅,信义。

善柔:谓工于媚悦,与友直之直正相反。工媚悦者必不能守直道。

便侫:巧言口辩,非有学问,与多闻正相反。便字或作偏,即巧言。

白话试译

先生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类,有损的朋友亦有三类。和正直的人为友,和守信的人为友,和多闻有广博知识的人为友,便有益了。和惯于装饰外貌的人为友,和工于媚悦面善态柔之人为友,和能巧言口辩之人为友,便有损了。

(五)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三乐:此乐字读五教反,心有所爱好。礼乐之乐音岳,骄乐之乐音洛。

节礼乐:节者有节制。礼贵中,乐贵和,皆有节。以得礼乐之节不失于中和为乐,则有益。

道人之善:称道人善,则心生慕悦,不惟成人之美,己亦趋于善矣。以此为乐,亦有益。

多贤友:友而贤,多多益善,以此为乐,亦有益。

骄乐:态放自骄,不知节制,认此为乐,忧苦随至。

佚游:惰佚游荡,出人不节,日有所损而不自知。

宴乐:晏安沉溺之乐,必有损。

求乐,人之常情,然当辨损益。世人各争占尽乐处,而不知其所乐之有损,亦可悯。

白话试译

先生说:对人有益的快乐有三种,对人有损的快乐亦有三种。

喜欢把自己节制于礼乐中,喜欢称道别人善处,喜欢多交贤友,这就有益了。喜欢骄纵放肆的快乐,喜欢怠逸游荡,喜欢晏安淫溺的快乐,这就有损了。

(六)

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君子:有德位者之通称。

三愆: 愆,过失义。

言未及之而言:如问他人而己对也。

躁:轻躁,不安静。此字或本作傲,谓以己知傲人所不知。

隐:有所隐匿,不尽情实。

未见颜色而言:谓不避厌恶,为唐突之言。

瞽:无目者。不能察言观色,犹如无目也。

本章三想,皆因侍于君子而始见。侍于君子必知敬,三愆皆由无敬意生。若尽日与不如己者为伍,敬意不生,有想亦不自知。故人能常侍君子,则己之德慧日长矣。

白话试译

先生说:侍奉君子,易犯三种的过失。言语未及他,他便发言了,是轻躁。言语及到他,他不发言,是他心有隐匿。不看对方颜色便轻自发言,是如瞽者般无目。

(七)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血气,人之生理之随时有变者。戒犹孟子所谓持志。孟子曰:志者气之帅,谓以心理统率生理。君子终生有所戒,则其血气无时不为志所率。后人言志,多指有为,不知有戒,是亦失之。

白话试译

先生说:君子当有三戒。少年时,血气未宁定,当戒在好色上。

壮年时,血气正刚强,当戒在好斗上。年老了,血气已衰,当戒在好贪求得上。

(八)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三畏:畏与敬相近,与惧则远。畏在外,惧则惧其祸患之来及我。

畏天命:天命在人事之外,非人事所能支配,而又不可知,故当心存敬畏。

畏大人:大人,居高位者。临众人之上,为众人祸福所系,亦非我力所能左右,故不可不心存敬畏。

畏圣人之言: 古先圣人,积为人尊,其言义旨深远,非我知力所及,故亦当心存敬畏。

不知天命: 天命不可知, 而可知其有。小人不知有天命,乃若可惟我所欲矣。

狎大人: 狎, 惯忽义。因惯见而轻视之。初则逢迎长恶,终乃作乱犯上,更无严惮之心。

侮圣人之言: 侮,戏侮义。圣言深远,小人不知,又无忌惮,故加以戏侮。

本章承上章而深言之。三戒在事,三畏在心。于事有所戒,斯于心有所畏。畏者,戒之至而亦慧之深。禅宗去畏求慧,宋儒以敬字矫之,然谓敬在心,不重于具体外在之当敬者,亦其失。此两章,言若浅近,然苟于此而忽之,则难乎其为君子矣。

白话试译

先生说:君子有三项敬畏。一敬畏天命。一敬畏在高位的人。

一敬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有天命而不畏了。对大人只求亲狎。

对圣人言则多加戏侮。

(九)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本章知字学字及知之学之两之字,皆泛指。生而知之,谓不学而能也。困,有所不通。如师襄之于琴,上也。孔子于琴,则次也。推之于道于艺,各有先后难易之别。或以尧、舜、孔子为生知,禹、稷、颜渊为学知。证之《论语》,孔子不自承为生知。然则学者不当以非生知自诿,惟当以民斯为下自戒惧,斯可。

白话试译

先生说:生来就知道的,那是最上等。学了才知道的,那是次一等。经历困境后才知要学的,又次了一等。若经了困,仍不学,那就只算是下等了。

(一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忿思难: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故思难也。

见得思义:义然后取也。

本章次第,就其与外相接言。先以视听,次以色貌,次接之以言与事。有事斯有疑,有忿,有得,皆于事举其要。容之静谓之色,容之动谓之貌。九思各专其一,日用间迭起循生,无动静,无内外,乃无所不用其省察之功。

白话试译

先生说:君子有九样的思。当其视,思欲明。当其听,思欲聪。

其色思欲温。其貌思欲恭。有言思必忠。临事思必敬。遇疑思如何问。忿心起,宜思患难在前。见有可得,宜思义之当否。

(一一)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如不及:如追逃者。不及,恐失之也。

如探汤:以指探沸汤,不速去,将烂其手。

隐居以求其志:如伊尹居于有莘之野以乐尧、舜之道,其所志,即后来遭时所行之道。不得行,故求志。

行义以达其道: 如伊尹幡然而起, 应汤之辟。求达于世,必行义以达之,未有行不义而可以达我道者。其道,即其隐居之所志。退而隐,进而行义,其道则一,穷达有异而已。

本章见有两种人。善善恶恶,出于其诚,是亦仁人矣,然不如求志达道者。

盖圣人之学,以经世为本,而不以独善为极。不惟成己,亦当成物。孔子门下,颜闵之徒,亦其庶几。然仅见其隐,未见其用,故曰未见其人矣。斯孔子甚深慨叹之辞。

白话试译

先生说:‘看见有善的,自己像来不及般。看见有不善的,像把手探入热汤般。’我看见这样的人了,也听见这样的话了。‘能退而隐居以求全我志,能进而行义以求达我道。’我听见了那话,没有看见过那人呀!

(一二)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有马千驷: 千驷,四千匹。即谓有千乘之国。

无德而称焉:德字或本作得,就下而字语气求之,当以作得为是。

饿于首阳之下: 首阳,山名。夷、齐居首阳, 采薇而食,故曰饿。夷、齐让国而饿,齐景公踞位而富。然民之所称,在彼不在此。

其斯之谓与: 或曰:斯字即指上德字,世之称夷、齐,即称其德也。或曰:本章当连上章读,故章首无子曰字。斯指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夷、齐即其人也。或曰:其斯之谓与以前当有阙文。或曰:《论语》第十二《颜渊》篇诚不以富,亦只以异两语,当在此章之首。言人之所称不在富,富亦只是有异于人而已,不足称也。或曰诚不以富,亦只以异两语, 当在其斯之谓与语前。章首应脱子曰二字。今按:《论语》文例,举古事古礼,章首皆无子曰字,至下断语始著子曰。若序而不论,则通章可不著子曰字,非阙文。诚不以富两语移其斯之谓与前,最为谛当可从。

白话试译

先生说:齐景公有马四千匹,到他死之日,人民对他没有可称的。伯夷、叔齐饿居首阳山下,但人民直到今天还是称述他两人。(《诗经》上说:为人称述,并不在富呀,富亦只是有以不同于人而已。’)就是说的像这样吧?“

(一三)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异闻:陈亢疑孔子教其子或有私厚,异乎门徒之所闻。

尝独立:言孔子尝独立,左右无人。

趋而过庭: 孔子独立在堂上,伯鱼从堂下中庭趋而过之。

不学诗,无以言: 诗有比兴,答对酬酢。人若不学诗,无以与人言语。

他日又独立:别日,孔子又在堂独立也。

不学礼,无以立: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不学礼,无以立身。

闻斯二者: 伯鱼言只当父独立时,闻斯学诗学礼之二者。

问一得三:问有异闻乎而得闻此三事。

君子之远其子:孔子教伯鱼,无异于教他人,故陈亢以为远其子。远谓无私厚,非疏义。古者易子而教,亦非疏其子。

白话试译

陈亢问伯鱼道:你在你父亲那里听到些特别的教训呜? 伯鱼对道:没有呀!有一次,我父亲独立在堂上,我在中庭趋过,我父亲说:‘你曾学过诗吗?’我对道:‘没有。’我父亲说:‘不学诗,便不懂如何讲话。’我退后便学诗。又一次,我父亲又独立在堂上,我又在中庭趋过,我父亲说:‘你学过礼吗?’我对道:‘没有。’我父亲说:‘不学礼,便不懂如何立身。’我退后便学礼。我私下只听到这两番教训。陈亢退下大喜,说:我这次问一事,听得了三事。其一是该学诗,其二是该学礼,其三便是君子不对自己儿子有私厚。

(一四)

邦君之妻,君称之日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之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小童,寡小君,皆谦辞。称之异邦,国人称之。本章记入《论语》,其义不可知。或说当时诸侯嫡妾不正,称号不审,故孔子正言之。或疑学者于简末别记所闻,后遂羼入《论语》。惟《论语》有齐、鲁、古三本,今所传乃东汉郑玄以《鲁论》为主,又参校齐、古两论而成。或说以此篇为《齐论》,已无证。

而本章三论皆有,乌见其为后人之随意附记而羼人?遇古书难解处,当以阙疑为是。

白话试译

国君之妻,国君称她为夫人。她对国君自称小童。国人称她君夫人。在异国人之前称她为寡小君。异国人对国人称她亦呼君夫人。

猜你喜欢
  卷八 泰伯第八·邢昺
  兵法第十七·管仲
  近思录集注卷七·江永
  论语纂疏卷二·赵顺孙
  大学疏义·金履祥
  皇祐新乐图记卷下·胡瑗
  第七章 17·辜鸿铭
  卷十七·卫湜
  卷七·惠栋
  饬令·韩非
  卷五百八十四·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五十五·唐慧琳
  佛 教 偶 感·太虚
  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卷第四·佚名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笑·林徽因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和唇边浑圆的漩涡。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轻软如同花影,贝齿的闪光里躲。艳丽如同露珠,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痒痒的甜蜜涌进了你的心窝。水的映影,风的轻歌。朵朵的笑向散乱的挨

  • 卷八十八·国朝·蒋一葵

    【罗伦】 〔字彝正,一字应魁,号一峰。殿试卷誊真以十三幅为格本,朝廷对策,惟一峰极长。盖一峰既中会试,于礼部颁卷时,自言“久于场屋,有志廷对,愿增纸以毕所欲陈。”礼部官壮其志,许之。誊真遂有二十幅。

  • 卷之一百二·佚名

    光绪五年。己卯。十月。丙辰。谕内阁。御史方学伊奏、顺天东路厅所辖各州县。地势低洼。本年雨水过多。山水下注。运河以东各州县境内。官堤民埝。冲决甚多。以致三河蓟州等处民田。多被淹没。现在灾歉之余。民力自

  •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巻十三·刘时举

    宋 刘时举 撰宋寜宗二壬戌嘉泰二年春正月癸亥苏师旦兼枢密院都承防师旦本平江府书佐韩侂胄顷为本府兵马钤辖从府假笔吏吏以其冷局俾师旦行韩满归苏复还府下丘崈为守尝以事怒师旦编管秀州久之韩

  • 姚兴传·魏收

    姚兴,字子略,是姚苌的长子。姚兴消灭苻登后,才为父亲办理丧事,服丧守孝,在槐里自称皇帝,定年号为皇初(394)。大魏天兴二年(399),姚兴自己免去皇帝的称号,降称天王,定年号为弘始。姚兴派兵攻克洛陽,令他的弟弟东平公姚绍在此镇守

  • 元伟传·令狐德棻

    元伟字猷道,河南洛阳人。是魏国昭成帝的后代。曾祖父元忠,任尚书左仆射,封城阳王。祖父元盛,任通直散骑常侍,封城阳公。父亲元顺,任左卫将军,跟随魏孝武帝西迁,授中书监、雍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封濮阳王。元伟自幼好学,风度文

  • 宋讷传·张廷玉

    宋讷,字仲敏,滑人。父亲寿卿,元朝侍御史。宋讷性格持重,学问渊博。至正中,考中进士,担任盐山尹,弃官归乡。洪武二年(1369),征召儒士十八人编修《礼》、《乐》诸书,宋讷也参予了编撰工作。任务完成后,不担任官职而归乡。过了很久

  • 王端毅奏议序·王恕

    周官冡宰即唐虞百揆之职虽列于六曹而实总众务厯代宰相之设则别立六曹以隷之迨于我朝始不置相然所谓吏部尚书者独为六部之长所领人才又天下首务非他政事比盖大臣之最重者也故非德足以格君正国才足以察理辨物者莫宜为之

  • 卷四十七 祭义第二十四·郑玄

    (陆曰:“郑云‘名《祭义》者,以其记斋戒荐羞之义’。”)[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曰《祭义》者,以其记祭祀斋戒荐羞之义也,此于《别录》属《祭祀》。”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

  • 卷二百二十二·秦蕙田

    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二十二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宾礼三天子受诸侯觐仪礼觐礼【郑目録云觐见也诸侯秋见天子之礼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朝宗礼备觐遇礼省是以享献不见焉三时礼亡惟此存尔觐礼于五礼属宾】

  • 卷二·杨复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图卷二      宋 杨复 撰士昬礼第二昬礼○下达纳采用鴈【采七在反○逹通也将欲与彼合昬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择之礼用鴈为挚者取其顺隂阳徃来○陆佃曰若逆女之类自天子

  • 卷八·李钟伦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纂训卷八安溪李钟伦撰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注邦节者珍圭牙璋谷圭琬圭琰圭也王有命则别其节之用以授使者辅王命者执以行为信疏案典瑞云珍圭以征守以恤凶荒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谷圭以和难以聘

  • 文公·文公八年·左丘明

    【经】八年春王正月。夏四月。秋八月戊申,天王崩。冬十月壬午,公子遂会晋赵盾盟于衡雍。乙酉,公子遂会洛戎盟于暴。公孙敖如京师,不至而复。丙戌,奔莒。螽。宋人杀其大夫司马。宋司城来奔。【传】八年春,晋侯使解扬归匡、戚

  • 僧尼应参加国民大会代表选举·太虚

    ──二十五年五月在常州作──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法公布后,闻有妇女团体起而争有妇女代表者。余因索取选举法而细阅之,见其积极规定者,即第三条:“中华民国人民年满二十岁,经公民宣誓者,有选举国民大会代表之权”;而年满二十五

  • 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佚名

    金刚智三藏译  提头攞宅善神 绿青色。开口现忿怒相貌。被甲胄著赤衣。右手持大刀。左手捧鉾。发紫色也。  毗卢勒叉善神 赤紫色。忿怒相现闭唇之形。右拔折啰。左押腰。被甲胄著白青色衣。鬓发绀色。  摧伏毒

  • 以真俗二谛破诸执见·印光

    世人执空执有,妄生己见,故迷而不觉。世尊设教,即欲令众生破此二见,特设一念佛法门,俾其从有而至空,得空而不废有,则空有二法,互相资助,得益甚大。况仗弥陀愿力,故其力用,超过一切法门,而为一切法门之所归宿也。世有一种下劣知见人

  • 卷第六(观世音等诸菩萨卷下)·佚名

    佛说陀罗尼集经卷第六(观世音等诸菩萨卷下) 大唐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译 何耶揭唎婆观世音菩萨法印咒品(唐翻马头)当部(印即有八咒有十六) 马头护身结界法印咒第一 两手从中指以下三指。向外相叉。各博著手背。合掌。二

  • 春秋年表·佚名

    一卷。撰者不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春秋四二十国年表》一卷,不知何人作。自周而下,次以鲁、蔡、曹、卫、滕、晋、郑、齐、秦、楚、宋、杞、陈、吴、越、邾、莒、薛、小邾。”因此表正二十国,因此《四库提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