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泰伯篇第八

(一)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周太王之长子。次仲雍,季历。季历生子昌,有圣德,太王意欲立之。太王疾,泰伯避适吴,仲雍从之逃亡。季历立为君,传子昌,是谓文王。

至德:德之至极之称。

三以天下让:或说:泰伯乃让国,其后文王、武王卒以得天下,故称之为让天下。或说:时殷道渐衰,泰伯从父意让季历及其子昌,若天下乱,必能匡救,是其心为天下让。三让,一说:泰伯避之吴,一让。太王没,不返奔丧,二让。免丧后,遂断发文身,终身不返,三让。

一说: 季历、文、武三人相传而终有天下, 皆泰伯所让。

今按:泰伯之让,当如《史记》,知其父有立昌之心故让。孔子以泰伯之德亦可以有天下,故曰以天下让,非泰伯自谓以天下让。三让当如第二说。

民无得而称: 泰伯之让,无迹可见。相传其适吴,乃以采药为名,后乃断发文身卒不归,心在让而无让事,故无得而称之。

本章孔子极称让德,又极重无名可称之隐德,让德亦是一种仁德,至于无名可称,故称之曰至德。

白话试译

先生说:泰伯可称为至德了。他三次让了天下,但人民拿不到实迹来称道他。

(二)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蒽。勇而无礼则乱。

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劳、葸、乱、绞:劳,劳扰不安义。葸,畏惧。乱,犯上。

绞,急切。恭慎勇直皆美行,然无礼以为之节文,则仅见其失。

君子笃于亲, 则民兴于仁: 此君子指在上者。笃, 厚义。

兴,起义。在上者厚于其亲,民闻其风,亦将兴于仁。或说:君子以下当别为一章,惟为谁何人之言则失之。或说:当出曾子,因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之说相近。然无确据,今不从。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遗,忘弃。偷,薄义。在上者不忘弃其故旧,则民德自归于厚。

白话试译

先生说:恭而没有礼,便会劳扰不安。慎而没有礼,便会畏怯多惧。勇而没有礼,便会犯上作乱。直而没有礼,便会急切刺人。在上位若能厚其亲属,民众便会兴起于仁了。在上位的若能不遗弃与他有故旧之人,民众便会不偷薄了。

(三)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小子!

有疾:疾,重病。

启予足,启予手: 启字有两解。一说:开义。曾子使弟子开衾视其手足。一说:启,同瞥视。使弟子视其手足。当从后解。

诗云:《诗〃小曼》之篇。

战战兢兢:战战,恐惧貌。兢兢,戒谨貌。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临渊恐坠,履冰恐陷。

吾知免夫:一说,引《大戴礼》曾子大孝篇,乐正子春引曾子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将死知免,免即全而归之。

或说:免谓免于刑戮,毁伤亦指刑言,古者墨、劓、剕、宫,皆肉刑。孔子曰:君子怀刑。其称南容,曰:邦无道,免于刑戮。曾子此章,亦此义。乐正子春下堂伤足之所言,则失其初旨而近迂。今从后说。

今按:《论语》言杀身成仁,《孟子》言舍生取义,曾子临终则曰吾知免夫,虽义各有当,而曾子此章,似乎气象未宏。然子思师于曾子,孟子师于子思之门人,一脉相传,孟子气象固极宏大。论学术传统,当通其先后而论之。谓曾子独得孔门之传固非,谓曾子不传孔子之学,亦何尝是。学者贵能大其心以通求古人学术之大体,以过偏过苛之论评骘古人,又焉所得。

白话试译

曾子得了重病,召他的门弟子说:看看我的手和足吧!《诗经》上说:‘小心呀!小心呀!像临深潭边,像蹈薄冰上。’自今而后,我知道能免了。小子呀!

(四)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孟敬子问之:孟敬子,鲁大夫仲孙捷。问者,问其病。

曾子言曰:此处何以不径作曾子曰,而作曾子言曰?或说:一人自言曰言,两人相对答曰语。此处乃曾子自言。然《论语》凡一人自言,不必都加言字,亦不应孟敬子来问病,而曾子一人自言,不照顾问病者。又一说:曾子不言己病,独告以君子修身之道,记者郑重曾子此番临终善言,故特加一言字,而曾子病之不起,亦见于言外。两义相较,后说似胜。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两语相连,可有两解。一曰:鸟畏死,故鸣哀。人穷反本,故言善。死到临头,更何恶意,故其说多善,此曾子之谦辞,亦欲敬子之信而识之。又一说:鸟兽将死,不遑择音,故只吐哀声。人之将死, 若更不思有令终之言, 而亦哀惧而已, 则何以别于禽兽?

后说曲深,不如前解平直,今从前解。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此君子以位言。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动容貌,今只言动容。一说:人能动容对人,人亦不以暴慢对之。又一说:能常注意动容貌,己身可远离于暴慢。暴,急躁。慢,怠放。今从后说。

正颜色,斯近信矣:正颜色,今只言正色。一说:人能正色对人,则易启人信。或说:人不敢欺。又一说:能常注意正颜色,己身可以日近于忠信。今从后说。

出辞气, 斯远鄙倍矣: 辞, 指言语。气, 指音声。出者,吐辞出音之爽朗明确。倍,同背,违悖义。一说:人不敢以鄙陋背理之言陈其前。又一说:己身可远于鄙倍。今从后说。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笾豆,礼器。笾,竹为之。豆,木为之。有司,管事者。曾子意,此等皆有管理专司,卿大夫不烦自己操心。存,在义。

或说:孟敬子为人,举动任情,出言鄙倍,且察察为明,近于苛细,曾子因以此告。此说近推测。曾子为学,盖主谨于外而完其内。孟子乃主由中以达外。要之,学脉相承,所谓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庸》言: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之谓和。容貌颜色辞气,喜怒哀乐之所由表达。鄙之与雅,倍之与顺,正之与邪,信之与伪,暴之与和,慢之与庄,即中节不中节之分。后人皆喜读《孟子》《中庸》,若其言之阔大而高深。然曾子此章,有据有守,工夫平实,病危临革而犹云云,可见其平日修养之诚且固。言修身者,于此不当忽。

白话试译

曾子得了重病,孟敬子来问病。曾子道:鸟将死,鸣声悲。人将死,说话也多善言。君子所贵于道的有三事:能常注意动容貌,便可远离暴慢。能常注意正颜色,便可日近于诚信。能常注意吐言出声清整爽朗,便可远离鄙倍了。至于那些笾豆之类的事,都有专责管理的人在那里呀!

(五)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犯而不校:犯者,人以非礼犯我。校,计较义。然人必先立乎无过之地,不得罪于人,人以非礼相加,方说是犯,始可言校。若先以非礼加人,人以非礼答我,此不为犯,亦无所谓不校矣。

吾友:旧说:吾友指颜子。其心惟知义理之无穷,不见物我之有问,故能尔。孟子横逆之来章可参读。

白话试译

曾子说:自己才能高,去问才能低于他的人。自己知道多,去问比他知道少的人。有了像没有,充实像空虚。别人无理犯我,我能不计较。以前我的朋友曾在这上面下过工夫了。

(六)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托六尺之孤:古人以七尺指成年。六尺,十五岁以下。托孤,谓受前君命辅幼主。

寄百里之命:此是舏国政。百里,大国也。

临大节而不可夺:大节,国家安危,个人死生之大关节处。

夺,强之放弃义。受人之托,守人之寄,一心以之,不可摇夺也。

君子人也:此处君子有两说:一,受托孤之责,己虽无欺之之心,却被人欺。膺百里之寄,己虽无窃之之心,却被人窃。

亦是不胜任。君子必才德兼全,有德无才,不能为君子。此说固是。但后世如文天祥史可法,心尽力竭,继之以死,而终于君亡国破。此乃时命, 非不德, 亦非无才, 宁得不谓之君子?

故知上句不可夺,在其志,而君子所重,亦更在其德。盖才有穷时,惟德可以完整无缺。此非重德行而薄事功,实因德行在我,事功不尽在我。品评人物,不当以不尽在彼者归罪于彼。

白话试译

曾子说:可以把六尺的孤儿托付他,可以把百里的政令寄放于他,临到大关节处,摇夺不了他,这等人,可称君子了吧!真可算得君子了!

(七)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弘毅:弘,弘大。毅,强毅。非弘大强毅之德,不足以担重任,行远道。

仁以为己任:仁,人道。仁以为己任,即以人道自任。

死而后已: 一息尚存, 此志不懈, 而任务仍无完成之日,故曰死而后已。

本章以前共五章,皆记曾子语。首记曾子临终所示毕生战兢危惧之心。次及病革所举注意日常容貌颜色辞气之微。再记称述吾友之希贤而希圣。以能问于不能,是弘。大节不可夺,是毅。合此五章观之,心弥小而德弥恢,行弥谨而守弥固。以临深履薄为基,以仁为己任为量。曾子之学,大体如是。后两章直似孟子气象,于此可见学脉。

白话试译

曾子说:一个士,不可不弘大而强毅,因他担负重而道路远。

把全人群的大道来做自己的担负,不重吗?这个担子须到死才放下,不远吗?

(八)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于诗:兴,起义。诗本性情,其言易知,吟咏之间,抑扬反复,感人易人。故学者之能起发其心志而不能自已者,每于诗得之。

立于礼:礼以恭敬辞让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详。学者之能卓然自立,不为事物所摇夺者,每于礼得之。

成于乐:乐者,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学其俯仰疾徐周旋进退起迄之节,可以劳其筋骨,使不至怠惰废弛。束其血脉,使不至猛厉偾起。而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学者之所以至于义精仁熟而和顺于道德者,每于乐得之。是学之成。

本章见孔子之重诗教,又重礼乐之化。后世诗学既不尽正,而礼乐沦丧,几于无存,徒慕孑孔子教于语言文字间,于是孔学遂不免有若为干枯,少活泼滋润之功。此亦来学者所当深体而细玩之。

白话试译

先生说:兴起在诗,卓立在礼,完成在乐。

(九)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上章言教化,本章言行政,而大义相通。《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中庸》曰:百姓日用而不知。皆与此章义相发。民性皆善,故可使由。民性不皆明,有智在中人以下者,故有不可使知者。

若在上者每事于使民由之之前,必先家喻户晓,日用力于语言文字,以务使之知,不惟无效,抑且离析其耳目,荡惑其心思,而天下从此多故。即论教化,诗与礼乐,仍在使由。由之而不知,自然而深入,终自可知。不由而使知,知终不真,而相率为欺伪。《易传》云: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亦为民之不可使知,而谋求其可由,乃有此变通神化之用。

近人疑《论语》此章谓孔子主愚民便专制,此亦孔子所以有不可使知之嘅欤!

白话试译

先生说:在上者指导民众,有时只可使民众由我所指导而行,不可使民众尽知我所指导之用意所在。

(一〇)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本章亦言治道。若其人好勇,又疾贫,则易生乱。疾,恶义。若对不仁之人,疾恶之过甚,使无所容,亦易生乱。《论语〃先进篇》子路为政, 可使民知勇, 见勇为美德。孔子告冉有曰:先富后教,见贫必救治。又曰:好仁而恶不仁,见不仁诚当恶。惟主持治道,则须善体人情,导之以渐。一有偏激,世乱起而祸且辫及于君子善人,是不可不深察。

白话试译

先生说:若其民好勇,又恶贫,就易于兴乱。若恶不仁之人太甚,也易于兴乱。

(一一)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旦多才,其才又甚美。

骄且吝:吝,悭啬义。骄者,恃才凌人,吝者私其才不以及人。非其才不美,乃德之不美。

其余不足观: 其余, 骄吝之所余, 指其才言。用才者德,苟非其德,才失所用,则虽美不足观。必如周公,其才足以平祸乱,兴礼乐,由其不骄不吝,乃见其才之美。

白话试译

先生说:若有人能有像周公的才那样美,只要他兼有着骄傲与吝啬,余下的那些才,也就不足观的了。

(一二)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谷,禄也。当时士皆以学求仕,三年之期已久,而其向学之心不转到谷禄上,为难能。

白话试译

先生说:学了三年,其心还能不到谷禄上去的人,是不易得的呀!

(一三)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 信, 信此道。非笃信则不能好学。

学,学此道,非好学亦不能笃信。能笃信,又能好学,然后能守之以至于死,始能善其道。善道者,求所以善明此道,善行此道。或说:守死于善与道之二者,今不从。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危国不可入,乱国不可居。不入危邦,则不被其乱。不居乱邦,则不及其祸。全身亦以善道。然君子身居其邦,义不可去,有见危而授命者,亦求善其道而已。

此皆守死善道。盖守死者,有可以死,可以不死之别。必知不入不居之几,乃能尽守死善道之节。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见,犹现,犹今云表现。君子或见或隐,皆所以求善其道。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有道而屈居贫贱,不能自表现,亦不能善道之征。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邦无道而高居富贵,更是不能善道之征矣。盖世治而我身无可行之道,世乱而我心无可守之节,皆可耻之甚。

合本章通体观之,一切皆求所以善其道而已。可以富贵,可以贫贱,可以死,可以不死,其间皆须学。而非信之笃,则亦鲜有能尽乎其善者。

白话试译

先生说:该笃信,又该好学,坚执固守以至于死,以求善其道。

危邦便不入。乱邦便不居。天下有道,该能有表现。天下无道,该能隐藏不出。若在有道之邦,仍是贫贱不能上进,这是可耻的。若在无道之邦,仍是富贵不能退,也是可耻的。

(一四)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本章与上章相发明。不在其位,不谋其位之政。然谋政,仅求所以明道之一端。贫贱富贵,隐显出处,际遇有异,其当明道善道则一。不谋其政,岂无意于善道之谓?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不在此职位上,即不谋此职位上的事。

(一五)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师挚之始, 关雎之乱: 师挚, 鲁乐师, 名挚。关雎,《国风〃周南》之首篇。始者, 乐之始。乱者,乐之终。古乐有歌有笙,有间有合,为一成。始于升歌,以瑟配之。如燕礼及大舐礼,皆由太师升歌。挚为太师,是以云师挚之始。升歌三终,继以笙入,在堂下,以磬配之,亦 三终,然后有间歌。先笙后歌,歌笙相禅,故曰间,亦三终。最后乃合乐。堂上下歌瑟及笙并作, 亦三终。《周南〃关雎》以下六篇,乃合乐 所用,故曰关雎之乱。升歌言人,合乐言诗,互相备足之。

洋洋乎盈耳哉: 此孔子赞叹之辞。自始至终, 条理秩然,声乐美盛。或以洋洋盈耳专指关雎合乐,或以关雎之乱专指关雎之卒章, 恐皆未是。

《史记》云:孔子自卫反鲁而正乐,当时必是师挚在官,共成其事。其后师挚适齐,鲁乐又衰。此章或是师挚在鲁时,孔子叹美其正乐后之美盛。或师挚适齐之后,追忆往时之盛而叹美之。不可确定矣。

白话试译

先生说:由于太师挚之升歌开始,迄于关雎之合乐终结,洋洋乎乐声美盛,满在我的耳中呀。

(一六)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狂而不直:狂者多爽直,狂是其病,爽直是其可取。凡人德性未醇,有其病,但同时亦有其可取。今则徒有病而更无可取,则其天性之美已丧,而徒成其恶,此所谓小人之下达。

侗而不愿:侗,无知义。无知者多谨愿,今则既无知,又不谨愿。

倥倥而不信:倥倥,愚悫义。愚悫者多可信,今则愚悫而又不可信。

吾不知之矣:此为深绝之之辞。人之气质不齐,有美常兼有病,而有病亦兼有美。学问之功,贵能增其美而释其病,以期为一完人。一任乎天,则瑕瑜终不相掩。然苟具天真,终可以常情测之。今则仅见其病,不见其美,此非天之生人乃尔,盖习乎下流而天真已失。此等人不惟无可培育,抑亦不可测知,此孔子所以深绝之。

白话试译

先生说:粗狂而不爽直,颟顸而不忠厚,愚悫而不可信靠,这样的人我真不晓得他了。

(一七)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问无穷,汲汲终日,犹恐不逮。或说:如不及,未得欲得也。恐失之,既得又恐失也。上句属温故,下句属知新。穿凿曲说,失平易而警策之意。今不取。

白话试译

先生说:求学如像来不及般,还是怕失去了。

(一八)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巍巍:高大貌。

不与:此有三说:一:舜禹有天下,任贤使能,不亲预其事,所谓无为而治也。一:舜禹之有天下,非求而得之,尧禅舜,舜禅禹,皆若不预己事然。一:舜禹有天下,而处之泰然,其心邈然若无预也。三说皆可通。然任贤使能,非无预也。读下章禹吾无间然,知其非无为。第二说,魏晋人主之,因魏晋皆托禅让得国。然舜禹之为大,不在其不求有天下而终有之。

既有之矣,岂遂无复可称?故知此说于理未足。第三说,与孟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相似,然此亦不足以尽舜禹之大。宋儒又谓尧舜事业,只如一点浮云过目。此谓尧舜不以成功自满则可,谓尧舜不以事业经心则不可。盖舜禹之未有天下,固非有心求之。及其有天下,任贤使能,亦非私天下于一己。其有成功,又若无预于己然。此其所以为大也。

白话试译

先生说:这是多么伟大呀!像舜禹般, 有此天下, 像不预己事般。

(一九)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

其有文章。

唯尧则之:则,准则义。尧之德可与天准。或曰:则,法则义,言尧取法于天。今取前解。

荡荡乎:空广貌。

民无能名:名,指言语称说。无能名,即无可指说。

焕乎其有文章:焕,光明貌。文章,礼乐法度之称。

本章孔子深叹尧之为君,其德可与天相准。乃使民无能名,徒见其有成功,有文章,犹天之四时行,百物生,而天无可称也。

白话试译

先生说:伟大呀!像尧的为君呀!高大呀!只有天能那么高大,只有尧可与天相似,同一准则了。广大呀!民众没有什么可以指别称说于他的了。高大呀!那时的成功呀!光明呀!那时的一切文章呀!

(二〇)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舜有臣五人:此起首两语亦孔子之言,记者移孔子曰三字于武王曰之后,此处遂不加子曰字。

有乱臣十人: 旧文或无臣字,作有乱十人。乱,治义,谓有助之治者十人。

才难,不其然乎:才难,人才难得。古有此语,孔子引之,谓其信然。

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此两语有四说:一唐虞之际比周初为尤盛。一唐虞之际不如周初。一唐虞之际与此周初为盛。于,解作与。一际,边际义,即以后以下义,谓自唐虞以下,周初为盛。今按:唐虞与周初不相际。本章言才难,不在比优劣。

惟第三说得之。盖谓唐虞之际,人才尝盛,于斯复盛,以一盛字兼统二代,于字似不须改解作与字。

有妇人焉:十人中有一妇人,或说乃文母太姒,或说武王妻邑姜。当以指邑姜为是。

九人而已:妇女不正式参加朝廷。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或说此下当另为一章,上文言才难,与此下不涉。又此语亦孔子以前所有,孔子引之,下面自加称叹。若另为一章,则此下应别加孔子曰三字。

周之德,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若三分天下以下另为一章,此至德显称文王。若连上为一章,则于论武王下独称文王之德,言外若于武王有不满。或又曰:周之德,当兼文武言,武王其先亦未尝不服事殷,惟纣为独夫,不得不讨。此说牵强。分两章说之则无病。

白话试译

舜有贤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说:我有相辅为治的十人。先生说:古人说人才难得, 不真对吗?唐虞之际下及周初算是盛了,但其中还有一妇人,则只九人而已。先生又说:把天下三分,周朝有了两分,但仍还服事殷朝,周朝那时的德,真可称是至德了!

(二一)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无间然:间,罅隙义,即非难义。无间,谓无罅隙可非议。

菲饮食:菲,薄义。自奉薄,而祭祀鬼神极丰盛,盖以为民祈福。

黻冕: 冕, 冠也。大夫以上冠皆通称冕。黻, 黼黻之黻,是冕服之衣。黻冕皆祭服。

沟洫:田间水道。禹时有洪水之灾,人民下巢上窟,不得平土而居之,禹尽力沟洫,使人人得安宅。

本章孔子深赞禹之薄于自奉而尽力于民事,亦有天下而不与之一端。事生以饮食为先,衣服次之,宫室又次之。奉鬼神在尽己心,故曰致孝。祭服备其章采,故曰致美。沟洫人功所为,故曰尽力。

白话试译

先生说:禹,我对他是无话可批评的了。他自己饮食菲薄而尽心孝敬鬼神。自己衣服恶劣,而讲究祭服之美。自己宫室卑陋,而尽力修治沟洫水道。我对他真是无话可批评的了。

猜你喜欢
  爱敬第六凡十二章·湛若水
  ○ 卷中·叶梦得
  卷八·黄道周
  第76章·老子
  天作·佚名
  第一 捭阖 3·王诩
  卷四百四·佚名
  卷六十五·佚名
  卷一·赞宁
  卷第十一·李遵勖
  佛说大阿弥陀经卷上·佚名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三·佚名
  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卷第二·佚名
  佛说太子慕魄经之二·佚名
  月灯三昧经卷第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忍古楼词话 全文·夏敬观

    ○文道希 余作词始於庚子,时寓居海上,与萍乡文道希兄弟日相过从,道希颇授予作词之法。一夕,李伯元茂才於酒肆广徵京津乐籍南渡者四十馀人,为评骘残花之举。余首赋念奴娇词,道希辈颇系节叹赏,和者遂十馀人。道希词云:&l

  • ●卷一·江顺诒

    ◎一曰源○词源于古乐府汪晋贤[森]词综序云:“自古诗变而为近体,而五七绝句传于伶官乐部,长短句无所依,不得不变为词。当开元盛时,王之涣等诗句,流播旗亭,而李白菩萨蛮等词,亦被之歌曲。诗之与乐府,近体之于词,齐镳并骋,非有

  • 卷二十六·王十朋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东坡诗集注>   钦定四库全书 东坡诗集注卷二十六 宋 王十朋 撰 泉石 虎跑泉【师川杭州图经性定禅师尝居大慈无水或有神人吉之曰明日当有水矣是夜二虎跑地作穴泉水涌出因号虎跑泉又

  • 唐诗拾遗卷十·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拾遗卷十明 高棅 编七言律诗李义府奉和春日幸望春宫东城结宇瞰千寻北阙回舆具四临丽日祥烟承罩罼轻荑弱草借衣簪秦商重沓云岩近河渭萦纡雾壑深谬接鹓鸾陪赏乐还欣鱼鸟遂飞沈人日重燕大明宫恩赐防缕

  • 卷七·贺铸

    钦定四库全书 庆湖遗老诗集卷七    宋 贺铸 撰近体诗长句下五十首 寄别僧芝 吴僧法芝字昙秀姓钱氏戊辰九月邂逅于乌江汤泉佛祠将为京都之游既相别马上赋此以寄 不见江南汤惠休芝钱今也嗣风流烧香弄笔一生事蹑

  • 卷一百六十九·毕沅

      ◎宋纪一百六十九 ∷起强圉作噩正月,尽屠维大渊献十二月,凡三年。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嘉熙元年蒙古太宗九年   春,正月,甲寅,初置财用司。诏京西湖北制置使、副,给犒沿边战士有差。

  • ●卷五·周密

      ○四皓名   四皓之名,见于《法言》。《汉书·乐书》多不同,前辈尝辨之。王元之在汝日,以诗寄毕文简曰:"未必颈如樗里子,定应头似夏黄公。"文简谓绮里季夏,当为一人,黄公则别一人也。《杜诗》云:"黄、绮终辞汉。"王逸少

  • 卷二十一·杨士奇

    永乐元年六月丁未朔户部致仕尚书王钝言军士年六十之上老疾者既不能征操又不能耕种宜遣还乡令壮者代之不徒以实队伍亦不虚费粮饷从之仍命还乡者人□钞五锭其自愿随营不支月粮者听○戊申以沐昕为驸马都尉尚常宁公主昕黔

  • 第九九单同治十三年九月廿五日一一三○四-八·佚名

    淡水分府陈,饬三快头役李禄,传医生潘春荫,诊视病犯温天送赏戴花翎、特授台湾北路淡水分府陈,单仰李禄,立传医生潘春荫,前往外室,诊视犯人温天送一名病症,小心用药调治,务痊,禀复赴辕,以凭察核。该差毋得刻延

  • 王旦传·脱脱

    王旦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人。曾祖王言,黎阳县令。祖父王彻,左拾遗。父亲王..,尚书兵部侍郎,以文章显名于后汉、后周之际,事奉太祖、太宗为名臣。曾晓谕杜重威使其不反叛后汉,拒绝卢多逊杀害赵普的谋划,极力辨明符彦卿无罪,世人多

  • 耶律古传·脱脱

    耶律古,字涅剌昆,初名霞马葛。太祖为于越时,他曾经随从在山西一带攻城略地。适逢李克用在云州,耶律古侍卫,李克用惊诧地说:“这孩子依骨相看来很特别,不应该让他侍从左右。”因此太祖十分忌惮他,当时正西征,诸弟之乱发生,听说变

  • 卷二十二 乐下·龙文彬

    ◎乐歌(歌词详《明史乐志》。 )洪武元年,定《圜丘乐章》:迎神,奏《中和之曲》;(十句。 )奠玉帛,奏《肃和之曲》;(八句。 )进俎,奏《凝和之曲;》(八句。 )初献,奏《寿和之曲》,(十句。 )《武功之舞》;亚献,奏《豫和之曲》;(八句。 )

  • 九年·佚名

    (乙巳)九年清乾隆五十年春正月1月1日○辛亥朔,祈穀于社稷。○下綸音于八道兩都曰:「三元之日,十行之綸,槪無歲無之,而今歲此日,予意尤有切焉。昨秋稍熟,民食粗裕,或可以少寬,予宵旰之憂,而憧憧一念,反有甚於歲饑之時。嗟!我八路良長

  • 训子篇 第十 凡十七条·范立本

    司马温公曰:&ldquo;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父教师严两无外,学问无成子之罪。暖衣饱食居人伦,视我笑谈如土块。攀高不及下品流,稍遇贤才无语对。勉后生,力求诲。投明师,莫自昧。一朝云路果然登,姓名亚等呼先辈。室中

  • 序·墨子

    这套&ldquo;先秦诸子今译&rdquo;丛书,从时间上看,正赶上由《资治通鉴》白话本出版而激起的古文今译热潮。既是&ldquo;潮&rdquo;,那就该归为&ldquo;显学&rdquo;,这个名称总是不大入耳的。而且,在有的人看来,将典雅古奥的国粹

  • 下论·章世纯

    ○不践迹亦 二句论善人之所至、概乎其有淂于天矣、夫践迹则胶、入室则神、然而两不居也、而善人之品出其中矣、且道有至分恃学以往然而不足焉者君子也恃质以往然而不至焉者善人也夫中不足则事之外。

  •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八·佚名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光梵大师 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勇力菩萨先行品第二十一尔时世尊与诸菩萨声闻大众游止鹫峰山中。于日后分离本住处。为诸大众随宜说法。时阿阇世王。知佛世尊已复山中。宫嫔眷属并王舍城

  • 最后的微笑·蒋光慈

    现代中篇小说。蒋光慈著。1928年9月上海现代书局初版。作品运用梦境和幻觉的表现手法,描写一个青年工人为复仇而自杀身亡的故事。16岁的王阿贵聪明、好学,他在S纱厂做小工时,报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秘密开设的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