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印度之佛教佛出世时婆罗门旧教之形势

    达摩图 吴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画达摩坐于卧象背上,五僧徒及花木围绕其间。人物形象端庄肃穆,线条流畅。吴彬,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十六、十七世纪。字文中,又字文仲,自称枝庵发僧,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万历间以能画荐授中书舍人,历工部主事。工山水,也兼佛像人物,所作形状奇怪,迥别前人,自成一格。传世作品有《涅架图》、《罗汉图》等。    

    印度文化发源于“四吠陀Veda”。“四吠陀”次第成立,其最大者盖起自佛前二千年,次则优波尼煞昙Vpanisad或译为《奥义书》,亦起于佛前五六百年(《奥义书》即第四吠陀。前三吠陀偏重宗教仪式,此多言哲理。近人叔本华曾极口赞叹,谓为人类最高智慧之产物。《奥义书》亦次第成立,最早之部分,盖起于佛前数百年,然佛时代及佛灭后似尚增补不少)。这都是婆罗门种姓所创造的文化,直到现代,所谓婆罗门教或印度教者,仍是在这一条线上,衍袭出来。即佛教也未尝不凭藉他做基础。虽然,当佛出生前后,实印度思想极混杂而革新机运将到之时。我们从佛典中断片的资料比较考证,可以看出当时有吠陀派与反吠陀运动之两大潮流。吠陀派中复可分为下列三条:    

    (一)婆罗门传统思想。他们有三句话:“吠陀是天书”,“婆罗门种姓是人类中最尊贵的”,“祭礼是万能的。”这种思想,本是一千多年传袭下来,    

    到佛生时当然还保持着它的惰力。但是这种顽固专制主义,终不能永束缚方新之人心。况且那时的婆罗门骄奢氵㸒侈,恰如欧洲宗教革命前之罗马旧教徒,其不能维持社会之信仰明矣。    

    (二)民间迷信对象之蜕变。吠陀纯属多神教,祭典极繁重,到那时人民渐厌倦那严格的仪式,往往在诸神之中择一神为信仰中心。那时最时髦的神有三个:一、梵天;二、毗纽■天;三、湿婆天。信仰对象,渐有由多神趋于一神之势。    

    (三)《奥议书》之哲学的研究。《奥议书》虽为四吠陀之一,但其中关于哲学理论方面的话极多。所谓“梵即我,我即梵”之最高理想,以视前三吠陀,实际上已夺胎换骨。与佛教先后并起之数伦Samkhya、瑜伽Yoag两派哲学,虽仍宗吠陀,精神实已大生变化。    

    吠陀派本身形势即已如此,此外不满于吠陀教义的人,当然是益趋极端了。还有一点应该注意。当佛生前一二百年间,印度始终以恒河上游俱虑地方为文化中心。俱虑文化,纯然为婆罗门所造成。到佛生时,东部南部新创立四个王国,就中摩竭陀、拘萨罗两国尤强(后二百年统一全印的阿育王即摩竭陀王)。这两国都是最奖励自由思想的国家,无论何派学者都加保护敬礼。所以“反吠陀派运动”都以这两国京城——舍卫及王舍城为大本营。自此印度文化中心也随政治中心而转移到东南了。自“反吠陀运动”发生以来,印度思想界极灿烂而亦极混杂。佛教即此参加此运动中之一派,而最能应时势以指导民众者也。

猜你喜欢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六卷·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四·澄观
  卷第三十三·李通玄
  卷三百七十·佚名
  卷第三(初诵之三)·佚名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十卷·佚名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二·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四卷·佚名
  阿育王经 第一卷·佚名
  净土或问·惟则
  卷四 梁·宝唱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十·海明
  卷第十六·佚名
  目录·永觉元贤
  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经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提要·佚名

    【臣】等谨案薛涛李冶诗集二巻薛涛蜀中妓李冶鸟程女道士涛与元稹相倡和冶亦尝与刘禹锡游皆中唐人也书録解题载薛涛诗一巻李冶诗一巻今皆不传此本盖后人抄撮而成涛集中如闻道边城苦一首兼载洪迈唐人万首絶句计有功唐诗

  • 卷四十八·陈邦彦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四十八目録闲适类题耕云徵士东轩读易图【元邓文原三首】次云林韵题耕云东轩读易图【元吴镇三首】题倪云林赠耕云东轩读书图【元黄公望】清溪道士点易图【元吴师道】梅南道人读易图【元

  • 原序·查慎行

    苏诗补注原序成一代之文章必能立天下之大节立天下之大节非其气足以高天下者未之能焉孔子曰临大节而不可夺君子人与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盖存之於身谓之气见之於事谓之节节也气也合而言之

  • 列传第五十二 郭祚 张彝·魏收

    冰祚,字季祐,太原晋阳人,魏车骑郭淮弟亮后也。祖逸,州别驾,前后以二女妻司徒崔浩,一女妻浩弟上党太守恬。世祖时,浩亲宠用事,拜逸徐州刺史,假榆次侯,终赠光禄大夫。父洪之,坐浩事诛,祚亡窜得免。少而孤贫,姿貌不伟,乡人莫之识也。有

  • 云蕉馆纪谈·佚名

    陈友谅初以江州为都,自称汉王,迎伪主徐寿辉以居。明年弑寿辉,遂僭大号,时至正庚子也。后又都武昌。友谅无远大之志,处兵戈间,而急于珍宝,伪将征伐必使之遍求奇宝。故善承意者,甚至发冢行劫。友谅爱姬苕华夫人善月琴,友谅出师必

  • 卷之二百三十一·佚名

      洪武二十七年春正月辛丑朔 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宴群臣于奉天华盖二殿○云南麓川平缅宣慰使司宣慰使思伦发及元江府土官知府那荣因远罗必甸长官司长官白文玉等五十处土官来朝各贡马象方物○壬寅免山东青州府乐安

  • 卷三十一·郝经

    <史部,别史类,郝氏续後汉书>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三十一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二十八 魏臣 荀彧【子恽 孙?霬】 荀攸 贾诩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汉朗陵相淑之孙司空爽之犹子济南相

  • 卷七 离娄章句上·孟子

    一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

  • 儒者的“清明上河图”·孔子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①。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②。居则曰③:‘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④,可使有勇,且知

  • 卷十四·姜炳璋

    <经部,诗类,诗序补义钦定四库全书诗序补义卷十四石泉县知县姜炳璋撰小雅侯国为风王朝为雅宗庙祭祀为颂此服防郑康成应劭王肃刘本大序立言不刋之论也惟侯国为风故小戎奉命出征而义止侯国非如烝民诸诗美侯国意主乎美

  • 第二篇 如烟往事(上)·丰子恺

    家从南京的朋友家里回到南京的旅馆里,又从南京的旅馆里回到杭州的别寓里,又从杭州的别寓里回到石门湾的缘缘堂本宅里,每次起一种感想,逐记如下。当在南京的朋友家里的时候,我很高兴。因为主人是我的老朋友。我们在少年时代

  • 卷二百六十·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七十九善现,一切智智清净故布施波罗蜜多清净。布施波罗蜜多清净故平等性清净。何以故?若一切智智清净。若布施波罗蜜多清净。若平等性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一切智智清净故净戒安忍精进

  • 答王蓉清居士书·太虚

    顷由严厅长转至宝书,因太虚尝厕迹桑门,乃猥蒙奖饰并垂询以佛法,愧对奚似!然辞意殷厚,雅问高深,虽未堪以僿陋酬,既逢净名,又安能不略供其愚,仰靳诃正乎?窃挽近士夫之学佛,或助文章之波澜,或供名理之紬绎,求其刳心皈命精义入神者,殆亦

  • 文章正宗·真德秀

    《左传》以下至唐诗文总集。三十卷。宋真德秀编。《文章正宗》分辞命、议论、叙事、诗歌四类。前五卷为辞命;六卷至十八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为议论;十八卷至二十四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为叙事;二十九卷、三十卷

  • 周氏冥通记·陶弘景

    志怪小说集。梁陶弘景撰。四卷。又称《周子良冥通记》、《周氏冥通记》、 《周子良冥通录》。 《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为一卷,无撰人。 《旧唐志》同,题陶弘景撰。 《新唐志》无目。 《崇文总目》小说类著录为三

  • 医效秘传·叶桂

    综合类著作。原题清叶桂撰、吴金寿校。三卷。桂有《温热论》已著录。本书是为初学者而作,成书于乾隆七年(1742)。全书约五万四千字。卷一载六经图、伤寒纲领、伤寒标本、类伤寒四症及用药法则等内容,后结合温病介绍湿

  • 已疟编·刘玉

    笔记。明刘玉撰。一卷。玉字咸栗,万安(今广东万宁)人。弘治进士,知辉县,升御史,因忤刘瑾削籍、瑾诛,起河南安察司佥事,官至刑部左侍郎。此编纪明初洪武间南京附近临江所建楼阁及明初诗人(如宋濂、刘三吾等人)游踪,官妓接待四

  • 十二头陀经·佚名

    一卷,宋求那跋陀译。佛对大迦叶说十二种之头陀行。佛在给孤独园。食已,至阿兰若处,趺坐微笑。摩诃迦叶请问笑缘?佛言,阿兰若处,十方诸佛皆赞叹,无量功德,皆由此生,三乘圣道,皆由此得。行此法者,有十二事,一在阿兰若处,远离二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