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后刑第三十四

【题解】

本篇是关于用刑的辩论。贤良主张“先德后刑”,“威厉而不杀,刑设而不犯”。大夫则坚持“刑一恶而万民悦”,“人君不畜恶民,农夫不畜无用之苗”的主张。

大夫曰:古之君子,善善而恶恶。人君不畜恶民,农夫不畜无用之苗。无用之苗,苗之害也;无用之民,民之贼也。鉏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虽周公、孔子不能释刑而用恶。家之有姐子,器皿不居,况姐民乎!民者敖于爱而听刑。故刑所以正民,鉏所以别苗也。

【注释】

善善而恶(w))恶:喜爱好人而憎恨坏人。

畜:养育。

贼:对人民有危害的人。

鉏:即锄。

姐,原作鉏,今改正。陈遵默曰:“《潜夫论述赦篇》:‘孺子可令姐。’与此义同。案《文选》嵇康《幽愤诗》:“恃爱肆姐。”李善注引《说文》曰:“姐,娇也。”今《说文女部》作“■”。《长短经知人篇》:“姐者类智而非智。”(据《荀子大略篇》杨倞注引)“姐”就是“■”的省文,“鉏”又是“姐”的伪字。这当是涉上文“鉏一害而众苗成”,下文“鉏所以别苗”的“鉏”字而错了的。下句“况姐民乎”,原亦误作“鉏”,今都改正。器皿不居:家具用品不能安稳。形容全家不得安宁。

敖,原作教,今据张敦仁说校改。

【译文】

贤良说:古代君子喜爱好人而憎恨坏人。君主不养邪恶的百姓,农民不培植无用的野草。野草是禾苗的祸害,社会上不务正业的人是对人民有危害的人。锄去一些野草,禾苗就能很好地生长,惩罚少数对人民有危害的人,广大百姓就会高兴。即使是周公、孔子都不能放弃刑法而容纳坏人。百姓家里出了娇生惯养的败家子,全家都不得安宁,更何况民间那些放荡不羁的败类呢!百姓无视“仁爱”而服从刑法。所以,刑法是为了使百姓遵教化,锄头是为了铲除野草。

贤良曰:古者,笃教以导民,明辟以正刑。刑之于治,犹策之于御也。良工不能无策而御,有策而勿用。圣人假法以成教,教成而刑不施。故威厉而不杀,刑设而不犯。今废其纪纲而不能张,坏其礼义而不能防。民陷于网,从而猎之以刑,是犹开其阑牢,发以毒矢也,不尽不止。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即哀矜而勿喜。”夫不伤民之不治,而伐己之能得奸,犹弋者睹鸟兽挂罻罗而喜也。今天下之被诛者,不必有管、蔡之邪、邓晳之伪,恐苗尽而不别,民欺而不治也。孔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故民乱反之政,政乱反之身,身正而天下定。是以君子嘉善而矜不能,恩及刑人,德润穷夫,施惠悦尔,行刑不乐也。

【注释】

辟:法,法律。

策:马鞭子,御,同驭,赶车。

王先谦曰:“《治要》‘用’下有‘也’字。”

假:假借,利用。

阑牢:关野兽的栏圈。

这是《论语子张篇》文。

伐:自夸有功。

弋(y@)者:用带绳的箭射鸟的人。罻(w8i)罗:捕鸟的网,小者曰罻,见《礼记王制》及郑玄注。

这是《论语泰伯篇》文。

《论语子张篇》:“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矜,同情,怜悯。

【译文】

贤良说:古时候,注重用仁义来引导老百姓,把法律宣讲清楚,使施行刑罚不出偏差。用刑法治理国家,就像用马鞭子赶车一样。再好的车把式也不能没有马鞭子赶车,但应该是拿着马鞭子而不轻易使用。圣人借助于刑法做好教化工作,教化成功了也就不实行刑法了。所以,他们虽然很威风严厉但不杀人,设置了刑法但无人敢于违反。如今废除了古人的治国方法不去实行,破坏了古代的礼义就不能防止犯法。百姓陷入法网,就抓起来法办,就好比打开栏圈放出野兽,再用毒箭去射死它一样,这样下去是没完没了的。曾子说过:“当政的人不按正道行事,民心离散已经很久了。你如果知道了他们的真实情况,就会同情他们而不沾沾自喜。”不忧虑百姓没有治理好,反而自我吹嘘能制裁奸人,就好像捕鸟的人看到鸟陷入自己悬挂的罗网中一样高兴。现在天下被杀的人不一定有管叔、蔡叔那样的奸邪、邓晳那样违法乱纪,这样下去,恐怕苗被锄也辨别不出好坏,百姓受欺侮也不能治理。孔子说:“对于不仁的人,痛恨得太过分了,使人无所容,就会逼出乱子。”因此,下面乱了要回过头来从朝政上寻找原因,朝政乱了,要回过头来从执政者自身寻找原因,自己行的正,天下才能安定。所以,君子能够赞美善良的人,又能够同情那些不能为善的人,对受刑的人要给予恩惠,对穷人也要施行仁德,在施行恩惠时很高兴,而动用刑法时就感到难过。

猜你喜欢
  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二章·佚名
  赋篇第二十六·荀况
  胡子知言疑义 全文·朱熹
  榕村语录卷四·李光地
  卷七·程端学
  孝经大义·董鼎
  卷一百十·卫湜
  第十章 享受大自然·林语堂
  杂篇·外物第二十六·庄子
  子产论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佚名
  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欧阳竟无
  卷第二十三·李遵勖
  慈宗三要序·太虚
  文化人与阿赖耶识·太虚
  月灯三昧经卷第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零九·彭定求

        卷109_1 【朝退】李適之   朱门长不闭,亲友恣相过。年今将半百,不乐复如何。   卷109_2 【罢相作】李適之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卷109_3 【题汉州西湖】房琯   高流

  • 第四幕·老舍

    时间 前幕后四、五日,晚间。地点 西安,农业技术研究所的招待室。人 物 唐石青 杨柱国 王乐民 杜任先 栗晚成〔幕启:一间招待室。摆着一套沙发、两把椅子,还有一张铺着白桌布的圆桌。桌上放着一个小红磁瓶,并没有花

  • 第三折·王伯成

    (一行上)(禄山、旦云了)(外宣末了)(正末扮带酒上了) 【中吕】【粉蝶儿】只被宿酒禁持,轰腾煞浩然之气,几曾明白见一个乌兔西飞?今日醉乡中,如混沌,初分天地。恰辨得个南北东西,被子规声唤回春睡。 【醉春风】一壁恰烘得锦袍

  • 卷四十八·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四十八目録【起七十四字至七十六字】河满子【又一体】毛熙震【二首】晏几道【二首】张先苏轼杜安世【二首】孙洙张草沈士铣前调【又一体】毛滂临江仙【

  • 卷七十·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七十     宋 陈起 编吴渊遗集 赋 江东道院赋【在太平府推官宅西北抵子城公重修作赋】 大江以南壤曰当涂尝订定谍聿求如初或曰楚雄绎之故封尚存筑垒或曰晋涂山之旧民来兹奠居以言其形

  • 卷二十四 前燕录二·崔鸿

    慕容皝上 慕容皝字符贞小字万年廆第二子单于妃叚氏所生也龙颜版齿身长七尺八寸雄毅善权畧尚经学多材艺尤善天文国人称之廆为辽东公立为世子晋建武元年拜冠军将军永昌初拜左贤王封望平侯率众征

  • 卷之三百九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纪昀

    列传五代 【五】○五代五豆卢革 卢程任圜赵凤李袭吉 张宪萧希甫 刘赞何瓒豆卢革卢程任圜赵凤李袭吉张宪萧希甫刘赞何瓒△豆卢革豆卢革父瓒唐舒州刺史豆卢世名族唐末革避乱中山为王处直掌书记庄宗议建唐国以革名家

  • 史记集解卷一百二十五·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一百二十五佞幸列传第六十五谚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徐广曰遇固一作偶】无虚言非独女以色媚而仕宦亦有之昔以色幸者多矣至汉兴髙祖至暴抗也然籍孺以佞幸孝惠时有闳孺此两人非有才能徒以婉佞贵

  • 刘文晔传·魏收

    刘文晔,为人很有志向节操,综览群书,轻财重义。太和年间,刘文晔因其从兄刘闻慰反叛到南朝而连坐获罪,与两个弟弟刘文颢、刘季友被贬徙到北方边地,高祖特许让他回到代都。高祖曾驾幸方山,刘文晔在路旁大声叫道:“请求朝见圣上,申

  • 第一节 梁、唐盛衰·吕思勉

    梁太祖既即位,升汴州为开封府,建为东都,以唐东都为西都,改西都为雍州大安府。开平三年正月,迁于西都。以养子博王友文为东都留守。唐末,梁祖已席莫强之势,然即位之后,兵威转挫者,则丁会之降敌实为之。盖其时欲逼晋阳,莫捷于泽潞

  • 卷十七·李廉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会通卷十七     元 李廉 撰成公十年春衞侯之弟黒背帅师侵郑左氏【衞子叔黒背侵郑晋命也】胡氏【其曰衞侯之弟者子叔黒背生公孙剽孙林父甯殖出衞侯衎而立剽亦以其父有宠爱之私故得立耳此与齐之

  • 卷二十一下·余萧客

    钦定四库全书古经解钩沉卷二十一下长洲余萧客撰春秋左传七下定公【下】【十三年】经筑蛇渊囿今济北有蛇丘城城下有水鲁囿也俗谓之浊须水误矣土地名【水经注二十四】晋赵鞅入于晋阳赵简子居晋阳至成公居邯郸颍容条例【

  • 刘恭冕后敍·刘宝楠

    班生有言:「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圣人之言,中正和易,而天下万世莫易其理,故曰「微言」,非祇谓性舆天道也。「大义」者,微言之义,七十子之所述者也。今其箸者,咸见论语。窃以先圣存时,诸贤亲承指授,当已属稿,或经先

  • 论语卷九·朱熹

    宋 朱子 集注阳货第十七〈凡二十六章〉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归如字一作馈O阳货季氏家臣名虎尝囚季桓子而专国政欲令孔子来见己而孔子不往货以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

  • 卷三百五十二·佚名

    △初分多问不二品第六十一之二佛言:善现,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於色不思惟一切相。亦不思惟一切所缘。如是不思惟色。於受想行识。不思惟一切相。亦不思惟一切所缘。如是不思惟受想行识。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於眼处。不思惟一

  • 卷二百二十六·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四十五善现,四无色定清净故布施波罗蜜多清净。布施波罗蜜多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四无色定清净。若布施波罗蜜多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四无色定清净故净戒安忍

  • 一四 大本经·佚名

    第一 诵品一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之花林窟。尔时,众多之比丘由乞食、食后归来,会集坐于花林圆堂,生起前生系属之法谈:&ldquo;前生之宿住如是,前生之宿住如是。&rdquo;二世尊以超人清净之天耳,闻彼等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