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货篇第十七
(一)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阳货欲见孔子:阳货季氏家臣,名虎。尝囚季桓子而专鲁国之政,欲令孔子来见己,意欲孔子出仕助己也。或疑阳货阳虎各自一人,今不从。
归孔子豚: 归读如馈, 以物相赠。古礼, 大夫有赐于士,士拜受,又亲拜于赐者之室。阳货故遗孔子豚,令孔子来拜而见之。
时其亡也而往拜之:亡,同无。时其亡,犹云伺其出。孔子不欲见阳货,故伺阳货出门乃往拜谢。
遇诸涂:孔子伺其不在而往,不意归而遇之途中。
怀其宝而迷其邦:谓怀藏道德而不救国之迷乱。
曰: 不可: 此曰字或说乃孔子答, 或说乃阳货自问自答,下文曰不可同。今从后说。
好从事而亟失时:亟,数也,犹屡义。失时,谓失去时机。
言孔子心好从事而屡失时机。
日月逝矣, 岁不我与: 逝, 去义。岁月已去, 不再与我,谓年老当急仕。
孔子曰:此下始是孔子答阳货。阳货欲亲孔子,絮絮语不休,孔子默不出声,最后始作五字答之,谓我将出仕也。初若不知阳货所言之用意,亦不加辨说,只言将仕。孔子非不欲仕,特不欲仕于货。其语直而婉,雍容不迫,而拒之已深,此见孔子一言一行无往而不具甚深之妙义。
白话试译
阳货想要见孔子,孔子不见他。阳货送与孔子一豚。孔子打听到阳货出门, 往他家拜谢, 路上两人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来呀!我有话和你说。阳货道:你身藏了道德宝货,而尽让一国之人迷惑失道,这好算仁吗?怕不好算仁呀!你心好做事,又屡失时机,这好算知吗?怕不好算知呀!光阴一天天过去,年岁不会等待着你呀!孔子说:嘎!我快打算出仕了。
(二)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论语》唯本章言及性字,而仅言其相近。性善之说始发于孟子。盖孔子就人与人言之,孟子就人与禽兽言之。孔子没而道家兴,专倡自然,以儒家所言人道为违天而丧真,故孟子发性善之论以抗之。然亦未必尽当于孔子之意,故荀子又发性恶之论以抗孟子。本章孔子责习不责性,以勉人为学。
白话试译
先生说: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惯而相远。
(三)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为不移。
本章承上章言。中人之性,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皆可迁移。惟上知不可使为恶,下愚不可与为善,故为不可移。
孟子言人皆可以为尧舜,惟自暴自弃者不然,此与孔子立言若有异。然孔子曰,困而不学,民斯为下,则下愚亦因其不学耳。故荀子又曰人皆可以为禹,不言尧、舜而转言禹,亦孔子劝学之旨。或曰:子曰二字乃衍文。
白话试译
先生说:只有上知与下愚之人不可迁移。
(四)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子之武城: 之,往义。武城,鲁邑名,时子游为武城宰。
闻弦歌之声:弦,指琴瑟。子游以礼乐为教,邑人皆弦歌。
夫子莞尔而笑:夫子与上文子字复,此亦下论文字未纯之一例。莞尔,微笑貌。莞字本作觅,山羊细角,人笑时两眉角微垂似之。
割鸡焉用牛刀:此有两解。一言其治小邑,何必用礼乐大道。其实则深喜之。一言子游之才而用于武城之小邑,则是深惜之也。然承上莞尔而笑,则终是喜深于惜。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此两语,盖孔子常言之。君子小人以位言,在上在下皆当学道,子游言虽宰小邑,亦必教人以礼乐。
二三子:从行者。
前言戏之耳:戏言盖出于嘉喜之情。之字指子游。游、夏皆孔门后进弟子,而列文学之科。子游宰武城时尚年轻,已能行礼乐之教,知孔门四科皆能实见之于行事,即在文学,亦非徒务空言。
白话试译
先生去游武城,听到弦歌之声。先生微笑道:割一鸡,哪用牛刀呀?子游对道:往日我曾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于道,便懂得爱人。小人学于道,便易从使命。先生对从游的人说:‘诸位!他的话是呀!我前面所说只是对他开玩笑的。
(五)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公山弗扰以费畔:公山弗扰即公山不狃,季氏家臣。以费畔,畔季氏也。语详《左传》。或曰:其事在鲁定公十二年,孔子方为鲁司寇听政,主堕三都,弗扰不肯堕,遂畔,宁有召孔子而孔子欲往之理?《论语》乃经后儒讨论编集成书,其取舍间未必不无一二滥收,不当以其载在《论语》而必信以为实。
或曰:弗扰之召当在定公八年,阳货入讙阳关以叛,其时不狃已为费宰,阴观成败,虽叛形未露,然据费而遥为阳货之声援,即叛也。故《论语》以叛书。时孔子尚未仕,不狃为人与阳货有不同,即见于《左传》者可证,其召孔子,当有一番说辞,或孔子认为事有可为,故有欲往之意。或曰:孔子之不助畔,天下人所知,而不狃召孔子,其志不在于恶矣。天下未至于不可为,而先以不可为引身自退,而绝志于斯世,此非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精神。则孔子有欲往之意,何足深疑。
末之也已:末,无义。之,往义。末之,犹云无处去。已,叹辞。或说:已,止义,当一字自作一读,犹云无去处即止也。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下之字亦往义。谓何必去之公山氏。
而岂徒哉: 徒,空义。言既来召我,决非空召,应有意于用我。
吾其为东周乎:一说:言兴周道于东方。一说:东周指平王东迁以后,孔子谓如有用我者,我不致如东周之一无作为,言必兴起西周之盛也。就文理言,注重乎字,语气较重,应如后说。注重其字,语气较缓,应依前说。惟前说径直,后说委曲,当从前说为是。
白话试译
公山弗狃据费邑叛季孙氏,来召孔子,孔子考虑欲往赴召。子路心中不悦,说:没有去处了!何必还要去公山氏那里呀?
先生说:来召我的,难道只是空召吗?倘有真能用我的人,我或者能兴起一个东周来呀。
(六)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间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不侮:侮,侮慢义。犹言不为人所侮慢。
敏则有功:敏,疾速义。应事疾速,易有成绩。或说:敏,审也,审当于事则有成功。
本章颇多可疑。《论语》记孔子与君大夫问答始称孔子,对弟子问只称子,此处对子张问亦称孔子曰,后人疑是依《齐论》,亦无的据。又此章孔子答语乃似答问政,与答问仁不类。或说此乃问仁政,然亦不当单云问仁。又孔子答子张,《论语》所载共十一条,多欲其鞭辟近里,慎于言行,而此章语不然。孔子以天下告者,颜渊问仁章以外惟此,或疑以为因子张之才大,岂其然乎?或说:就文体言,此章与六言六蔽五美四恶之类皆与其他各章不相似。且子张乃孔子弟子,称问即可,而此章及《尧曰》篇子张问政皆称问孔子,更为失体。或编者采之他书,未加审正。
白话试译
子张问仁道于孔子。先生说:能行五事于天下,是仁了。子张请问哪五事。先生说:恭、宽、信、敏、惠。能恭敬,便不为人所侮慢。能宽大,便易得众心。能守信,便得人信任。能应事敏速,便易有成功。能对人有恩惠,便易使命人。
(七)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人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
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佛肸:晋大夫赵简子之邑宰。
君子不入: 不入其国。
以中牟畔:畔赵氏。事见《左传》,在鲁哀公五年。
磨而不磷:不磷,不敝不伤义。
涅而不缁: 涅, 矾石, 今云皂矾, 染之则黑。缁,黑色。
此两语,言人之不善,将无挽于己也。
匏瓜:匏瓜味苦,人所不食。或曰:匏瓜指天上星名。
系而不食: 匏瓜系于一处,人不食之,我不能如此,故周流求行道于天下。或说:如星之系于天而不可食。
本章与弗扰章,皆记孔子之初意欲往,而不记其卒不往,盖以见孔子仁天下之素志,而卒不往之故,则无足深论。后人纷纷疑辨,则当时子路已疑之,不烦重论。
白话试译
佛肸来召孔子,孔子考虑欲往。子路说:我曾听先生说过:‘那人亲身做了不善之事,君子即不入其国。’现在佛肸据中牟作叛,先生要去他处,这怎说呀?先生说:不错,我是说过这话的。
不有坚硬的东西吗?尽磨也不会薄。不有洁白的东西吗?尽染也不会黑。我难道是一匏瓜吗?哪能挂在那里,不希望有人来采食呀。
(八)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居,吾语女:古人对长者问,必起立,孔子命其还坐而告之。居,坐义。女同汝。
好仁不好学:好者,闻其风而悦之,不学则不能深原其所以之道,故必有所蔽。仁、知、信、直、勇、刚六言皆美名,不学则不明其义,不究其实,以意会之,有转成不美者。愚,若可陷可罔之类。荡,谓放而无归,穷高极远而不知所止。贼,伤害义。如尾生与女子期而死于梁下是也。绞,急切义,如父攘羊而子证之。乱,犯上违法。狂,妄抵触人。见此六言虽美,必好学深求之,乃能成德于己。
白话试译
先生说:由呀!你听到六言六蔽的说法吗?子路对道:没有呀!先生说:你坐下!我告诉你。好仁不好学,其蔽成为愚蠢。好知不好学,其蔽成为流荡无归宿。好信不好学,其蔽反成伤害。好直不好学,其蔽急切不通情。好勇不好学,其蔽常易犯上作乱。好刚不好学,其蔽易于狂妄抵触人。’
(九)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小子:呼门弟子而告之。
可以兴,可以观:诗尚比兴,即就眼前事物指点陈述,而引譬连类,可以激发人之志趣,感动人之情意,故曰可以观,可以兴。兴者兴起,即激发感动义。盖学于诗,则知观于天地万物,闾巷琐细,莫非可以兴起人之高尚情志。
可以群,可以怨: 诗之教,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故学于诗,通可以群,穷可以怨。事父事君,最群道之大者。忠臣孝子有时不能无怨,惟学于诗者可以怨,虽怨而不失其性情之正。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尚比兴,多就眼前事物,比类而相通,感发而兴起。故学于诗,对天地间鸟兽草木之名能多熟识,此小言之。若大言之,则俯仰之间,万物一体,鸢飞鱼跃,道无不在,可以渐跻于化境,岂止多识其名而已。孔子教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广大其心,导达其仁。诗教本于性情,不徒务于多识。
白话试译
先生说:小子们,为何没有人学诗呀!学了诗,可以兴起你自己,可以懂得如何博观于天地,可以懂得在群中如何处,可以懂得处群不得意时如何怨。近处讲,懂得如何奉事父母。远处讲,懂得如何奉事君上。小言之,也可使你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之名。
(一〇)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为周南召南:为,犹学也。周南、召南,诗国风首二篇名。
二南之诗,用于乡乐,众人合唱。人若不能歌二南,将一人独默,虽在人群中,正犹面对墙壁而孤立。或说:《周南》十一篇,言夫妇男女者九。《召南》十五篇,言夫妇男女者十一。二南皆言夫妇之道,人若并此而不知,将在最近之地而一物不可见,一步不可行。
白话试译
先生对伯鱼说:你学了周南、召南的诗吗?一个人若不学周南、召南,那就像正对着墙壁站立呀!“
(一一)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玉帛,礼之所用。钟鼓,乐之所用。人必先有敬心而将之以玉帛,始为礼。必先有和气而发之以钟鼓,始为乐。遗其本,专事其末,无其内,徒求其外,则玉帛钟鼓不得为礼乐。
或说:礼乐之可贵,在其安上治民,移风而易俗。若不能于此,而惟玉帛钟鼓之是尚,则不得谓之礼乐。二说皆是,当合以求之。
白话试译
先生说:尽说礼呀礼呀!难道是说的玉帛吗? 尽说乐呀乐呀!
难道是说的钟鼓吗?
(一二)
子曰:色厉而内在,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色厉而内茬:厉,威严。荏,柔弱。
譬诸小人:言于诸色小人中譬之。
穿窬之盗:窬,犹窦。盗,窃义。穿墙壁为洞以求入室行窃。一说:穿谓穿壁,窬谓穴墙,依文法,似从前解为是。
白话试译
先生说:外貌装得很威严,内心实是软怯,那样的人,在诸色小人中作譬喻,好算是穿墙挖洞的小偷一类吧!“
(一三)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乡,其群鄙俗。原同愿,谨愿也。一乡皆称其谨愿,故曰乡原。《孟子〃万章》篇有云: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较本章多三句。
或是《论语》编者删节之,而《孟子》全录其语。《孟子》又曰: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说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人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盖惟特立独行之士始可入德,故孔子有取于狂狷。若同流合污,媚世伪善,则断非入德之门。孟子发挥孔子义极精极显,学者求入德,必细参之。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一乡中全不得罪的那种好人,是人类品德中的败类呀!
(一四)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德必由内心修而后成。故必尊师博文,获闻嘉言懿训,而反体之于我心,潜修密诣,深造而默成之,始得为己之德。道听,听之易。涂说,说之易。入于耳,即出于口,不内入于心,纵闻善言,亦不为己有。其德终无可成。德不弃人,而曰德之弃,深言其无分于成德。
白话试译
先生说:在道路上听便在道路上说的那些人,是品德中的弃物呀!
(一五)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本章下与字同欤。古人文法有缓急,不显而显,此缓读。
得为不得,此急读。患得之,即患不得之。无所不至,言其将无所不为。小则吮痈舐痔,大则狱父与君,皆生于其患失之一心。人品大略可分为三类,有志于道德者,此为己之学。有志于功名者,此为人之学。有志于富贵者,即本章之所谓鄙夫,乃不可与共学之人。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一个鄙夫,可和他共同事君吗?当他没有得到时,只怕得不到。既已得到了,又怕或失去。若怕或失去,他会无所不为,没有底止的。
(一六)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民有三疾: 疾,病也。此言人有偏短,指下文狂、矜、愚言。
或是之亡: 亡,同无。求如古人之偏短而不可得,伤今俗之益衰。
古之狂也肆:狂者志愿高,每肆意自态,不拘小节。
今之狂也荡:荡则无所据,并不见其志之狂矣。
古之矜也廉: 矜者持守严,其行矜持。廉,棱角义。峭厉难近。
今之矜也忿戾:忿决则多怒好争,并不见其矜持矣。
古之愚也直: 愚者暗昧不明,直谓径行自遂,无所防戒。
今之愚也诈:诈则挟私欺诳,并其愚亦不见矣。
白话试译
先生说:古人常见有三种病,现在或许连这些病也不见了。古代狂者常易肆志不拘,现代的狂者则是荡无所据了。古代矜者常易廉隅陗厉,现代的矜者则成忿戾好争了。古代愚者常易径情直行,现代的愚者则成变诈百出了。
(一七)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本章重出。
(一八)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紫之夺朱:朱,正色。紫,间色。当时以紫衣为君服,可见时尚。
郑声之乱雅乐:雅乐,正音。郑声,淫声也。
利口之覆邦家:利口,侫也。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以贤为不肖以不肖为贤,人君悦而信之,可以倾覆败亡其国家。
孔子告颜渊放郑声远侫人,则恶紫乃喻辞。孔子恶乡愿,为其乱德,可合参。
白话试译
先生说:我厌恶紫色夺去了朱色,厌恶郑声扰乱了雅乐,厌恶利口倾覆了国家。
(一九)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为何孔子无端发欲无言之叹?或说:孔子惧学者徒以言语求道,故发此以警之。或说:孔子有见于道之非可以言说为功,不如默而存之,转足以厚德而敦化。此两义皆可通,当与前篇无隐之义相参。
或疑本章孔子以天自比。孔子特举以解子贡不言何述之疑,非孔子意欲拟天设教。
白话试译
先生说:我想不再有所言说了。子贡说:夫子不再有所言说,教小子们何从传述呀!先生说:天说些什么呢?春、夏、秋、冬四时在行,飞潜动植百物在生,天说些什么呢?
(二〇)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孺悲:鲁人。《礼记》云:恤由之丧,鲁哀公使孺悲从孔子学士丧礼。此次请见,当是另一时事。
辞以疾:孔子不欲见孺悲,推辞有病。
将命者出户: 将命, 传辞者。将孺悲之命来, 待其出户,即取瑟而歌,使之闻之,知非真有疾,伸以告孺悲。孔子既拒之,又欲使知之,孺悲殆必有所自绝于孔子。而孔子不欲显其短,使无自新之路,故虽抑之,不彰著。虽拒之,不决绝。亦孟子所谓不屑之教诲。
白话试译
孺悲要求见孔子,孔子不肯见,推辞有病。传命者走出户,孔子即取瑟弹之,又自和而歌,使将命者听到,知道孔子没有病。
(二一)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隧改火,期已可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三年之丧:父母死,守丧三年。时此礼久不行,宰我之问,盖讨论制作,与其存虚名,不若务实行。他日或制新礼,改定此制。非宰我自欲短丧也。
期已久矣: 期, 读基, 周年义。谓守丧一年已久。或曰:此期字读期限之期,三年为期已久。下文期已可矣之期始读基。
礼必坏, 乐必崩: 坏, 败坏。崩, 坠失。礼乐行于君子,君子居丧三年,不习礼乐,礼乐将崩坏。
旧谷既没, 新谷既升: 没, 尽义。升, 登义。一年之期,旧谷已尽,新谷登收,时物皆变,丧期亦即此可止。
钻隧改火:古人取火,钻一木为隧,中凿眼。取一木为钻,钻头放隧眼中,用绳力牵之,两木相磨,火星飞爆,即成火。
此隧木既燃,常保勿熄。一木将尽,另用一木接其火,后薪继前薪,是谓传薪。惟传薪须随四时改易,另钻新隧。春用榆柳,夏用枣杏,夏季用桑拓,秋用柞楢,冬用槐檀,一年而周,此谓改火。谷已新,火亦改,故丧期亦一年已可。
食夫稻:古代北方以稻食为贵,居丧者不食之。
衣夫锦:锦乃有文彩之衣,以帛为之。居丧衣素用布,无彩饰。
于女安乎: 女同汝,孔子问宰我于心安否。父母之丧,子女悲哀在心,故食旨未甘,衣彩色而心滋不适,哀戚出于自然,乃本此而制为居丧之礼。孔子告宰我,汝若觉心安,自可不遵此制。宰我本普泛设问,孔子教其反求之心以明此礼意。而宰我率答曰安,此下孔子遂深责之。
免于父母之怀:子生未满三岁,常在父母怀抱中,故亲丧特以三年为断。欲报之恩,昊天周极,非谓三年即可脱于悲哀。
此亦即人之仁心。
天下之通丧:谓此三年之丧礼当通行于天下。
按:此章宰我问三年之丧,其意本为讨论礼制,当时亦似未有天下通行三年之丧之证。而孔子之责宰我,辞气之厉,俨若昼寝一章。何以孔子对宰我独异于对其他之门人,不可知矣。
白话试译
宰我问道:三年之丧,似乎期限太久了。君子三年不行礼,礼将从此而坏。君子三年不作乐,乐将从此而失。而且旧谷吃尽,新谷已收,钻隧接火之木也都改了。似乎一年之期也就够了。
先生说:你亲丧一年后即吃稻米,穿锦衣,心上安不安呢?
宰我说:安呀!先生说:你心既觉安,就可如此做呀。君子居此丧期中,正因食了美味也不觉甘,听了音乐也感不到快乐,在日常宫室中起居,总觉心不安,因此不这样生活。现在你心若觉安,自可照常生活呀!宰我出去了,先生说:予的不仁呀!儿子生下三个年头,方才离开了父母的怀抱,那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期呀,予是不是也有三年的爱心对于他死后的父母呢?
(二二)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
为之犹贤乎已。
博弈皆局戏。博即六博,似后代之双陆。双方各六著,共十二棋,先掷著,视其彩以行棋,其法今不详。今人只以掷彩为博,则与弈不相类。弈者围棋,古弈用二百八十九道,今用三本章甚言人心必有所用。
白话试译
先生说:吃饱了,一天到晚心没处用,这真难呀!不是有玩六博和弈棋的吗?这总比没事好一些。
(二三)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尚,以之为上之义。下文君子小人并说,乃以位言。惟前两句君子字,似不即指在上位者。可见古人用君子小人字,义本混通,初非必加以明晰之分别。
或说:本章似子路初见孔子时问答。
白话试译
子路说:君子看重勇吗?先生说:君子是看重义的。君子有勇没有义,则将为乱。小人有勇没有义,则将为盗。
(二四)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称人之恶:喜称扬人恶,可知无仁厚之意。
居下流而讪上:汕,谤毁义。旧本无流字,居下汕上,可知无忠敬之诚。
勇而无礼:此可为乱。
果敢而窒:窒,塞义,即不通义。果敢而不通事理,将妄作而兴祸。
曰: 踢也亦有恶乎: 或说此句亦子贡语, 则乎字应作也。
或说此下始是子贡语,则与乎字文气合。此曰字乃孔子曰。
徼以为知: 徼,钞袭义。钞袭人说以为己知。
不孙以为勇: 孙,逊让义。人有胜己,不从不让以为勇。
讦以为直: 讦,谓攻发人之阴私。非直而以为直。
白话试译
子贡道:君子亦对人有厌恶吗? 先生说:有的。厌恶喜好称说别人恶的人。厌恶居下位谤毁在他上的人。厌恶勇而无礼的。厌恶果敢而窒塞不通的。先生说:赐呀!你亦有所厌恶吗?子贡道:我厌恶钞袭他人说话而自以为知的。我厌恶不懂逊让服从而自以为勇的。我厌恶攻发别人阴私而自以为直的。
(二五)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此章女子小人指家中仆妾言。妾视仆尤近,故女子在小人前。因其指仆妾,故称养。待之近,则狎而不逊。远,则怨恨必作。善御仆妾,亦齐家之一事。
白话试译
先生说:只有家里的妾侍和仆人最难养。你若和他们近了,他将不知有逊让。你若和他们远了,他便会怨恨你。
(二六)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本章或说乃孔子勉人及时迁善改过。四十成德之年,至是而犹见恶于人,则无望有善行矣。然此语当是有为而发,惟不知其谁为耳。或说:本章乃孔子之自叹。当是孔子于时被谗也。
《阳货》一篇终于此章,见圣道之不行。下接《微子》篇,皆仁人失所,及岩野隐沦之士,亦由此章发其端。然孔子自叹,不当用见恶字,当以前说为允。
白话试译
先生说:年到四十,还是被人厌恶,这就怕无望了。
猜你喜欢 提要·黎靖德 卷四二·邱濬 政治家的君子之道·孔子 綱領卷中·李明复 卷三十五·鄂尔泰 卷二十一·盛世佐 (八)·钱穆 庄公·庄公十二年·左丘明 卷十八·佚名 大雲初分无尽健度第十七·佚名 种树品第七十一·佚名 劝助品第四十·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十七·唐慧琳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玄奘 渐备一切智德经卷第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