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以真俗二谛破诸执见

世人执空执有,妄生己见,故迷而不觉。世尊设教,即欲令众生破此二见,特设一念佛法门,俾其从有而至空,得空而不废有,则空有二法,互相资助,得益甚大。况仗弥陀愿力,故其力用,超过一切法门,而为一切法门之所归宿也。世有一种下劣知见人,教以念佛求生西方,则曰:“我等业力凡夫,何敢望生西方,但求不失人身即足矣。”此种知见,由不知众生心性,与诸佛之心性,一如无二。但以诸佛修德至极,性德圆彰,众生唯具性德,绝无修德,纵有所修,多属悖(bèi违背)性而修,反增迷悖耳。又有一种狂妄知见人,教以念佛,则曰:“我就是佛,何须念佛?汝等不知自己是佛,不妨常念,我既自知是佛,何得头上安头?”此种知见,由于只知即心本具佛性之佛,不知断尽烦惑,圆满福慧之佛。此种人若知性修理事,不可偏执,力修净行,则远胜生下劣知见者。否则自误误人,永堕阿鼻地狱,了无出期矣。故执空执有之谬知,下劣狂妄之谬见,唯念佛最为易治。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若不作佛,则不是佛矣。此二句经文,为破下劣狂妄二见之无上妙法也。克(严格限定)论佛法大义,不出真俗二谛[1]。真谛一法不立,即圣智所见之实体也。俗谛万行圆彰,即法门所修之行相也(俗,即建设之义,不可作世俗,俗鄙讲)。

  [1] 真俗二谛:即真谛,俗谛。真谛,即理体。俗谛,即事相。

学佛之人,必须真俗圆融,一道齐行。以其一法不立,始能修万行圆彰之道。万行圆彰,始能显一法不立之体。今为易解,特说一喻。真如法性之本体,如大圆宝镜,空空洞洞,了无一物。而胡人来则胡人现,汉人来则汉人现,胡汉俱来则俱现。正当空空洞洞,了无一物时,不妨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正当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时,仍然空空洞洞,了无一物。禅宗多主真谛,即在万行圆彰处,指其一法不立。净宗多主俗谛,即在一法不立处,指其万行圆彰。明理智士,自无偏执。否则宁可著有,不可著空。以著有,虽不能圆悟佛性,尚有修持之功。著空,则拨无因果,成断灭见,坏乱佛法,疑误众生,其祸之大,不可言宣。吾人念佛,当从有念而起,念至念寂情亡时,则既无能念之我,亦无所念之佛,而复字字句句,历历分明,不错不乱,即所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正念佛时,了无起心念佛之情念。虽无起心念佛之情念,而复历历明明,相续而念。然此工夫,非初心所能即得。若未到无念而念之工夫,即不以有念为事,则如毁屋求空。此空非是安身立命之所。古之禅德,多有礼拜持诵,不惜身命,如救头然(同燃)者。故永明寿禅师,日课一百零八种佛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况后世学者,不重事修,而欲成办道业乎?以大悟一法不立之理体,力行万行圆修之事功,方是空有圆融之中道。空解脱人,以一法不修为不立,诸佛称为可怜悯者。莲池大师云:“著事而念能相续,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通,难免落空之祸。以事有挟理之功,理无独立之能,故也。”吾人学佛,必须即事而成理,即理而成事。理事圆融,空有不二,始可圆成三昧,了脱生死。若自谓我即是佛,执理废事,差之远矣。当用力修持,一心念佛,从事而显理,显理而仍注重于事,方得实益。如等觉菩萨,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今以凡夫而不自量,视念佛为小乘,不足修持,则将来定入阿鼻地狱矣。(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猜你喜欢
  卷七·佚名
  卷十二·佚名
  度五比丘品第十七·佚名
  四分律卷第二十一(初分之二十一)·佚名
  决定藏论卷上·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目得迦卷第八·佚名
  第六十二卷·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五·玄奘
  修行方便道升进分第五·佚名
  卷五十二(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卷第二十八(行声闻道中诸国王部第五)·宝唱
  一切经音义卷第一·唐慧琳
  佛说禅行三十七品经·佚名
  答朱光潜问·太虚
  指月录卷之一·瞿汝稷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续四十出 余韵·孔尚任

    ◎戊子九月(净扮樵子挑担上)〔西江月〕放目苍崖万丈,拂头红树千枝;云深猛虎出无时,也避人间弓矢。建业城啼夜鬼,维扬井贮秋尸;樵夫剩得命如丝,满肚南朝野史。在下苏昆生,自从乙酉年同香君到山,一住三载,俺就不曾回家,往来牛首、栖

  • 卷九·唐圭璋

    【姜彧:词作4首】○浣溪沙晋祠石刻二阕方丈堆空瞰碧潭。潭光山影静相涵。开轩千里供晴岚。流水桃花疑物外,小桥烟柳似江南。挽将风月入醺酣。○浣溪沙山滴岚光水拍堤。草香沙暖净无泥。只疑误入武林溪

  • 日涉园集巻八·李彭

    宋 李彭 撰七言律诗观画山水不爱邉鸾爱李成胸中成画自峥嵘数行岛屿随人去一段风烟向腕生猨啼巫峡殷勤啸雁到衡阳嘹唳鸣我与羣山成保社直疑俱是旧经行逺眀阁饮百尺逰丝入座来浮岚空翠入樽罍谈谐自得江山助觞咏不劳丝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七十七·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一百九十五·佚名

    成化十五年冬十月癸未朔享 太庙○遣内官祭司井之神○钦天监进成化十六年大统历 上御奉天殿受之给赐亲王及文武群臣颁行天下○以冰雹灾免宣府前左右三卫并兴和守御千户所子粒细粮共一千四百四十余石谷草三千六百余束

  • 卷之四百七十四·佚名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冬十月。己亥朔。上诣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前问安。至戊辰皆如之。  ○谕内阁、马安良所部各营。现有三营。业经来陕。加恩着赏给米一百五十石。由前路粮台发给。该军仍遵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八·纪昀

    列传宋 【七十二】○宋七十二宗泽赵鼎张浚【子枃】宗泽赵鼎张浚△宗泽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母刘梦天大雷电光烛其身翌日而泽生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佑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寘 末甲调大名馆陶尉吕惠卿帅鄜延

  • 绎史卷六十七·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衞孙废立列女传定姜者卫定公之夫人公子之母也公子既娶而死其妇无子定姜归其妇自送之至于野乃赋诗曰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逺送于野瞻望不及泣涕如雨送去归泣而望之又作诗曰先君之思以畜寡人君子

  • 元谌传·李延寿

    元谧的哥哥元谌,字兴伯,他性情平和,任都官尚书。尔朱荣进洛阳后,上奏庄帝准备迁都到晋阳。皇帝便将这件事询问元谌,元谌坚决争辩说不能这样。尔朱荣大怒,说:“关你什么事,这样固执!况且河阴那次事,本来应当轮到你的。”元谌说:“

  • 卷二十九·吴澄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纂言卷二十九    元 吴澄 撰仲尼燕居【取篇首四字为名山隂陆氏曰退朝曰燕退燕曰闲言礼燕居之事也言诗闲居之事也燕居称仲尼闲居称孔子以此】仲尼燕居子张子贡言游侍纵言至於礼子曰居女三人者吾

  • 卷十·乾隆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钦定礼记义疏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卷十檀弓上第三之二曾子之丧浴於爨室【爨七乱反】正义郑氏康成曰礼死浴於适室【孔疏士丧礼死於适室下云甸人掘坎於阶间为垼於西墙下新盆盘瓶造於西阶下

  •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卷下·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于是贤者大目揵连。咸请劝发于无央数亿百千垓诸天子众。欲行天人。色行天人。各各疾取华香捣香杂香缯幡。各往诣佛供养世尊。前礼足下却住一面。时目揵连还诣大圣。稽首于地迁住佛前

  • 卷第十三·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十三大唐三藏义净奉 制译尾施缚多罗缘世尊复告大王。汝当谛听。乃往古昔。我为求无上正觉利益有情。乃有转轮圣王。名大喜见。七宝具足。获四神通。于长阿笈摩六十三品中。已广分别说。

  • 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长篇小说,写于1873—1877年,先后经过十二次精心修改。小说取材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由于资本主义势力的迅猛发展而引起的日益尖锐的社会

  •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丹波元坚

    《金匮要略》研究性著作。又名《金匮要略述义》、《金匮述义》。3卷。日本丹波元坚(亦柔)撰于1894年。作者此编,意在补充其父丹波元简《金匮要略辑义》采辑《金匮》各家注文在阐释仲景原文精义方面间有缺漏或不足之处

  • 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佚名

    一卷,不空译之理趣经外,异译之理趣经也。唐南天竺沙门金刚智依梵本于中天译,与《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同。而诸心明。皆佛自说。

  • 大乘方广曼殊室利菩萨华严本教阎曼德迦忿怒王真言大威德仪轨品·佚名

    大乘方广曼殊室利菩萨华严本教阎曼德迦忿怒王真言大威德仪轨品。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金刚手菩萨,赞说忿怒王真言。

  •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佚名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略称金刚顶发菩提心论、发菩提心论、菩提心论、瑜伽总持教门说菩提心观行修持义。乃密宗所依据之重要论部。立行愿、胜义、三摩地等三门,记述菩提心之行相。以行愿菩提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