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后汉安息优婆塞都尉安玄共沙门严佛调译

欲断生死趣度世道者。当念却十二因缘。何等为十二。一者本为痴。二者从痴为所作行。三者从作行为所识。四者从所识为名色。五者从名色为六衰。六者从六衰为所更。七者从所更为痛。八者从痛为爱。九者从爱为求。十者从求为得。十一者从得为生。十二者从生为老病死。是为十二因缘事。此十二事欲起。当用四非常灭之。何等为四非常。一为识苦。二为舍习。三为知尽。四为行道。更说念生念老念病念死。念是四事。便却是十二因缘道成。念是四事道人。欲得度世。当断十二因缘事。是为断生死根。十二因缘有内外。一者内为痴。外为地。二者内为行。外为水。三者内为识。外为火。四者内为名色外为风。五者内为六入外为空。六者内为灾外为种。七者内为痛外为根。八者内为爱外为茎。九者内为受外为叶。十者内为有外为节。十一者内为生外为华。十二者内为老死外为实。人生死从内十二因缘。万物生死从外十二因缘。何等为痴。谓不礼父母。不分别白黑。从是因缘得痛。不欲弃不信。今世亦后世。已作是事。便随行不作。是亦不得。是以有痴便为行。已有行便为识。已有识便为名色。已有名色便为六入。已有六入便为栽。已有栽便为痛。已有痛便为爱。已有爱便为受。已有受便为有。已有有便为生。已有生便为老死。故人生取十二因缘。得十二因缘生。无因缘亦不生。万物亦尔。不断十二因缘。不脱生死。行三十七品经。为从是得道。十二因缘有五事。一者痴。二者生死精行。是前世因缘。三者识。从识受身生。四者名色。色身复成五阴。是今世因缘。五者六衰。复作生死精行种栽。是后世因缘。前后三世转相因缘故。为有五事。

十二因缘。本从身十事。出身十事。七事成一。三事从四七事成。一者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共从色为一。三事从四者。嫉嗔恚痴。从痛痒思想生死识。是十事合为五阴。便为十二因缘。地名痴行为盛阴。便作生死行。自种栽名为行。已有行便有识。受身生死。有识便有名色。身复作十事。成已五阴。已有名色便有六入。复作盛阴。行种栽后当复受转相。因缘生死故名为因缘。身十事为十二因缘者。嫉为痴。嗔恚为生死。精疑为识。杀为名色。盗为六衰。淫为更。两舌为痛。妄言为爱。恶口为成。绮语为愿。生有无故为有。十二因缘。何以故。淫为痴。嗔恚为生死。精疑为识。内三事为本。已有三事。便有七事。成五盛阴。嫉为五阴本故为疑。五阴行可意善不可意嗔。便作生死精十事。外从身内意故。疑谓不分别白黑。不识生死故为识。道人欲断。十二因缘。当先断身十事。便为痴。从痴五阴灭。十二因缘亦灭断身十事者。外从身内从意故。言身意持。谓不杀。亦谓外从口。内从嫉断者。谓万物一切意不起。便嗔恚止。嗔恚止便杀止。杀止便贪欲止。贪欲止便泣止。外口者谓声。止声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亦止。无有疑便入道。是为还五阴断十二因缘本。

人受身有三别。第一五阴盛阴。第二十八种。第三十二因缘行。是三事得身三别。第一五阴盛阴者。五阴从身十事出。从眼为色阴。从耳为痛痒阴。从鼻为思想阴。从口为生死阴。从意为识阴。心主念对是六事为根本。是为五阴地。第二十八。入十九根。十八种者。五阴行为盛阴。有对有入为十二入本。六情为十八间。有识故为十九根。言十八种者。识不生故。为十八种。是说盛阴行生十八种十九根。第三十二因缘者。谓五阴五盛阴。行求十二因缘便有身。是同身十事。俱分别之耳。从色得身。从四阴得名字。从名色得爱受。从受行痴。行痴便成十二因缘。道当为断色不为身。但名字为身。虽有眼耳鼻舌身意。亦复非身。何以故。设耳是人。当能听一切。从形得名字。譬金字。譬如以金作物。因从是得字。地水火风空。是五事作身。亦复非身。何以故身知细滑故。人已死地不知细滑故。知地水火风空非身。身亦空意亦空。俱空无所有。亦无痛痒。何以故。人已死亦不复觉痛痒。如是为空。意已离身亦无痛痒。但因缘共合故。还归无有。身中有十二风。上气风下气风。眼风耳风鼻风。背风胁风脐风。臂风足风曲风刀风。刀风至病人。杀生刀风。刀风断截人命。生老病死。生者谓初堕母腹中时为生。已生便老。止者谓意中止。用止故败气息出入。见了身本。合十事为败。

身中五事。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五者空。坚者为地。软者为水。热者为火。气者为风。饭食得出入为空。亦余因缘合为人。自计是我身。若欲万物当挍计有身。亦有五因缘共合。一者色。二者痛痒。三者思想。四者生死。五者识。是十事共合。便见生死。事有善恶。行善有二辈。不犯身三口四意三。是为一善。二善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不疑。是为二善。恶亦有二辈。犯身三口四意三饮酒。是为一恶。疑嫉悭贪是为二恶。护身口意是为道行人。从福得生。从行得老病死。身便坏败人卧出时。意离身在地因缘。何以故不死。四事合持未散故。人行十事就三事。人行三事就二事。人行二事就一事。何等十事。谓十恶。便得身口意三事。已有三事。便有名色二事。已有名色。便堕痴百劫。乃得为人难得完具。人生精作地识为种。五道识名异合一识。入一识便失所本。知如人生天上。含人识受入天识。便忘人间事。人从无生。从有死。无何以故生。不识无故生。有何以故死。不识有故死。识无不复生。识有不复死。

意有所念以灭。便到所生处。意念不灭。亦不得行生上意。意头起以灭。复更念所念虽多。当还从上头意受因缘。生人本从妇。妇夫不净污露得身。长大便恶知识相随。为五阴六止十二衰所欺。便有老病死忧苦。生死为痴。慧人当断六止。谓地水火风空识。十二衰。谓色声香味细滑念欲。内有匿贼。是为十二衰。人生有三因缘。一者合会。二者聚。三者心意识。痛痒思想生死识。是为合会。诸爱欲是为聚。上头为上。头为心中央为意。后头为识。人初堕母腹中。如鸡子中黄。至三十七日。悉有头面手足指具足。未生四日到向下。人在母腹中。苦不可言。人在母腹中。命日益识日大。身稍老至半年时。身与识日减。得身为福亦为罪。何以故。以得人身是为福。以饥渴寒热贪淫嫉妒为罪。人生子有五因缘。一者有本愿。二者同业。三者晓礼。四者来债。五者偿债。何等为本愿。谓先世时见人子端正。便愿言我子如是。同业者。谓同计挍得利相呼。晓礼者。谓当相敬爱。来债者。谓父母主治生。子横用之。偿债者。谓子治生付父母。是为偿债。子以三因缘生。一者父母先世负子钱。二者子先世负父母钱。三者怨家来作子。父母勤苦求财已致便死。子得用之。是为父母先负子钱。子行求财产已致便死。父母用之。是为子负父母钱。有时子生百日千日便死。父母便忧愁恼。是为怨家相从生。

生。子有三辈。一者福子。二者真子。三者不真子。何等为福子。谓父母持戒布施忍辱精进行道。子亦尔。是为福子。真子者。父母不信道。子独奉道教。是为真子。不真子者。父母随道业随法行。子但饮酒作恶。人所不欲见。是为不真子。

子从父母生。有同意。有同行。有同念。俱长寿富贵端正。是为同行。贪欲嗔恚。是为同意。精进行道。是为同念。本行在父多类父。本行在母多类母。不同行不相类故。人生堕地未有所知。便喜向其母者。意识本因缘故耳。

人来生时有因缘。身能出入无间。至七日便复坏其身。亦有地水火风空。但微难见。人年老少识多忘者。识转稍向后所生处。何以故。不预知当所生处。用未到故。他人生他人来。他人至他人所。他人忧他人所。从来久远习故。不学身有三痛。意亦有三痛。身痛者。谓得刀杖瓦石蹴蹋。二者病瘦。三者死。意痛者。一为忧父母兄弟妻子知识。二为忧财宝怨家。何以故为痛。谓五阴不调故痛。何以故为死阴。熟坏故为死。一切病皆意所作。身无所知故不作是病。是身何以故为病。四因缘不等故。何以为忧。一切不如意故何以不定。病疾过去故。何以为急。要欲坏。何以故为碎。身老毒故。何以为老死。坏故。何以为非常。不得自在故。何以为苦。急故。何以为空。无有主。言我作是如何。以为非身。不能离苦。不得受苦。是为十事。

人所欲凡有三事。人之所爱。常欲得之。一者强健。二者安隐。三者长寿。如是复有三怨。一者年老。是强健怨。二者疾病。是安隐怨。三者身死。是长寿怨。亦有三救。一者归命佛。二者归命法。三者归命比丘僧。

有四事可畏。一者生。二者老。三者病。四者死。人面赤有五因缘。一者近火。二者饮酒。三者恐怖。四者念怒。五者多惭愧。头白有四因缘。一者火多。二者忧多。三者病多。四者种早白。人病瘦有四因缘。一者少食。二者有忧。三者多愁。四者有病。身未和调有四事不先语人。一者头白。二者老。三者病。四者死。是四事不可避。亦不可离。亦不可却。

有四事不可忍。一者饥。二者渴。三者寒。四者热。身复有四事。一者不足。二者不满。三者不饱。四者不厌。身复有四痛。一者生时痛。二者老时痛。三者病时痛。四者死时痛。

一切味不过八种。一者苦。二者涩。三者辛。四者醎。五者淡。六者甜。七者酢。八者不了了味。苦增寒热。涩多增风除寒。辛除水。酢除风。令人目冥。食有三因缘。悉入骨髓血脉中。一者肥腻。二者毒。三者酒。是三者皆遍身中无有不到。诸所食饮皆有肥腻。但有薄厚多少耳。人有四种。一者长者种。二者道术种。三者师巫种。四者田家种。生者有四种。一者腹生。二者谓寒热和生。三者化生。四者卵生。腹生者。谓人及畜生。寒热和生者。谓虫蛾蚤虱。化生者。谓天及地狱。卵生者。谓飞鸟鱼鳖。

人头有四十五骨。从腰以上五十一骨。四支百四骨。合二百骨。人身有七十万脉。九十九万毛孔。得观悉自见分别知之。

有阿罗汉。以天眼彻视。见女人堕地狱中者甚众多。便问佛。何以故。佛言。用四因缘故一者贪珍宝物衣被欲。得多故。二者相嫉妒。三者多口舌。四者作姿态淫多。以是故堕地狱中多耳。

猜你喜欢
  杂阿毗昙心论 第六卷·佚名
  卷七·水鉴慧海
  卷上·佚名
  佛说布施经·佚名
  卷第五十四·志磐
  使咒法经·佚名
  舍利品第三十八·佚名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佚名
  修行观入第十六·佚名
  德光太子经全文·佚名
  序·佚名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十三·佚名
  藏要第二輯敘·欧阳竟无
  卷第五·祖琇
  卷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四出 讯玉·李渔

    〖紫苏丸〗(老旦上)烟花断送人年老,叹娇莺忽成衰鸨。继芳声有女貌如花,娇痴只怪心情拗。老身是太原城中一个鸨母,人唤周二娘的便是。少年的时节,也是留都院中数一数二的名妓,如今年老色衰,移居此地,并没个嫡亲儿女。幸得在十六

  • 卷八十七·徐世昌

    佟应佟应,字仲感,满洲旗人。有《桔槔集》。赠陈雨亭路上逢君一慨然,短衣破帽向人前。昔时曾记南楼话,劝汝归耕北郭田。四海论交谁纳履,十年谋道可忘筌。空思闭户终难得,仆仆风尘好自怜。常裕常裕,字德渊,满洲

  • 卷九十五 天禧四年(庚辛,1018)·李焘

      起真宗天禧四年正月盡是年六月   春正月戊午,以滑州將塞決河,命翰林學士盛度乘傳致祭。   乙丑,以華州觀察使曹瑋為宣徽北院使、鎮國軍留後、簽署樞密院事。簽署兼領蕃鎮,自瑋始也。(以使兼領自彬始。)   吏部流

  • 序·唐庚

      上自司马迁《史记》,下至《五代史》,其间数千百年,正统偏霸与夫僭窃乱贼,甚微至弱之国,外至蛮夷戎狄之邦,史家未有不书其国号者,而《三国志》独不然。刘备父子相继四十余年,始终号汉,未尝一称蜀;其称蜀,俗流之语耳。陈寿黜其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四·佚名

    万历十五年三月庚寅朔 孝肃皇后忌辰遣官祭 裕陵○给铸管理湖广等处粮储关防一颗○辛卯降御史高维崧三级赵世卿张鸣岗左之宜各一级俱调外任余夺俸一年崧等上<锍-釒>激聒 上恶其抗旨求胜故有是命○总督两广兵部右

  • ◎亲迎不得妻·吴虞公

    浦东吴家厅陈宝姊在纱厂工作。薄具姿色,多外遇。母不能禁,故急于择婿。今春由其寄娘姚氏作伐,配陆家嘴张荣贵为妻。言定文定礼五十元,女家只受十元,余留乾宅作折妆。事定,始告宝姊。宝姊随即私逃。母拟向张退婚,而谓不妥。遂

  • ◎腹中花蛇·李定夷

    江西上饶县郑家坞地方,有刘某者。一子,名歪头,父子务农为业。娶媳王氏,年二十余。入门一年,腹中膨胀。家人咸疑为有孕,乃迄兹三年,腹日渐大,而仍未临盆。但腹中屡觉蠕蠕然动,如有物出。旧岁六月间,该氏沐浴,俯首见一花蛇伸头自产

  • 第四佥禀(抄)光绪八年二月二十九日一一一○六-一·佚名

    大安街郊铺金万和等,为修理大众爷庙,请巡抚岑捐办银两具佥禀竹南四保大安街郊铺金万和,暨董事陈兴、易云,铺户万发号、自成号、协源号、自源号、源美号、源荣号、吉金号、丹成号等,为港地损坏,庙宇将崩

  • 一四六三 江西巡抚陈淮奏各属续收应毁书籍情形片·佚名

    一四六三 江西巡抚陈淮奏各属续收应毁书籍情形片乾隆五十七年十一月初六日臣陈淮跪奏: 再,查江西省设局收缴违碍书籍,历经前抚臣奏明解毁在案。兹乾隆五十七年分各属续收原禁应毁书十六种,计五十四本,俱发局员详查,由藩司

  • 一、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 二、幽默杂话·林语堂

    一、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我早就想要做一篇论“幽默”(Humour)的文,讲中国文学史上及今日文学界的一个最大缺憾。(“幽默”或作“诙摹”,略近德法文音。)中国人虽素来富于&ldquo

  • 沈攸之传·沈约

    沈攸之字仲达,吴兴郡武康县人,是司空沈庆之的叔伯哥哥的儿子。他父亲沈叔仁,做过衡陽王刘义季的征西长史,兼任行参军,当警卫队长,之后又跟着刘义季镇守彭城,一直在征北府做事。沈攸之少年丧父,家境贫穷。元嘉二十七年(450),魏

  • 卷五十五·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五十五 朱批张保奏摺 雍正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山东布政使【臣】张保谨 奏为奏 闻事窃【臣】至愚极陋仰荷 皇上天恩陞授山东布政使受 恩深重图报愈难惟有洁巳爱民整躬率属殚竭心力 仰答 高厚於万

  • 右南大吉录·王守仁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1〕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

  • 论语集解义疏卷九·皇侃

    魏 何晏 集解梁 皇侃 义疏论语阳货第十七疏【阳货者季氏家臣亦凶恶者也所以次前者明于时凶乱非唯国臣无道至于陪臣贱亦竝凶恶故阳货次季氏也】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注孔安国曰阳货阳虎也季氏家臣而専鲁国之政欲见

  •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道宣

      习禅五 本传十四 附见五。   唐相州寒陵山寺释道昂传一(灵智)   唐京师大庄严寺释道哲传二(道成 静安)   唐潞州法住寺释昙荣传三。   唐京师弘法寺释静琳传四。   唐京师弘福寺释慧斌传五。   唐

  • 卷第五十七·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五十七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上答前五十句问十地行相竟。下五十一门答前因果圆满五十一句问。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五

  • 卷第二十七·雷庵正受

    嘉泰普灯录卷第二十七 平江府报恩光孝禅寺(臣)僧 (正受) 编 颂古上 ○法昌遇禅师七首 法身 螺蛳吞大象。石虎齩番马。惊起段家龙。踏落云屋瓦。 庐陵米价 乌龟三眼赤。祥麟一角尖。腾云生暮雨。溪月夜明帘。 风幡

  • 第二十五章 遮罗王与般遮摩僧诃王时代·多罗那他

    约当跋舍王与僧诃旃陀罗王去世的时候,西方摩腊婆出现力量强大的遮罗王,对于尼萨伽尸罗王作了一些迫害,他在位三十年,与尼萨伽尸罗王同时死去。东方跋舍王之子强大的般遮摩僧诃王出世,把僧诃旃陀罗之子婆罗旃陀罗逐出落伽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