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这套“先秦诸子今译”丛书,从时间上看,正赶上由《资治通鉴》白话本出版而激起的古文今译热潮。既是“潮”,那就该归为“显学”,这个名称总是不大入耳的。而且,在有的人看来,将典雅古奥的国粹糟塌成浅俗不堪的白话,无异于挖掘祖坟,粗鄙无道。只是这潮仍不可阻遏地热起来了,起码说,还有许多读者喜爱这种“下里巴人”的东西。我常想,既然老祖宗的东西各个时代都有人注,而且注得好的都成了大师,拿不大准的就多多益善地收罗先人的话充数,号称什么经“注我”;甚至自己不“注”一字,尽得风流,达到了“大美不言”的化境,不但免遭物议,反为同行相与乐道。那么,今天我们译成大白话,不妨也可以冒充成一种注罢。当然,大潮一起,免不了泛些泥沙残渣,恰如这套丛书免不了多有注译上的错讹一样;但潮落之后,大浪淘沙,或者会有精妙之作显露出来。

先秦诸子的时代,在我国历史上是读书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活跃、少束缚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最为辉煌璀璨的时代。可以说,这个时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组成我们民族文化核心的儒、道、释三大思想宝库,就有两家半(因为佛教也中国化了)兴起于先秦。可惜自那以后,中国历史上就再没有重现过同样令人激动和向往的“百家争鸣”的自由壮观的局面。先有暴君秦始皇因惧惮思想的伟力而“坑儒”,继以汉武帝为了“役心”的需要,采纳最长于给同类致命一击的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百家终竟只尚一家,儒家变成了儒教。更可怕的是其后近两千年,儒教与封建政体结合,形成政教合一的形态,大大方便了统治者“动口”不行就“动手”,思想“教育”不奏效就施虐于肉体。于是,创造被扼杀了,“万马齐喑”成为不争之实。今天,欣逢大力提倡“思想再解放一点”的盛世,我们着手先秦诸子白话今译的工作,也是奢望以绵薄(精神的东西毕竟不如物质的来得直捷快当,此之谓“绵”;学养太浅,无能传其精髓达其要义,此之谓“薄”)之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祖国曾有过的光辉时代,让更多的人歆享我们祖先创造的精神文明,让更多的人汲取菁华、走出蒙昧,为中华的复兴增添一分力量!

一个时期,反传统文化成为时尚。有的人动辄对传统文化大加挞伐,仿佛民国初闹革命,以为只要“咔嚓”一声将辫子剪掉,耳濡目染、浸淫五腑的封建污秽也随之而去。类似的“战斗”,从来没有成功过。“五四”时力倡“打倒孔家店”,现在不但没倒,香火还甚于从前。还有人辩护说那样做是为了“矫枉过正”,这不禁使人回忆起物质生产一“过正”就诞生“大跃进”的教训,我想精神文化的建设也不会例外。当然,我们并不认为“传统”就是十全十美的(持此谬论者也大有人在)。只是,既然“传”诸后代而成为“统”,那就有它的合理性和它的生命力。传统文化固然与具体的时代和政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甚至无法弄清是它在规定政治,还是政治常常要利用它,但是,传统文化绝不等同于它们,它是更趋于永恒的东西(如果不是伪文化)。一个时代结束了,一种具体的政治体制被更进步的取代了,几千年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精神可以增添新鲜血液,可以芟除与生俱来或在时间长河中衍生的赘物,但绝对无法结束它和取代它!退后一步说吧,来不及了解对象就挞伐所结出的果子,一定也与来不及了解对象就歌颂同样苦涩。这,也是我们译注先秦诸子的一个原因。

这套丛书,承蒙著名学者启功、郭预衡两位老先生的关心,我们深感荣幸。北师大中文系郭英德先生和北京图书馆吴龙辉博士对本丛书的组织编译做了大量工作,没有他们的努力,这套丛书的出版是不可能的。丛书最后由我审定,由于学力不逮,时间紧迫,加之译注者水平不一,错漏之处在所难免。可以说,这套丛书如果还有可取之处,应该归功于学界前辈的指导和学养我只能望其项背的诸位先生的辛勤劳动;而它的所有不足,则应归咎于我的才疏学浅,力不胜任。

《先秦诸子今译丛书》主编 李双1992年8月21日于北京

猜你喜欢
  卷四【起桓公元年尽二年】·杜预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七十四章 论罚(三)·林语堂
  第十七章 6·辜鸿铭
  卷二十三·段昌武
  卷四·鄂尔泰
  卷二十九·张廷玉
  卷二十·李光地
  卷八·吕祖谦
  浮山远禅师·惠洪
  卷一百三十一·佚名
  卷二十四·佚名
  多闻品法句经第三(十有九章)·佚名
  卷四十六·道世
  大智度論卷第十四·欧阳竟无
  师生应如何爱护学院·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御街行·戴望舒

    满帘红雨春将老,说不尽,阳春好。问君何处是春归,何处春归遍杳?一庭绿意,玉阶伫立,似觉春还早。天涯路断蘼芜草,留不住,春去了。雨丝风片尽连天,愁思撩来多少?残莺无奈,声声啼断,与我堪

  • 水云诗钞·吴之振

    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丙子正月十有三,挝鞞伐鼓下江南。皋亭山下青烟起,宰执相看似醉酣。万马如云在外间,玉阶仙仗罢趋班。三宫北面议方定,遣使皋亭慰伯颜。殿上群臣默不言,伯颜丞相趣降笺。三宫共在珠帘下,万骑虬须绕殿前。

  • 卷三十·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唐诗卷三十七言絶句温庭筠河中紫极宫【一统志山西平阳府蒲州古舜都汉蒲坂县地隋大业初改河东郡唐改蒲州开元中改河中府天寳初改河东郡乾元中复为河中府】昔年曽伴玉真逰【南史张绪传刘悛之献蜀栁数株

  • 卷四百八十三·列传第二百四十二·世家六·脱脱

        ◎世家六   ○湖南周氏 荆南高氏 漳泉留氏 陈氏   湖南周行逢,朗州武陵人。少无赖,不事产业。尝犯法配隶镇兵,以骁勇累迁裨校。自唐乾宁二年,马氏专有湖南二十州之地,虽禀朝廷正朔,其郡守官属皆自署。至

  • 天顺日录·李贤

    正统十四年间,上在位未尝有失德事。当时王振擅权,致有土木之变。上既回銮,入南城,天下人心向慕不衰。及景泰淫荡无度,臣民失望,一闻上皇复位,无不欢忭鼓舞。及石亨、张軏辈窃弄威权,人又失望。有御史杨瑄自河间来者,言石亨家人

  • 卷之一千一百五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十九·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十九 唐 张守节 撰 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史记十九 太史公读列封至便侯曰有以也夫长沙王者着令甲称其忠焉昔高祖定天下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国至孝惠时唯独长沙全禅五世以无嗣絶竟

  • 敬新磨传·欧阳修

    庄宗喜欢打猎,在中牟打猎时践踏民田。中牟县令挡住马恳切进谏,为民请命,庄宗怒斥县令要杀掉。伶人敬新磨知道他这样做不对,就和众多伶人去追赶县令,捉拿到马前斥责他说:“你当县令,为什么不知道我们天子喜欢打猎呢?你为啥要叫

  • 食货三·徐松

    营田【宋会要】绍兴十年二月十八日,臣寮言:「天下之费,莫甚于养兵,以其大利,所支甚费所支:原作,「支所」,据本书食货六三之一一二改。,非屯田则不可么。窃以荆州之赋仰给于营田者,岁省县官之半,愿诏诸大将取荆州已试之效,各于军中

  • 钦定南巡盛典卷九十七·高晋

    目录奏议 钦定南巡盛典卷九十七奏议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十四日大学士管两江縂督髙晋等奏言窃惟地临吴越分星稍逺尧封迹界江淮行水每烦禹画遡昔圣祖翠华六度徧咨谋而共予安恬蒙皇上法驾频临勤旰宵而普资乐利元辰元日随春

  • 覆彭宣传部长电·太虚

    南京宣传部彭部长勋鉴:衮衮还都,喁喁望治!长才揽辔,作喉舌于邦家;儒者登坛,播丝纶于南朔。将见德声含咏,仁风飘十地之雄;相期道化,惠露洒三天之渥!昔居山野,曾挹霁光,谨布贺忱!维祈睿察!太虚叩啸。(见海刊二十七卷八期)

  • 佛说腹中女听经·佚名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佛在罗阅只。与诸菩萨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人民无央数共会。听佛说经。时会中有迦罗妇怀妊在座。腹中子叉手听经。佛欲使众会见之。便现大光明。照迦罗妇。座中众人。皆见腹中女叉

  • 佛说金耀童子经·佚名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啰国密林寺三藏明教大师赐紫沙门臣天息灾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食时著衣。与诸苾刍恭敬围绕。入舍卫大城次第乞食。有一婆罗门。出于舍卫逢见世尊。久视容仪乃

  •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九卷·安慧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九卷安慧菩萨糅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四云何见道若总说。谓世第一法无间。无所得三摩地钵罗若。及彼相应等法。由无分别奢摩他毗钵舍那等为体相故又所缘能缘平等平

  • 摄大乘论释论 第十卷·世亲

    摄大乘论释论 第十卷世亲菩萨造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译智胜相胜语第十之二论曰。此诸佛法身。为说差别。为说无差别。依止意用及业无异故。不可说差别。无量正觉故有差别。如法身受用身亦尔。意用及业不异故

  • 拙斋文集·林之奇

    宋代诗文别集。20卷。林之奇撰。林之奇自号“拙斋”,因以名集。本集卷1至卷2为记闻,即《宋史》本传所谓《道山记闻》;卷3为诗;卷4至卷20为各体文章:表、奏议、札、书、启、史论、策问、记、序、箴、铭、行状、祭文及

  • 史记四库本·司马迁

    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著。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南宋建安黄善夫家塾刻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中。此外有明南、北监本,汲古阁本和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刊行

  • 涅槃经游意·吉藏

    一卷。唐代释吉藏撰。《大涅槃经游意》约成书于隋开皇仁寿年间(581-604)多取天台圆顿义释经。全篇共分六段,即:一大意,二宗旨,三释名,四辨体,五明用,六料简。大意之中,开为四段:一凡圣,二常无常,三隐显,四半满。宗旨之中,谓宗即是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