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佛教佛出世时婆罗门旧教之形势
达摩图 吴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画达摩坐于卧象背上,五僧徒及花木围绕其间。人物形象端庄肃穆,线条流畅。吴彬,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十六、十七世纪。字文中,又字文仲,自称枝庵发僧,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万历间以能画荐授中书舍人,历工部主事。工山水,也兼佛像人物,所作形状奇怪,迥别前人,自成一格。传世作品有《涅架图》、《罗汉图》等。
印度文化发源于“四吠陀Veda”。“四吠陀”次第成立,其最大者盖起自佛前二千年,次则优波尼煞昙Vpanisad或译为《奥义书》,亦起于佛前五六百年(《奥义书》即第四吠陀。前三吠陀偏重宗教仪式,此多言哲理。近人叔本华曾极口赞叹,谓为人类最高智慧之产物。《奥义书》亦次第成立,最早之部分,盖起于佛前数百年,然佛时代及佛灭后似尚增补不少)。这都是婆罗门种姓所创造的文化,直到现代,所谓婆罗门教或印度教者,仍是在这一条线上,衍袭出来。即佛教也未尝不凭藉他做基础。虽然,当佛出生前后,实印度思想极混杂而革新机运将到之时。我们从佛典中断片的资料比较考证,可以看出当时有吠陀派与反吠陀运动之两大潮流。吠陀派中复可分为下列三条:
(一)婆罗门传统思想。他们有三句话:“吠陀是天书”,“婆罗门种姓是人类中最尊贵的”,“祭礼是万能的。”这种思想,本是一千多年传袭下来,
到佛生时当然还保持着它的惰力。但是这种顽固专制主义,终不能永束缚方新之人心。况且那时的婆罗门骄奢氵㸒侈,恰如欧洲宗教革命前之罗马旧教徒,其不能维持社会之信仰明矣。
(二)民间迷信对象之蜕变。吠陀纯属多神教,祭典极繁重,到那时人民渐厌倦那严格的仪式,往往在诸神之中择一神为信仰中心。那时最时髦的神有三个:一、梵天;二、毗纽■天;三、湿婆天。信仰对象,渐有由多神趋于一神之势。
(三)《奥议书》之哲学的研究。《奥议书》虽为四吠陀之一,但其中关于哲学理论方面的话极多。所谓“梵即我,我即梵”之最高理想,以视前三吠陀,实际上已夺胎换骨。与佛教先后并起之数伦Samkhya、瑜伽Yoag两派哲学,虽仍宗吠陀,精神实已大生变化。
吠陀派本身形势即已如此,此外不满于吠陀教义的人,当然是益趋极端了。还有一点应该注意。当佛生前一二百年间,印度始终以恒河上游俱虑地方为文化中心。俱虑文化,纯然为婆罗门所造成。到佛生时,东部南部新创立四个王国,就中摩竭陀、拘萨罗两国尤强(后二百年统一全印的阿育王即摩竭陀王)。这两国都是最奖励自由思想的国家,无论何派学者都加保护敬礼。所以“反吠陀派运动”都以这两国京城——舍卫及王舍城为大本营。自此印度文化中心也随政治中心而转移到东南了。自“反吠陀运动”发生以来,印度思想界极灿烂而亦极混杂。佛教即此参加此运动中之一派,而最能应时势以指导民众者也。
猜你喜欢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六卷·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四·澄观 卷第三十三·李通玄 卷三百七十·佚名 卷第三(初诵之三)·佚名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十卷·佚名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二·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四卷·佚名 阿育王经 第一卷·佚名 净土或问·惟则 卷四 梁·宝唱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十·海明 卷第十六·佚名 目录·永觉元贤 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经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