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天地篇
子曰:霜,金气也;露,星月之气也。露结为霜,非也。雷由阴阳相薄而成,盖沴气也。
子曰:雨水冰,上温而下寒也;陨霜不杀草,上寒而下温也。
子曰:日月之为物,阴阳发见之尤盛者也。
刘安节问:人有死于雷霆者,无乃素积不善,常歉然于其心,忽然闻震则惧而死乎?子曰:非也。雷震之也。
然则雷孰使之乎?子曰:夫为不善者,恶气也。赫然而震者,天地之怒气也。相感而相遇故也。
曰:雷电相因,何也?子曰:动极则阳形也。是故钻木戛竹,皆可以得火。夫二物者未尝有火也,以动而取之故也。击石火出亦然,惟金不可以得火,至阴之精也。然轧磨既极,则亦能热矣。阳未尝无也。
或问:五德之运有诸?子曰:有之。大河之患少于唐,多于今,土火异王也。
关子明推占吉凶,必言致之之由与处之之道。曰:大哉!人谋其与天地相终始乎?故虽天命,可以人胜也。善养生者引将尽之年,善保国者延既衰之祚,有是理也。
子曰:冬至之前,天地闭塞,可谓静矣。日月运行未尝息也,则谓之不动,可乎?故曰:动静比相离。
子曰:致敬乎鬼神,理也。昵鬼神而求焉,斯不知矣。
子曰:阴过之时必害阳,小人道盛必害君子。欲无害者,惟过为防耳。弗过防之从,或戕之。
或问天、帝之异。子曰: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至妙谓之神,以功用谓之神鬼,以情性谓之干,其实一而已。所自而名之者异也。夫天,专言之则道也。
子曰:天地所以不已,有长久之道也。人能常于可久之道,则与天地合。
或问:日月有定形乎?抑气散而复聚也?子曰:难言也。然究其极致,则二端一而已。
范蜀公言鬼神之际,曰:佛氏谓生为此,死为彼,无是理也。子曰:公无惑,则有是言也。
蜀公曰:鬼神影响则世有之。子曰:公有所见则无是言也。
子曰:卜筮在我而应之者,蓍龟也。祭祀在我而享之者,鬼神也。夫岂有二理哉?亦一人之心而已。卜筮者以是心求之,其应如响,徇以私意及颠错卦象而问焉,未有能应者,盖无其理也。古之言事鬼神者,曰如有闻焉,如有见焉,则是鬼神答之矣。非真有见闻也。然则如有见闻者谁欤!
子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言理无二也。若夫天之所为,人之所能,则各有分矣。
子曰:天地之心,以复而见。圣人未尝复,故未尝见其心。
子曰:天地之道,至顺而已矣。大人先天不违,亦顺理而已矣。
或问鬼神之有无。子曰:吾为尔言无,则圣人有是言矣;为尔言有,尔得不于吾言求之乎?
子曰:天地之间,感应而已,尚复何事?
子曰:日月之在天,犹人之有目。目无背见,日月无背照也。
子曰:气化之在人与在天一也,圣人于其间有功用而已。
子曰:天地日月,其理一致。月受日光而不为之亏,月之光乃日之光也。地气不上腾,天气不下降,至于地中,生育万物者,乃天之气也。
或问:日食有常数者也,然治世少而乱世多,岂人事乎?子曰:天人之理甚微,非烛理明,其孰能识之?
曰:无乃天数人事交相胜负,有多寡之应耶?子曰:似之,未易言也。
子曰:君子宜获福于天,而有贫瘁夭折者,气之所钟有不周耳。
子曰:天地阴阳之运,升降盈虚未尝暂息。阳常盈,阴常亏,一盈一亏,参差不齐,而万变生焉。故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庄周强齐之,岂能齐也?
或谓张绎曰:吾至于闲静之地,则洒然心悦,吾疑其未善也。绎以告子。子曰:然。社稷宗庙之中,不期敬而自敬,是平居未尝敬也。使平居无不敬,则社稷宗庙之中何敬之?改修乎?然则以静为悦者,必以动为厌。方其静时,所以能悦静之心又安在哉?
或问:人多惑于鬼神怪异之说,何也?子曰:不明理故也。求之于事,事则奚尽?求之于理,则无蔽。故君子穷理而已。
子曰:古今异宜,人有所不便者,风气之异也。日月星辰皆气也,亦自异于古耳。月何食?不受日光也。何为不受,与日相当,阴盛亢阳,不下于日也。古者鼓以救日月之食,然则月之食亦可鼓者,以其助阳欤?
子曰:五祀非先王之典,以为报邪,则遗其重而举其轻者。夫门之用,顾大于井之功乎?祭门而不祭井,何说也?
子曰:当大震惧,能自安而不失者,惟诚敬而已。
子曰:动静者,阴阳之本也。五气之运,则参差不齐矣。
子曰:史迁曰:天与善人,伯夷非善人耶?此以私意度天道也。必曰:颜何为而夭,跖何为而寿?指一人而较之,非知天者也。
子曰:有理则有气,有气则有数。鬼神者,数也。数者,气之用也。
或谓杀孝妇而旱,岂非众冤所感邪?子曰:众心固冤之耳。而一人之精诚,足以动天地也。
然则杀暴姑而雨,岂妇冤既释邪?子曰:冤气固散矣,而众心之愤亦平也。
子曰:天地之间,善恶均于覆载,未尝有意于简别有也,顾处之有道耳。圣人即天地。
子曰:天地之化,虽荡无穷,然阴阳之度,寒暑昼夜之变,莫不有常久之道,所以为中庸也。
子曰:万物皆本乎天,人本乎祖,故以冬至祭天,而祖配之。以冬至者,气之始也。万物成形于帝,人成形于父,故以季秋享帝,而父配之。以季秋者,物成之时也。
子曰:事鬼神易,为尸难。孝子有思亲之心,以至诚持之,则可以尽其道矣。惟尸象神,祖考所以来格者也。后世巫觋,盖尸之遗意,但流为伪妄,不足以通幽明矣。致神必用尸,后世直以尊卑势,遂不行三代之末,亦不得已焉而废耳。
子曰:物之名义妤气理通贯。天之所以为天,本何为哉?苍苍焉耳矣。其所以名之曰天,盖自然之理也。名出于理,音出于气,字书由是不可胜穷矣。
子曰:阴阳之气有常存而不散者,日月是也。有消长而无穷者,寒暑是也。
子曰:天理生生相续不息,无为故也。使竭智巧而为之,未有能不息也。
子曰:在此而梦彼,心感通也。明乎感通则何远近死生今古之别哉?杨定鬼神之说,其能外是乎?
子曰:老氏言虚能生气,非也。阴阳开阖相因,无有先也,无有后也。可谓今日有阳而后明日有阴,则亦可谓今日有形而后明日有影也。
或问:天地何以不与圣人同忧也?子曰:天地不宰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
子曰:天地生物之气象可见而不可言,善观于此者比知道也。
猜你喜欢 公孟第四十八·墨子 論衡校釋卷第三·黄晖 东宫备览卷五·陈模 卷二十三·陈祥道 卷四·钱时 提要·毛晋 山有枢·佚名 卷十·刘瑾 卷一百一十九·佚名 法句譬喻经梵志品第三十五·佚名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六·欧阳竟无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四·玄奘 谈中印古代关系之偶感·太虚 答石扶持问·太虚 代序一 怀李叔同先生·李叔同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