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子罕篇第九

(一)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利者,人所欲,启争端,群道之坏每由此,故孔子罕言之。

罕,稀少义。盖群道终不可不言利,而言利之风不可长,故少言之。与,赞与义。孔子所赞与者,命与仁。命,在外所不可知,在我所必当然。命原于天,仁本于心。人能知命依仁,则群道自无不利。或说:利与命与仁,皆孔子所少言,此决不然。

《论语》言仁最多, 言命亦不少, 并皆郑重言之, 乌得谓少?

或说:孔子少言利,必与命与仁并言之,然《论语》中不见其例,非本章正解。

白话试译

先生平日少言利,只赞同命与仁。

(二)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舐乎?吾执御矣!

达巷党人:或疑达是巷名,则不应复称党。因说巷党连读,达是此巷党之名。或说达巷是此党名。或说此达巷党人即项橐也。项橐又称大项橐,大项即达巷之转音,橐是其名,达巷则以地为氏。其人聪慧不寿如颜回,故古人常以颜项并称,惟项橐未及孔子之门。观此章,其赞孔子之辞,知其非一寻常之党人矣。

博学而无所成名:言其不可以一艺称美之。孔子博学,而融会成体,如八音和为一乐,不得仍以八音之一名之。

吾何执:执,专执也。孔子闻党人之称美,自谦我将何执,舐与御,皆属一艺,而御较卑。古人常为尊长御车,其职若为人下。又以较舐择士,擅舐则为人上。故孔子谦言若我能专执一艺而成名,则宜于执御也。

白话试译

达巷的党人说:伟大呀孔子!他博学无所不能, 乃至没有一项可给他成名了。先生听了,对门弟子说:我究竟该专执哪一项呢?还是专执御,抑专执舐呢?我想还是专执御吧!

(三)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麻冕:古制绩麻为冕,其工细,故贵。

纯:黑丝。以黑丝为冕,较用麻为俭。

拜下:一说古制,臣与君行礼,皆在堂下再拜稽首,上。后渐骄泰,即在堂上拜,不先拜于堂下。又一说,拜君必在堂下,《左传》周襄王赐齐侯胙,桓公下拜登受, 秦穆公享晋公子重耳, 公子降拜稽首, 皆其证。

《仪礼》始有升而成拜之文,即孔子所讥之拜乎上。盖《仪礼》之书尚在孔子后,不可据以说《论语》此章之古礼。

本章见礼俗随世而变,有可从,有不可从。孔子好古敏求,重在求其义,非一意遵古违今。此虽举其一端,然教俭戒骄,其意深微矣。

白话试译

先生说:麻冕是古礼,现在改用黑丝作冕,比麻冕节省了,我从众,也用黑丝冕。臣对君在堂下拜,这是古礼,现在都在堂上拜,我觉得这样似太骄了,虽违逆于众,我还是在堂下拜。

(四)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绝四:绝,无之尽。毋,即无字,古通用。下文四毋字非禁止辞。孔子绝不有此四者,非在心求禁绝。

毋意:意,读如亿,亿测义。事未至,而妄为亿测。或解是私意,今不从。

毋必: 此必字有两解。一、固必义。如言必信, 行必果,事之已往,必望其常此而不改。一,期必义。事之未来,必望其如此而无误。两说均通。如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即毋必。

毋固:固,执滞不化义。出处语默,惟义所在,无可无不可,即毋固。或说固当读为故,所谓彼一时,此一时,不泥其故。两义互通,今仍作固执解。

毋我:我,如我私我慢之我。或说:孔子常曰何有于我哉,则我岂敢,此即无我。又说:孔子述而不作,处群而不自异,惟道是从,皆无我。两说亦可互通。圣人自谦者我,自负者道,故心知有道,不存有我。

本章乃孔子弟子记孔子平日处事立行之态度,而能直探其心以为说,非其知足以知圣人,而又经长期之详审而默识者,不易知。

白话试译

先生平日绝无四种心。一无亿测心,二无期必心,三无固执心,四无自我心。

(五)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畏于匡:匡,邑名。相传阳虎尝暴匡人,孔子弟子颜剋与虎俱。后剋为孔子御至匡,匡人识之。又孔子貌与虎相似,乃围孔子,拘之五日,欲杀之。古谓私斗为畏,匡人之拘孔子,亦社会之私斗,非政府之公讨。或说畏惧有戒心,非是,今不从。

文不在兹乎:文指礼乐制度,人群大道所寄。孔子深通周初文武周公相传之礼乐制度,是即道在己身。或说:孔子周游,以典籍自随,文指诗书典册。今不从。

后死者:孔子自指。若天意欲丧斯文,不使复存于世,即不使我知之。斯文即道,与于斯文,即使己得此道。

匡人其如予何:今我既得此道,知天意未欲丧斯文,则匡人亦无奈我何。

孔子临危,每发信天知命之言。盖孔子自信极深,认为己之道,即天所欲行于世之道。自谦又甚笃,认为己之得明于此道,非由己之知力,乃天意使之明。此乃孔子内心诚感其如此,所谓信道笃而自知明,非于危难之际所能伪为。

白话试译

先生在匡地被拘, 他说:文王既死,道不就在此吗?若天意欲丧斯道,不会使后死者亦得知此道。若天意不欲丧斯道,匡人能把我怎样呀?

(六)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太宰:官名。旧注有吴、陈、鲁、宋四国之说。或以《左传》说苑证此太宰乃吴之太宰嚭,或即是。

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圣字古人所指甚泛,自孔子后,儒家始尊圣人为德之最高者。太宰此问,盖以多能为圣。或说:疑孔子圣人,何其多能于小艺,与下文不相应,今不从。

天纵之将圣: 纵,不加限量义。将,大义。将圣,犹言大圣。言天意纵使之成为大圣。

又多能也:太宰之问,即以多能为圣。子贡之答,孔子既是大圣,又多能,皆天纵使然,则多能之非即是圣,其意亦显。

多能鄙事:孔子自谦,谓因少时贱,必执事为生,而所能又皆鄙事,非因己之圣而无所不能。

君子多乎哉:孔子既自承多能,又说君子不必多能。然亦非谓多能即非君子。此处不言圣人,而改言君子,固亦孔子之谦,不欲以圣自居。然谓君子不必多能,其所指示则更深切矣。

或说此章云:聪明人诗文字画诸事皆能,但有不能为人者,此言亦可作深长思。

牢曰:牢,孔子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无其人,当是偶阙。或说即子琴张。今按:《论语》编者,于孔子弟子必称字而不名,然称字亦必加子字,其有同字者,则配氏以别之。

以牢为琴张之名,亦无据。然此处牢字必是名,一部《论语》,惟此及《宪问》章单称名,或此两章是此二人所记,故自书名,编者仍其旧而未改。或遂谓上论成于琴张,下论成于原思,则失之。牢日以下或另分章,今不从。

子云: 云与曰同义。牢引孔子语。或说孔子为本章语时,牢在旁举所闻,与孔子语相发。一说门弟子记孔子语,因并及牢平日所述,用相印证。

吾不试,故艺:试,用义。孔子言,我不大用于世,故能多习于艺。

白话试译

太宰问子贡道:你们的先生是圣人了吧?为何这样多能呀?子贡说:固是天意纵使他成为一大圣,又纵使他这样多能呀。

先生听到了说:太宰真知道我吗?我只因年轻时贫贱,故多能些鄙事。君子要多能吗?不多的呀!牢说:先生曾说,因我没有被大用,所以学得许多艺。

(七)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空空如也:或说:孔子自言无知。或说:此指鄙夫来问者,言此鄙夫心中空空。就文理,后说为是。或说:空空,即倥倥,诚悫貌。鄙夫来问,必有所疑,有所疑,即非空空。然此鄙夫心中只有疑,并无知,则仍是空空,两义可兼说。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叩,如叩门,使门内人闻声开门。又如叩钟使自鸣。孔子转叩问此鄙夫,使其心自知开悟。两端者,凡事必有两端,孔子就此鄙夫所疑之事之两端叩而问之。竭,尽义。于此两端,穷竭叩问,使鄙夫来问者,对其本所怀疑之事之两端均有开悟,则所疑全体皆获通晓,更无可疑。然此非孔子先自存有一番知识,专待此鄙夫之问。孔子仅就其所疑而叩之,使自开悟,故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正为此鄙夫心倥倥如,诚悫有疑,又自承无知,故能循孔子之叩而逐步自有所开悟。若使此鄙夫胸有成见,不诚不悫,别怀他肠而来问难,则孔子虽善叩,此鄙夫必抱持己见,深闭固拒,不能有所开悟矣。故孔子虽善教,此鄙夫亦善学。孔子之善教,正因其自认无知。此鄙夫之善学,亦正因其心空空诚悫求问。盖问者心虚,而答者亦心虚,敬使答者能转居于叩问之地位,而问者转居于开悟对答之地位。而此所疑之事,乃跃然明显,不明显于孔子之口,乃明显于此鄙夫来问者之心头。此章亦孔子循循善诱之一例。

本章言学问求知,必心虚始能有得,此其一。学问有所得,必由其心自有开悟,此其二。学日进,心日虚,得一知,必知更多为我所不知者。孔子曰:我有知乎哉?无知也。此非谦辞,正乃圣人心虚德盛之征,此其三。学者当取与知之为知之章合参。

白话试译

先生说:我有知吗?我实是无知呀!有鄙夫来问于我,他心空空,一无所知,只诚悫地来问,我亦只就他所问,从他所疑的两端反过来叩问他,一步步问到穷竭处,就是了。

(八)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凤鸟至,河出图,古人谓乃圣人受命而王之兆。《尚书〃顾命》篇有河图,与大玉夷玉天球并列东序,则河图亦当是玉石之类,自然成文,而获得于河中者。河指黄河。

吾已矣夫: 或曰: 孔子伤时无明王, 故己不见用。或曰:孔子自伤不得王天下,故无此瑞应,则世无太平之象,而孔子所欲行之道,其前途亦不卜可知矣。

今按:本书着重在第三句,不在第一第二句。孔子乃叹无此世运,非必信有河图风鸟之瑞。读者当取乘桴浮海无所取材章同参齐玩。

白话试译

先生说:凤鸟不来,河中不再出图,大概我是完了吧!

(九)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齐衰: 衰, 同缞, 丧服也。齐, 缝缉义。缉边者曰齐衰,以熟麻布为之。不缉边曰斩衰,以至粗生麻布为之。齐衰服轻,斩衰服重,言齐衰可兼斩衰,言斩衰则不兼齐衰也。

冕衣裳: 一说: 冕, 冠也。衣上服, 裳下服。冕而衣裳,贵者之盛服。见之必作必趋,以尊在位。一说:冕,《鲁论》作娩,亦丧服,而较齐衰为轻。丧礼,去冠括发,以布广一寸,从项中而前,交于额上,又却向后,绕于髻,是谓娩。言绕衣裳,则此衣裳亦丧服。此章言孔子哀有丧而敬之。下及瞽者,亦所哀。今从后说。

瞽者:无目之人。或曰:瞽者瞽师。今按:承上文丧服者,则以其瞽。不以其为师。今不从。

见之:此见字是人来见而孔子见之,上见字是孔子见其人。

上见字又兼指此见之与下过之言。或以子见齐衰者为句,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为句,如此分句,则下文过之必趋四字应移冕衣裳者之前始是,今不取。

虽少必作:作,起义。其人来见,虽年少,孔子必自坐而起。

过之必趋:过之,谓孔子行过其人之前。趋,犹疾行。古人以疾行示敬。

昔宋儒谢良佐,尝举此章,及《师冕》章,而曰:圣人之道,无微显,无内外,由洒扫应对而上达天道,本末一以贯之。

一部《论语》只如此看。今按:本章又见《乡党》篇。圣人心德之盛,愈近愈实,愈细愈密,随时随地而流露,有不期然而然者。此诚学者所宜留意。

白话试译

先生见到服齐衰丧服的,以及轻丧去冠括发的,以及瞽者无目的,他们若来见先生,先生必从坐席上起身,虽是年轻人亦一样。若先生在这些人身旁走过,则必改步疾行。

(一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喟然:叹息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仰弥高,不可及。钻弥坚,不可入。

之字指孔子之道,亦指孔子其人,此乃颜渊日常心所向往而欲至者。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在前在后,喻恍惚不可捉摸。

循循然善诱人:循循,有次序貌。诱,引进义。孔子之教,依学者之所已至而循序诱进之。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此孔门教法最大纲领,颜子举此以言孔子之教,可谓切当深透之至。文,犹孔子门四科之言文学。

礼,指人生实践。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颜子因孔子之循循善诱,而欲罢不能,但已竭己才,仍见前面如有所立卓尔者。

此卓尔,亦指孔子之道,乃及孔子之人格气象。卓尔,峻绝义。

所谓高山仰止望见之而力不能至。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末,无也。颜子言,悦之深而力已尽,虽欲再进,而已无路可由,亦所谓犹天之不可阶而升。

本章记颜子赞叹孔子之道之高且深,而颜子之好学,所以得为孔门最高弟子,亦于此见矣。惟孔子之道,虽极高深,若为不可几及,亦不过在人性情之间,动容之际,饮食起居交接应酬之务,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常,出处去就辞受取舍,以至政事之设施,礼乐文章之讲贯。细读《论语》,孔子之道,尽在其中,所谓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非舍具体可见之外,别有一种不可测想推论之道,使人无从窥寻。学者熟读《论语》,可见孔子之道,实平易而近人。而细玩此章,可知即在此平易近人之中,而自有其高深不可及处。虽以颜子之贤,而犹有此叹。今欲追寻孔子之道,亦惟于博文约礼,欲罢不能中,逐步向前,庶几达于颜子所叹欲从末由之一境,则已面对孔子之道之极高峻绝处。若舍其平实,而索之冥漠,不务于博文约礼,而别作仰钻,则未为善读此章。

白话试译

颜渊喟然叹道:我仰望它,愈望愈高。我钻研它,愈钻愈坚。

一忽儿看它在前面,一忽儿又像在后面。先生循着次第,一步步地诱导我,他是如何般的善教呀!他以文章开博我,以礼行节约我,使我欲罢不能。但我才知已尽,像见它在前面矗立着,高峻卓绝,我想再向前追从,但感到无路可由了。

(一一)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疾病:疾甚日病。

使门人为臣: 为孔子家臣也。大夫之丧, 由家臣治其礼。

为家臣者,盖谓制丧服及一切治丧之具之准备。门人,即诸弟子。

病间:病少轻减。

久矣哉!由之行诈也:孔子病时不知,轻减后始知。责子路行诈道,谓其不自今日始,盖子路咎在不知,其所不知则非自今日始。子路无宿诺,凭其片言而可以折狱,岂有久矣行诈之事?故知行诈专指此事言。久矣哉,指此行诈之所由来。

无臣而为有臣:孔子尝为大夫,有家臣。今已去位,若病不起,不得仍以大夫礼葬。子路使门人为家臣,故曰无臣而作为有臣,将谁欺?欺天,则正见其无人可欺。

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 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 无宁,宁义。孔子谓我与其有家臣治丧,岂不更愿由门弟子治此丧事?

大夫丧有定礼,门弟子之丧其师,则无礼可据。孔子日常好言礼,相传孺悲学礼于孔子而士丧礼于是乎书,其事当在此章之后,则孔子此番病时,尚亦无士丧礼可循。且《左传》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其间别无士之一级。在大夫与庶人之间有士,礼之及于士,其事皆由孔门设教始。今孔子若病而卒,在当时实亦无礼可循,无丧可治。子路心尊孔子,谓不宜临丧无礼,乃欲以大夫礼治孔子之丧,而不知其不可。其后孔子死,诸弟子心丧三年,此为无礼起礼,其事备载于《史记》。而孔子此处之所以告子路,则尤有深意。孔子之道之尊,在其有门人弟子,岂在其能有家臣?孔子心之所重,亦重在其有诸弟子,岂重在其能有家臣?子路泥礼未达,使诸弟子作为孔子之家臣,欲以大夫礼丧孔子,即诸弟子殆亦与子路同此见解。今经孔子发此一问,正好使子路及诸弟子共作深长之思。读此章者,当悟孔子当时言礼之真实分际所在,又当知孔子言礼,与其言仁言道所分别处。至于孔子之可尊,其所以为百世之圣者,在其创师道,不在其曾为大夫。此在今日,人尽知之。然在当时,即孔子弟子,或所不知。然孔子亦不欲明白以此自尊,而此一问,则已深切道出此意。此章虽具体叙述一事,而涵蕴义深,读者其细思之。

大葬:谓以君臣礼葬。

死于道路:谓弃于道路,无人葬之。或说:此章乃孔子将返鲁,于道中适得病,故有死于道路之语。然孔子此问,其于无礼起礼之义,启发深切,不可不知。

今按:孔子有言:人而不仁,如礼何?此章子路使诸弟子为孔子家臣,亦其平日尊亲其师之意,其心有仁,而终未达一间,则若不为仁而为诈。是亦所谓如礼何之一例。学者遇此等处,最当深究。

白话试译

先生病得很重,子路派使先生门人作为先生的家臣,来预备丧事。先生病减了。说:很久了呀, 由的行此诈道呀!我没有家臣, 装作有家臣, 这将骗谁呢?难道要骗天吗?而且我与其死在家臣们手里,还不是宁愿死在你们学生们的手里吗?我纵使不得用君卿大夫们的葬礼,难道我就死在道路上,没人来葬我吗?

(一二)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医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韫医而藏诸:韫即藏义。医,即匮,谓藏之匮中。诸,问辞,犹言之乎。

求善贾而沽诸:沽,卖义。贾同价,善价,犹云高价。或说:犹言良贾。惟下文言待贾,显谓待善价,当从前说。

本章子贡以孔子怀道不仕,故设此问。孔子重言沽之,则无不仕之心可知。盖孔子与子贡之分别,在求字与待字上。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若有求无待,则将炫之,与藏之相异。

白话试译

子贡说:若有一块美玉在这里, 还是装在匣中藏起呢?还是求一个高价出卖呢?先生说:卖呀!卖呀!我只在这里等待出价的。

(一三)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九夷:东方之群夷。子欲居之,亦乘桴浮海之意。

陋:文化闭塞。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若有外来君子居其地,即证其地非闭塞。孔子此答,亦与浮海章无所取材语风趣略同。若必谓孔子抱化夷为夏之志,则反失之。

白话试译

先生想居住到九夷去。有人说:九夷闭塞, 怎住下呀?先生说:有外面君子去住,那还称什么闭塞呢?

(一四)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乐正:此有两解:一是正其乐章,一是正其乐音。两义可兼采。

雅颂各得其所:诗篇之分雅颂以体制,乐之分雅颂则以音律。正其乐章,如鹿鸣奏于乡饮酒、乡舐、燕礼。清庙奏于祀文王、大尝禘、天子养老、两君相见之类。正其乐音,正其音律之错乱。

白话试译

先生说:我自卫返到鲁国,始把乐厘正了。雅与颂各自获得了它们原来应有的处所。

(一五)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言此数事,于我无难。或说:孔子幼孤,其兄亦早亡,此章未必在早年,则不专为己发。要之是日常庸行,所指愈卑,用意愈切,固人人当以反省。

白话试译

先生说:出外奉事公卿,入门奉事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勉尽我力,不要被酒困扰’了,这些对我有何困难呀?

(一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往义。舍同捨。或训止,然昼夜不止,不当言不止昼夜。不舍昼夜者,犹言昼夜皆然。年逝不停,如川流之长往。

或说:本篇多有孔子晚年语,如凤鸟章,美玉章,九夷章,及此章,身不用,道不行,岁月如流,迟暮伤逝,盖伤道也。或说:自本章以下,多勉人进学之辞。此两说皆得之。宋儒以道体之说释此章,亦一解。

白话试译

先生在川水之上,说:去的就像这样呀!它不舍昼夜地向前。

(一七)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本章叹时人之薄于德而厚于色。或说:好色出于诚,人之好德,每不如好色之诚。又说:《史记》:孔子居卫,灵公与夫人同车,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故有此言。今按:孔子此章所叹,古固如此,今亦同然,何必专于卫灵公而发。读《论语》,贵亲从人生实事上体会,不贵多于其他书籍牵说。

白话试译

先生说:我没有见过好德能像好色般的人呀。

(一八)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篑,土笼。本章言学者当自强不息,则积久而终成。若半途而废,则前功尽弃。其止其进,皆在我,不在人。

白话试译

先生说:譬如堆一山,只一篑未成,停止了,这是我自己停止了的呀。譬如在平地,仅堆着一箦土,继续向前堆,这也是我自己在向前堆的呀。

(一九)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惰,懈怠义。本章承上章。然读者易于重视不惰二字,而忽了语之二字。盖答问多因其所疑,语则教其所未至。闻所语而不得于心,故惰。独颜子于孔子之言,触类旁通,心解力行,自然不懈。此见颜子之高。

白话试译

先生说:和他讲说了不怠懈的,只是颜回了吧!

(二〇)

子谓颜回,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谓颜回句断,下曰字自为一句。本章乃颜渊既死而孔子惜之之辞。进止二字与上为山章同义。

白话试译

先生说到颜渊,叹道:可惜呀!我只见他向前,没见他停下呀!

(二一)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谷始生曰苗,成穗为秀,成谷曰实。或说本章承上章,惜颜子。或说起下章,励学者。玩本章辞气,慨叹警惕,兼而有之。颜渊不幸短命,故有志者尤当学如不及。

白话试译

先生说:发了苗, 没有结成穗的有了吧!结了穗, 没有长成谷的有了吧!

(二二)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后生可畏: 后生, 指年少者, 因其来日方长, 前途无限,故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来者,今日之后生。今,今日之成人。

就目前言,似后生不如成人。然他年后生长成,焉知其必不如今日之成人乎?后来居上,出类拔萃者,亦可有之。

四十五十而无闻: 无闻有两解:一,无声闻于世。一,谓其无闻于道。今从前解。古人四十曰强仕,五十而爵,四十五十,乃德立名彰之时,故孔子据以为说。

本章警人及时勉学,而乐育英才之旨,亦可于此深味矣。

白话试译

先生说:年轻人是可畏的呀!哪知后一辈的将来定不如今天这一辈的呢?若到四十五十岁还没有令闻在世,那就不足畏的了。

(二三)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法语之言:法,法则义。语,告诫义。谓人以法则告诫之辞正言相规。

巽与之言:巽,恭顺义。与,许与义。谓人以恭顺许与之辞婉言相劝。

绎之为贵: 绎,寻绎义。人之于我,不以庄论,而以恭巽赞许之辞相诱导,我虽悦其言,贵能寻绎其言之微意所在。

本章见教在人而学在己。人纵善教,己不善学,则教者亦无如之何。

白话试译

先生说:别人用规则正言来告诫我,能不服从吗?但能真实改过才好呀!别人用恭顺婉辞来赞许我, 能不喜悦吗?但能寻绎他言外微意才好呀!只知喜悦, 不加寻绎, 只表服从, 不肯自改,那我就无奈他何了!

(二四)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本章重出,已见学而篇。或曰:圣人随机立教,一事时或再言,弟子重师训,故复书而存之。

(二五)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匹夫,犹谓独夫。或曰:夫妇相匹配,故分言则曰匹夫匹妇。三军虽众,其帅可夺而取。志则在己,故虽匹夫,若坚守其志,人不能夺。

自子在川上章起,至此十章,皆勉人为学,然学莫先于立志。有志则进,如逝川之不已。无志则止,如为山亏一篑。故凡学而卒为外物所夺,皆是无志。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三军之众,可把它元帅夺了。匹夫立志,谁也夺不成。

(二六)

子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敝緼袍: 敝, 破坏义。緼, 乱絮。古无木棉, 袍皆以絮。

絮之好者称绵,如今之丝绵。

狐貉:以狐貉之皮为裘,裘之贵者。

其由也与:《檀弓》, 子路曰:伤哉贫也, 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家语》:子路为亲负米。则衣敝緼袍乃实况,非设辞。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此《卫风〃雄雉》之诗。忮,害义。

嫉人之有而欲加以害伤之心也。求,贪义。耻己之无而欲求取于人。臧,善义。若能不忮不求,则何为而不善?

是道也, 何足以臧: 孔子引诗以美子路, 子路终身诵之。

是以一善沽沾自喜,将不复于道更求进,故孔子复言此以警之。

或说:不忮不求以下当别为一章。今按:不忮不求,正承上敝组狐貉之对立来,分章则义不见,今不从。

白话试译

先生说:穿着破旧的绵絮袍,和穿狐裘的人同立在一起,能不感为耻辱的,只有由了吧!…《诗经》上说不忮刻,不贪求,再有什么不好呀?子路听了,从此常诵止此诗。先生说:这样又何够算好呀。

(二七)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凋,凋伤义。凋在众木之后,曰后凋。春夏之交,众木茂盛,及至岁寒,尽归枯零。独有松柏,支持残局,重待阳和,所谓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然松柏亦非不凋,但其凋在后,旧叶未谢,新叶已萌,虽凋若不凋。道之将废,虽圣贤不能回天而易命,然能守道,不与时俗同流,则其绪有传,其风有继。

本章只一语,而义喻无穷,至今通俗皆知,诗人运用此章义者尤广。吾中华文化之历久常新,孔子此章所昭示,其影响尤为不小。

白话试译

先生说:要到岁寒,才知松柏的后凋呀!

(二八)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知者不惑:知者明道达义,故能不为事物所惑。

仁者不忧:仁者悲天悯人,其心浑然与物同体,常能先天下之忧而忧,然其为忧,侧怛广大,无私虑私忧。

勇者不惧:勇者见义勇为,志道直前。

本章知仁勇三德,知以明之,仁以守之,勇以行之,皆达德。学者能以此自反而加体验,则此心广大高明,希圣希贤,自能循序日进矣。

白话试译

先生说:知者心无惑乱,仁者心无愁虑,勇者心无惧怕。

(二九)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

可与立,未可与权。

适道:适,往赴义。同一向学,或志不在道,如学以求禄之类。故可与共学,未必可与共适道。

立:强立不反义。知向道,亦有中途见夺者。

权: 称物之锤名权。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论语》曰:立于礼,然处非常变局,则待权其事之轻重,而后始得道义之正。但非义精仁熟者,亦不能权。借口适时达变,自谓能权,而或近于小人之无忌惮,故必能立乃始能权。

本章告人以进学之阶程,志学者可本此自省,亦当本此择友取益。

白话试译

先生说:有人可和他共同向学,但未必可和他共同向道。有人可和他共同向道,但未必可和他共同强立不变。有人可和他共同强立不变,但未必可和他共同权衡轻重。

(三〇)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棣花有赤白两种,树高七八尺,其花初开相反,终乃合并。实大如李,六月中熟,可食。唐棣白色,华即花字。偏亦作翩,反或说当与翻同。翩翻,花摇动貌。

岂不尔思, 室是远而: 棣花翩翻摇动, 似有情, 实无情。

诗人借以起兴,言我心摇摇,亦如棣花翩翻,非不相念于尔,但居室远隔,不易常亲耳。上四句是逸诗。

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孔子引此逸诗而说之,谓实不思而已。若果思之,即近在我心,何远之有。

此章言好学,言求道,言思贤,言爱人,无指不可。中国诗妙在比兴,空灵活泼,义譬无方,读者可以随所求而各自得。

而孔子之说此诗,可谓深而切,远而近矣。仁远乎哉,道不远人,思则得之,皆是也。此章罕譬而喻,神思绵邈,引人入胜,《论语》文章之妙,读者亦当深玩。本章旧与上章相连,宋朱子始为分章,今从之。

白话试译

《诗经》上说:唐棣花开,翩啊翻啊地摇动着。我心岂不想念于你呀!但我们的居室相隔太远了!先生说:只是没有想念吧!

真想念就近在心中,还有什么远的呢?

猜你喜欢
  卷七 离娄章句上·朱熹
  叔向问意孰为高行孰为厚晏子对以爱民乐民第二十二·晏婴
  尹文子卷下·尹文
  杂训第六·孔鲋
  隨本消息第九·苏舆
  大学衍义卷二·真德秀
  论语纂疏卷六·赵顺孙
  论语稽求篇卷三·毛奇龄
  卷三·孙瑴
   逍遥游第一·刘文典
  卷十五·吕祖谦
  禅林僧宝传引·惠洪
  恶行品法句经第十七(二十有二章)·佚名
  复安庆佛教居士林函·太虚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十三·表第七·柯劭忞

      ○行省宰相年表下   (表略)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六·乾隆

      周

  • 平定三逆方略卷一·佚名

    卷一   恭维皇上御极以来,政教覃敷,恩泽翔洽;薄海内外,罔不率俾。方偃戈衅甲,以文德怀柔四方;煦妪生息,休养万姓:兼容并覆,销弭孽芽。时二、三藩臣久分阃于外,便藩锡予,异数有加;虑或怙宠而骄盈,深欲保全其终始。因其乞骸之陈请,

  • 两汉刋误补遗卷九·吴仁杰

    字误光武纪深略纬文仁杰按文选作纬天恐当从文选为是又冯衍传周宣齐威犹有申伯召虎夷吾吉甫注吉甫谓尹吉甫按吉甫当作成父谓王子成父也若尹吉甫不应序于夷吾之下又黄琼傅忠臣惧死而杜口万夫怖祸而木舌注引法言金口木舌

  • ○董妃秘史·许指严

    自近世名人笔记,俱以世祖因董妃逝世,悲愤出家,且证董妃实即冒辟疆妾董小宛;而辨之者则历引明季清初诸家说乘,坐实其非,谓妃系董鄂氏。董鄂乃长白旧部,世为清室臣仆,绝非汉人董姓。此考据非不博洽,然窃以为文人好事,装点附会,在所

  • 卷之七十一·佚名

      顺治十年。癸巳春。正月。戊辰朔。上诣堂子行礼。还宫。拜神毕。朝谒皇太后。御太和殿。诸王、贝勒、贝子、公、文武群臣、外藩二十七旗头目、厄鲁特部落进贡使臣、上表行庆贺礼。赐宴。公主福金以下、格格以上

  • ●郭青螺先生崇论卷之四·李衷纯

    唐论夏论周论管蔡论申生论赵盾论伍员论哀公论子贡论季札论四君论豫子论荆卿论秦晋论秦皇汉武论萧何论二酇侯论周勃论○唐论自尧舜以天下禅也、后之强臣柄家、欲奸人之国、移人之祚者、辄借其名以遂其奸。至战国时、好

  • 平定金川方略卷三十·来保

    艺文平定金川诗监 察 御 史【臣】钱 琦圣德符元化万类甄陶一时维泰运隆瑞协师贞吉金川尔小丑胡为教不率方其跳跃时颇自逞驰突神武帝不矜我众实所恤长策运庙谟干城寄良弼是时霜风寒肌肤増惏栗况闻疆外险蜀道难缕述

  •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四下·袁枢

    宋 袁枢 撰燕讨叚辽【讨宇文附】晋明帝太宁三年冬十一月慕容廆与叚氏方睦为叚牙谋使之徙都牙従之即去令支国人不乐叚疾陆眷之孙辽欲夺其位以徙都为牙罪十二月帅国人攻牙杀之自立叚氏自务勿尘以来日益彊盛其地西接渔

  • 二十五年·佚名

    (己卯)二十五年清康熙三十八年 春正月1月10日○庚辰,領中樞南九萬,以年至,再疏請休致,上賜批隆重。略曰:卿之去國,閱四箇月矣。寤寐思想,久而冞深,卿豈獨無係戀之心乎?況丁丑春入對便殿,握手面諭之事,不啻情如饑渴,以卿體國深忠,胡不

  • 卷三十二·陆陇其

    <经部,四书类,四书讲义困勉录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讲义困勉録卷三十二赠肉阁学士陆陇其撰万章上舜往于田章总防 翼注曰通章以怨慕二字作主次节辨其怨已而非怨亲三节四节极言其怨慕末节断其为大孝也舜往于田节 张彦

  • 卷二百四十七·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六十六善现,一切智智清净故色处清净。色处清净故净戒波罗蜜多清净。何以故?若一切智智清净。若色处清净。若净戒波罗蜜多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一切智智清净故声香味触法处清净。声香味

  • 卷三十三·赜藏主

      ○舒州龙门(清远)佛眼和尚普说语录(住南康云居嗣法善悟编)   师云:“山僧教人识取自已。师僧家闻得了,却云初机学人看底事。有甚难会。你且缓缓且子细。你用何者名自已。败如古德对自已语云:‘游山玩水。’你道我会也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四·佚名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游行经第二后尔时。佛告阿难。时王自念。我本积何功德。修何善本。今获果报。巍巍如是。复自思念。以三因缘。致此福报。何谓三。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禅思。以是因缘。今获大报。王

  • 与优昙书(五通)·太虚

    一优昙法师览:巨赞法师来,带来你的信及香一盒,又密持居士港币百元,心尊居士银耳与参各一盒,均收谢!另舫法师与妙吉祥一书已付海刊。巨赞面告各节,大致均由其函覆。唯闻你与心尊居士等议移设巴利文学院于港,且可购地造屋,诚胜事

  • 皇明十六名家小品·陆云龙

    明文总集。明代陆云龙(字雨侯)编。共32卷。今存有崇祯间刻本。集前有何伟然序、陆云龙序、丁允和序。《四库全书》存目即依据此刻本著录。是编评选了屠隆、徐渭、李维桢、董其昌、汤显祖、虞淳熙、黄汝亨、王思任、袁

  • 太上说九幽拔罪心印妙经·佚名

    元始天尊向救苦真人述一切罪根皆从心起之理,劝人了心无心,以脱轮回。

  • 两军师隔江斗智·佚名

    元明之际杂剧剧本。简名《隔江斗智》。撰人姓名不详。旦本。剧写三国赤壁之战以后,荆襄九郡力刘备所得,详。剧写三国赤壁之战以后,荆襄九郡力刘备所得,孙权与刘备反目成仇。周瑜为夺回荆州,乃以孙刘结亲为名,拟乘送小姐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