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刑第三十四
【题解】
本篇是关于用刑的辩论。贤良主张“先德后刑”,“威厉而不杀,刑设而不犯”。大夫则坚持“刑一恶而万民悦”,“人君不畜恶民,农夫不畜无用之苗”的主张。
大夫曰:古之君子,善善而恶恶。人君不畜恶民,农夫不畜无用之苗。无用之苗,苗之害也;无用之民,民之贼也。鉏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虽周公、孔子不能释刑而用恶。家之有姐子,器皿不居,况姐民乎!民者敖于爱而听刑。故刑所以正民,鉏所以别苗也。
【注释】
善善而恶(w))恶:喜爱好人而憎恨坏人。
畜:养育。
贼:对人民有危害的人。
鉏:即锄。
姐,原作鉏,今改正。陈遵默曰:“《潜夫论述赦篇》:‘孺子可令姐。’与此义同。案《文选》嵇康《幽愤诗》:“恃爱肆姐。”李善注引《说文》曰:“姐,娇也。”今《说文女部》作“■”。《长短经知人篇》:“姐者类智而非智。”(据《荀子大略篇》杨倞注引)“姐”就是“■”的省文,“鉏”又是“姐”的伪字。这当是涉上文“鉏一害而众苗成”,下文“鉏所以别苗”的“鉏”字而错了的。下句“况姐民乎”,原亦误作“鉏”,今都改正。器皿不居:家具用品不能安稳。形容全家不得安宁。
敖,原作教,今据张敦仁说校改。
【译文】
贤良说:古代君子喜爱好人而憎恨坏人。君主不养邪恶的百姓,农民不培植无用的野草。野草是禾苗的祸害,社会上不务正业的人是对人民有危害的人。锄去一些野草,禾苗就能很好地生长,惩罚少数对人民有危害的人,广大百姓就会高兴。即使是周公、孔子都不能放弃刑法而容纳坏人。百姓家里出了娇生惯养的败家子,全家都不得安宁,更何况民间那些放荡不羁的败类呢!百姓无视“仁爱”而服从刑法。所以,刑法是为了使百姓遵教化,锄头是为了铲除野草。
贤良曰:古者,笃教以导民,明辟以正刑。刑之于治,犹策之于御也。良工不能无策而御,有策而勿用。圣人假法以成教,教成而刑不施。故威厉而不杀,刑设而不犯。今废其纪纲而不能张,坏其礼义而不能防。民陷于网,从而猎之以刑,是犹开其阑牢,发以毒矢也,不尽不止。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即哀矜而勿喜。”夫不伤民之不治,而伐己之能得奸,犹弋者睹鸟兽挂罻罗而喜也。今天下之被诛者,不必有管、蔡之邪、邓晳之伪,恐苗尽而不别,民欺而不治也。孔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故民乱反之政,政乱反之身,身正而天下定。是以君子嘉善而矜不能,恩及刑人,德润穷夫,施惠悦尔,行刑不乐也。
【注释】
辟:法,法律。
策:马鞭子,御,同驭,赶车。
王先谦曰:“《治要》‘用’下有‘也’字。”
假:假借,利用。
阑牢:关野兽的栏圈。
这是《论语子张篇》文。
伐:自夸有功。
弋(y@)者:用带绳的箭射鸟的人。罻(w8i)罗:捕鸟的网,小者曰罻,见《礼记王制》及郑玄注。
这是《论语泰伯篇》文。
《论语子张篇》:“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矜,同情,怜悯。
【译文】
贤良说:古时候,注重用仁义来引导老百姓,把法律宣讲清楚,使施行刑罚不出偏差。用刑法治理国家,就像用马鞭子赶车一样。再好的车把式也不能没有马鞭子赶车,但应该是拿着马鞭子而不轻易使用。圣人借助于刑法做好教化工作,教化成功了也就不实行刑法了。所以,他们虽然很威风严厉但不杀人,设置了刑法但无人敢于违反。如今废除了古人的治国方法不去实行,破坏了古代的礼义就不能防止犯法。百姓陷入法网,就抓起来法办,就好比打开栏圈放出野兽,再用毒箭去射死它一样,这样下去是没完没了的。曾子说过:“当政的人不按正道行事,民心离散已经很久了。你如果知道了他们的真实情况,就会同情他们而不沾沾自喜。”不忧虑百姓没有治理好,反而自我吹嘘能制裁奸人,就好像捕鸟的人看到鸟陷入自己悬挂的罗网中一样高兴。现在天下被杀的人不一定有管叔、蔡叔那样的奸邪、邓晳那样违法乱纪,这样下去,恐怕苗被锄也辨别不出好坏,百姓受欺侮也不能治理。孔子说:“对于不仁的人,痛恨得太过分了,使人无所容,就会逼出乱子。”因此,下面乱了要回过头来从朝政上寻找原因,朝政乱了,要回过头来从执政者自身寻找原因,自己行的正,天下才能安定。所以,君子能够赞美善良的人,又能够同情那些不能为善的人,对受刑的人要给予恩惠,对穷人也要施行仁德,在施行恩惠时很高兴,而动用刑法时就感到难过。
猜你喜欢 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二章·佚名 赋篇第二十六·荀况 胡子知言疑义 全文·朱熹 榕村语录卷四·李光地 卷七·程端学 孝经大义·董鼎 卷一百十·卫湜 第十章 享受大自然·林语堂 杂篇·外物第二十六·庄子 子产论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佚名 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欧阳竟无 卷第二十三·李遵勖 慈宗三要序·太虚 文化人与阿赖耶识·太虚 月灯三昧经卷第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