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天地篇

子曰:霜,金气也;露,星月之气也。露结为霜,非也。雷由阴阳相薄而成,盖沴气也。

子曰:雨水冰,上温而下寒也;陨霜不杀草,上寒而下温也。

子曰:日月之为物,阴阳发见之尤盛者也。

刘安节问:人有死于雷霆者,无乃素积不善,常歉然于其心,忽然闻震则惧而死乎?子曰:非也。雷震之也。

然则雷孰使之乎?子曰:夫为不善者,恶气也。赫然而震者,天地之怒气也。相感而相遇故也。

曰:雷电相因,何也?子曰:动极则阳形也。是故钻木戛竹,皆可以得火。夫二物者未尝有火也,以动而取之故也。击石火出亦然,惟金不可以得火,至阴之精也。然轧磨既极,则亦能热矣。阳未尝无也。

或问:五德之运有诸?子曰:有之。大河之患少于唐,多于今,土火异王也。

关子明推占吉凶,必言致之之由与处之之道。曰:大哉!人谋其与天地相终始乎?故虽天命,可以人胜也。善养生者引将尽之年,善保国者延既衰之祚,有是理也。

子曰:冬至之前,天地闭塞,可谓静矣。日月运行未尝息也,则谓之不动,可乎?故曰:动静比相离。

子曰:致敬乎鬼神,理也。昵鬼神而求焉,斯不知矣。

子曰:阴过之时必害阳,小人道盛必害君子。欲无害者,惟过为防耳。弗过防之从,或戕之。

或问天、帝之异。子曰: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至妙谓之神,以功用谓之神鬼,以情性谓之干,其实一而已。所自而名之者异也。夫天,专言之则道也。

子曰:天地所以不已,有长久之道也。人能常于可久之道,则与天地合。

或问:日月有定形乎?抑气散而复聚也?子曰:难言也。然究其极致,则二端一而已。

范蜀公言鬼神之际,曰:佛氏谓生为此,死为彼,无是理也。子曰:公无惑,则有是言也。

蜀公曰:鬼神影响则世有之。子曰:公有所见则无是言也。

子曰:卜筮在我而应之者,蓍龟也。祭祀在我而享之者,鬼神也。夫岂有二理哉?亦一人之心而已。卜筮者以是心求之,其应如响,徇以私意及颠错卦象而问焉,未有能应者,盖无其理也。古之言事鬼神者,曰如有闻焉,如有见焉,则是鬼神答之矣。非真有见闻也。然则如有见闻者谁欤!

子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言理无二也。若夫天之所为,人之所能,则各有分矣。

子曰:天地之心,以复而见。圣人未尝复,故未尝见其心。

子曰:天地之道,至顺而已矣。大人先天不违,亦顺理而已矣。

或问鬼神之有无。子曰:吾为尔言无,则圣人有是言矣;为尔言有,尔得不于吾言求之乎?

子曰:天地之间,感应而已,尚复何事?

子曰:日月之在天,犹人之有目。目无背见,日月无背照也。

子曰:气化之在人与在天一也,圣人于其间有功用而已。

子曰:天地日月,其理一致。月受日光而不为之亏,月之光乃日之光也。地气不上腾,天气不下降,至于地中,生育万物者,乃天之气也。

或问:日食有常数者也,然治世少而乱世多,岂人事乎?子曰:天人之理甚微,非烛理明,其孰能识之?

曰:无乃天数人事交相胜负,有多寡之应耶?子曰:似之,未易言也。

子曰:君子宜获福于天,而有贫瘁夭折者,气之所钟有不周耳。

子曰:天地阴阳之运,升降盈虚未尝暂息。阳常盈,阴常亏,一盈一亏,参差不齐,而万变生焉。故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庄周强齐之,岂能齐也?

或谓张绎曰:吾至于闲静之地,则洒然心悦,吾疑其未善也。绎以告子。子曰:然。社稷宗庙之中,不期敬而自敬,是平居未尝敬也。使平居无不敬,则社稷宗庙之中何敬之?改修乎?然则以静为悦者,必以动为厌。方其静时,所以能悦静之心又安在哉?

或问:人多惑于鬼神怪异之说,何也?子曰:不明理故也。求之于事,事则奚尽?求之于理,则无蔽。故君子穷理而已。

子曰:古今异宜,人有所不便者,风气之异也。日月星辰皆气也,亦自异于古耳。月何食?不受日光也。何为不受,与日相当,阴盛亢阳,不下于日也。古者鼓以救日月之食,然则月之食亦可鼓者,以其助阳欤?

子曰:五祀非先王之典,以为报邪,则遗其重而举其轻者。夫门之用,顾大于井之功乎?祭门而不祭井,何说也?

子曰:当大震惧,能自安而不失者,惟诚敬而已。

子曰:动静者,阴阳之本也。五气之运,则参差不齐矣。

子曰:史迁曰:天与善人,伯夷非善人耶?此以私意度天道也。必曰:颜何为而夭,跖何为而寿?指一人而较之,非知天者也。

子曰:有理则有气,有气则有数。鬼神者,数也。数者,气之用也。

或谓杀孝妇而旱,岂非众冤所感邪?子曰:众心固冤之耳。而一人之精诚,足以动天地也。

然则杀暴姑而雨,岂妇冤既释邪?子曰:冤气固散矣,而众心之愤亦平也。

子曰:天地之间,善恶均于覆载,未尝有意于简别有也,顾处之有道耳。圣人即天地。

子曰:天地之化,虽荡无穷,然阴阳之度,寒暑昼夜之变,莫不有常久之道,所以为中庸也。

子曰:万物皆本乎天,人本乎祖,故以冬至祭天,而祖配之。以冬至者,气之始也。万物成形于帝,人成形于父,故以季秋享帝,而父配之。以季秋者,物成之时也。

子曰:事鬼神易,为尸难。孝子有思亲之心,以至诚持之,则可以尽其道矣。惟尸象神,祖考所以来格者也。后世巫觋,盖尸之遗意,但流为伪妄,不足以通幽明矣。致神必用尸,后世直以尊卑势,遂不行三代之末,亦不得已焉而废耳。

子曰:物之名义妤气理通贯。天之所以为天,本何为哉?苍苍焉耳矣。其所以名之曰天,盖自然之理也。名出于理,音出于气,字书由是不可胜穷矣。

子曰:阴阳之气有常存而不散者,日月是也。有消长而无穷者,寒暑是也。

子曰:天理生生相续不息,无为故也。使竭智巧而为之,未有能不息也。

子曰:在此而梦彼,心感通也。明乎感通则何远近死生今古之别哉?杨定鬼神之说,其能外是乎?

子曰:老氏言虚能生气,非也。阴阳开阖相因,无有先也,无有后也。可谓今日有阳而后明日有阴,则亦可谓今日有形而后明日有影也。

或问:天地何以不与圣人同忧也?子曰:天地不宰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

子曰:天地生物之气象可见而不可言,善观于此者比知道也。

猜你喜欢
  公孟第四十八·墨子
  論衡校釋卷第三·黄晖
  东宫备览卷五·陈模
  卷二十三·陈祥道
  卷四·钱时
  提要·毛晋
  山有枢·佚名
  卷十·刘瑾
  卷一百一十九·佚名
  法句譬喻经梵志品第三十五·佚名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六·欧阳竟无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四·玄奘
  谈中印古代关系之偶感·太虚
  答石扶持问·太虚
  代序一 怀李叔同先生·李叔同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五出 发难·许自昌

    〔杂扮官军上〕羣盗尙如毛。官军拥贼壕。自家郓城县捕盗的官军便是。连日因蔡九知府移文各处。要缉获盗贼。恐防今年的生辰纲。又像往常掳劫。不当稳便。故此本县老爷差我们各地方缉获。凡有面生可疑之人。卽同保正

  • 第五十五卷 孝义 八·缪荃孙

    徐 州 府 汉姜 肱姜肱,字伯淮,彭城广戚人。家世名族。肱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肱博通五经,兼明星纬,士之远来就学者三千余人。辟命皆不就。二弟名声相次,亦不应征聘,时人慕之。肱

  • 第二十二卷 仕绩 一 三·缪荃孙

    松 江 府 四 清张安豫张安豫,字子建,华亭人。父以讷,前有传。安豫,明季恩贡生,选授齐河县丞。以平龙山贼有功,擢齐河县知县。迁保定府同知。时举烽日近,关城戒严,安豫协力固守。蓟辽经略王永吉知其才,举以自随,题授兵

  • 绎史卷六十二·马骕

    壁县知县马骕撰呉通上国【季札让立附】左传【成公二年】楚之讨陈夏氏也庄王欲纳夏姬申公巫臣曰不可君召诸侯以讨罪也今纳夏姬贪其色也贪色为淫淫为大罚周书曰明徳慎罚文王所以造周也明徳务崇之之谓也慎罚务去之之谓也

  • 完颜素兰传·脱脱

    完颜素兰一名叫翼,字伯扬,至宁元年(1213)以策论而考中进士。贞..初年,累迁任应奉翰林文字,代理监察御史。二年(1214),金宣宗迁往汴京,先留皇太子镇守燕都,后来又要召回太子,完颜素兰认为不应当。平章高琪说“:皇帝住在这里,太子

  • 第一章 孔子的先世·钱穆

    一、弗父何孔子的先世是商代的王室。周灭商,周成王封微子启于宋,遂从王室转成为诸侯。四传至宋湣公,长子弗父何,次子鲋祀。湣公不传子而传弟,是为炀公。兄终弟及本是商代的制度。但当时已盛行父子相传,鲋祀弑其叔父炀公,欲其

  • 卷二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二十六地理略【三】疆域【三】湖广湖北省【初为湖广省康熙三年分设为湖北湖南二省】所属府十武昌府省会领州一县九 江夏【附郭】 兴国州武昌 嘉鱼 蒲圻 咸宁 崇阳 通城 大冶 通山汉阳

  • 卷一六·邱濬

    ▲恤民之患 《书说命》: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蔡沈曰:“惟事其事,乃其有备,有备故无患也。” 臣按:先儒谓简稼器、修稼政,事乎农事,则农有其备,故水旱不能为之害。是则水旱之备,莫先于事农之事可见矣。

  • 卷一百一·秦蕙田

    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一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一百一荐新周礼天官人春献王鲔【注王鲔鲔之大者月令季春荐鲔于寝庙 疏谓季春三月春鲔新来言王鲔鲔之大者云献者献于庙之寝故郑注引月令云荐鲔于寝庙取鱼之法嵗有

  • 卷十五·夏良胜

    <子部,儒家类,中庸衍义钦定四库全书中庸衍义卷十五    明 夏良胜 撰三重之义 【命官之制 审刑之制 田赋之制兵戎之制 崇勲之制】舜典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钦哉惟时亮天工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庻绩咸熈分北三

  • 卷一·姚炳

    钦定四库全书 诗识名解卷一 钱塘 姚炳 撰 鸟部 鸠 雎鸠【周南关雎篇】释鸟首列鸠族王雎其一鸠眼未化识者憎之其为猛挚明矣郭璞以为雕类江东呼为鹗陆玑谓大小如鸱幽州人谓之鹫盖其属也其他白鷢之说见禽经苍鷃之说见

  • 附录一 各本序跋·颜之推

    宋本序跋颜氏家训序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学优才赡,山高海深。常雌黄朝廷,品藻人物,为书七卷,式范千叶,号曰颜氏家训。虽非子史同波,抑是王言盖代。其中破疑遣惑,在广雅之右;镜贤烛愚,出世说之左。唯较量佛事一篇,穷理尽性也。余曾

  • 叹品第二十七·佚名

    於是总{敖力}王菩萨前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诸佛世雄。乃能善决於是淳淑无上正真之道。畅其文字不可限量。入无限谊难受难持。解了深妙十二缘起。不能勤学。亦为甚难。其二行者无能及者,是六情难灭。坐有所著权不能解。

  • 卷三·赞宁

    ◎译经篇第一之三(正传十四人附见三人)○唐京师总持寺智通传释智通,姓赵氏,本陕州安邑人也。隋大业中出家受具,后隶名总持寺。律行精明,经论该博。自幼挺秀,即有游方之志,因往洛京翻经馆学梵书并语,晓然明解。属贞观中有北天竺

  • 卷六·道世

    △第四鬼神部(此别十一部)▲述意部第一夫论鬼神之法,特喜妖邪;冥密之中,偏多罪戾。或处幽岩,乍依高陇。绝涧深丛之里,荒郊野芿之中。异种音声,特奇形势。摇动凡识,恐怖愚情。假使威光,虚为怪相。或复鸟形鱼质,人面兽心;或鼓乐弦歌

  • 四十二章经序·宋真宗

    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掌诸路头陀教特赐圆通玄悟大禅师头陀僧溥光奉 敕撰伏闻无上法王。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间随机接物。演河沙妙义。设无量行门。运神通四十九年。度众生百千万亿。将般涅槃嘱累国王大臣。宣扬正法

  • 太上泰清皇老帝君运雷天童隐梵仙经·佚名

    经名:太上泰清皇老帝君运雷天童隐梵仙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宋元。言召遣雷神将师之符咒秘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本于《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增加天蓬、天猷、翊圣、真武四神及诸雷公等。全为

  • 法华经义记·法云

    凡八卷。梁·光宅寺法云(467~529)撰。又称法华义记、法华义疏、法华经疏、法华疏、妙法莲华经义记、妙法莲华经义疏、法华经义疏、法华光宅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本书为妙法莲华经之注释书,初释经题,次论经之宗旨,次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