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

◎一曰源

○词源于古乐府

汪晋贤[森]词综序云:“自古诗变而为近体,而五七绝句传于伶官乐部,长短句无所依,不得不变为词。当开元盛时,王之涣等诗句,流播旗亭,而李白菩萨蛮等词,亦被之歌曲。诗之与乐府,近体之于词,齐镳并骋,非有先后。谓诗降为词,以词为诗之余,殆非要论矣。”[诒]案,溯词于乐府,则词为大宗。而古近体诗,乃乐府之变调,不能叶律之乐府耳。诗自唐以后无歌者,词自宋以后无歌者,元曲出而古乐亡。如黄河南徙,今且夺淮入海之路。古近体诗,黄夺淮也,谓之黄而不谓之淮。词则碣石黄河之故道,其踪迹,知之者鲜矣。

○今词不可入乐

王述庵先生词综序云:“汪氏晋贤,序竹太史词综,谓长短句本于三百篇,并汉之乐府。其见卓矣,而犹未尽也。盖词实继古诗而作,而本于乐。乐本乎音,有清、浊、高、下、轻、重、抑、扬之别,乃为五音十二律以著之。非句有长短,无以宣其气,而达其音。故孔氏颖达诗正义谓风雅公布有一二字为句,及至八九字为句者,所以和人声而无不均也。三百篇后,楚辞亦以长短为声。至汉郊祀歌、铙吹曲、房中歌,莫不皆然。苏李画以五言,而唐时优伶所歌,则七言绝句,其余皆不入乐府。李太白、张志和以词续乐府,不知者谓诗之变,而其实诗之正也。由唐而宋,多取词入于乐府,不知者谓乐之变,而其实所以合乐也。且夫太白之西风残照,黍离行迈之意也。志和之流水桃花,考衡门之旨也。嗣是温歧、韩稍及闺,然乐而不淫,哀而不怨,亦犹是蔓草В梅之意。至柳耆卿、黄山谷辈,然后多出于亵狎,是岂长短句之正哉。”[诒]案,谓长短句发源于诗可也,谓今之长短句即古之诗不可也。今之诗尚非古之诗,何况于词。引孔氏正义谓诗有一二字及八九字,即词所本。究之诗中之一二字八九字甚少,而一代有一代之乐,正后人之善变,非墨守磨驴陈迹也。又云:“国朝念诗乐失传甚久,命儒臣取三百篇谱之,著以四上五六诸音,列以琴瑟箫管之器,于是三百篇,皆可奏之乐部。今之词,苟使伶人审其阴阳平仄,节其太过,而剂其不足,安有不可入乐之词。可入乐,即与诗之入乐无异也。是词乃诗之苗裔,且以补诗之穷,余故表而出之。以为今之词即古之计,即孔氏之谓长短句。”[诒]按,三百篇入乐,乃以音就字,以上四工尺之音,就平上去入之字,其节奏无考,其格调难寻,即所为听古乐而恐卧者。若唐宋人之词,则皆知律吕者为之,所谓今乐也。有音节可考,又有律、有腔、有五音十二宫,由音生字,与以音就字者不同。若少在律者所作之词,虽师旷复生,亦难入乐。调错句讹,字脱音梗,改不胜改,势必另作而后可,岂伶人之事乎。今人之词,皆可入药,似非通论。

○万树未探词皆可歌之源

朱竹先生群雅集序云:“用长短句制乐府歌词,由汉迄南北朝皆然。唐初以诗被乐,填词入调,则自开元天宝始。逮五代十国,作者渐多,有花间、尊前、家宴等集。宋之太宗,洞晓音律,制大小曲及因旧曲造新声,施之教坊舞队,曲凡三百九十,又琵琶一曲,有八十四调。仁宗于禁中度曲时,有若柳永,徽宗大晟名乐时,有若周邦彦、曹组、晁次膺、万俟雅言,皆明于宫调,无相夺伦者也。洎乎南渡,家各有词,虽道学如朱仲晦、真希元,亦能倚声中律吕,而姜夔审音尤精。终宋之世,乐章大备,四声二十八调,多至十余曲,有引,有序,有令,有慢,有近,有犯,有赚,有歌头,有促迫,有摊破,有摘遍,有大遍,有小遍,有转踏,有转调,有增减字,有偷声。惟因刘所编燕乐新书失传,而八十四调图谱不见于世,虽有歌师板师,无从知当日之琴趣箫笛谱矣。楼上舍俨曰:“诗变为词,词变为曲,历世久远。声律之分合,均奏之高下,音节之缓急过渡,既不得尽知,至若作者才思之浅深,不系文字之多寡。顾世之作谱者,类从归自谣铢累寸积,及于莺啼序而止。以字之长短分调,安能各得其所。莫如论宫调之可知者叙于前,余以时代先后为次,斯世运升降,可以观焉。”予曰:“旨哉,当以段安节乐府杂录、王灼碧鸡漫志及宋元高丽诸史所载调存词佚者,具载之。并以张炎、沈伯时乐府指迷冠于首,学者睹此,若大水之涉津梁焉。”[诒]案:此序于词之源流派别,最为明晰。盖自诗变为乐府,词与曲本不分,无不可入乐之词。缘作者不明律吕,所作之词不入调,而语则甚佳,读者不能割爱,于是以不可度之腔谓之词,即以可唱之词别名为曲,而词曲遂分。故宋人之知律吕者,词皆可歌也。至后之人,则曲亦有不可歌者矣。而因曲语之妙,则亦流传而不废。万红友词律虽校勘功深,实未探乎词皆可歌之源。而于不可歌之词,斤斤于上去之必不可误,平仄之必不可移,增一字为一体,减一字又为一体,并不知何调为宫为商。毋亦自昧其途,而示人以前路乎。夫词至于不可歌,则失调之曲,长短句之诗,杜陵、香山新乐府之变耳。增一字可,减一字亦可,上与去何所别,平与仄何所分,读之顺口即佳。似诗非词,似曲亦非词,作者神明之可也。

○万树不明宫调

莲子居词话云:“万红友当葛榛苦之时,为词宗护法,可谓功臣。旧谱编类排体,以及调同名异,调异名同,乖舛蒙混,毋庸议矣。其余段落、句读、平仄间,犹多模糊,词律一一订正,辨驳极当。所论上去入之声,上入可替平,去则独异,而其声激励劲远,转折跌宕,全在乎此,本之伯时。煞尾字必用何音方为入格,本之挺斋。皆造微之论。”[诒]案:红友开辟榛莽,二百年来填词家恪遵矩,一洗明人之荒谬。近时讲求益密,乃有摘其疵,补其罅漏者,其草昧之功不可没也。惜不明宫调,仅从四声斤斤比较,究非探源星宿耳。

○词不应舍五音而讲四声

香研居词尘,歙方成培撰。深明音律之源,语多可采。原词之始云:“古者诗与乐合,而后世诗与乐分,古人缘诗而作乐,后人倚调以填词。古今若是其不同,而钟律宫商之理,未尝有异也。自五言变为近体,乐府之学几绝。唐人所歌多五七言绝句,必杂以散声,然后可被之管弦,如阳关必至三叠而后成音,此自然之理。后来遂谱其散声以字句实之,而长短句兴焉。故词者,所以济近体之穷,而上承乐府之变也。”又宫调发挥云:“宋时知音者,或先制腔而后实之以词,如杨元素先自制腔,张子野、苏东坡填词实之,名劝金船,范石湖制腔,而姜尧章填词实之,名玉梅令之类是也。或先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之以律,定其宫调,命之以名,如姜尧章长亭怨自叙所云是也。又有所谓犯调者,或采本宫诸曲,合成新调,而声不相犯,则不名曰犯,如曹勋八音谐之类是也。或采各宫之曲合成一调,而宫商相犯,则名之曰犯,如姜夔凄凉犯、仇远八犯玉交枝之类是也。”[诒]案:合前二说,则一词有一词之腔,后之撰词谱者当列五音,而不应列四声。当分宫商之政变,而不当列字句之平仄。当列散声增字之多寡,而不当列一调数体之参差。自宋以后,音律失传,未始非词谱误之也。盖五音四声,皆属天籁,近体平仄押韵有一定,故四声人人皆知。词曲虽有宫商,必待歌而始协律,故五音人人皆不知矣,其始则亦人人知之。今之填词者,舍五音而讲四声,毋亦昧其源乎。

○词概论词先得我心

词概云:“曲之名古矣,近世所谓曲者,乃金元之北曲,及后复溢为南曲者也。未有曲时,词即是曲。既有曲时,曲可悟词。苟曲理未明,恐词亦难独善矣。”[诒]案,此论亦先得我心,于词之源流,了然豁然。

○五季词宏大厚

徐仰鲁云:“自乐府亡,而声律乖。谪仙作清平调、忆秦娥诸词,时因效之。厥后行卫尉少卿赵崇祚,辑为花间集,凡五百阕,此填词之祖也。放翁云:‘诗至晚唐五季,气格卑陋,千人一律。而长短句独精巧奇丽,后世莫及。此事之不可晓者。’盖伤之也。”[诒]案:词在五季,正如诗在初唐,有陈、隋之绮靡,故变为各体之宏大。有晚唐之纤薄,故变为小令之厚。此亦时势使然,与兴亡之国势不相涉。

○张惠言词论高出流辈

常州张皋文先生校录唐宋词凡四十四家,仅一百十六首,可谓严矣。其序论云:“唐之词人,李白为首。其后韦应物、白居易、王建、刘禹锡、皇甫松、司空图、韩,并有述造,而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五代之际,孟氏、李氏君臣为谑,竞作新调,词之杂流,由此起矣。至其工者,往往绝伦,亦如齐梁五言,依托汉魏,近古然也。宋之词家,号为极盛,张先、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王沂孙、张炎,渊渊乎文有其质焉。其荡而不返,傲而不理,枝而不物,柳永、黄庭坚、刘过、吴文英之伦,亦各引一端,以取重当时。而前数子者,又不免有一时放浪通脱之言出于其间。后进弥以驰逐,不务原其旨意,破析乖剌,坏乱而不可纪。故自宋之亡而郑声绝,元之末而规矩隳,以至于今,四百余年,作者十数,谅其所是,互有繁变,皆可谓支蔽乖方,迷不知门户者也。”[诒]案:此论高出流辈,发前人所未发。然如朱、厉二公,清真雅洁,似犹不足为正声。

○词坏于元明

六合徐水云楼词序云:“诗余之作,盖亦乐府之遗。孤臣孽子,劳人思妇,吁阊阖而不聪,继以歌哭。惧正容之莫悟,矢以曼音。其体卑,其思苦,其寄托幽隐,其节奏单缓。故为之者,必中句中矩,端如贯珠,宜宫宜商,较之累黍。太白、飞卿,实导先路,南唐、两宋,蔚成巨观。玉宇高寒,子瞻将其忠爱。斜阳烟柳,寿皇识为怨诽。朝野不少赏音。元之杂以俳优,明人决裂阡陌,淫哇日起,正始胥亡,高论鄙之。弁髦小儒,鼓其瓦缶,臣质之死,匠石伤焉。”[诒]案:“元人杂以俳优,明人决裂阡陌”二语,词之坏于明,而实坏于元。俳优窜而大雅之正音已失,阡陌开而井田之旧迹难寻。夫词变为曲,犹诗变为词,非制曲之过,乃填词之过。然曲之粗鄙,制曲者取悦于俗耳,则元人不得辞其责矣。

○词从乐府变出

王元美云:“花间以小语致巧,世说靡也。草堂以丽字取研,六朝偷也。即词号诗余,然而诗人不为也。何者,其婉娈而近情也,足以移情而夺嗜,其柔靡而近俗,单缓而就之,不知其下也。之诗而词,非词也。之词而诗,非诗也。词兴而乐府亡,曲兴而词亡。非乐府与词之亡,其调亡也。”[诒]案:乐府亡而词作,词亡而曲作。非亡也,盖变也。本有所不足,变一格以求胜,而本遂亡。

○词可不变为南曲

毛稚黄曰:“南曲将开,填词先之,花间、草堂是也。北曲将开,弦索先之,董解元西厢记是也。西厢即北人填词,然填词盛于宋,至元末明初,始有南曲,其接续也甚遥。弦索调生于金,而入元即有北曲,其接续也相踵。斯又声音气运之微,殆有不可以臆测者。”[诒]案:填词入律,苟无弦索之变北曲,词至今亦可不变南曲。盖词即乐府,庙廷用之,又何曲之变哉。

○楼俨自订群雅集

蒲褐山房诗话:“楼俨,号西浦,义乌人。成申江,与缪雪庄、张幻花以词倡和。康熙癸丑,诏修词谱,被荐与杜紫纶同馆纂修,辨析体制,考订源流,驳正万氏词律百余条,最中要。又以张纟延之诗余图谱、程明善之啸余谱,及毛先舒之词学全书,率皆谬妄错杂,倚声家无所遵循。因自订群雅集一书,以四声二十八调为经,而以词之有宫调者为纬,并以词之无宫调者,依世代为先后,附于其下。朱竹先生为之序。以卷帙繁重,未及开雕。今不可复得矣。”[诒]案:群雅集序,前已详论之矣。至以四声二十八调为经,以词之有宫调者为纬,即[诒]之以古之七音十二律为经,以今之四上工尺为纬,删复正误之意也。[见二卷第二条。]惜乎群雅集不传于世,而词学之源流,遂成绝响。

○词苑丛谈论断少

词苑丛谈,吴江徐电发[钅九]所辑,共十二卷,内分七条,一体制、二音韵、三品藻、四纪事、五辨证、六谐谑、七外编。前人词话本少,此编比诗话而略变其例,然搜采多而论断少。其体制一卷,泛而不当。音韵一卷,粗而不精。品藻以下十卷,则仍诗话之例矣。1111

○诗词同源

梁武帝江南弄云:“众花杂色满上林。舒芳曜采垂轻阴。连手蹀躞舞春心。舞春心,临岁腴。中人望,独踟躇。”此绝妙词,在清平调之先。又沈约六忆云:“忆眠诗,人眠独未眠。解罗不待劝,就枕不须牵。复恐旁人见,娇羞在烛前。”亦词之滥觞。[诒]案:此体制似词,乃乐府之变格。非先有词,而后有唐人之诗,亦不能祧诗而言词。盖诗与词本同一源,诗盛于唐,词盛于宋,亦物莫能两大之理。

○词律不言衬字宫调

词有定名,即有定格,其字数多寡,平仄韵脚较然。中有参差不同者,一曰衬字,文义偶不联畅,用一二字衬之,密按其音节虚实,正文自在,如南北剧这字、那字、正字、个字、却字之类,从来词本即无分别,不可不知。一曰宫调,所谓黄钟宫、仙吕宫、无射宫、中吕宫、正宫、仙吕调、歇指调、高平调、大石调、小石调、正平调、越调、商调也。词有同名而所入之宫调异,字数多寡亦因之异者,如北剧黄钟水仙子,与双调水仙子异。南剧越调过曲小桃红,与正宫过曲小桃红之类。一曰体制,唐人长短句皆小令耳,后演为中调,为长调。一名而有小令,复有中调,有长调。或系之以犯、以近、以慢别之,如南北剧名犯、名赚、名破之类,又有字数多寡同,而所入之宫调异,名亦因之异者,如玉楼春与木兰花同,而木兰花歌即入大石调之类。又有名异而字数多寡则同,如蝶恋花一名凤栖梧,念奴娇一名百字令之类。[诒]案:词律中,攻击图谱不遗余力是已。而无一语及衬字宫调。徐氏丛谈与万氏不相后先,而衬字宫调屡言之。[虽所引证为南北剧,合而观之,三者皆兼词曲而言。]后人填词一遵词律,故不知词有衬字。宫调之说,古意云亡,不能不归咎于万氏矣。

○词上薄风骚

又梨庄云:徐巨源曰:“古诗者,风之遗。乐府者,雅之遗。苏李变而为黄初,建安变而为选体,流至齐梁排律,及唐之近体,而古诗遂亡。乐府变为吴趋越艳,杂以捉搦、企喻、子夜之属,以下逮于词,而乐府亦衰。然子夜、懊侬,善言情者也。唐人小令,尚得其意。则诗余之作,不谓之直接古乐府不可。”余谓巨源之论词之源于乐府是矣。独所言子夜、懊侬善言情,唐人小令得其意,是词贵于情矣。余意所谓情者,人之性情也。上自三百篇,以及汉魏乐府诗歌,无非发自性情。故鲁不同于卫。卿大夫之作,不同于闾巷歌谣。即陶谢扬镳,李杜分轨,各随其性情之所在。古无无性情之诗词,亦无舍性情之外,别有可为诗词者。若舍己之性情,强而从人之性情,则今日之学,所谓优孟衣冠,何情之有。唐人小令善于言情,然亦不为子夜、懊侬之情。余故谓凡词无非言情,即轻艳悲壮,各成其是,总不离吾之性情所在耳。[诒案]:诗道性情,古人言之详矣。今谓词亦道性情,即上薄风骚之意,作者勿认为闺帏儿女之情。

○词亦可以初盛中晚论

尤悔[侗]词苑丛谈序云:“词之系宋,犹诗系唐也。唐诗有初盛中晚,宋词亦有之。唐之诗由六朝乐府而变,宋之词由五代长短句而变。约而次之,小山、安陆,其词之初乎。淮海、清真,其词之盛乎。石帚、梦窗,似得其中。碧山、玉田,风斯晚矣。唐诗以李、杜为宗,而宋词苏、陆、辛、刘,有太白之气。秦、黄、周、柳,得少陵之体。此又画疆而理,联骑而驰者也。唐诗之后,香奁、浣花,稍微矣。至有明而起其衰。宋词之后,遗山、蜕崖,亦仅矣。及本朝而恢其盛。天地生才,若为此对偶文字以待后人之侧生挺出,角立代兴,恶可存而不论哉。”又词绎云:“词亦有初盛中晚,不以代也。牛峤、和凝、张泌、欧阳炯、韩、鹿虔辈,不离唐绝句,如唐之初,不脱隋调也,然皆小令耳。至宋则极盛,周、张、康、柳,蔚然大家。至姜白石、史邦卿,则如唐之中,而明初比晚唐。盖非不欲胜前人,而中实枵然,取给而已,于神味全未梦见。”[诒]案:比词于诗,原可以初盛中晚论,而不可以时代后先分。如南唐二主似唐之初,秦、柳之琐屑,周、张之纤靡,已近于晚。北宋惟李易安差强人意。至南宋白石、玉田,始称极盛,而为词家之正轨。以辛拟太白,以苏拟少陵,尚属闰统。竹山、竹屋、梅溪、碧山、梦窗、草窗,则似中唐退之、香山、昌谷、玉溪之各臻其极。晚唐之诗,未可厚非,元明之词不足道,本朝朱、厉步武姜、张,各有真气,非明七子之貌袭。其能自树一帜者,其惟饮水一编乎。”尤序固非探源之论,词绎所云,亦未得其要领。

○词限格限字

词苑丛谈引药园间话云:“屈子离骚名辞,汉武秋风亦名辞。词者,诗之余也,合于诗按其调而知之。诗曰‘殷其雷,在南山之阳’,此三五言调也。‘鲁丽于,尝鲨’,此二四言调也。‘遭我乎{狃山}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此六七言调也。‘不我以,不我以’,此叠句调也。‘我来自东’四句,此换韵调也。‘厌行露’三章,此换头调也。”[诒]案:古人文字有二,一曰无韵之文,一曰有韵之文,俱不限字,不限格。然有韵以后即有格矣,有格而字之或长或短,即有不入格者矣。有韵而无格,则韵不叶,有格而字或长或短,则格不整,而韵亦不齐。古诗而变为近体,皆因韵而生也。格限以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字限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有韵之文,于是乎一变,遂与骚赋分途。而骈文且有格而无韵,与无格无韵之文争长。至词乃既限格、既限字,后之别制,非未限格、未限字前之先声也。

○赵函论音律精确

赵艮甫[函]研讨会金词叙云:“宋词以清真、白石、草窗、玉田四家为正宗。清真典裳大晟,白石自订词曲,草窗词名笛谱,玉田词源一书,所论律吕最精。凡此四家之词,无不可歌。其余则或可歌,或不可歌,不过按调填词,于四声不尽谐协,遑论九宫。今之填词者,以万红友词律平仄为准,不究音律之源。无怪乎好牛熟调,一遇拗体,则步步如行荆棘中矣。”[诒]案:此化精确,末仅为牛熟调遇拗体者说法,则似明而忽昧。

猜你喜欢
  周紫芝·唐圭璋
  晏殊·唐圭璋
  ●卷三·五代十国·王奕清
  ◆方参政行(东轩集)·顾嗣立
  第十一齣~第二十齣·沈璟
  卷十八·白居易
  生涯·戴望舒
  目録·汤右曾
  卷一百九·陈思
  卷五·胡文学
  御选明诗卷七十四·康熙
  ●诗义固说卷上·庞垲
  花蕊夫人诗鉴赏·佚名
  64.贾岛:诗六首·施蜇存
  十一集 一卷·钱德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巻五·袁表

    钦定四库全书闽中十子诗卷五     明 袁表马荧 编林膳部集五七言律诗春日游东苑应制长乐钟鸣玉殿开千官步辇出蓬莱已教旭日催龙驭更借春流泛羽杯堤栁欲眠莺唤起宫花乍落鸟衔来宸游好续箫韶奏京国于今有凤台春日

  • 自堂存藁巻四·陈杰

    宋 陈 撰五言絶句春风着栁成新緑吹花作故红衰顔与华髪不敢怨春风浙江潮只道潮声落潮来复有声何当机事息暂遣海门平试问试问屋藏书何如斛贮珠奄奄投阁老凛凛坠楼姝萱径携笻松下无喝道言树聊蠲忧谁知赤藤杖独倚万古

  • 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赵尔巽

      ◎礼三吉礼三   历代帝王陵庙传心殿先师孔子元圣周公关圣帝君   文昌帝君祭纛祀炮京师群祀附五祀八蜡直省祭厉   历代帝王庙顺治初,建都城西阜成门内,南乡,正中景德崇圣殿,九楹,东西二庑各七楹,燎炉各一。后为祭

  • 第一百回 窃国权王莽弑帝 投御玺元后覆宗·蔡东藩

      却说元始四年春二月,平帝大婚。特遣大司徒马宫,大司空甄丰等,奉着乘舆法驾,至安汉公第恭迎皇后。莽令女儿装束齐整,出受皇后玺绶,登舆入宫。当有典礼官依着仪注,引着一十三岁的小皇帝,与莽女成婚。莽女年龄,与平帝相去不

  • 卷第七十七·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魏纪九〔起柔兆困敦(丙子),尽重光大荒落(辛巳),凡

  • 卷之六十六·佚名

    光绪四年。戊寅正月。丙寅。以神灵显应。颁广东佛冈厅田公神庙扁额曰珠江昭佑。现月  ○谕军机大臣等。前据明春奏张家口局存军装等件。请再展限一年。仍由蒙台行走。当经降旨允准。兹据额勒和布等奏称。巴里坤苏

  • 三三二 谕着大学士舒赫德于敏中等以原衔分充文渊阁领阁直阁事等·佚名

    三三二 谕着大学士舒赫德于敏中等以原衔分充文渊阁领阁直阁事等乾隆四十一年七月初六日乾隆四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奉旨:大学士舒赫德、于敏中着以原衔充文渊阁领阁事。署内阁学士刘墉、詹事金士松,侍读学士陆费墀、陆锡熊

  • 五 山东巡抚徐绩等奏覆购访遗书情形并进呈书目折·佚名

    五 山东巡抚徐绩等奏覆购访遗书情形并进呈书目折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初三日山东巡抚臣徐绩、学政臣李中简跪奏,为遵旨覆奏事。十月三十日承准大学士刘统勋字寄内开,乾隆三十七年十月十七日奉上谕,令各督抚等恪遵前旨,饬催

  • 卷之二·林时对

    明州野史拾遗氏蠒翁纂十六朝纶扉秉政纪列朝犯颜强谏杖毙惨杀诸公三百年文章代不乏人两浙人物昭代公卿类多清节可风图谶童谣灾祥占验皆确有可凭本朝第一人物一屋散钱对君有体贤者不矜细行盗亦有人心枉做小人徐华亭饶干

  • 卷二·程公说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二     宋 程公説 撰年表二周天王内鲁外诸侯年表第二 春秋分记卷二

  • 卷十七·李光坡

    欽定四庫全書禮記述註卷十七安溪 李光坡 撰雜記上第二十疏曰鄭云雜記者以其雜記諸侯以下至士之喪事諸侯行而死於館則其復如於其國如於道則升其乘車之左轂以其綏復註曰館主國所致舍復招魂復魄也如於其國主國館賓予使

  • 卷十二·易祓

    钦定四库全书周官总义卷十二     宋 易祓 撰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兆五帝于四郊四望四类亦如之兆山川丘陵坟衍各因其方神位者别而言之则天神独谓之神合而言之则人鬼地示皆神也何谓建国之神位雉门

  • 卷五·乾隆

    <经部,诗类,御纂诗义折中钦定四库全书御纂诗义折中卷五王风一之六王风周东都之风也周公营洛邑为朝会诸侯之所平王东迁遂都焉其诗皆民间劳人思妇之作不可为雅止及境内不能被于天下不可名周故系之王尊之也犹春秋之书王

  • 仲子書卷二·冯云鹓

    上篇仲氏其先姬姓帝譽高辛氏之後也高辛氏才子八人其仲曰堪子孫遂以王父字為氏傳至夏禹有奚仲居薛為車正商有仲虺為湯左相至太戊以前有仲衍者仲虺之後凡數世皆有佐商之功逮至周有仲山甫宣王時為樊侯補衮西京詩人美之其

  • 摄大乘论本卷上·无著

        无著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总摽纲要分第一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一者所知依殊胜殊胜语。二者所知相殊胜

  • 施八方天仪则一卷·佚名

    大兴善寺翻经院灌顶阿阇梨述凡施八方天先办所施饮食。五味杂粥稠煮勿令稀。五味者粳米菉豆油麻牛乳苏。各量多少。以意令其有味。著少许盐切须护净。盛于瓷盆。小蜡烛十二枚磨白檀香。时华清水于所施处。八方各各涂一

  • 第十七章 阿梨耶提婆阿阇梨等时期·多罗那他

    沙罗旃陀罗崛多王即月密王出现,他权势很大,所以计入十旃陀罗之中。因为善事恶事都作,而且不皈依佛陀的缘故,所以不归入七旃陀罗之内。这个国王的时代,吉祥那烂陀有阿梨耶提婆阿阇梨和那伽诃洼即龙召阿阇梨大力护持佛教。提

  • 元丰九域志·王存

    区域志。十卷。宋王存等奉敕撰。存字正仲, 丹阳(今属江苏)人。庆历进士,历官主簿、秘书省著作佐郎、尚书左丞。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李宗谔修成九域图,王氏与曾肇、李德刍于元丰三年(1080)重新删定。约四十二万二千