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指物論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物我殊能,莫非相指。故曰:物莫非指。相指者,相是非也,彼此相推,是非混一歸於無指,故曰:而指非指。

  天下無指,物無可以謂物。指皆謂是非也,所以物非指者,凡物之情,必相是非,天下若無是非之物,則無一物而可謂之物,是以有物即相是非,故物莫可指也。非指者,天下無物,可謂指乎?物莫非指,而又謂之非指者,天下齊焉,而物其可謂之指乎?物物皆忘相指,故指皆非指也。指也者,天下之所無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以天下之所有,為天下之所無,未可。天下無一日而無物,無一物而非適,故強以物為指者,未可也。

  天下無指,而物不可謂指也。所以天下無是非者,物各適其適,不可謂之是非,故無是非也。不可謂指者,非指也。譬如水大殊性,各適其用,既無是非,安得謂之是非乎?非指者,物莫非指也。即夫非指之物,莫不妄相指也。天下無指,而物不可謂指者,非有非指也。物不可謂指者,無是非也。豈唯無是非乎?亦無無是非也,故曰:非有非指。

  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也。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天下無無是非,故萬物莫不相是非,故曰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也。無是非亦無無是非,兩忘之。故終日是非而無是非,故曰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

  天下無指者,生於物之各有名,不為指也。物有其實,而各有名。謂若王良善禦首,善計彼物,各自為用,譬之耳目,廢一不可,故不為是非也。不為指而謂之指,是無不為指。物皆不為指,而或謂之指者,是彼此之物兼相是非,而是非莫定,故不為指也。以有不為指之無不為指,未可。之適也,有不為指,謂物也。無不為指,謂指也。以物適指,故未可也。

  且指者,天下之所兼。或一物而有是非二名,或彼此更相為指,皆謂之兼也。天下無指者,物不可謂無指也。不可謂無指者,非有非指也。是非之名生於物相彼,故曰物不可謂無指,即此萬物無指而又無無指,故曰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指,非非指也;指與物,非指也。謂無是非者,生於物莫非指也,是以聖人求人于是非之內,乃得無是非人也。使天下無物指,誰徑謂非指?天下無物,誰徑謂指?設使天下無物無指,則寂然矣,誰為指為非指乎?誰謂指為指乎?天下有指,無物指,誰徑謂非指?徑謂無物非指?設使有指而無物可施指者。誰謂有指為非指乎?誰謂有無物故非指乎?明本無指也。且夫指固自為非指,奚待於物,而乃與為指?反覆相推,則指自為無指,何能與物為指乎?明萬物萬殊,各自為物,各有所宜,無是非也。是以聖人淵默恬淡,忘是忘非,不棄一能,不遺一物也。

猜你喜欢
  卷二七·邱濬
  卷八·孙奇逢
  卷十四·蔡清
  卷三十三·陈经
  卷十四·严虞惇
  卷十·叶梦得
  卷七十五·程川
  卷四十三·黄伦
  春秋传三·胡安国
  哀公·哀公十年·左丘明
  卷四百四十一·佚名
  续高僧传卷第二·道宣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义疏下·智旭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第三·圆仁
  卷二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折·尚仲贤

    (卜儿上,云)自家是柳毅的母亲。自从俺孩儿求官去了,音信皆无,使老身甚是牵挂。天那,不知孩儿甚日回来也。(柳毅上,云)小生柳毅,自洞庭湖回来,早到俺家门首,无人报复,径自过去。(做入见科,云)母亲。您孩儿来家了也。(卜儿云)孩儿

  • 唐僧弘秀集巻十·李龏

    宋 李龏 编尚顔十八首寄华隂司空侍郎劒佩已深扃茅为岳靣亭诗犹少绮美画肯爱丹青换笔修僧史焚香阅道经相邀来未得但想鹤仪形送刘必先力进凭诗业心焦阙问安远行无处易孤立本来难楚月船中没秦星马上残明年有公道更以命

  • 卷五十三·志第二十九·礼七·张廷玉

        ◎礼七   登极仪 大朝仪 常朝仪 皇太子亲王朝仪诸王来朝仪 诸司朝觐仪中宫受朝仪 朝贺东宫仪 大宴仪 上尊号徽号仪   二曰嘉礼。行于朝廷者,曰朝会,曰宴飨,曰上尊号、徽号,曰册命,曰经筵,曰表笺。行于辟

  • ●崇禎長編卷之六十·汪楫

      崇禎五年六月   ○崇禎五年六月   五年壬申六月丁卯朔太僕寺少卿賀世壽上言冏政之害馬者有二端一則寄養有司之頑玩一則營官營軍之作踐非藉天語申飭冏政修舉無期   戊辰陞陳奇瑜為右副都御史廵撫延綏  

  • 四十二 江宁织造曹寅谢赐书扇摺·佚名

    康熙四十四年八月十五日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臣家人赍捧钦赐御书旧扇一柄到臣衙门,臣恭设香案,望阙叩头,谢恩祗受。窃念臣系家奴,无足比数,恭遇皇上巡幸口外,绥靖边疆,犹蒙恩及犬马,即粉身碎骨,亦难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纪昀

    隐逸传宋 【三】○宋三徐中行【庭筠】 苏云卿 谯定王忠民【苏庠】 刘勉之 故宪郭雍刘愚魏 掞之安世通徐中行 【徐庭筠】苏云卿谯定王忠民 【苏庠】刘勉之胡宪郭雍刘愚魏掞之安世通△徐中行 【徐庭筠】徐中行台州

  • 卷三十五·温达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畧卷三十五康熙三十六年正月甲寅大将军费扬古奏报于成龙等运米至喀喇穆冷先是于成龙等请曰大将军领兵驻扎喀喇穆冷【臣】等情愿运湖滩河朔仓粮三千五百石至喀喇穆冷地方上但准运

  • 卷一百八·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八明 杨士奇等 撰仁民宋孝宗乾道元年施师为临安府教授用陈康伯荐赐对言历年屡下诏恤民而惠未加浃陛下轸念惟恐一夫失所郡邑捜求惟恐财赋不

  • 纲鉴易知录卷十六·吴楚材

    汉纪孝宣皇帝纲 甲寅,三年,春三月,赐胶东相王成爵关内侯。目 诏曰:&ldquo;胶东相王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余口,治有异等之效。其赐成爵关内侯,秩中二千石。&rdquo;后诏问郡、国上计长史、守丞以政令得失,或对言:&ldquo;前

  • 近思录集注卷六·江永

    【朱子曰此卷齐家之道】伊川先生曰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学文非为己之学也【永按不修其职而学文虽诗书六艺犹为务外为人况习为浮华妍巧之词乎经解】孟子曰事亲若曾子可也未尝以曽子之孝为有余也葢子之身所能

  • 人谱·刘宗周

    人极图说无善而至善,心之体也。即周子所谓太极,&ldquo;太极本无极也&rdquo;。统三才而言,谓之极。分人极而言,谓之善。其意一也。继之者善也。动而阳也,&ldquo;乾知大始&rdquo;是也。成之者性也。静而阴也,&ldquo;坤作成物&

  • 孟子集编卷七·真德秀

    宋 真德秀 撰离娄章句上【凡二十八章】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贠师旷之聦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离娄古之明目者公输子名班鲁之巧人也规所以为贠之器也矩所以为方之噐

  • 案书篇第八三·王充

    【题解】案书,就是评书。本篇列举了从先秦到东汉的一些著作,粗略地分析了它们的优劣之处。评论涉及的是刘向的《七略》顾及不到的地方。从评论中可以看出,王充主张著书立说必须“得实”,而不应该“华虚夸

  • 碧岩录卷第七·圆悟克勤

      垂示云。建法幢立宗旨。还他本分宗师。定龙蛇别缁素。须是作家知识。剑刃上论杀活。棒头上别机宜。则且置。且道独据寰中事一句作么生商量。试举看。  【六一】举。风穴垂语云(兴云致雨。也要为主为宾)若立一尘

  •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二·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二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一如是已说声闻地等决择。菩萨地决择。我今当说谓如成立声闻种性。当知成立菩萨种性亦复如是复次有十发心。谓世俗受发心。得法性发心。不决定发心。决定发心

  • 佛说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卷第一·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    无二平等最胜大仪轨王影像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他化自在天宫。与九十九须弥山量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众俱。此诸菩萨一一皆是金刚萨

  • 乾元子三始论·佚名

    乾元子三始论,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乾元子似为唐代道士。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本篇袭取《周易干凿度》之说,论述天地万物生成之序,认为天地起于无形无象之「太易」,太易一变而为太初,再变而为太始,三变而为太素

  • 柰女耆婆经·佚名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捺女耆域因缘经同本,其文少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